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4省昆《白罗衫》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施夏明的戏,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他的扮相确实好,但是太秀气了,时时让我错以为台上是女小生。特别是眼角勾得太细、太挑,眼一睁就像是杏眼圆睁,也许可以整体画得修长些,才不会显得眼睛太圆。还有唱总觉得他还是在模仿,不是依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来唱。据说他以前演过《看状》、《庵会》折子,这次是他首演《白罗衫》全本,整场表现相当好,有把一个青年人遭遇身世巨变的心路历程细腻地表现出来,《看状》也许没有他老师那样冷峻的风格,却有自己在这部戏中一贯的柔和处理。《看状》中小生穿团龙图案,是不是过了。配戏的也大多是年轻演员,表现都不错,使整台戏在水准之上。
戏的后面有比较西化的心理表现,但不是太过,不至于和戏曲形式有大的冲突。看昆剧《血手记》时并不觉得制作差,但觉得处理太过恐惧压抑,和戏曲的形式很别扭,以至于我破例没有看完戏。有人把《白罗衫》和《哈姆雷特》比较,大概是题材上都是为真父报仇杀假父,我觉得没什么不能比的,也谈不上比不得《哈姆雷特》深刻。套用西方的说法,中国传统叙事文艺在表现上向来是冰山一角,通常只给出生活常态,或者说在现实中只能看到的表象,这也许正是种写实,诗词歌赋还有戏曲也只是加强抒情。
省昆的英文字幕翻译应该是各个昆团中最重视的,看戏时偶尔看见的都还觉得好。听说是外籍人士翻译,母语上自然有优势,但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上没有哪个汉学家不会犯错。偶然看到“进士”译文时瞥到“educated”一词,进士可不是仅受过教育,更严格地说殿试还分“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一个“同进士出身”能够让曾国藩这样的大员都一直耿耿于怀。记得申遗十年上海展演时《惊梦》后面杜丽娘有句念白“告母亲”翻成了“tell your mother”(告诉你母亲)。更早大概是沪宁合演《蝴蝶梦 说亲》,老老翻成了“grandma”(奶奶),大概翻译的人自己不看戏,看不到演员的胡子。当然翻译出错是难免的。
戏的后面有比较西化的心理表现,但不是太过,不至于和戏曲形式有大的冲突。看昆剧《血手记》时并不觉得制作差,但觉得处理太过恐惧压抑,和戏曲的形式很别扭,以至于我破例没有看完戏。有人把《白罗衫》和《哈姆雷特》比较,大概是题材上都是为真父报仇杀假父,我觉得没什么不能比的,也谈不上比不得《哈姆雷特》深刻。套用西方的说法,中国传统叙事文艺在表现上向来是冰山一角,通常只给出生活常态,或者说在现实中只能看到的表象,这也许正是种写实,诗词歌赋还有戏曲也只是加强抒情。
省昆的英文字幕翻译应该是各个昆团中最重视的,看戏时偶尔看见的都还觉得好。听说是外籍人士翻译,母语上自然有优势,但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上没有哪个汉学家不会犯错。偶然看到“进士”译文时瞥到“educated”一词,进士可不是仅受过教育,更严格地说殿试还分“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一个“同进士出身”能够让曾国藩这样的大员都一直耿耿于怀。记得申遗十年上海展演时《惊梦》后面杜丽娘有句念白“告母亲”翻成了“tell your mother”(告诉你母亲)。更早大概是沪宁合演《蝴蝶梦 说亲》,老老翻成了“grandma”(奶奶),大概翻译的人自己不看戏,看不到演员的胡子。当然翻译出错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