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秒钟里能干些什么
文、图/王晶
不许转载
有回跟一个哥们玩机器。他给我个m6,刚一转头的工夫过来问我:“拍多少了”?我说,得有十来张吧。他惊了。然后我把机器还给他,看他慢不次裂地上卷、对焦、测光、拍摄,觉得一阵牙酸。
上半年开始从ps迁到莱卡上以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把我的拍摄速度、整体反应速度提高了起码一半。用ps机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点延迟。不多,就那么不到半秒的时间。但这就需要在拍摄上做很多思想准备——按照机器的习惯预测画面、等它测光、等它开启快门。最后两步合一基本卡它一声也算有了,但总是还是缺了那么一点点速度。
贴一张例图
这张照片拍过之后好几个月我都没再想起这事,是从片堆儿里扒出来的。看底片才想起来,拍这张前一张时,我正好在拍那排建筑的序列,所以拍第二张时,各种预备动作已经有了。
美能达TC1的镜头每次测距时需要先伸出,这个时间是所有等待时间里最漫长的。每次等它不紧不慢打开窗口伸出镜头的时候,往往都是已经突然发现一个场景的时候。现场允许你反应的时间从不到1秒到10秒都有可能。在拍这张例图的时候,从远远看到鸽子低空飞来到正好在构图位置,大约有2秒。从构图上来说,无论鸽子在画面中间还是左上方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后期裁切就行。但这就跟射击一样,二战时候打机枪阵地战,准确率不高,没有一锤子下去摁死一个钉子的快感合准确度。于是,从发现时就按下快门(心里还得过一道:测光点和测距对着天空),再到快门完全收合,这一张足打了两秒的提前量。
如果你是一个长期ps用户的话,应该能感到在使用这类机器时,心理时间和反应时间的标尺基本是按半秒来走的;这半秒我能干什么、对下半秒的预计,等等。
而莱卡由于是没有延迟的机械快门,也没有测光系统,就显得很迅速:如果说机器操控得熟练,1/10秒之内能抓住一张构图、测光都已经合适的场景并非难事。
你可以自己提前设定所有参数,场景一到抬手就拍。一锤子下去如果没钉死,那就是你手艺和眼力不行,不能怪机器。把所有调整时间提前的好处就在这里。如果拍例图的时候用莱卡,就没有那么多顾虑,远远看到时就做好准备动作,时候一到摁死就有了,留得很宽裕。中间袖个手都来得及。
这时候就出问题了:以往需要打两秒提前量的事,现在不用了,那我该在这之前干嘛?
答案:观察。
观察光的来源,分辨场景的反差,仔细构造场景。这大约要半秒时间。前面讲无测光相机使用,看起来复杂,其实在极高熟练度下就一眼的事。如果场景特别复杂,立即心里改平均测光然后靠胶片宽容度顶住就是。
不要低头,盲摸镜筒,放到合适的超焦距上。也就是拧一把的事,用不了半秒。没练好的时候容易出笑话。这是“高速手动拍摄”技能树的基础环节,而且跟最终成就有挂钩。
确认光圈和快门。如果非要确认快门,那得低一下头。所以尽量提前预设。光圈啪啪拧到头再拨回f8也就一拧的事,可以跟焦距一起确认。实在急了不知道光圈放哪儿,那就往右拧到头再回来两步,八九不离十。整个过程可以盲摸着完成,完全凭练出来的手感。
一秒钟一过,你就应该已经把相机举到眼前了。剩下的就是决定性地一摁。啪嚓。是死是活这时候就已经定了。
我一直觉得,所有创造性的东西都跟你和一样东西的熟练度是分不开的。相机其实是个很简单的工具,要修到这样的高级使用熟练度,踏实拍下来也就一年几百卷的事。各个焦段的线框不在心里就练。不熟悉超焦距尺就记。拍摄者手上的功夫与修炼任何器具一样,讲心到手到。跟放超杀似的,轻易不动,动了就得瞬间预测、输入、打得上。
你修出来了这个特技,很高兴:但是也跟所有技艺一样,星星都得靠熟练度来挣。熟练度不够,放10次还打不上一次,放了100次还没出一张,那就继续操着机器来练吧。
仍然跟所有技艺一样,这跟艺术没什么关系;但如果掌握不了,起码你做东西会受到很大技术上的制约。我喜欢练全满,因为我不喜欢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这样抓出的一张构图完美、场景和动作也都非常好的照片就一定是艺术作品,这是另外一回事了。我绝大部分东西不是这么拍出来的。
不许转载
有回跟一个哥们玩机器。他给我个m6,刚一转头的工夫过来问我:“拍多少了”?我说,得有十来张吧。他惊了。然后我把机器还给他,看他慢不次裂地上卷、对焦、测光、拍摄,觉得一阵牙酸。
上半年开始从ps迁到莱卡上以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把我的拍摄速度、整体反应速度提高了起码一半。用ps机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点延迟。不多,就那么不到半秒的时间。但这就需要在拍摄上做很多思想准备——按照机器的习惯预测画面、等它测光、等它开启快门。最后两步合一基本卡它一声也算有了,但总是还是缺了那么一点点速度。
贴一张例图
这张照片拍过之后好几个月我都没再想起这事,是从片堆儿里扒出来的。看底片才想起来,拍这张前一张时,我正好在拍那排建筑的序列,所以拍第二张时,各种预备动作已经有了。
美能达TC1的镜头每次测距时需要先伸出,这个时间是所有等待时间里最漫长的。每次等它不紧不慢打开窗口伸出镜头的时候,往往都是已经突然发现一个场景的时候。现场允许你反应的时间从不到1秒到10秒都有可能。在拍这张例图的时候,从远远看到鸽子低空飞来到正好在构图位置,大约有2秒。从构图上来说,无论鸽子在画面中间还是左上方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后期裁切就行。但这就跟射击一样,二战时候打机枪阵地战,准确率不高,没有一锤子下去摁死一个钉子的快感合准确度。于是,从发现时就按下快门(心里还得过一道:测光点和测距对着天空),再到快门完全收合,这一张足打了两秒的提前量。
如果你是一个长期ps用户的话,应该能感到在使用这类机器时,心理时间和反应时间的标尺基本是按半秒来走的;这半秒我能干什么、对下半秒的预计,等等。
而莱卡由于是没有延迟的机械快门,也没有测光系统,就显得很迅速:如果说机器操控得熟练,1/10秒之内能抓住一张构图、测光都已经合适的场景并非难事。
你可以自己提前设定所有参数,场景一到抬手就拍。一锤子下去如果没钉死,那就是你手艺和眼力不行,不能怪机器。把所有调整时间提前的好处就在这里。如果拍例图的时候用莱卡,就没有那么多顾虑,远远看到时就做好准备动作,时候一到摁死就有了,留得很宽裕。中间袖个手都来得及。
这时候就出问题了:以往需要打两秒提前量的事,现在不用了,那我该在这之前干嘛?
答案:观察。
观察光的来源,分辨场景的反差,仔细构造场景。这大约要半秒时间。前面讲无测光相机使用,看起来复杂,其实在极高熟练度下就一眼的事。如果场景特别复杂,立即心里改平均测光然后靠胶片宽容度顶住就是。
不要低头,盲摸镜筒,放到合适的超焦距上。也就是拧一把的事,用不了半秒。没练好的时候容易出笑话。这是“高速手动拍摄”技能树的基础环节,而且跟最终成就有挂钩。
确认光圈和快门。如果非要确认快门,那得低一下头。所以尽量提前预设。光圈啪啪拧到头再拨回f8也就一拧的事,可以跟焦距一起确认。实在急了不知道光圈放哪儿,那就往右拧到头再回来两步,八九不离十。整个过程可以盲摸着完成,完全凭练出来的手感。
一秒钟一过,你就应该已经把相机举到眼前了。剩下的就是决定性地一摁。啪嚓。是死是活这时候就已经定了。
我一直觉得,所有创造性的东西都跟你和一样东西的熟练度是分不开的。相机其实是个很简单的工具,要修到这样的高级使用熟练度,踏实拍下来也就一年几百卷的事。各个焦段的线框不在心里就练。不熟悉超焦距尺就记。拍摄者手上的功夫与修炼任何器具一样,讲心到手到。跟放超杀似的,轻易不动,动了就得瞬间预测、输入、打得上。
你修出来了这个特技,很高兴:但是也跟所有技艺一样,星星都得靠熟练度来挣。熟练度不够,放10次还打不上一次,放了100次还没出一张,那就继续操着机器来练吧。
仍然跟所有技艺一样,这跟艺术没什么关系;但如果掌握不了,起码你做东西会受到很大技术上的制约。我喜欢练全满,因为我不喜欢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这样抓出的一张构图完美、场景和动作也都非常好的照片就一定是艺术作品,这是另外一回事了。我绝大部分东西不是这么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