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回想
这是老早写的一些杂乱无章,贴过来先,有闲时再慢慢添或整吧!
这一篇真得慢慢地回忆、慢慢地写......,悠着点吧,老郭---
杂乱无章的购书,乱七八糟的阅读,一年下来,慢慢回想,脑袋竟一片茫然,
怎一个乱字了得!
有一天想,那些尚未拜读的书,都到年底了,是不是该囫囵吞枣一下呢?
说干就干,拿了本余华的《我能否相信我自己》,感觉怪怪的,似曾相识,
又不知所云,等翻到几十页才发现此书早已看过,浑然不觉而已。看过再看并
不足奇,奇怪的是,不经意地再看,才发觉,书跟书就像人跟人一样,也有
上品下品之分。
翻出一本王安忆的《荒城之恋》,觉得好像也看过,她的《纪实与虚构》倒还
真的可以再看看,我想。
看网上书城上兜售刘心武的红楼解析系列,想找出他那本《红楼望月》再看看,
竟然找不见。却找出他、王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两本关于红楼梦的书。是看
过的,但内容全不记得。
真是老了,记忆退化得如此厉害。但,换种想法,是他们的书不足以让我记住,
也未可知呢。
那么,还是让我想想,自己记住的是些啥:
茨威格,那个奥地利短篇小说小说家(许静蕾拍了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朋友推荐不错,便去买来看。确实不错,一个下午,看完了他的小说集,心惊肉
跳外加震撼无边,决定要好好再看一次,看感觉又会怎样地不同.
鲁迅,有一天,看王 小 波的一片文章,批判二十四孝(卧冰求鱼、卖儿葬父、为
母埋儿之流),我便想再读读鲁迅那篇,他父亲生病时,他十分害怕自己会被父
亲挖了心肝,去做药引子,又想看看他的长妈妈,还有狂人日记,慢慢竟能看懂了......
我就想,有些作家,再怎么竭尽全力,不过是个匠(比如巴金),而有些作家,
却注定要写出天才的作品。
还有,还有......
《草原帝国》,一个法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写的教学专著,一时头脑发热,
竟买了回来--奎屯买的。颇感艰涩,不过也还好,一天翻几页,慢慢地,对历史
地理的热情竟然高涨,继而非常痛恨中学时代的自己和老师,不好好学习,不好好
引导,浪费了大把好时光,以致引发了购买此类书籍的高潮--当然是通俗的,呵呵。
Alan De Bottom,所谓英伦才子,善于将其所学调侃地运用在生活中,本人阅读了他
的《爱情笔记The Essay Of Love》、《旅行的艺术 The Art Of Travel》还有《拥抱逝水
年华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最近再看一次《拥》,依旧笑得我要死。
因他的书,我决定开始拜读煌煌巨著《追忆逝水年华》,有的时候,面对这样的大部
头,实在需要勇气和决心,完全换个角度,以调侃的心态去翻阅它,不失为新鲜且别
样的经历,我想。--目前只看了序一,想想此老兄一句话就写了47行,关于自己睡
不着就可以写30页,还有不喜欢分段,我心里就直发毛。
还有,待我想到有空再说......
杂志也看。有的时候看了报纸上的书评,觉得评价如此之高,非看不可,可却失望居
多。那些写书评的,哎......!不过,中国向来就没有书评这种职业,闲来那么一巴掌
大东西,太苛求人家就是我的刻薄了。
《万象》倒是有文章,说四五十年代欧洲文艺界,职业书评人尖锐刻薄乃至引起公愤。
有人就说,你把人家的书评得如此不堪,那你自己来写好了。
书评人却不这样认为。理直气壮地说,对不起,我的职业就是写书评,写书不是我该
考虑的!--我就觉得这样比较好玩。
《收获》,关于萨蛮教的一个长篇小说,一个周末的下午,我窝在懒骨头里一口气看
完。前两天看电视,探索公元前草原石人故事中,提到萨蛮人的信仰,原来人家作者
编故事是有渊源的,我想。
《十月》,关于西藏,总是吸引我的眼球。墨脱、纳木措湖、仙女湖、阿里等等都是
我无比神往的地方,我知道,反正有一天,我是要去的,所以不急,反倒愿意慢慢地
看关于她的一切文字和图片。
据说,诗人距离灵魂最近,那么,我便是离灵魂最远的一个了。
对诗向来缺乏任何感觉,阅读时从来忽略不看,就算看,怎么都是莫名其妙。但是,
但是,奇怪得是,在中学时,读者文摘上偶然看了艾米丽·狄金森的一首小诗,<暴风
雨夜>,很短很简单的一首诗,内容已全忘,只记得当时感到一种特别的难过和孤独,
仿佛突然间掉进一个深窟--天知道怎么回事,难道我也懂诗?也许,真正的诗,就
是这样,妇孺皆可有感,比如李白。我觉得这个艾米丽就很恐怖,仿佛中世纪的幽灵,
游荡至今......
还好,马丽华的诗很阳光,比如她的《我的太阳》-“从未相许的是我的太阳,永不失
约的是我的太阳!”这样的诗,我就很明白,也很喜欢。
说到诗,我竟想起几位高中语文老师了,真是莫名其妙呵。
第一位,这老兄有个“每周一诗”的习惯,有一天,竟然教我们这样一首怪诗,大意是:
月黑风高十三楼,独自上来独自下,眼如鱼目彻宵悬...... 然后告诉我们,这是描述一个
吊死鬼的诗,还故做伸舌头状,当时觉得好玩,现在觉得异常可怖,并且怀疑此老兄心
理有问题。
当然,他还是教了我们一些美丽的诗的。比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
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还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很美,不是吗?可惜我记得的就这两首了。
现在,我突然明白了,这老兄当时一定是陷入了美丽的爱情,可是,跟我们这群尚未开化
的毛孩们弹琴,真是太搞笑了啊。
第二位,很平庸。有一天,突发奇想,要教我们写诗,让我们找五言、七绝、格什么的,
来模仿。我倒好,模仿出了一个什么良辰美景之类的蹩脚诗,从此,与诗绝缘!
最后一位,是可爱的老头。突然有一天,有感而发一句话--“文章是自己的好,儿子是
他人的好”,我那时想了想,深感莫名其妙,便继续开我的小差去了,依旧混沌,不可教也!
现在慢慢,才品出点味来。他那时对我们这些懵懵懂懂的小孩说这些,想象得到十几年
后,还会有位学生记得吗?凭这一点,我就该算是个好学生(当年开的那些小差也顺便
一并原谅了)
这老头真是了不起的人物!文字泛滥(尤其Blog)、DINK昌盛的年代,老师的良苦用心,
更该时刻铭记在心:文章绝不是自己的好,儿子才是自己的最棒!---01/24/2006
天知道这样写,会写到哪?兴之所致罢了,继续、继续---
那么,谈谈关于米兰昆德拉吧。
很多人说他很深刻,开始我也有这种感觉,但是,现在,不这样认为了。他是个了
不起的作家,编故事的高手,一切尽在掌握。
他很懂幽默,他宣扬自己不屑与不懂幽默的人打交道。但是,我却常有种感觉,他
在跟每一个人--笔下人物、读者--开玩笑,乐此不疲。
他笔下的主人公,我怀疑他没一个喜欢的,总是不畏余力地挖掘他们的劣根性,并且,
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费尽心思搭设一个个巧妙的架构――有人因此说他的小说富于音
乐节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俺不懂音乐,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却感到老米
仿佛在对他的读者进行一种智商的测评,而他,却在远远的法国,一脸坏笑。这么一
想,我就觉得很恼火,所以就认为,他根本连厚道都算不上,对文学也不够虔诚,至
多,也只能算肤浅的深刻。
而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其实,最喜欢笔下的XXXX(名字我记不得了),但我看了半天,
却没啥感觉,只觉得这老米太夸张了,就算他喜欢这个女主角,也不必虚幻得那么厉害,
让她被一群天堂(地狱?)的毛孩折腾得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当然,更可能的是我根本
就没看懂。
说到他笔下的人物,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阿涅丝。这个女人一直生活在自己虚幻世界中,
无比向往着把自己从虚无减至零。
我喜欢她的一些想入非非。比如,在公共浴室里,她看那些肌肉松弛的老妇女,肆无忌
惮地走来走去,就想人的羞耻心到底还有没有;当她洗浴完走在路上,又想,等我老了,
走在街上,就买一朵鲜花(记不得什么花了,应该很美就对了),挡在脸前,昂首阔步
地走路、微笑地跟人说话。。。。。。总之,很有尊严地活着。想象一下,就觉得这个
阿涅丝很搞笑、很矛盾、也很可爱。
对老米的不满之一,就是他竟然不让这个可爱且富于诗意的女人,最终死得富于诗意――
与诗意只差那么一点点。在阿涅丝开车跨过国界,去寻找梦幻中溪水潺潺的地方去死时,
竟然出了车祸,她终于满意地去了,但绝对算不上优美。
我至今也不明白,阿涅丝为啥定要去找死。如果因为活得没劲就去死,那这世上绝大多
数人都该向阿涅丝学习!
米老的故事中有许多恶作剧,精心搭设的长篇自不必说,简单的两个短篇小故事,我就
觉得他用心非常险恶。
一个故事是,一对青年男女,怀念初认识之时的美好时光,约定假装回到从前,从刚认
识开始。女孩在路边招手,搭上了男孩的顺风车,男孩假装跟女孩不认识,一路聊天,
住宿汽车旅馆,男孩放肆地调戏女孩,女孩也很配合,觉得好玩得很。但慢慢地,故事
并没有朝他们的想象发展。男孩想:难道我的女朋友这么放荡吗?以前怎么没有觉察呢?
女孩想:为什么他竟这么变态?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一对情侣好玩浪漫的初衷,结果,
就彻底完蛋了。
另一个故事是,一对相爱多年的老情侣,女比男大一些,慢慢地,那女士突然觉得自己
年长色衰,很没自信了。男士很不错,敏感地觉察到了,他希望帮助自己深爱的女人走
出困境。于是,选择了一个悄悄给她写情书的办法,问题是,这情书是冒充一个第三者
来写的。
于是,隔几天,女士就会在信箱里发现一封没贴邮票的信,描绘得如此细致具体,慢慢
地,她开始确信自己还有吸引异性的魅力。她将信件藏在衣柜中,买回写信人建议的性
感内衣,总之,她变了。这一切,男士都看在眼里,自导自演的闹剧,一颗平常心自然
变成了强烈的妒忌心,不知不觉中,一切已经发生变化......
--- 01/26/2006 on the way to hometown for Chinese New Year.
过年的无所事事也让我觉出了,上班这个东西,扼杀了俺太多太多的灵感和才思。象现
在,坐在阳台上,晒着冬天的太阳,本人思如泉涌,心潮澎湃,感觉简直就会下笔如有
神,哈,那便接着吧,这样的片刻,多乎哉,不多也!
老舍的书我是喜欢的,尤其小说,有幽默有泪水,也好玩。
原以为《二马》是什么高深的书,一直没敢去看,结果一看,才发觉,其实搞笑得很。
说的是两父子,一遗老一新潮,在英国混日子的故事。于是,才知道,大作家写的东西
也不必定深奥晦涩。于是,趁热打铁,一口气读完了市场上能收罗到的老舍的小说。
《离婚》中张大哥让人羡慕又让人悲哀。我以为,作家大概要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小日
子会永远好好地过下去的,就算人家张大哥一百个不愿意,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公务员
好好地干着,以做媒和妇女主任为天职,一两处小房收着租子,一双儿女长得漂亮水灵
还读着大学,老婆既入得厨房又出得厅堂,一切都让人觉得熨贴舒服才对。
可是,事事并不往理想去。同事老王闹离婚,这怎么可以?!张大哥是又请饭又张罗接
老王家眷又让老婆认干女儿,总之,恨不得自己替了老王,也绝不让一桩婚姻散了。结
果,老王还是跟房东那小媳妇产生了不明不白的情愫。
张大哥自己则更加倒霉,儿子好吃懒做不说,还稀里糊涂地被当作共产党抓了坐监;女
儿又被汉奸同事看上了;卖了小房给钱也不行。总之,张大哥做了一辈子好人,真正需
要帮助时,那些人都不见了,老王有心却无力,倒是那蔫不拉及的老仆人,出人意料坚
决果断地把那小汉奸结果了。
由此,我觉得作家可能还要告诉我们:做好人难,做一辈子好人尤难,但张大哥做了一
辈子好人,结局也不过如此结果。
《月牙儿》、《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也都是我记得的好小说。
老舍的幽默集,我喜欢他在济南生活的那部分,他描写济南的马路,让我想到《呼兰河传》中小镇的马路,简简单单的文字,却很传神,搞笑得很。还有中秋夜,可怜老娘孤零零
地站在街口,看着作家离家返校,后来,老娘临死也没见上最疼爱的小儿一面……
老舍的文字富有北京特色,所以,有时也不免贫嘴,算不上完全幽默――也许是我不完
全懂幽默的缘故。
后来,看舒乙回忆当年老舍自沉太平湖那段,太平湖早已填平作为什么火车机修段了,
轰隆隆的火车早已将一切悲哀湮灭。
而我们这些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日复一日终于过上了欢乐祥和歌舞升平的好日子,我就想,自己肯定是属于不如赖活着的那一类。
--- 01/29/2006 hometown's sunshine on my shoulders...
哈哈,鄙人童话也看了一点。去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便买来一读,叶君健确实
译得好,值得收藏。本以为童话翻翻而已,却被一个个故事吸引了去......
掩卷时,感触颇多,在我有限的阅读中,我认为安徒生够得上天才这个称谓的。他笔
下的那些故事,实在不是童话,却是残酷的社会现状。暗自发誓,以后跟俺孩子讲故
事,打死也不讲安徒生!
开篇《海的女儿》,本质上是探讨人类灵魂的问题,不过借了爱情的名义,由此可见,
灵魂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海的女儿,为了灵魂有所依附,放弃一切最本能、最
美好、最宝贵的东西,看得我自惭形秽---对灵魂的有无我甚至还在怀疑。昨晚,
又看了一遍,还是那么难过,简直要掉泪。当然,故事最后,安徒生还是在教育小朋
友们要听话,这样就可以帮海的女儿,灵魂早一天升天。这样的故事,我真不知道该
如何讲给小朋友听?
所以,我坚持认为,安徒生不过是借了童话的外衣,其实篇篇直指人类灵魂深处。
《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自然是经典中之经典。
而《柳树下的梦》,也是让人难过到极点,这一篇,是关于爱情。主人公流浪异乡,
那些美好的景致和内心的痛苦强烈对比,两块姜饼的故事,从童年一直支撑着主人
公行走在异国他乡,直至美梦中去世。我不知道安徒生是太善良还是太残忍,每每总
是让他笔下的人物在最恶劣的情形下,随着最美好的梦而去--也许,这正是安徒生
给他们安排的最好归宿,他们,一定升入了天堂......
《雪人》、《单身汉的睡帽》等都是充满哲理的文章。 --- 02/10/2006
脑袋里又突出冒出了好几个念头,比如丝路的、哈代的、钱锺书的、卡夫卡的,想象
中这一系列坑,既美妙又艰难,怎么办?良好的开端不必定是成功的一半,向来虎头
蛇尾的我,从来不会勉强自己的,呵呵。
那就一个个来,先关于丝路吧。
脑袋里又突出冒出了好几个念头,比如丝路的、哈代的、钱锺书的、卡夫卡的,想象
中这一系列坑,既美妙又艰难,怎么办?良好的开端不必定是成功的一半,向来虎头
蛇尾的我,从来不会勉强自己的,呵呵。
那就一个个来,先关于丝路吧,一切起源于金秋那趟丝路之旅。仿佛突然间,明白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时代不同了,应该将其改为“读三本书,行万里路”才更
贴切一点。
看《草原帝国》、《敦煌》、《西方发现中国丛书--丝绸之路》的感觉是,一不小
心,掉进了一条时间隧道,通向远古的历史和巨大的文明,才明白,历史原来是这样
的栩栩如生;才明白,丝路是这样了不起,它几乎是整部世界史,涉及到亚欧大陆、
北非、东非,甚至美洲大陆,持续时间近25个世纪;才明白,丝路覆盖了四大文明古
国(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希腊);才明白,象我这样只好旅游这口的门外汉,
企图接近历史,实在有点不知天高地。
历史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精神层次的东西,社会的建设需要我等最底层的工和匠,但
放眼历史,传承的东西更多的还是文化艺术。跑题了,言归正传。
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片交通线网,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瀚海到绿洲,途径无数城帮、
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来往于这条路上的有士兵与海员、商队和僧侣、朝圣
者和游客、学者和技艺家、奴婢和使节。这一幅幅历史画卷展开在眼前,目不暇接,呼
吸困难。这还不算,还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西域教等,又是另外一大篇幅,
而因宗教引起的战争,更加不计其数。稍微想想,我的脑子都远不够用啊!
行为艺术、徒步等新名词,咋一听总与时尚新潮有点关系,看完《万里无云》后,感慨:
玄奘实乃如今驴子们老师祖也。想象一下,1400多年前,在一个月夜,他从西安悄悄溜
出城,出了玉门关,一路往西,穿过绿洲、戈壁、沙漠、甚至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
一路艰险非常人可以想象,就算交通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从卫星导航、无线联络,到
抓绒、快干、GoreTex、氧气瓶、红锦天等等,要走完这一路,也是险象环生,绝不可
谓轻松简单。而当年,玄奘靠的就是几匹马和几个徒儿,不但去到了天竺,还带大量经
书回到了长安,现在想来,堪称奇迹!
而在印度的十来年时间,玄奘亦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以至于不善治史的印度人,常常要
跑去玄奘的记录中寻找自己的历史,故而,将玄奘作为英雄来敬重。
而我们中国人自己,对玄奘的了解,还大多停留在神话故事《西游记》中的唐僧,至多,
还知道有部《大唐西域记》,据说是我国最早最经典的游记,可是我在书店里翻了一翻,
实在头大啊,盼着哪天有人将它译成白话才好!不过,有意思的是,佛家对此书倒不以
为然,他们认为,你一个出家人,来天竺求的是佛经,干嘛对沿途人口、军队、土产、
民族记载得这么详细,可见用心叵测。这么想想,还真是啊,越发觉得玄奘这家伙,不
仅仅是个佛学家,还应该是个政治家、旅行家、哲学家、文学家!
--- 02/13/2006
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诗选,找出那首依稀记得的小诗,原来是关于爱情的,可细细读来,
还是很震撼,我就怀疑,当年怎么能够读懂?诗是这样的:
暴风雨夜,暴风雨夜!
我若和你同在一起,
暴风雨夜就是
豪奢的喜悦!
风,无能为力-
心,已在港内-
罗盘,不必,
海图,不必!
泛舟在伊甸园-
啊,海!
但愿我能,今夜,
泊在你的水域! --- 02/26/2006
十分地奇怪,本来,村上春树根本没有列入我考虑的范围,因为根本就不喜欢他。
几年前,在他被小资们捧得很热时,也跑去买了几本他的书,什么《寻羊奇遇记》,
什么《挪威的森林》,读完,匪夷所思,尤其《挪》,简直恶心!他的书根本没有给
我带来一点点基本的乐趣和享受。
他最热衷的游戏,就是描写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莫名其妙就自杀了,还故意不写什么
原因,自杀在他笔下成了一种令人向往的、美丽无比的游戏,更有甚者,有时他干脆
就说这是家族遗传,真是可怕之极!还有,就是美丽无比的青春美少女,难以遏制地
想自杀,以至于不得不把自己关进神经病医院,反正,最终一定要寻个死。不是老村
有自杀未泯情节,就是日本这个民族本身就很有问题。
可是,鬼使神差地,这几天在The New Yorker的Fiction上,却看了一篇翻译自他的
小说,还看得津津有味,颇有点心有戚戚焉,可能东方人,骨子里的成分几许类似。
跑去纽约客,千万里远、千万篇文章中,竟还碰到他,真是邪门!
其实,当我读到那个人人羡慕人见人爱的Yuko美眉,莫名其妙美滋滋地就自杀了,我
就有点预感--NND,日本人就是这样,活得好好的,就爱去死,同样,死得一点理
由也没有,郁闷!
不过,这一回,他借了一位突然忘了自己姓名的女士来讲述这个故事。那是怎样一位
女士呢?活得要死不断气,没有什么大喜大忧,也没有什么快乐和痛苦可言,正如那
只偷她名字的猴子所说:"You've tried to suppress any negative feelings.
This defensive stance has become part of who you are. Because of all
this, you yourself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deeply,unconditionally
love anybody else. " 她的回答也有意思:“I know it for a long time. But
I've always closed my eyes to it, blockd my ears.”
后来,点击了一下村上春树的网址,日本人就是日本人,那个主页那个音乐,整个就
让人不舒服,压抑得很,我依旧还是很不喜欢他。
--- 03/01/2006
这一篇真得慢慢地回忆、慢慢地写......,悠着点吧,老郭---
杂乱无章的购书,乱七八糟的阅读,一年下来,慢慢回想,脑袋竟一片茫然,
怎一个乱字了得!
有一天想,那些尚未拜读的书,都到年底了,是不是该囫囵吞枣一下呢?
说干就干,拿了本余华的《我能否相信我自己》,感觉怪怪的,似曾相识,
又不知所云,等翻到几十页才发现此书早已看过,浑然不觉而已。看过再看并
不足奇,奇怪的是,不经意地再看,才发觉,书跟书就像人跟人一样,也有
上品下品之分。
翻出一本王安忆的《荒城之恋》,觉得好像也看过,她的《纪实与虚构》倒还
真的可以再看看,我想。
看网上书城上兜售刘心武的红楼解析系列,想找出他那本《红楼望月》再看看,
竟然找不见。却找出他、王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两本关于红楼梦的书。是看
过的,但内容全不记得。
真是老了,记忆退化得如此厉害。但,换种想法,是他们的书不足以让我记住,
也未可知呢。
那么,还是让我想想,自己记住的是些啥:
茨威格,那个奥地利短篇小说小说家(许静蕾拍了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朋友推荐不错,便去买来看。确实不错,一个下午,看完了他的小说集,心惊肉
跳外加震撼无边,决定要好好再看一次,看感觉又会怎样地不同.
鲁迅,有一天,看王 小 波的一片文章,批判二十四孝(卧冰求鱼、卖儿葬父、为
母埋儿之流),我便想再读读鲁迅那篇,他父亲生病时,他十分害怕自己会被父
亲挖了心肝,去做药引子,又想看看他的长妈妈,还有狂人日记,慢慢竟能看懂了......
我就想,有些作家,再怎么竭尽全力,不过是个匠(比如巴金),而有些作家,
却注定要写出天才的作品。
还有,还有......
《草原帝国》,一个法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写的教学专著,一时头脑发热,
竟买了回来--奎屯买的。颇感艰涩,不过也还好,一天翻几页,慢慢地,对历史
地理的热情竟然高涨,继而非常痛恨中学时代的自己和老师,不好好学习,不好好
引导,浪费了大把好时光,以致引发了购买此类书籍的高潮--当然是通俗的,呵呵。
Alan De Bottom,所谓英伦才子,善于将其所学调侃地运用在生活中,本人阅读了他
的《爱情笔记The Essay Of Love》、《旅行的艺术 The Art Of Travel》还有《拥抱逝水
年华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最近再看一次《拥》,依旧笑得我要死。
因他的书,我决定开始拜读煌煌巨著《追忆逝水年华》,有的时候,面对这样的大部
头,实在需要勇气和决心,完全换个角度,以调侃的心态去翻阅它,不失为新鲜且别
样的经历,我想。--目前只看了序一,想想此老兄一句话就写了47行,关于自己睡
不着就可以写30页,还有不喜欢分段,我心里就直发毛。
还有,待我想到有空再说......
杂志也看。有的时候看了报纸上的书评,觉得评价如此之高,非看不可,可却失望居
多。那些写书评的,哎......!不过,中国向来就没有书评这种职业,闲来那么一巴掌
大东西,太苛求人家就是我的刻薄了。
《万象》倒是有文章,说四五十年代欧洲文艺界,职业书评人尖锐刻薄乃至引起公愤。
有人就说,你把人家的书评得如此不堪,那你自己来写好了。
书评人却不这样认为。理直气壮地说,对不起,我的职业就是写书评,写书不是我该
考虑的!--我就觉得这样比较好玩。
《收获》,关于萨蛮教的一个长篇小说,一个周末的下午,我窝在懒骨头里一口气看
完。前两天看电视,探索公元前草原石人故事中,提到萨蛮人的信仰,原来人家作者
编故事是有渊源的,我想。
《十月》,关于西藏,总是吸引我的眼球。墨脱、纳木措湖、仙女湖、阿里等等都是
我无比神往的地方,我知道,反正有一天,我是要去的,所以不急,反倒愿意慢慢地
看关于她的一切文字和图片。
据说,诗人距离灵魂最近,那么,我便是离灵魂最远的一个了。
对诗向来缺乏任何感觉,阅读时从来忽略不看,就算看,怎么都是莫名其妙。但是,
但是,奇怪得是,在中学时,读者文摘上偶然看了艾米丽·狄金森的一首小诗,<暴风
雨夜>,很短很简单的一首诗,内容已全忘,只记得当时感到一种特别的难过和孤独,
仿佛突然间掉进一个深窟--天知道怎么回事,难道我也懂诗?也许,真正的诗,就
是这样,妇孺皆可有感,比如李白。我觉得这个艾米丽就很恐怖,仿佛中世纪的幽灵,
游荡至今......
还好,马丽华的诗很阳光,比如她的《我的太阳》-“从未相许的是我的太阳,永不失
约的是我的太阳!”这样的诗,我就很明白,也很喜欢。
说到诗,我竟想起几位高中语文老师了,真是莫名其妙呵。
第一位,这老兄有个“每周一诗”的习惯,有一天,竟然教我们这样一首怪诗,大意是:
月黑风高十三楼,独自上来独自下,眼如鱼目彻宵悬...... 然后告诉我们,这是描述一个
吊死鬼的诗,还故做伸舌头状,当时觉得好玩,现在觉得异常可怖,并且怀疑此老兄心
理有问题。
当然,他还是教了我们一些美丽的诗的。比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
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还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很美,不是吗?可惜我记得的就这两首了。
现在,我突然明白了,这老兄当时一定是陷入了美丽的爱情,可是,跟我们这群尚未开化
的毛孩们弹琴,真是太搞笑了啊。
第二位,很平庸。有一天,突发奇想,要教我们写诗,让我们找五言、七绝、格什么的,
来模仿。我倒好,模仿出了一个什么良辰美景之类的蹩脚诗,从此,与诗绝缘!
最后一位,是可爱的老头。突然有一天,有感而发一句话--“文章是自己的好,儿子是
他人的好”,我那时想了想,深感莫名其妙,便继续开我的小差去了,依旧混沌,不可教也!
现在慢慢,才品出点味来。他那时对我们这些懵懵懂懂的小孩说这些,想象得到十几年
后,还会有位学生记得吗?凭这一点,我就该算是个好学生(当年开的那些小差也顺便
一并原谅了)
这老头真是了不起的人物!文字泛滥(尤其Blog)、DINK昌盛的年代,老师的良苦用心,
更该时刻铭记在心:文章绝不是自己的好,儿子才是自己的最棒!---01/24/2006
天知道这样写,会写到哪?兴之所致罢了,继续、继续---
那么,谈谈关于米兰昆德拉吧。
很多人说他很深刻,开始我也有这种感觉,但是,现在,不这样认为了。他是个了
不起的作家,编故事的高手,一切尽在掌握。
他很懂幽默,他宣扬自己不屑与不懂幽默的人打交道。但是,我却常有种感觉,他
在跟每一个人--笔下人物、读者--开玩笑,乐此不疲。
他笔下的主人公,我怀疑他没一个喜欢的,总是不畏余力地挖掘他们的劣根性,并且,
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费尽心思搭设一个个巧妙的架构――有人因此说他的小说富于音
乐节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俺不懂音乐,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却感到老米
仿佛在对他的读者进行一种智商的测评,而他,却在远远的法国,一脸坏笑。这么一
想,我就觉得很恼火,所以就认为,他根本连厚道都算不上,对文学也不够虔诚,至
多,也只能算肤浅的深刻。
而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其实,最喜欢笔下的XXXX(名字我记不得了),但我看了半天,
却没啥感觉,只觉得这老米太夸张了,就算他喜欢这个女主角,也不必虚幻得那么厉害,
让她被一群天堂(地狱?)的毛孩折腾得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当然,更可能的是我根本
就没看懂。
说到他笔下的人物,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阿涅丝。这个女人一直生活在自己虚幻世界中,
无比向往着把自己从虚无减至零。
我喜欢她的一些想入非非。比如,在公共浴室里,她看那些肌肉松弛的老妇女,肆无忌
惮地走来走去,就想人的羞耻心到底还有没有;当她洗浴完走在路上,又想,等我老了,
走在街上,就买一朵鲜花(记不得什么花了,应该很美就对了),挡在脸前,昂首阔步
地走路、微笑地跟人说话。。。。。。总之,很有尊严地活着。想象一下,就觉得这个
阿涅丝很搞笑、很矛盾、也很可爱。
对老米的不满之一,就是他竟然不让这个可爱且富于诗意的女人,最终死得富于诗意――
与诗意只差那么一点点。在阿涅丝开车跨过国界,去寻找梦幻中溪水潺潺的地方去死时,
竟然出了车祸,她终于满意地去了,但绝对算不上优美。
我至今也不明白,阿涅丝为啥定要去找死。如果因为活得没劲就去死,那这世上绝大多
数人都该向阿涅丝学习!
米老的故事中有许多恶作剧,精心搭设的长篇自不必说,简单的两个短篇小故事,我就
觉得他用心非常险恶。
一个故事是,一对青年男女,怀念初认识之时的美好时光,约定假装回到从前,从刚认
识开始。女孩在路边招手,搭上了男孩的顺风车,男孩假装跟女孩不认识,一路聊天,
住宿汽车旅馆,男孩放肆地调戏女孩,女孩也很配合,觉得好玩得很。但慢慢地,故事
并没有朝他们的想象发展。男孩想:难道我的女朋友这么放荡吗?以前怎么没有觉察呢?
女孩想:为什么他竟这么变态?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一对情侣好玩浪漫的初衷,结果,
就彻底完蛋了。
另一个故事是,一对相爱多年的老情侣,女比男大一些,慢慢地,那女士突然觉得自己
年长色衰,很没自信了。男士很不错,敏感地觉察到了,他希望帮助自己深爱的女人走
出困境。于是,选择了一个悄悄给她写情书的办法,问题是,这情书是冒充一个第三者
来写的。
于是,隔几天,女士就会在信箱里发现一封没贴邮票的信,描绘得如此细致具体,慢慢
地,她开始确信自己还有吸引异性的魅力。她将信件藏在衣柜中,买回写信人建议的性
感内衣,总之,她变了。这一切,男士都看在眼里,自导自演的闹剧,一颗平常心自然
变成了强烈的妒忌心,不知不觉中,一切已经发生变化......
--- 01/26/2006 on the way to hometown for Chinese New Year.
过年的无所事事也让我觉出了,上班这个东西,扼杀了俺太多太多的灵感和才思。象现
在,坐在阳台上,晒着冬天的太阳,本人思如泉涌,心潮澎湃,感觉简直就会下笔如有
神,哈,那便接着吧,这样的片刻,多乎哉,不多也!
老舍的书我是喜欢的,尤其小说,有幽默有泪水,也好玩。
原以为《二马》是什么高深的书,一直没敢去看,结果一看,才发觉,其实搞笑得很。
说的是两父子,一遗老一新潮,在英国混日子的故事。于是,才知道,大作家写的东西
也不必定深奥晦涩。于是,趁热打铁,一口气读完了市场上能收罗到的老舍的小说。
《离婚》中张大哥让人羡慕又让人悲哀。我以为,作家大概要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小日
子会永远好好地过下去的,就算人家张大哥一百个不愿意,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公务员
好好地干着,以做媒和妇女主任为天职,一两处小房收着租子,一双儿女长得漂亮水灵
还读着大学,老婆既入得厨房又出得厅堂,一切都让人觉得熨贴舒服才对。
可是,事事并不往理想去。同事老王闹离婚,这怎么可以?!张大哥是又请饭又张罗接
老王家眷又让老婆认干女儿,总之,恨不得自己替了老王,也绝不让一桩婚姻散了。结
果,老王还是跟房东那小媳妇产生了不明不白的情愫。
张大哥自己则更加倒霉,儿子好吃懒做不说,还稀里糊涂地被当作共产党抓了坐监;女
儿又被汉奸同事看上了;卖了小房给钱也不行。总之,张大哥做了一辈子好人,真正需
要帮助时,那些人都不见了,老王有心却无力,倒是那蔫不拉及的老仆人,出人意料坚
决果断地把那小汉奸结果了。
由此,我觉得作家可能还要告诉我们:做好人难,做一辈子好人尤难,但张大哥做了一
辈子好人,结局也不过如此结果。
《月牙儿》、《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也都是我记得的好小说。
老舍的幽默集,我喜欢他在济南生活的那部分,他描写济南的马路,让我想到《呼兰河传》中小镇的马路,简简单单的文字,却很传神,搞笑得很。还有中秋夜,可怜老娘孤零零
地站在街口,看着作家离家返校,后来,老娘临死也没见上最疼爱的小儿一面……
老舍的文字富有北京特色,所以,有时也不免贫嘴,算不上完全幽默――也许是我不完
全懂幽默的缘故。
后来,看舒乙回忆当年老舍自沉太平湖那段,太平湖早已填平作为什么火车机修段了,
轰隆隆的火车早已将一切悲哀湮灭。
而我们这些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日复一日终于过上了欢乐祥和歌舞升平的好日子,我就想,自己肯定是属于不如赖活着的那一类。
--- 01/29/2006 hometown's sunshine on my shoulders...
哈哈,鄙人童话也看了一点。去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便买来一读,叶君健确实
译得好,值得收藏。本以为童话翻翻而已,却被一个个故事吸引了去......
掩卷时,感触颇多,在我有限的阅读中,我认为安徒生够得上天才这个称谓的。他笔
下的那些故事,实在不是童话,却是残酷的社会现状。暗自发誓,以后跟俺孩子讲故
事,打死也不讲安徒生!
开篇《海的女儿》,本质上是探讨人类灵魂的问题,不过借了爱情的名义,由此可见,
灵魂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海的女儿,为了灵魂有所依附,放弃一切最本能、最
美好、最宝贵的东西,看得我自惭形秽---对灵魂的有无我甚至还在怀疑。昨晚,
又看了一遍,还是那么难过,简直要掉泪。当然,故事最后,安徒生还是在教育小朋
友们要听话,这样就可以帮海的女儿,灵魂早一天升天。这样的故事,我真不知道该
如何讲给小朋友听?
所以,我坚持认为,安徒生不过是借了童话的外衣,其实篇篇直指人类灵魂深处。
《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自然是经典中之经典。
而《柳树下的梦》,也是让人难过到极点,这一篇,是关于爱情。主人公流浪异乡,
那些美好的景致和内心的痛苦强烈对比,两块姜饼的故事,从童年一直支撑着主人
公行走在异国他乡,直至美梦中去世。我不知道安徒生是太善良还是太残忍,每每总
是让他笔下的人物在最恶劣的情形下,随着最美好的梦而去--也许,这正是安徒生
给他们安排的最好归宿,他们,一定升入了天堂......
《雪人》、《单身汉的睡帽》等都是充满哲理的文章。 --- 02/10/2006
脑袋里又突出冒出了好几个念头,比如丝路的、哈代的、钱锺书的、卡夫卡的,想象
中这一系列坑,既美妙又艰难,怎么办?良好的开端不必定是成功的一半,向来虎头
蛇尾的我,从来不会勉强自己的,呵呵。
那就一个个来,先关于丝路吧。
脑袋里又突出冒出了好几个念头,比如丝路的、哈代的、钱锺书的、卡夫卡的,想象
中这一系列坑,既美妙又艰难,怎么办?良好的开端不必定是成功的一半,向来虎头
蛇尾的我,从来不会勉强自己的,呵呵。
那就一个个来,先关于丝路吧,一切起源于金秋那趟丝路之旅。仿佛突然间,明白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时代不同了,应该将其改为“读三本书,行万里路”才更
贴切一点。
看《草原帝国》、《敦煌》、《西方发现中国丛书--丝绸之路》的感觉是,一不小
心,掉进了一条时间隧道,通向远古的历史和巨大的文明,才明白,历史原来是这样
的栩栩如生;才明白,丝路是这样了不起,它几乎是整部世界史,涉及到亚欧大陆、
北非、东非,甚至美洲大陆,持续时间近25个世纪;才明白,丝路覆盖了四大文明古
国(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希腊);才明白,象我这样只好旅游这口的门外汉,
企图接近历史,实在有点不知天高地。
历史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精神层次的东西,社会的建设需要我等最底层的工和匠,但
放眼历史,传承的东西更多的还是文化艺术。跑题了,言归正传。
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片交通线网,从陆路到海洋、从戈壁瀚海到绿洲,途径无数城帮、
商品集散地、古代社会的大帝国。来往于这条路上的有士兵与海员、商队和僧侣、朝圣
者和游客、学者和技艺家、奴婢和使节。这一幅幅历史画卷展开在眼前,目不暇接,呼
吸困难。这还不算,还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西域教等,又是另外一大篇幅,
而因宗教引起的战争,更加不计其数。稍微想想,我的脑子都远不够用啊!
行为艺术、徒步等新名词,咋一听总与时尚新潮有点关系,看完《万里无云》后,感慨:
玄奘实乃如今驴子们老师祖也。想象一下,1400多年前,在一个月夜,他从西安悄悄溜
出城,出了玉门关,一路往西,穿过绿洲、戈壁、沙漠、甚至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
一路艰险非常人可以想象,就算交通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从卫星导航、无线联络,到
抓绒、快干、GoreTex、氧气瓶、红锦天等等,要走完这一路,也是险象环生,绝不可
谓轻松简单。而当年,玄奘靠的就是几匹马和几个徒儿,不但去到了天竺,还带大量经
书回到了长安,现在想来,堪称奇迹!
而在印度的十来年时间,玄奘亦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以至于不善治史的印度人,常常要
跑去玄奘的记录中寻找自己的历史,故而,将玄奘作为英雄来敬重。
而我们中国人自己,对玄奘的了解,还大多停留在神话故事《西游记》中的唐僧,至多,
还知道有部《大唐西域记》,据说是我国最早最经典的游记,可是我在书店里翻了一翻,
实在头大啊,盼着哪天有人将它译成白话才好!不过,有意思的是,佛家对此书倒不以
为然,他们认为,你一个出家人,来天竺求的是佛经,干嘛对沿途人口、军队、土产、
民族记载得这么详细,可见用心叵测。这么想想,还真是啊,越发觉得玄奘这家伙,不
仅仅是个佛学家,还应该是个政治家、旅行家、哲学家、文学家!
--- 02/13/2006
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诗选,找出那首依稀记得的小诗,原来是关于爱情的,可细细读来,
还是很震撼,我就怀疑,当年怎么能够读懂?诗是这样的:
暴风雨夜,暴风雨夜!
我若和你同在一起,
暴风雨夜就是
豪奢的喜悦!
风,无能为力-
心,已在港内-
罗盘,不必,
海图,不必!
泛舟在伊甸园-
啊,海!
但愿我能,今夜,
泊在你的水域! --- 02/26/2006
十分地奇怪,本来,村上春树根本没有列入我考虑的范围,因为根本就不喜欢他。
几年前,在他被小资们捧得很热时,也跑去买了几本他的书,什么《寻羊奇遇记》,
什么《挪威的森林》,读完,匪夷所思,尤其《挪》,简直恶心!他的书根本没有给
我带来一点点基本的乐趣和享受。
他最热衷的游戏,就是描写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莫名其妙就自杀了,还故意不写什么
原因,自杀在他笔下成了一种令人向往的、美丽无比的游戏,更有甚者,有时他干脆
就说这是家族遗传,真是可怕之极!还有,就是美丽无比的青春美少女,难以遏制地
想自杀,以至于不得不把自己关进神经病医院,反正,最终一定要寻个死。不是老村
有自杀未泯情节,就是日本这个民族本身就很有问题。
可是,鬼使神差地,这几天在The New Yorker的Fiction上,却看了一篇翻译自他的
小说,还看得津津有味,颇有点心有戚戚焉,可能东方人,骨子里的成分几许类似。
跑去纽约客,千万里远、千万篇文章中,竟还碰到他,真是邪门!
其实,当我读到那个人人羡慕人见人爱的Yuko美眉,莫名其妙美滋滋地就自杀了,我
就有点预感--NND,日本人就是这样,活得好好的,就爱去死,同样,死得一点理
由也没有,郁闷!
不过,这一回,他借了一位突然忘了自己姓名的女士来讲述这个故事。那是怎样一位
女士呢?活得要死不断气,没有什么大喜大忧,也没有什么快乐和痛苦可言,正如那
只偷她名字的猴子所说:"You've tried to suppress any negative feelings.
This defensive stance has become part of who you are. Because of all
this, you yourself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deeply,unconditionally
love anybody else. " 她的回答也有意思:“I know it for a long time. But
I've always closed my eyes to it, blockd my ears.”
后来,点击了一下村上春树的网址,日本人就是日本人,那个主页那个音乐,整个就
让人不舒服,压抑得很,我依旧还是很不喜欢他。
--- 03/01/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