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是社会人类学
仅供初级人士阅读,人类学大牛们请自行回避。
课上我们讨论了米德-弗里曼之间的争论,然后我们又看了相关的纪录片。这个争论我之前略为有所了解,但并没有读过两人的著作。我那个时候对弗里曼多少有点不屑,丫为什么不在老太婆死之前就跟她辩论,让人死了连还击的机会都没有,很不厚道。这主要是一种情绪。
后来我知道原来丫老早跟老太婆谈过了,老太婆不承认,虽然她私底下很苦恼乃至有点崩溃。后来关于丫出书的问题,把初稿寄去美国,美国的出版商硬是不给发(不知道具体原因,大家可以自己揣测),于是丫只好继续补充材料修订,直到老太婆死了,出版社才肯出。一出版就炸了,多少文化人类学家如同跳梁小丑纷纷出来表态为米德辩护,而这种辩护,实证的很少,情绪的居多。都过了三十年了,这种情绪性的辩护依然主导着我们的课堂。不由得人不感慨。
上课的时候我就说,我觉得这些后来人的辩护,不仅是为米德辩护吧,恐怕更多的是为他们自己辩护,为他们那点在学生面前可怜的颜面辩护,因为之前他们作老师给学生指定书目的时候,那么言之凿凿地强调该书的真理性质。其实半个世纪过去了,文化影响主导的研究形态已经奠定了文化人类学的老底,而且这个主导论大家都不会莫名其妙的还延续着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决定论的意识形态,是真的比较相对的相对论,或者是至少不再谈相对的相对论,因为我们你们他们都知道这个学科谈的就是文化问题,或至少以文化为中心的问题。所以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恐惧,亦完全没有必要非得用一种情绪化的辩护方式。
我之前读了米德那本书(实在不是一本有趣的书,如果允许我直说的话,我觉得她的写作比命题作文还让人感到无趣),这周我把弗里曼的也给读了。此番阅读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惊异于弗里曼材料之丰富(这个是当然的,要挑战神话,不自我武装好怎么能行)。有些人批评弗里曼跟米德一样,都是对萨摩亚社会文化的断章取义式的研究,尤其老板还反问我们,你们觉得他的挑战成功了吗?他不是也没有展示萨摩亚社会到底是怎样的,他不也没有提供一个替代性的民族志么?我惊异于我老板的提问。但我没说话。回头我一看弗里曼的书,他直接就说了,哥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对米德观点的回应与批驳,而不是提供一个替代性的民族志的描述。然而我阅读过程中,正如先前说的,他那个材料阿~不是有人说丫可能忽视了社会变迁的影响,用40年代的材料怎么驳20年代的现象呢?可人家的材料不仅仅是自己的田野,还有之前大量的关于萨摩亚社会的各种文献与报告(不知是否因为我读的米德的书是中文译本,以至于几乎没看到参考资料,并且在行文中也不见她提到之前人已有的关于萨摩亚的介绍,总之非常少),时间跨度从19世纪到他的田野时代,展示的是萨摩亚社会更为全面的远远丰富的图景。当我阅读这些材料时,我并不觉得这种写法比纯然民族志的写法在提供替代性描述上有多大的缺失--何况你们不是强调问题意识么,你们这不是搞双重标准么,我说我写民族志,你说要有问题意识;人家写得很有问题意识,你又说不怎么不是个替代性的民族志。当然还有一个更滑稽的,平时我们都强调田野要扎实阿要坚决的扎实,怎么神话里的女王田野不扎实却还是可以被原谅呢?
不要跟我说,我们要历史地看这个问题,历史亦不应该成为任何阻止批判的借口,诚如Weber暗示的,我们可以同情,但并不代表我们要贡献出批判的权利。种族决定论再危险,没有根据的文化决定论也不应该必须被接受。评论本身是应该就事论事还是应该像你们平时反对的那样,对他人的动机进行各种揣摩,不从非道德与不正利益角度把人诋毁好像就觉得自己不够正派似的,这个时候就是一种自食其果的表现。还有是谁说的,萨摩亚人过了十几年后悔了,要改证词了,但其实他们可能在撒谎。这个论调一点都不值得欣赏,其一是我们不知道撒谎本身可能付出的代价。这个萨摩亚人翻供的证词后来全部刊载出来,在他们翻供时他们被要求向圣经发誓--他们是虔诚的基督徒。作为一些人类学学生学者,甭管是社会人类学还是文化人类学,如果连这样的发誓都不足以信赖,那么我们的民族志本身更加不应该被信赖,因为我们还不用向自己的信仰发誓。然而更重要的是,弗里曼对萨摩亚人和萨摩亚社会的某种替代性描述,实际上呈现出来的是远比米德所描述来得恶劣的人群:各种高犯罪率,强奸是第五大犯罪,父母打子女各种打死打残疾,等等等等。
最后奉上一段文化人类学开山鼻祖的话,以兹共勉:
The whole basis of anthropological viewpoint is the willingness to take the position of the nonconformist, not to take anything in our social structure for granted, and to be particularly ready to examine critically all those attitudes that are accompanied by strong outbursts of emotion, the more so the stronger the accompanying emotion. ---Franz Boas
课上我们讨论了米德-弗里曼之间的争论,然后我们又看了相关的纪录片。这个争论我之前略为有所了解,但并没有读过两人的著作。我那个时候对弗里曼多少有点不屑,丫为什么不在老太婆死之前就跟她辩论,让人死了连还击的机会都没有,很不厚道。这主要是一种情绪。
后来我知道原来丫老早跟老太婆谈过了,老太婆不承认,虽然她私底下很苦恼乃至有点崩溃。后来关于丫出书的问题,把初稿寄去美国,美国的出版商硬是不给发(不知道具体原因,大家可以自己揣测),于是丫只好继续补充材料修订,直到老太婆死了,出版社才肯出。一出版就炸了,多少文化人类学家如同跳梁小丑纷纷出来表态为米德辩护,而这种辩护,实证的很少,情绪的居多。都过了三十年了,这种情绪性的辩护依然主导着我们的课堂。不由得人不感慨。
上课的时候我就说,我觉得这些后来人的辩护,不仅是为米德辩护吧,恐怕更多的是为他们自己辩护,为他们那点在学生面前可怜的颜面辩护,因为之前他们作老师给学生指定书目的时候,那么言之凿凿地强调该书的真理性质。其实半个世纪过去了,文化影响主导的研究形态已经奠定了文化人类学的老底,而且这个主导论大家都不会莫名其妙的还延续着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文化决定论的意识形态,是真的比较相对的相对论,或者是至少不再谈相对的相对论,因为我们你们他们都知道这个学科谈的就是文化问题,或至少以文化为中心的问题。所以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恐惧,亦完全没有必要非得用一种情绪化的辩护方式。
我之前读了米德那本书(实在不是一本有趣的书,如果允许我直说的话,我觉得她的写作比命题作文还让人感到无趣),这周我把弗里曼的也给读了。此番阅读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惊异于弗里曼材料之丰富(这个是当然的,要挑战神话,不自我武装好怎么能行)。有些人批评弗里曼跟米德一样,都是对萨摩亚社会文化的断章取义式的研究,尤其老板还反问我们,你们觉得他的挑战成功了吗?他不是也没有展示萨摩亚社会到底是怎样的,他不也没有提供一个替代性的民族志么?我惊异于我老板的提问。但我没说话。回头我一看弗里曼的书,他直接就说了,哥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对米德观点的回应与批驳,而不是提供一个替代性的民族志的描述。然而我阅读过程中,正如先前说的,他那个材料阿~不是有人说丫可能忽视了社会变迁的影响,用40年代的材料怎么驳20年代的现象呢?可人家的材料不仅仅是自己的田野,还有之前大量的关于萨摩亚社会的各种文献与报告(不知是否因为我读的米德的书是中文译本,以至于几乎没看到参考资料,并且在行文中也不见她提到之前人已有的关于萨摩亚的介绍,总之非常少),时间跨度从19世纪到他的田野时代,展示的是萨摩亚社会更为全面的远远丰富的图景。当我阅读这些材料时,我并不觉得这种写法比纯然民族志的写法在提供替代性描述上有多大的缺失--何况你们不是强调问题意识么,你们这不是搞双重标准么,我说我写民族志,你说要有问题意识;人家写得很有问题意识,你又说不怎么不是个替代性的民族志。当然还有一个更滑稽的,平时我们都强调田野要扎实阿要坚决的扎实,怎么神话里的女王田野不扎实却还是可以被原谅呢?
不要跟我说,我们要历史地看这个问题,历史亦不应该成为任何阻止批判的借口,诚如Weber暗示的,我们可以同情,但并不代表我们要贡献出批判的权利。种族决定论再危险,没有根据的文化决定论也不应该必须被接受。评论本身是应该就事论事还是应该像你们平时反对的那样,对他人的动机进行各种揣摩,不从非道德与不正利益角度把人诋毁好像就觉得自己不够正派似的,这个时候就是一种自食其果的表现。还有是谁说的,萨摩亚人过了十几年后悔了,要改证词了,但其实他们可能在撒谎。这个论调一点都不值得欣赏,其一是我们不知道撒谎本身可能付出的代价。这个萨摩亚人翻供的证词后来全部刊载出来,在他们翻供时他们被要求向圣经发誓--他们是虔诚的基督徒。作为一些人类学学生学者,甭管是社会人类学还是文化人类学,如果连这样的发誓都不足以信赖,那么我们的民族志本身更加不应该被信赖,因为我们还不用向自己的信仰发誓。然而更重要的是,弗里曼对萨摩亚人和萨摩亚社会的某种替代性描述,实际上呈现出来的是远比米德所描述来得恶劣的人群:各种高犯罪率,强奸是第五大犯罪,父母打子女各种打死打残疾,等等等等。
最后奉上一段文化人类学开山鼻祖的话,以兹共勉:
The whole basis of anthropological viewpoint is the willingness to take the position of the nonconformist, not to take anything in our social structure for granted, and to be particularly ready to examine critically all those attitudes that are accompanied by strong outbursts of emotion, the more so the stronger the accompanying emotion. ---Franz Bo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