词语的诞生
1.
就书面语来说,现代汉语以词为基础单位。古代汉语以字为基础单位。 所以古代汉语里满是瑰宝,而现代汉语则容易落入俗套。
中秋节那天喝多了,梦回时发现自己在默诵《赤壁怀古》。
念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突然一个激灵。 那永恒荣光般的壮景火焰作为背景,焰灰是如何轻飘的飘飞上天,浓烟又是怎样从暴烈升起到寂灭于夜空?苏轼仅用了四个字便把这样的景象描绘出来了。
灰飞烟灭这个四字词,但在苏轼之前会不会没有人用过呢? 起床查证了一下,确实是苏轼首创的。 这种语言能力太了不起。
古代汉语以字为基础单位决定了文学家在进行创作时,首先选择一个可以代表描写对象的字,再确定最能表现这个对象属性的字,最后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而这种组合,往往是这两个字在文学史上第一次结合在一起。一结合,便天雷擦动地火,绽放出汉语的美好。
让思维再走远几步,上古的咒语其实也就是将语言,或者是广义的声音里,最富魅力的音挑选出来,组合在一起,产生奇妙的作用。
在现代中文里,由于以词为基础单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下意识的只是去选择适合描写对象属性的词。直接选词,而非选字再组织。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古代汉语是直接的全民大选,而现代汉语则是间接选举。这两种选举制度造成的差异自不待言,前者激发政治上的无穷创造力,而后者造就了奇葩般的国度。
是以现代汉语已经很难造出这样美妙的词来。
2.
《冰与火之歌》里有句名言,是史塔克家族的家训。
这句名言就四个字:凛冬将至。一看就觉得很牛逼,像个家训的样子。四字词的气势是中文从上古时代传承下来的。
而英文原文呢?winter is coming。其实挺弱的。
is coming这个翻译成将至没啥问题。winter翻译成凛冬,这就看出中文的神妙了。
年前看了一些艾略特的原文诗歌,总体感觉是英文还是很朴素的语言。名词都是简简单单不带属性的非特指性质的。而中文,通过给名词前面加形容词,把非特指性质的词气势大大加强。比如winter可以变成寒冬、严冬、凛冬。summer可以变成盛夏、炎夏、酷夏。英文里,可能也有跟寒冬、严冬、凛冬、盛夏、炎夏、酷夏对应的单词,但应该都是比较偏门的。
这种组字成词的创造过程似乎只在古代汉语里如鱼得水,现代已经式微。
就书面语来说,现代汉语以词为基础单位。古代汉语以字为基础单位。 所以古代汉语里满是瑰宝,而现代汉语则容易落入俗套。
中秋节那天喝多了,梦回时发现自己在默诵《赤壁怀古》。
念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突然一个激灵。 那永恒荣光般的壮景火焰作为背景,焰灰是如何轻飘的飘飞上天,浓烟又是怎样从暴烈升起到寂灭于夜空?苏轼仅用了四个字便把这样的景象描绘出来了。
灰飞烟灭这个四字词,但在苏轼之前会不会没有人用过呢? 起床查证了一下,确实是苏轼首创的。 这种语言能力太了不起。
古代汉语以字为基础单位决定了文学家在进行创作时,首先选择一个可以代表描写对象的字,再确定最能表现这个对象属性的字,最后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而这种组合,往往是这两个字在文学史上第一次结合在一起。一结合,便天雷擦动地火,绽放出汉语的美好。
让思维再走远几步,上古的咒语其实也就是将语言,或者是广义的声音里,最富魅力的音挑选出来,组合在一起,产生奇妙的作用。
在现代中文里,由于以词为基础单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下意识的只是去选择适合描写对象属性的词。直接选词,而非选字再组织。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古代汉语是直接的全民大选,而现代汉语则是间接选举。这两种选举制度造成的差异自不待言,前者激发政治上的无穷创造力,而后者造就了奇葩般的国度。
是以现代汉语已经很难造出这样美妙的词来。
2.
《冰与火之歌》里有句名言,是史塔克家族的家训。
这句名言就四个字:凛冬将至。一看就觉得很牛逼,像个家训的样子。四字词的气势是中文从上古时代传承下来的。
而英文原文呢?winter is coming。其实挺弱的。
is coming这个翻译成将至没啥问题。winter翻译成凛冬,这就看出中文的神妙了。
年前看了一些艾略特的原文诗歌,总体感觉是英文还是很朴素的语言。名词都是简简单单不带属性的非特指性质的。而中文,通过给名词前面加形容词,把非特指性质的词气势大大加强。比如winter可以变成寒冬、严冬、凛冬。summer可以变成盛夏、炎夏、酷夏。英文里,可能也有跟寒冬、严冬、凛冬、盛夏、炎夏、酷夏对应的单词,但应该都是比较偏门的。
这种组字成词的创造过程似乎只在古代汉语里如鱼得水,现代已经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