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也疯狂
看着这么多理查德•费曼先生的从青年才俊到慈祥白发时一生的照片,你会觉得这个人,这个科学顽童,很可爱,不是吗?难怪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在康奈尔大学见到了理查德•费曼时对他的印象是:“半是天才,半是滑稽演员。”后来,当戴森对费曼非常了解之后,他把原来的评价修改为:“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员。”那么这个结合天才与滑稽演员两种特质于一身的费曼先生是怎么诞生与炼成的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成长之路。
第一部分:天才是怎么炼成的
一.费曼先生的生平与成就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918年出生于纽约市皇后区小镇法洛克卫Far Rockaway。 1939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念研究生。 1942年6月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与阿琳•格林鲍姆结婚。1943年进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与曼哈顿计划,对原子弹发展贡献卓绝。1945年6月16日,第一个妻子阿琳去世。同年开始任教于康奈尔大学。 1951年开始任教于加州理工学院。因其幽默生动,不拘一格的风格深受学生欢迎。 1965年因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6年调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一事, 用一杯冰水及一只橡皮环证明出事原因。 1988年2月15日不幸因癌症逝世。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正化的计算方法,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费曼先生的成长之路
天才是怎么炼成的?想必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因此现在市面上的畅销书多是《影响人类成功人100个智慧》《培养孩子成才的70高招》《挑战人性的弱点》等等这类具有指导性的手册。而有时候,你看这些励志型书籍,其内容也不过空洞无物,真会给你的生活和未来增添多少成功的砝码呢?真令人怀疑。而看了《别闹了,费曼先生》,虽然他没有一条条地列举出来,教你如果你想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你应该怎么做,而只是仿佛跟一位亲切的朋友般娓娓道来他的成长故事与片段,让人不禁莞尔。
我想说费曼先生是幸运的,首先他的优质遗传基因,因为他的爸爸年轻的时候梦想就是成为一位物理学家,我想这梦想的血液就由麦尔维尔流到了费曼先生的身体里了吧!而一个人的成功与他的先天遗传因素相关,当然也少不了后天的教育的影响。虽然费曼先生父母都是犹太人,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却没有狭隘偏执的宗教观念。并且从小,就创设各种环境,提供多种材料与工具,以引起费曼积极探索科学,主动钻研的兴趣。如很小的时候,费曼的爸爸就买了一套浴室用的白色和蓝色瓷砖。他用各种方法来摆放它们,教理查德认识形状和简单的算术原理;并带他去博物馆,并且给他读《不列颠百科全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耐心地解释。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件,其实已经在费曼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并且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早期科学经验,相信这些对于费曼先生之后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吧。因为家庭教育氛围的民主、宽容、轻松,所以后来费曼回忆起来,也是愉快地说道:“没有压力,只有可爱的、有趣的讨论。”
除了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我想学校里老师的作用也是深远的吧!比如在高中的时候,费曼的物理老师贝德先生给他一本书,说道:“你上课时话太多了,声音又太大。我知道你觉得这些课太沉闷,现在我给你这本书。以后你坐到后面角落去好好读这本书,等你全弄懂了之后,我才准你讲话”。多么难能可贵的老师啊,知道在适时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定具有挑战性有难度的问题与任务,在更高的层面上激起费曼对于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敢想象,如果有的老师对于这种孩子只会一味地指责与呵斥,而不知道从深层次去分析问题,他不听是因为他全都懂了,因此你说的这些知识与现象他都不需要再去进行无意义地重复学习,他需要的正是新鲜的他还不懂的东西。所以正是由于费曼的父母与老师的共同培育与影响,才会造就费曼在专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科学家不仅仅懂科学
费曼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在195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他的数学也学得颇有造诣,更令人敬佩的是,费曼还非常擅长敲弗利吉得拉,并且还赢得过海滩乐团的比赛。如果你认为只有这些,那么你错了,除了上述这些,费曼还曾经拜师学画,裸画作品还卖给过气象局。以上种种,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精彩、风趣、幽默、活力四射、多姿多彩的费曼先生,他把科学家从以往大家想象的乏味、沉闷、变态、疯狂、阴沉的形象里解放出来。这么一位科学家,你会不爱他吗?
反观如今我们的教育,太早的文理分科,学文科的学生缺乏理性精神,而学理科的孩子总是少了股文艺气息,因此大多只是能文不能理,或者懂理不懂文的“半个人”,而不是兼具理性与艺术审美的“大写的人”!毕竟,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真,善,美,科学求真,道德至善,艺术尚美,也只有真正能够做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四、科学就是一场游戏
难道闷在仪器精细,装潢乏味永远散发着一股药品或试验品气息的实验里才能做科学吗?很明显地,NO,费曼就喜欢在日常生活中,随意的时间,任意的地点,就这么开始起来了他的实验小制作,其实就是“玩”,就是“游戏”,也许在别人眼里看来是毫无意义的。可是连费曼自己都承认道:“我做得毫无意义,可是结果呢,却恰好相反。后来我获颁诺贝尔奖的原因——费曼图以及其他的研究——全都来自那天我把时光‘浪费’在一个转动的餐碟上!”
所以,永远都不要认为科学就应当是一板一眼,有严谨的公式与定理,何不把它看得更轻松些呢?毕竟科学最好是能拿来运用的,能为整个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一些贡献的啊,能解决实际问题,为人类谋福利的科学才是好的科学!我拆开一个遥控器,我看到水开时的现象,我拿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形态与外貌特征,这些都是进行科学探索的启蒙与前奏曲啊!科学就是一场游戏,你要确定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项目,遵守这场游戏的规则,然后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与思考最终完成这个游戏。就好比玩超级玛丽吧,研究电子之间的各种关系就好比马里奥必须度过各种艰难险阻,获得各种金币,踩死各种乌龟,最终获得胜利!
五.我们的教育患了癌
“我早已知道我们的教育体制有病;但我现在才发现我们患了癌!”这么一句发人深省的沉重痛诉,正是由于费曼在巴西的一次报告而引起的一名科学教育部长的共鸣!费曼的巴西之行,带给了他很多疑惑,为什么有的人不是通过了解而学习,只是靠死记硬背,把乐趣变成了刑罚。因此他说:“巴西根本没有在教科学”。
在巴西里约大学,费曼做了一年的客座教授。授课内容是电磁学方面的高级课程。在那里,他发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一是学生们从不提问。有个学生告诉他原委:如果我提问,课后大家都会跑来怪我,为什么要浪费大家的时间?我们的目的是学东西,你却要打断他去提问。二是面对同一个问题,有时学生马上答得出,有时却又一片茫然,完全不知所云。 渐渐地费曼发现,巴西的学生上课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坐在那里,把教授讲的每个字记下来,当教授重复那句话时,他们逐字检查,确保没有写错。有次下课时,费曼问一个学生:“你抄了那么多笔记———接下来会怎样处理它们?”“噢,我要好好地读,”学生回答,“然后考试。”“怎么考试?”“很容易的。我可以告诉你一道考题:在何种情形下两个物体是相等的?答:如果相同力矩造成同等的加速度,那么两物体是相等的。”费曼只能摇头,他们有办法通过考试,但除了背下来的东西外,他们什么也不会。
科学不是记忆和背诵一些枯燥无味的抽象定理与公式啊,在乎的是能够这些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啊!我们需要科学,我们努力地学习科学,但有些人却不了解:科学不是教义,而是一次次的“与大自然相遇的美妙经验”。科学应该是美好、有趣的,而不是生硬无生命力的!
第一部分:天才是怎么炼成的
一.费曼先生的生平与成就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918年出生于纽约市皇后区小镇法洛克卫Far Rockaway。 1939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念研究生。 1942年6月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与阿琳•格林鲍姆结婚。1943年进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与曼哈顿计划,对原子弹发展贡献卓绝。1945年6月16日,第一个妻子阿琳去世。同年开始任教于康奈尔大学。 1951年开始任教于加州理工学院。因其幽默生动,不拘一格的风格深受学生欢迎。 1965年因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6年调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一事, 用一杯冰水及一只橡皮环证明出事原因。 1988年2月15日不幸因癌症逝世。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正化的计算方法,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费曼先生的成长之路
天才是怎么炼成的?想必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因此现在市面上的畅销书多是《影响人类成功人100个智慧》《培养孩子成才的70高招》《挑战人性的弱点》等等这类具有指导性的手册。而有时候,你看这些励志型书籍,其内容也不过空洞无物,真会给你的生活和未来增添多少成功的砝码呢?真令人怀疑。而看了《别闹了,费曼先生》,虽然他没有一条条地列举出来,教你如果你想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你应该怎么做,而只是仿佛跟一位亲切的朋友般娓娓道来他的成长故事与片段,让人不禁莞尔。
我想说费曼先生是幸运的,首先他的优质遗传基因,因为他的爸爸年轻的时候梦想就是成为一位物理学家,我想这梦想的血液就由麦尔维尔流到了费曼先生的身体里了吧!而一个人的成功与他的先天遗传因素相关,当然也少不了后天的教育的影响。虽然费曼先生父母都是犹太人,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却没有狭隘偏执的宗教观念。并且从小,就创设各种环境,提供多种材料与工具,以引起费曼积极探索科学,主动钻研的兴趣。如很小的时候,费曼的爸爸就买了一套浴室用的白色和蓝色瓷砖。他用各种方法来摆放它们,教理查德认识形状和简单的算术原理;并带他去博物馆,并且给他读《不列颠百科全书》,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耐心地解释。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件,其实已经在费曼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并且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早期科学经验,相信这些对于费曼先生之后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吧。因为家庭教育氛围的民主、宽容、轻松,所以后来费曼回忆起来,也是愉快地说道:“没有压力,只有可爱的、有趣的讨论。”
除了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我想学校里老师的作用也是深远的吧!比如在高中的时候,费曼的物理老师贝德先生给他一本书,说道:“你上课时话太多了,声音又太大。我知道你觉得这些课太沉闷,现在我给你这本书。以后你坐到后面角落去好好读这本书,等你全弄懂了之后,我才准你讲话”。多么难能可贵的老师啊,知道在适时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定具有挑战性有难度的问题与任务,在更高的层面上激起费曼对于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敢想象,如果有的老师对于这种孩子只会一味地指责与呵斥,而不知道从深层次去分析问题,他不听是因为他全都懂了,因此你说的这些知识与现象他都不需要再去进行无意义地重复学习,他需要的正是新鲜的他还不懂的东西。所以正是由于费曼的父母与老师的共同培育与影响,才会造就费曼在专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科学家不仅仅懂科学
费曼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在195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他的数学也学得颇有造诣,更令人敬佩的是,费曼还非常擅长敲弗利吉得拉,并且还赢得过海滩乐团的比赛。如果你认为只有这些,那么你错了,除了上述这些,费曼还曾经拜师学画,裸画作品还卖给过气象局。以上种种,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精彩、风趣、幽默、活力四射、多姿多彩的费曼先生,他把科学家从以往大家想象的乏味、沉闷、变态、疯狂、阴沉的形象里解放出来。这么一位科学家,你会不爱他吗?
反观如今我们的教育,太早的文理分科,学文科的学生缺乏理性精神,而学理科的孩子总是少了股文艺气息,因此大多只是能文不能理,或者懂理不懂文的“半个人”,而不是兼具理性与艺术审美的“大写的人”!毕竟,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真,善,美,科学求真,道德至善,艺术尚美,也只有真正能够做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四、科学就是一场游戏
难道闷在仪器精细,装潢乏味永远散发着一股药品或试验品气息的实验里才能做科学吗?很明显地,NO,费曼就喜欢在日常生活中,随意的时间,任意的地点,就这么开始起来了他的实验小制作,其实就是“玩”,就是“游戏”,也许在别人眼里看来是毫无意义的。可是连费曼自己都承认道:“我做得毫无意义,可是结果呢,却恰好相反。后来我获颁诺贝尔奖的原因——费曼图以及其他的研究——全都来自那天我把时光‘浪费’在一个转动的餐碟上!”
所以,永远都不要认为科学就应当是一板一眼,有严谨的公式与定理,何不把它看得更轻松些呢?毕竟科学最好是能拿来运用的,能为整个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一些贡献的啊,能解决实际问题,为人类谋福利的科学才是好的科学!我拆开一个遥控器,我看到水开时的现象,我拿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形态与外貌特征,这些都是进行科学探索的启蒙与前奏曲啊!科学就是一场游戏,你要确定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项目,遵守这场游戏的规则,然后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与思考最终完成这个游戏。就好比玩超级玛丽吧,研究电子之间的各种关系就好比马里奥必须度过各种艰难险阻,获得各种金币,踩死各种乌龟,最终获得胜利!
五.我们的教育患了癌
“我早已知道我们的教育体制有病;但我现在才发现我们患了癌!”这么一句发人深省的沉重痛诉,正是由于费曼在巴西的一次报告而引起的一名科学教育部长的共鸣!费曼的巴西之行,带给了他很多疑惑,为什么有的人不是通过了解而学习,只是靠死记硬背,把乐趣变成了刑罚。因此他说:“巴西根本没有在教科学”。
在巴西里约大学,费曼做了一年的客座教授。授课内容是电磁学方面的高级课程。在那里,他发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一是学生们从不提问。有个学生告诉他原委:如果我提问,课后大家都会跑来怪我,为什么要浪费大家的时间?我们的目的是学东西,你却要打断他去提问。二是面对同一个问题,有时学生马上答得出,有时却又一片茫然,完全不知所云。 渐渐地费曼发现,巴西的学生上课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坐在那里,把教授讲的每个字记下来,当教授重复那句话时,他们逐字检查,确保没有写错。有次下课时,费曼问一个学生:“你抄了那么多笔记———接下来会怎样处理它们?”“噢,我要好好地读,”学生回答,“然后考试。”“怎么考试?”“很容易的。我可以告诉你一道考题:在何种情形下两个物体是相等的?答:如果相同力矩造成同等的加速度,那么两物体是相等的。”费曼只能摇头,他们有办法通过考试,但除了背下来的东西外,他们什么也不会。
科学不是记忆和背诵一些枯燥无味的抽象定理与公式啊,在乎的是能够这些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啊!我们需要科学,我们努力地学习科学,但有些人却不了解:科学不是教义,而是一次次的“与大自然相遇的美妙经验”。科学应该是美好、有趣的,而不是生硬无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