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闲桂花落
前一阵,有人跟我提桂花开了,当即心下一凛,看来今年无缘南方,不能在花树下走。只好非常的矫情的更新签名:江南人,寄把桂花来。
想起去年南下楚地,时值冬初,在岳麓书院里闲逛。薄暮时分游人渐渐散去,院落长廊安静下来,岳麓山脚起了些许雾岚,鸟鸣山幽,长青的植物尤显盎然,令人心淡神闲。在爱晚亭前的石墩上歇脚,忽闻得一阵甜腻的清香,不由得尖起鼻子来嗅,眼睛四下搜寻,才瞧见旁边一棵树密密的叶间有几星黄色的花,不用猜,是桂花无疑了。
其实,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桂花,极小的一枝,细细的花随时要掉的样子,我舍不得扔,一路带着,不时放在鼻前嗅,想象一块桂花糖的味道。我虽是南人,但老家是座小岛,或因土壤原因不宜种植吧,自小见过的花木不多,常见的只有栀子和夹竹桃,或用盆罐养得朝颜和晚饭花什么的。犹记得也有一种名里带个“桂”字的花,倒是也开黄色的细细碎碎的花,但是否与桂花同科便不得而知,只知它的叶子可以采下来捣碎敷在指甲上,用布条缠上一夜,能把指甲染成艳丽的颜色,我和妹妹小时候常常倒腾,算是最早的“甲油”了,能美滋滋上好一阵。那时也常见有老奶奶爱把这种花别在头上,因其香气也浓,却更为清苦些,不似桂花甜腻。我打小喜欢爱戴花的老奶奶,我的阿嬷和外婆都是,总觉得可亲一些。
桂花有别称“木樨”,《红楼》里有一回写道何处传来一阵香风,众人纷纷猜香,黛玉道:“好像木樨香。”这惹的探春笑她:“终不脱南边人的话。”看书中描写,似乎是南称“木樨”北称“桂花”的意思。又说到木樨在南方植株高大,枝繁叶茂,可到了北方水土不服只能盆栽,而且没有精心的侍弄,就要香销玉殒。这让黛玉感怀身世,那一股子木樨香风,浓郁又孤寂化成一种叫做乡愁的情绪。我少不识愁,看到此,只立刻顿悟为何有一道菜叫:“木犀肉”,果然一部《红楼》史学家见兴衰,政治家见斗争,文学家见诗词歌赋,而吃货就只见到了这些。
《红楼》里让我一直想入非非的还有一瓶木樨清露。我想桂花甜腻的气息,大抵是它被融入食物的一个重要原因。庄说花香入食,是妙人所为。而中国人对食物的巧思可以追溯到更古早的时候,我常想,古时的妇人为礼数所约束,她们多数不能断文识字,含蓄内敛不可多言,能表达爱的方式便是浣衣理家,烹茶煮菜,所以便把心思全花了上去,跟随四时以海棠入肴,杏桂为馔,然后举案齐眉端到爱人面前去。所以才有桂花糕,杏仁酥这样情思无限的点心,既风月又烟火,既美妙又妥帖。
而类似桂花糕这种精细的点心,南方则要比北方做的好多了,南人嘴刁不好糊弄,口感要得,样式要得,须得唇齿留香又得赏心悦目。北京的稻香村颇负盛名,我曾当做手信送给南方好友的爷爷,老人欢天喜地接了,第二日却说太硬了吃不动,弄得我十分汗颜。倒是好友带我去寻常街头的小吃摊,一份桂花味儿的糖油粑粑,让气温骤降忽然落雪的冬日,顿时有一丝温暖的味道,环绕周身,怀想至今。
说到底,桂花南方的植物,南人也物尽其用,除了食物先人们还制了擦头发的桂花油,酿了桂花酒,喝至微醺时行桂花令,作了许多关于桂花的诗,“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桂花的季节是早秋,多与秋思和冷露一起,可王维的那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何解呢?
想起去年南下楚地,时值冬初,在岳麓书院里闲逛。薄暮时分游人渐渐散去,院落长廊安静下来,岳麓山脚起了些许雾岚,鸟鸣山幽,长青的植物尤显盎然,令人心淡神闲。在爱晚亭前的石墩上歇脚,忽闻得一阵甜腻的清香,不由得尖起鼻子来嗅,眼睛四下搜寻,才瞧见旁边一棵树密密的叶间有几星黄色的花,不用猜,是桂花无疑了。
其实,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桂花,极小的一枝,细细的花随时要掉的样子,我舍不得扔,一路带着,不时放在鼻前嗅,想象一块桂花糖的味道。我虽是南人,但老家是座小岛,或因土壤原因不宜种植吧,自小见过的花木不多,常见的只有栀子和夹竹桃,或用盆罐养得朝颜和晚饭花什么的。犹记得也有一种名里带个“桂”字的花,倒是也开黄色的细细碎碎的花,但是否与桂花同科便不得而知,只知它的叶子可以采下来捣碎敷在指甲上,用布条缠上一夜,能把指甲染成艳丽的颜色,我和妹妹小时候常常倒腾,算是最早的“甲油”了,能美滋滋上好一阵。那时也常见有老奶奶爱把这种花别在头上,因其香气也浓,却更为清苦些,不似桂花甜腻。我打小喜欢爱戴花的老奶奶,我的阿嬷和外婆都是,总觉得可亲一些。
桂花有别称“木樨”,《红楼》里有一回写道何处传来一阵香风,众人纷纷猜香,黛玉道:“好像木樨香。”这惹的探春笑她:“终不脱南边人的话。”看书中描写,似乎是南称“木樨”北称“桂花”的意思。又说到木樨在南方植株高大,枝繁叶茂,可到了北方水土不服只能盆栽,而且没有精心的侍弄,就要香销玉殒。这让黛玉感怀身世,那一股子木樨香风,浓郁又孤寂化成一种叫做乡愁的情绪。我少不识愁,看到此,只立刻顿悟为何有一道菜叫:“木犀肉”,果然一部《红楼》史学家见兴衰,政治家见斗争,文学家见诗词歌赋,而吃货就只见到了这些。
《红楼》里让我一直想入非非的还有一瓶木樨清露。我想桂花甜腻的气息,大抵是它被融入食物的一个重要原因。庄说花香入食,是妙人所为。而中国人对食物的巧思可以追溯到更古早的时候,我常想,古时的妇人为礼数所约束,她们多数不能断文识字,含蓄内敛不可多言,能表达爱的方式便是浣衣理家,烹茶煮菜,所以便把心思全花了上去,跟随四时以海棠入肴,杏桂为馔,然后举案齐眉端到爱人面前去。所以才有桂花糕,杏仁酥这样情思无限的点心,既风月又烟火,既美妙又妥帖。
而类似桂花糕这种精细的点心,南方则要比北方做的好多了,南人嘴刁不好糊弄,口感要得,样式要得,须得唇齿留香又得赏心悦目。北京的稻香村颇负盛名,我曾当做手信送给南方好友的爷爷,老人欢天喜地接了,第二日却说太硬了吃不动,弄得我十分汗颜。倒是好友带我去寻常街头的小吃摊,一份桂花味儿的糖油粑粑,让气温骤降忽然落雪的冬日,顿时有一丝温暖的味道,环绕周身,怀想至今。
说到底,桂花南方的植物,南人也物尽其用,除了食物先人们还制了擦头发的桂花油,酿了桂花酒,喝至微醺时行桂花令,作了许多关于桂花的诗,“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桂花的季节是早秋,多与秋思和冷露一起,可王维的那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何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