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与上善治水及何处惹尘埃与勿使惹尘埃
上善若水与上善治水及何处惹尘埃与勿使惹尘埃
道德经通行本的原文有句家喻户晓的话,“上善若水故几于道”。有的老师根据考古及自身修行等种种缘由,提出应当是“上善治水”,甚至在正式出版的著作里径直改了。个人体会,两种说法都对,都有道理,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说的。“上善若水”是讲的达到上善的境界后的状态,是对这个状态的描述,这个状态就像水一样,自在流行,“随圆就方”,处处事事无碍;而上善治水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的是上善者处理和应对问题与状况的方式方法,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导,随顺,因势利导,而不是强制、堵塞,压制压抑。两者谈的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不是一回事,所以并不矛盾。
这就像对六祖和神秀的偈子的认识一样。又是一个历史上的旧案。六祖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讲述到家人的状态与见地、境界。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是宣讲如何回家,回家的路该怎么走。从接法传承,比见地讲究竟的角度来说,当是以六祖偈子为是,但是对普通大众来讲,神秀的偈子却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就好像六祖偈子是旅程目的地的描述与介绍,风光无限,引人向往;神秀的偈子则是路线图,告诉你该如何到达。千古以来大家多数是六祖偈子而非神秀偈子,实在是有些不应该。而且,很多修行者常饮六祖的偈子为自己的口头禅,忽视了以神秀为榜样踏踏实实用功,结果狂禅、口头禅日多,而实修者日寡,无怪乎禅宗的成就者愈来愈少。
本来两者相辅相成,合而并美。却被好事者强要分出彼此高下,你非我是,硬性取舍割裂。可叹!
一切法无有高下,当机为上。莫要念念分别,当知古训“和”而不同,虽不同却可“和”。自警。
道德经通行本的原文有句家喻户晓的话,“上善若水故几于道”。有的老师根据考古及自身修行等种种缘由,提出应当是“上善治水”,甚至在正式出版的著作里径直改了。个人体会,两种说法都对,都有道理,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说的。“上善若水”是讲的达到上善的境界后的状态,是对这个状态的描述,这个状态就像水一样,自在流行,“随圆就方”,处处事事无碍;而上善治水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的是上善者处理和应对问题与状况的方式方法,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导,随顺,因势利导,而不是强制、堵塞,压制压抑。两者谈的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不是一回事,所以并不矛盾。
这就像对六祖和神秀的偈子的认识一样。又是一个历史上的旧案。六祖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讲述到家人的状态与见地、境界。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是宣讲如何回家,回家的路该怎么走。从接法传承,比见地讲究竟的角度来说,当是以六祖偈子为是,但是对普通大众来讲,神秀的偈子却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就好像六祖偈子是旅程目的地的描述与介绍,风光无限,引人向往;神秀的偈子则是路线图,告诉你该如何到达。千古以来大家多数是六祖偈子而非神秀偈子,实在是有些不应该。而且,很多修行者常饮六祖的偈子为自己的口头禅,忽视了以神秀为榜样踏踏实实用功,结果狂禅、口头禅日多,而实修者日寡,无怪乎禅宗的成就者愈来愈少。
本来两者相辅相成,合而并美。却被好事者强要分出彼此高下,你非我是,硬性取舍割裂。可叹!
一切法无有高下,当机为上。莫要念念分别,当知古训“和”而不同,虽不同却可“和”。自警。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