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评,一场政治斗争?
一年一度的综合测评又结束了,但是并不轻松。作为一直关注整个过程进展的旁观者和参与者,当然有必要站在事实的基础上,梳理一下这个略显纷乱的过程,分享我个人的观察。因为不论对于管理者、当事者还是后来人,其中都有太多可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据笔者了解,今年综合测评小组的第一次会议是在9月5日举行的,那天是星期一。测评小组的成员里面,包含了班委、研会、党支部以及各个专业的代表和学生代表。然而,这些看似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成员的合理性在日后的整个综合测评过程中一直受到广泛的质疑。因为大家不太理解,除了学校规定的班长、党支部书记,其他的代表是如何选出的?一个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综合测评小组里没有研会主席?当然,对于这一点,学校的办法里面并没有提及,但是这里面的原因难道不明显么:对于那些有着二十几个研究生班级的主干院系来说,研究生会主席只有一个,他当然不能具体地参与每个班的测评小组,而人文的班级和院学生会却是平行的,研究生会主席没有理由不被纳入测评小组。实际上,关于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导员和院研会主席有矛盾。另外,即使是测评小组成员,其中有的人直到到达了会场才知道会议的主题是要讨论一个综合测评办法的草稿。所以,事实很明显,测评小组的代表是根据辅导员的意愿有选择地指定的,而且测评小组成员之间也有等级之分,有的人比其他人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抛开代表的问题不谈,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谁参加了测评小组,测评办法必然是根据原则和事实的,因而是公允的。但是这一点期望也很快地落空了。因为从最初的测评办法内容就可看出:有人要搞事。第一版的综合测评办法几乎是照搬工商管理学院的办法,不过仅仅去掉了一点,是关于智育中公开发表论文的排名问题的:“论文导师如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则去除导师计算个人得分”。对此,我不知道我院某位(可能是唯一一位)参与了学院里一位老师的课题,并且以第二作者身份同这位老师发表了一篇CSSCI级别(如果不考虑导师则在智育项加6分,考虑导师排名则加2分)的论文的同学做何感想。当然,这一点不能作为笔者讨伐第一版测评办法的论据,因为笔者也认为,应该完全按照学校的综合测评办法来。因此,笔者先总结一下这一版测评办法的三个特点:一是提高班长和党支部书记的德育加分(由学校规定的6分提高到10分);二是压低校级学生会和社团的加分(将校研究生会部长和校级社团主席的加分由学校规定的10分降为6分);三是极力压制智育加分(不但把科技创新课题的加分量减少了,而且在会上讨论决定今年科技创新不再加分)。
很明显,这绝对是一个坑爹的办法,它甫一诞生即意味着必将短命,因为它表示对很多同学的辛勤工作的否定,而且使大家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测评小组的核心:导员、班长和党支部书记。虽然大家可能是在测评会议召开的前天晚上开始研究学校的测评办法,但是这个测评办法的坑爹之处还是如此扎眼地违反常识。凭心而论,班长的工作量完全可以为他赢得10分甚至更多的加分,如果导员光明正大地在班会上提议给班长10分,我相信没人反对。但是,自己把分提前加上是个什么意思?!除了强奸同学们的智力之外,我实在想不到其他的理由。因为笔者认为(相信大家也同意),一年的学习和工作过程就好像是一场赛跑,我们在最开始约定了一个规则,大家都照着这个规则行动,然后看看谁才是最强的,这才是综合测评的意义所在。因而我们不能在一场赛跑结束的时候宣布,这场赛跑的规则改成了“谁最慢谁能赢”或者“谁跑第二谁能赢”,这怎么合理呢?这个道理小孩子都能明白,但是尊敬的测评小组的“核心成员”的诸位阁下却hold住了,让我只能由衷地赞叹:牛逼!
事实上,有位童鞋(笔者对该童鞋非常熟识)在看到这个办法的不合理之处之后,立即在9月8日早上8时多来到赵庆海书记的办公室向他提示了这个问题,指出其中的两个关键点,一个是跟笔者有关系的,科技创新的加分问题;另一个是跟笔者没有关系的,德育加分混乱的问题。对于前者,赵书记认为,是可以考虑的,因为该同学的理由还比较充分:学校测评办法里有明文,申请课题时学院有承诺,其他学院和往年都加了分,而且我院两年制的学制下如果这次不加分就没有下次综合测评了,又而且我们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赵书记表示,本次的测评办法是根据学院的情况具体制定的,当然可以不同于以往或者其他院系甚至学校,而是根据“为学院做贡献多少”来制定加分细则。对于这一回答,笔者认为也合情合理,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为学院做贡献”?以该院某位童鞋为例,该童鞋在过去一年一直担任为学院修理电脑的工作,基本上做到随叫随到,而且总是力求快速完成任务,不耽误老师工作;该童鞋还参加了一位老师的课题,跟这位老师合作写了多篇论文,每篇论文要改四五稿,每一稿一改就是三四天。这些都得到体现了么?木有!当然,有人可能说,修电脑是勤工俭学,有钱拿,我想向大家说明:这位童鞋做家教从下午四点到八点可以赚150元,他去要那每小时8元的勤工俭学有毛用,而且这笔钱还得等三四个月才能划到卡里,而且还没有固定的时间得随叫随到?还有人说,跟老师做课题有钱拿,还能发表论文,不是也能加分么?我还想向大家说明:一个四万二的课题,目前发表和待发表的成果都至少有该童鞋一半的努力,就算他拿了1600块钱(其中还有500是杂志给的稿费),难道其它的钱不是用于给学院的老师们报销么?难道这不算为学院做贡献么?那浮云般的2分智育加分在人家10分的德育加分面前能顶个毛!因此,笔者想来想去,终于勉强得出一个结论,书记说的“为学院做贡献”到了导员那里,就成了“为导员做贡献”了,因为班长和党支书的工作可以直接为导员省时省力,好让他有更多时间去做他自己的事。
然而上面所说的笔者的这位童鞋的努力毕竟没有白费,赵书记还是说到做到的。在当天在427召开的班会上,虽然导员冷嘲热讽地说“不要去找领导,领导也烦”,“有的同学参加了五六个课题(笔者注:据我所知,这是说的该院高等教育学的诸位同仁),但是只能加一个负责人一个参与者两个分”,但还是同意了要给科技创新加分。这点当时令笔者感到欣慰,因为笔者觉得人文学院还是有道理可讲的,但是之后的事实证明笔者高兴的太早了,这一点后面会提及。
在这次班会上,另外暴露出的问题是对文体分的压缩,集中体现在两个事情上:一个是辩论赛,另一个是红歌合唱。今年我院在辩论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其中潘堃同学还获得了最佳辩手的称号,虽然是集体项目,但是按理说这四名同学都应该是主力队员,按照学校的规定应该加6.77分,然而党支书等人认为,既然是集体项目,而且难分谁是主力队员,那就把10分分给四个人每人加分2.5分——日啊,这是什么鸡巴算法!难道她在这一刻被各种美美附身了?!至于红歌合唱,还是党支书认为,在合唱队中,老师当然是主力,同学当然是非主力,因此应该加分7/3分,我不知道参加红歌合唱的老师们对于这种看法是什么观点,反正我只想说两个字:我擦!
正是这次班会把测评办法的诸多坑爹之处暴露无遗,因此很多同学都提出了疑问,当然也有人去向领导小组的赵庆海书记反映,其中笔者确实知道的是院学生会主席侯亚明。赵书记感到来自同学的压力,因此决定废弃第一版测评办法,改用学校的标准测评办法。但是,一直令笔者不解的是,明明前述这个坑爹无比的测评办法以前从没有在我院实行过(这一点有人文学院网站上挂着的2010年的测评办法为证),赵书记仍然不止一次地说,这个办法过去就在我院一直实行,我真的不知道这个信息是从哪里来的。至此,综合测评的火药味渐浓。
当然,从笔者私人的角度出发,神马辩论赛,神马测评办法的前世今生,跟洒家都没有个鸟关系。我只关心我的科技创新课题能不能加上分,谁不想要一个尽量靠前一点的名次以证明自己呢?但是这个之前让笔者燃起了熊熊希望之火的科技创新在9月8日的当晚就被证明是妄想。因为辅导员说,既然按照学校的规定走,那么学校有一个内部通知是要求所有的奖项的截至日期是8月31日,因为科技创新的结题日期是在9月,因此不能加分。然而事实是,其他所有院系都可以加分,资助中心的主任说,如果团委认为结题了,那么科技创新这一块不受8月31日之限在综合测评结束前都可以加分,而团委主管综合测评的老师说,关于综合测评加分的问题都交给了学院全权处理,那么问题还不明显么?不就是导员和班长、党支书不想给科技创新加分么?从一开始就要压制智育这一块的加分,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班长和党支书都没有科技创新立项的事实,我霎时间蛋碎一地啊!
唉,写到这里,笔者已经无力继续把综合测评中的种种继续8下去了,因为那就好像把已经吐出来的东西再吃下去那么恶心。请相信我,前面所说的仅仅是发生在综合测评这个持续了三周的漫长的TOKYOHOT大片中的一段短短的前戏,后面的戏码真的是更加高潮迭起,一波接着一波。然而,我想搞清楚的是,如果说综合测评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角力的话,到底谁赢了?是领导小组,测评小组,导员,班委,党支书,学生会,还是某某同学?反正不是我。
另外,对于那些前赴后继的后来人,我觉得有几点建议可以给师弟师妹们,以供参考:
NO.1 如果有人要考咱们人文学院的任何专业,你一定要用你能想到的最可能令他/她不爽的语言刺激他/她,让他/她远离这个火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有木有!
NO.2 尽量做一个趋炎附势的人,学会拍导员的马屁,无论他是一个多么无耻,让人看久了都想吐的卑鄙小人,请你蛋定地hold住,告诉自己:人生有时候就是一个不断被操的过程,如果不能反抗,为何不爽一下呢?因为,导员真的能只手遮天,不管你是不是相信,反正我是信了!
NO.3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洁身自好玉洁冰清的人,那么只有一家可以拯救你,那就是团委,并且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因为团委的加分证明已被证明可以瞬间秒杀领导小组+测评小组+导员+班委+党支书+院学生会主席+所有同学+……所以,不要犹豫,去他妈的院学生会,去他妈的班干部,去他妈的班级活动,如果你有团委的加分证明,所有这些加起来都是浮云。所以,参加校学生会和跟团委有关系的校级社团才是王道!
据笔者了解,今年综合测评小组的第一次会议是在9月5日举行的,那天是星期一。测评小组的成员里面,包含了班委、研会、党支部以及各个专业的代表和学生代表。然而,这些看似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成员的合理性在日后的整个综合测评过程中一直受到广泛的质疑。因为大家不太理解,除了学校规定的班长、党支部书记,其他的代表是如何选出的?一个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综合测评小组里没有研会主席?当然,对于这一点,学校的办法里面并没有提及,但是这里面的原因难道不明显么:对于那些有着二十几个研究生班级的主干院系来说,研究生会主席只有一个,他当然不能具体地参与每个班的测评小组,而人文的班级和院学生会却是平行的,研究生会主席没有理由不被纳入测评小组。实际上,关于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导员和院研会主席有矛盾。另外,即使是测评小组成员,其中有的人直到到达了会场才知道会议的主题是要讨论一个综合测评办法的草稿。所以,事实很明显,测评小组的代表是根据辅导员的意愿有选择地指定的,而且测评小组成员之间也有等级之分,有的人比其他人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抛开代表的问题不谈,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谁参加了测评小组,测评办法必然是根据原则和事实的,因而是公允的。但是这一点期望也很快地落空了。因为从最初的测评办法内容就可看出:有人要搞事。第一版的综合测评办法几乎是照搬工商管理学院的办法,不过仅仅去掉了一点,是关于智育中公开发表论文的排名问题的:“论文导师如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则去除导师计算个人得分”。对此,我不知道我院某位(可能是唯一一位)参与了学院里一位老师的课题,并且以第二作者身份同这位老师发表了一篇CSSCI级别(如果不考虑导师则在智育项加6分,考虑导师排名则加2分)的论文的同学做何感想。当然,这一点不能作为笔者讨伐第一版测评办法的论据,因为笔者也认为,应该完全按照学校的综合测评办法来。因此,笔者先总结一下这一版测评办法的三个特点:一是提高班长和党支部书记的德育加分(由学校规定的6分提高到10分);二是压低校级学生会和社团的加分(将校研究生会部长和校级社团主席的加分由学校规定的10分降为6分);三是极力压制智育加分(不但把科技创新课题的加分量减少了,而且在会上讨论决定今年科技创新不再加分)。
很明显,这绝对是一个坑爹的办法,它甫一诞生即意味着必将短命,因为它表示对很多同学的辛勤工作的否定,而且使大家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测评小组的核心:导员、班长和党支部书记。虽然大家可能是在测评会议召开的前天晚上开始研究学校的测评办法,但是这个测评办法的坑爹之处还是如此扎眼地违反常识。凭心而论,班长的工作量完全可以为他赢得10分甚至更多的加分,如果导员光明正大地在班会上提议给班长10分,我相信没人反对。但是,自己把分提前加上是个什么意思?!除了强奸同学们的智力之外,我实在想不到其他的理由。因为笔者认为(相信大家也同意),一年的学习和工作过程就好像是一场赛跑,我们在最开始约定了一个规则,大家都照着这个规则行动,然后看看谁才是最强的,这才是综合测评的意义所在。因而我们不能在一场赛跑结束的时候宣布,这场赛跑的规则改成了“谁最慢谁能赢”或者“谁跑第二谁能赢”,这怎么合理呢?这个道理小孩子都能明白,但是尊敬的测评小组的“核心成员”的诸位阁下却hold住了,让我只能由衷地赞叹:牛逼!
事实上,有位童鞋(笔者对该童鞋非常熟识)在看到这个办法的不合理之处之后,立即在9月8日早上8时多来到赵庆海书记的办公室向他提示了这个问题,指出其中的两个关键点,一个是跟笔者有关系的,科技创新的加分问题;另一个是跟笔者没有关系的,德育加分混乱的问题。对于前者,赵书记认为,是可以考虑的,因为该同学的理由还比较充分:学校测评办法里有明文,申请课题时学院有承诺,其他学院和往年都加了分,而且我院两年制的学制下如果这次不加分就没有下次综合测评了,又而且我们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赵书记表示,本次的测评办法是根据学院的情况具体制定的,当然可以不同于以往或者其他院系甚至学校,而是根据“为学院做贡献多少”来制定加分细则。对于这一回答,笔者认为也合情合理,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为学院做贡献”?以该院某位童鞋为例,该童鞋在过去一年一直担任为学院修理电脑的工作,基本上做到随叫随到,而且总是力求快速完成任务,不耽误老师工作;该童鞋还参加了一位老师的课题,跟这位老师合作写了多篇论文,每篇论文要改四五稿,每一稿一改就是三四天。这些都得到体现了么?木有!当然,有人可能说,修电脑是勤工俭学,有钱拿,我想向大家说明:这位童鞋做家教从下午四点到八点可以赚150元,他去要那每小时8元的勤工俭学有毛用,而且这笔钱还得等三四个月才能划到卡里,而且还没有固定的时间得随叫随到?还有人说,跟老师做课题有钱拿,还能发表论文,不是也能加分么?我还想向大家说明:一个四万二的课题,目前发表和待发表的成果都至少有该童鞋一半的努力,就算他拿了1600块钱(其中还有500是杂志给的稿费),难道其它的钱不是用于给学院的老师们报销么?难道这不算为学院做贡献么?那浮云般的2分智育加分在人家10分的德育加分面前能顶个毛!因此,笔者想来想去,终于勉强得出一个结论,书记说的“为学院做贡献”到了导员那里,就成了“为导员做贡献”了,因为班长和党支书的工作可以直接为导员省时省力,好让他有更多时间去做他自己的事。
然而上面所说的笔者的这位童鞋的努力毕竟没有白费,赵书记还是说到做到的。在当天在427召开的班会上,虽然导员冷嘲热讽地说“不要去找领导,领导也烦”,“有的同学参加了五六个课题(笔者注:据我所知,这是说的该院高等教育学的诸位同仁),但是只能加一个负责人一个参与者两个分”,但还是同意了要给科技创新加分。这点当时令笔者感到欣慰,因为笔者觉得人文学院还是有道理可讲的,但是之后的事实证明笔者高兴的太早了,这一点后面会提及。
在这次班会上,另外暴露出的问题是对文体分的压缩,集中体现在两个事情上:一个是辩论赛,另一个是红歌合唱。今年我院在辩论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其中潘堃同学还获得了最佳辩手的称号,虽然是集体项目,但是按理说这四名同学都应该是主力队员,按照学校的规定应该加6.77分,然而党支书等人认为,既然是集体项目,而且难分谁是主力队员,那就把10分分给四个人每人加分2.5分——日啊,这是什么鸡巴算法!难道她在这一刻被各种美美附身了?!至于红歌合唱,还是党支书认为,在合唱队中,老师当然是主力,同学当然是非主力,因此应该加分7/3分,我不知道参加红歌合唱的老师们对于这种看法是什么观点,反正我只想说两个字:我擦!
正是这次班会把测评办法的诸多坑爹之处暴露无遗,因此很多同学都提出了疑问,当然也有人去向领导小组的赵庆海书记反映,其中笔者确实知道的是院学生会主席侯亚明。赵书记感到来自同学的压力,因此决定废弃第一版测评办法,改用学校的标准测评办法。但是,一直令笔者不解的是,明明前述这个坑爹无比的测评办法以前从没有在我院实行过(这一点有人文学院网站上挂着的2010年的测评办法为证),赵书记仍然不止一次地说,这个办法过去就在我院一直实行,我真的不知道这个信息是从哪里来的。至此,综合测评的火药味渐浓。
当然,从笔者私人的角度出发,神马辩论赛,神马测评办法的前世今生,跟洒家都没有个鸟关系。我只关心我的科技创新课题能不能加上分,谁不想要一个尽量靠前一点的名次以证明自己呢?但是这个之前让笔者燃起了熊熊希望之火的科技创新在9月8日的当晚就被证明是妄想。因为辅导员说,既然按照学校的规定走,那么学校有一个内部通知是要求所有的奖项的截至日期是8月31日,因为科技创新的结题日期是在9月,因此不能加分。然而事实是,其他所有院系都可以加分,资助中心的主任说,如果团委认为结题了,那么科技创新这一块不受8月31日之限在综合测评结束前都可以加分,而团委主管综合测评的老师说,关于综合测评加分的问题都交给了学院全权处理,那么问题还不明显么?不就是导员和班长、党支书不想给科技创新加分么?从一开始就要压制智育这一块的加分,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班长和党支书都没有科技创新立项的事实,我霎时间蛋碎一地啊!
唉,写到这里,笔者已经无力继续把综合测评中的种种继续8下去了,因为那就好像把已经吐出来的东西再吃下去那么恶心。请相信我,前面所说的仅仅是发生在综合测评这个持续了三周的漫长的TOKYOHOT大片中的一段短短的前戏,后面的戏码真的是更加高潮迭起,一波接着一波。然而,我想搞清楚的是,如果说综合测评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角力的话,到底谁赢了?是领导小组,测评小组,导员,班委,党支书,学生会,还是某某同学?反正不是我。
另外,对于那些前赴后继的后来人,我觉得有几点建议可以给师弟师妹们,以供参考:
NO.1 如果有人要考咱们人文学院的任何专业,你一定要用你能想到的最可能令他/她不爽的语言刺激他/她,让他/她远离这个火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有木有!
NO.2 尽量做一个趋炎附势的人,学会拍导员的马屁,无论他是一个多么无耻,让人看久了都想吐的卑鄙小人,请你蛋定地hold住,告诉自己:人生有时候就是一个不断被操的过程,如果不能反抗,为何不爽一下呢?因为,导员真的能只手遮天,不管你是不是相信,反正我是信了!
NO.3 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洁身自好玉洁冰清的人,那么只有一家可以拯救你,那就是团委,并且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因为团委的加分证明已被证明可以瞬间秒杀领导小组+测评小组+导员+班委+党支书+院学生会主席+所有同学+……所以,不要犹豫,去他妈的院学生会,去他妈的班干部,去他妈的班级活动,如果你有团委的加分证明,所有这些加起来都是浮云。所以,参加校学生会和跟团委有关系的校级社团才是王道!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