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精灵:奥康纳的短篇
我寻找奥康纳是在疯狂地迷上一个叫瓦当的人写的短篇小说之后,铺天盖地的网络资源让我找到了瓦当的小窝:他的豆瓣及小站、不怎么更新的博客、还有天天发些无谓状态的微博。就是在那些地方,我都发现了奥康纳的些许身影,更幸运的是,我读奥康纳的第一篇小说,正是《好人难寻》:一个困倦的下午,我突然被那个不合时宜的人的枪声惊醒,然后听见他说,人生根本没有真正的乐趣。
于是,我爱上了她。
在此之前,我还以为没有人比爱伦坡更让人寒心的了,见他一步一步地把那些他不喜欢的人关进自己小说里的酒窖,然后毫不留情地封死它,看讨厌的人在另一头绝望等死,我以为这大概就是一种完美的犯罪:蓄谋杀人。然而,爱伦坡见到了奥康纳,或许也只能承认自己顶多算得上疯狂,而奥康纳才是邪恶大奖的真正得主。
南方文学,圣经,救赎,这是大家评价奥康纳的作品之基石。我还没有等到把这些都研究干净而迫不及待地写这篇读记,就不可能把这些问题都说得好。我想说说奥康纳作品里的那些人物,那些不知道从何处而生而具有丝丝邪恶的精神、却又被绝望的灵魂压垮的可怜人们。
很难说奥康纳是否坚持认为人是固有邪恶的本质的,因为她每次在作品中把一个人物放出来,他都不是一个那么完美的人物:《好人难寻》里的老太太因为叨叨絮絮而把全家人引向了死亡,她却从未坦承自己是多么地大错特错,而是在祈求杀人者手下留情;《眺望林景》里的老头儿却在最后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小孙女;《瘸子应该先进去》里的约翰逊是个孤儿、瘸子,但厌恶他人的帮助,因而暗中以犯罪来抗拒…但奥康纳不惩罚他们,不,反而这些人还总是说得出一大堆理由——他们活得绝望,却绝不是由于他们没有主见。但问题是,他们、以及那些故事里似乎是好人的诺顿先生、无辜的格林尼丝等等,他们活得好吗?或者用俗气一点的话说,他们幸福吗?奥康纳赐予他们的似乎是一个悲剧的生命。
如果说,奥康纳正是以悲剧的结局来救赎,那就太轻视了这些作品以及它们的主人奥康纳。之所以每个人在读者面前都呈现为一出悲剧,或许正在于他们的灵魂仍然在某些边界上游荡。否则,一个极端的可能就是所有人都会变成“不合时宜的人”(《好人难寻》),那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何况,奥康纳毕竟不是上帝,她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这些可怜人们的罪行释放出来,然后说,你看,你们都是有罪的,因此你们要信主。从而,问题变得明晰起来:一方面是这些人物不知道从何而来的邪恶,但更深的黑暗中却是他们在生命中的挣扎——但哪一种才是我们生命的常态呢?或者追问到底,这些恶都是从何而来的?
最简单、也最投人所好的答案之一就是:奥康纳只是在作品中向我们展现了这些可怜人的恶的一面,而没有展现他们生命的另一面。这根本不值得回应。
但除此之外,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奥康纳的作品中寻找答案。这几乎是绝望的,因为你会发现,奥康纳并没有交代这些人物脑子中恶的念头究竟来源于哪里,不妨来看看几个典型的人物:
《善良的乡下人》里的那个青年,装作从乡下来的诚实的穷小子,四处向人兜售《圣经》,实际上,他并不信教,更谈不上正派。他暗中勾引了瘸腿的赫尔珈,引诱赫尔珈取下自己的假肢,然后他带着假肢扬长而去。与此相似的是另一个故事《好有好报》当中的希夫利特为了骗取一辆车而假装与女房东的白痴女儿结婚,随后他将妻子仍在一个饭馆独立离去。
《眺望林景》说的是老头儿福琼十分喜爱其孙女玛丽•福琼,却厌恶孙女的父母、也就是自己的女儿与女婿,原因似乎有关于俩夫妇一直觊觎老头儿的土地,但实际上,福琼一开始就认为女婿皮茨简直就是个白痴。这个矛盾的向前发展就是老头儿要借卖地来表示他对女儿与女婿的抗拒,并试图拉拢孙女玛丽站在自己的一边。他失败了,在他失望地发现他对孙女的改造并没有完全改变她的皮茨血统时,反而受到了皮茨血统的羞辱时,他按住孙女的头重重撞向石头。
《瘸子应该先进去》讲述了谢帕德先生一直认为儿子诺顿不如孤儿约翰逊聪明,并一厢情愿地认为培养约翰逊那样的孩子比养育诺顿更有价值。他收养了约翰逊。但约翰逊打心里瞧不起谢帕德自认为是一个好人的作风,不惜以挑唆谢帕德父子的矛盾、以及犯罪来回应谢帕德先生的善行。结局令人震惊:约翰逊故意在犯罪现场被逮住,以驳斥谢帕德先生这个好人。
还有很多。但不难发现的是,在这些小说中,很难让所有人认同每篇小说中的矛盾是否那么合理。比如那个小伙子对赫尔珈实际上并没有瓜葛,他确实是以羞辱她为乐,而老头儿福琼对女婿的厌恶一开始就是没来由的,直至他把这种厌恶突然从女婿转移到曾经心爱的孙女身上。谢帕德先生对约翰逊的关怀所换得的报复更是一种极端情况。换言之,在奥康纳的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表层的矛盾实际上并不构成推动小说往前走的原因,而奥康纳凭借他出色的叙事控制掩盖了这一点,以让她的小说朝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
我在想,是不是正是由于文本的表层叙事与内在逻辑之间的落差,才使得我们面对奥康纳的小说感到毛骨悚然。正因如此,存在于作品当中的邪恶才显得如此地没来由,我想这正是我们内心感到深深害怕的原因。然而,并不能由此简单地断定,这种没有根据的恶只是奥康纳本人的折射,因为她的作品中显然呈现了另一个维度:即人内心的挣扎与绝望。这一向度有时候是通过人物直接呈现出来的,有时候是通过人物最终的悲剧收尾来表现的。
《帕克先生的背脊》讲了一个喜欢在身上刺各种纹身的男人,他不信教,生活不如意,有个信教的丑老婆,这让他在一次车祸逃生后决定在后背刺一个耶稣。当他回到家,境况并没有变好,车祸带来的损失让妻子对他再也忍无可忍,而把他赶出家门。他能做的只是在门外啜泣。
另一些人则直接是通过死来收尾的:谢帕德与他无辜的儿子帕顿,杀死了孙女的福琼最后也淹没在了铲土机之中,《格林里夫一家》中的梅太太被自己想要杀死的牛给撞死了,等等。每当你看到这些生命的死去,你会发现,他们不一定要死的。——然而,奥康纳不让他们活。我无法就此下一个确切的结论,(当然,我不接受说奥康纳是一个简介裁判官的说法)我只能说,奥康纳把一切都打破了,彻底地把人的生命与生活粉碎为一堆烂泥,我们看得触目惊心——这是她的目的,她要我们重新作出选择。
因此,死在奥康纳的作品中成为了能够与恶的念头对抗的唯一力量。在二者的撞击当中,我们似乎清醒了一点,同时又迷茫了一点——毕竟,奥康纳确实没有给我们提供过善与好的维度。就目前来说,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奥康纳:在她的世界里,人始终在或死或恶的边界之间游移,一不小心就摔得粉身碎骨;然而,即使有幸活下去,却仍旧避免不了恶的念头与绝望的哭泣。这是她所理解的人生。
于是,我开始有点畏惧这个为我所爱的女人。
于是,我爱上了她。
在此之前,我还以为没有人比爱伦坡更让人寒心的了,见他一步一步地把那些他不喜欢的人关进自己小说里的酒窖,然后毫不留情地封死它,看讨厌的人在另一头绝望等死,我以为这大概就是一种完美的犯罪:蓄谋杀人。然而,爱伦坡见到了奥康纳,或许也只能承认自己顶多算得上疯狂,而奥康纳才是邪恶大奖的真正得主。
南方文学,圣经,救赎,这是大家评价奥康纳的作品之基石。我还没有等到把这些都研究干净而迫不及待地写这篇读记,就不可能把这些问题都说得好。我想说说奥康纳作品里的那些人物,那些不知道从何处而生而具有丝丝邪恶的精神、却又被绝望的灵魂压垮的可怜人们。
很难说奥康纳是否坚持认为人是固有邪恶的本质的,因为她每次在作品中把一个人物放出来,他都不是一个那么完美的人物:《好人难寻》里的老太太因为叨叨絮絮而把全家人引向了死亡,她却从未坦承自己是多么地大错特错,而是在祈求杀人者手下留情;《眺望林景》里的老头儿却在最后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小孙女;《瘸子应该先进去》里的约翰逊是个孤儿、瘸子,但厌恶他人的帮助,因而暗中以犯罪来抗拒…但奥康纳不惩罚他们,不,反而这些人还总是说得出一大堆理由——他们活得绝望,却绝不是由于他们没有主见。但问题是,他们、以及那些故事里似乎是好人的诺顿先生、无辜的格林尼丝等等,他们活得好吗?或者用俗气一点的话说,他们幸福吗?奥康纳赐予他们的似乎是一个悲剧的生命。
如果说,奥康纳正是以悲剧的结局来救赎,那就太轻视了这些作品以及它们的主人奥康纳。之所以每个人在读者面前都呈现为一出悲剧,或许正在于他们的灵魂仍然在某些边界上游荡。否则,一个极端的可能就是所有人都会变成“不合时宜的人”(《好人难寻》),那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何况,奥康纳毕竟不是上帝,她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这些可怜人们的罪行释放出来,然后说,你看,你们都是有罪的,因此你们要信主。从而,问题变得明晰起来:一方面是这些人物不知道从何而来的邪恶,但更深的黑暗中却是他们在生命中的挣扎——但哪一种才是我们生命的常态呢?或者追问到底,这些恶都是从何而来的?
最简单、也最投人所好的答案之一就是:奥康纳只是在作品中向我们展现了这些可怜人的恶的一面,而没有展现他们生命的另一面。这根本不值得回应。
但除此之外,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奥康纳的作品中寻找答案。这几乎是绝望的,因为你会发现,奥康纳并没有交代这些人物脑子中恶的念头究竟来源于哪里,不妨来看看几个典型的人物:
《善良的乡下人》里的那个青年,装作从乡下来的诚实的穷小子,四处向人兜售《圣经》,实际上,他并不信教,更谈不上正派。他暗中勾引了瘸腿的赫尔珈,引诱赫尔珈取下自己的假肢,然后他带着假肢扬长而去。与此相似的是另一个故事《好有好报》当中的希夫利特为了骗取一辆车而假装与女房东的白痴女儿结婚,随后他将妻子仍在一个饭馆独立离去。
《眺望林景》说的是老头儿福琼十分喜爱其孙女玛丽•福琼,却厌恶孙女的父母、也就是自己的女儿与女婿,原因似乎有关于俩夫妇一直觊觎老头儿的土地,但实际上,福琼一开始就认为女婿皮茨简直就是个白痴。这个矛盾的向前发展就是老头儿要借卖地来表示他对女儿与女婿的抗拒,并试图拉拢孙女玛丽站在自己的一边。他失败了,在他失望地发现他对孙女的改造并没有完全改变她的皮茨血统时,反而受到了皮茨血统的羞辱时,他按住孙女的头重重撞向石头。
《瘸子应该先进去》讲述了谢帕德先生一直认为儿子诺顿不如孤儿约翰逊聪明,并一厢情愿地认为培养约翰逊那样的孩子比养育诺顿更有价值。他收养了约翰逊。但约翰逊打心里瞧不起谢帕德自认为是一个好人的作风,不惜以挑唆谢帕德父子的矛盾、以及犯罪来回应谢帕德先生的善行。结局令人震惊:约翰逊故意在犯罪现场被逮住,以驳斥谢帕德先生这个好人。
还有很多。但不难发现的是,在这些小说中,很难让所有人认同每篇小说中的矛盾是否那么合理。比如那个小伙子对赫尔珈实际上并没有瓜葛,他确实是以羞辱她为乐,而老头儿福琼对女婿的厌恶一开始就是没来由的,直至他把这种厌恶突然从女婿转移到曾经心爱的孙女身上。谢帕德先生对约翰逊的关怀所换得的报复更是一种极端情况。换言之,在奥康纳的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表层的矛盾实际上并不构成推动小说往前走的原因,而奥康纳凭借他出色的叙事控制掩盖了这一点,以让她的小说朝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
我在想,是不是正是由于文本的表层叙事与内在逻辑之间的落差,才使得我们面对奥康纳的小说感到毛骨悚然。正因如此,存在于作品当中的邪恶才显得如此地没来由,我想这正是我们内心感到深深害怕的原因。然而,并不能由此简单地断定,这种没有根据的恶只是奥康纳本人的折射,因为她的作品中显然呈现了另一个维度:即人内心的挣扎与绝望。这一向度有时候是通过人物直接呈现出来的,有时候是通过人物最终的悲剧收尾来表现的。
《帕克先生的背脊》讲了一个喜欢在身上刺各种纹身的男人,他不信教,生活不如意,有个信教的丑老婆,这让他在一次车祸逃生后决定在后背刺一个耶稣。当他回到家,境况并没有变好,车祸带来的损失让妻子对他再也忍无可忍,而把他赶出家门。他能做的只是在门外啜泣。
另一些人则直接是通过死来收尾的:谢帕德与他无辜的儿子帕顿,杀死了孙女的福琼最后也淹没在了铲土机之中,《格林里夫一家》中的梅太太被自己想要杀死的牛给撞死了,等等。每当你看到这些生命的死去,你会发现,他们不一定要死的。——然而,奥康纳不让他们活。我无法就此下一个确切的结论,(当然,我不接受说奥康纳是一个简介裁判官的说法)我只能说,奥康纳把一切都打破了,彻底地把人的生命与生活粉碎为一堆烂泥,我们看得触目惊心——这是她的目的,她要我们重新作出选择。
因此,死在奥康纳的作品中成为了能够与恶的念头对抗的唯一力量。在二者的撞击当中,我们似乎清醒了一点,同时又迷茫了一点——毕竟,奥康纳确实没有给我们提供过善与好的维度。就目前来说,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奥康纳:在她的世界里,人始终在或死或恶的边界之间游移,一不小心就摔得粉身碎骨;然而,即使有幸活下去,却仍旧避免不了恶的念头与绝望的哭泣。这是她所理解的人生。
于是,我开始有点畏惧这个为我所爱的女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