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谈唐书璇
前一阵子看了电影《再见中国》,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唐书璇导演的作品,终于有了点谈论这位导演的条件。之所以看这部电影是对唐书璇好奇,翻看当年港台的报刊书籍,没有哪位当时的中国导演比她受到更多的赞誉,那种连篇累牍的赞美让没有看过她作品的人简直看不下去。甚至后来,罗卡还在给《石琪影话集•八大名家风貌》(1999)的序言中说:“正如石琪的评定,她(唐书璇)是‘香港最有艺术成就的导演,堪与世界一流导演并列。’”这两位重量级的影评人做出这样的评价不是不引人注目的。
唐书璇之所以得到这样的赞誉,主要来自她二十多岁时编导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董夫人》。但该片却未能看到,只能在一些介绍评论中管窥一二:
“唐书璇是云南人,1941年在大陆出生,其后在香港长大,再随家人赴美完成中学教育。大约二十岁左右,她进入美国加州大学电影系就读,毕业后留在美国拍了一阵子广告片,成为美国电影制片家协会唯一的外籍会员。1966年,她找到了一个在美国经商的华籍商人李朝宗支持她开拍剧情长片,于是回港筹备自编自导的处女作《董夫人》。……唐书璇却只将寡妇接受贞洁牌坊的故事当作一个架子,藉此深入地探讨人性被环境及性格所压抑的悲剧,使一个纯地方性的中国古代故事化作具有宇宙性主题的现代电影。由于《董夫人》的制片资金来自港、台电影圈之外,因此唐书璇在创作时完全不必受到市场方面的制肘,使她能够率性地按照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来处理整部影片,因此才有《董夫人》这种异乎寻常的“个人艺术电影”出现。譬如用黑白片拍摄,用古筝和琵琶配乐,用意识流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微妙心理等等,这些做法都不是当年的国片界所能接受的,但却能够引起欧美观众的共鸣。
唐书璇先后花了两年时间,在香港的永华片场先完成了《董夫人》的内景,然后再来台湾拍摄余下的外景,全片于1968年正式完成。由于唐书璇当初就以世界性的认可作为她拍摄《董夫人》的目标,因此在影片完成后,便接连参加了美国旧金山影展、法国坎城影展,又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初选入围,同时在三藩市和巴黎等地公开放映,博来如潮的好评,卖座也历久不衰。……这种来自海外的盛誉于1969年首先传回香港,专门选映艺术名作的“电影协会”(第一映室)将《董夫人》当世界名作般在香港首映。引起当地知识青年对《董夫人》的热烈讨论,其后正片也得到了在港正式公映的机会。在台湾,透过了私下的试片会,唐书璇和《董夫人》也得到了文化界的广泛瞩目。在1971年的金马奖,《董夫人》虽然没有得到压倒性的胜利,但也得到了最佳女主角、最佳黑白片摄影、最佳黑白片美术设计,和最富创意特别奖等几项荣誉。可惜这些海内外的荣誉抵不过《董夫人》是一部黑白片所造成的上映障碍,十多年来始终无法在台湾上映。”(《唐书璇∕推崇与冷落》梁良,载蔡国荣编《六十年代国片名导名作选》,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1982,第129-130页。)
唐书璇出身名门,是唐继尧的孙女。前两年还有新闻讲白先勇说林青霞可能出演唐书璇导演的《一把青》,不知算是世仇还是世交。由上面引文可见,唐受西方教育,也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熟悉西方观众心理,既能运用西方电影手法,又懂得运用中国民族元素作为卖点。但在华语圈的接受却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内。据说影片中有相当多关于性的象征镜头,大概只有习惯西方文化的观众容易接受。而黑白摄影虽然可能反尔使影片视觉更具韵味,但和太先锋的镜头运用一样,可能会使影片即使得到广泛公映也未必在当时华语圈卖座。
继《董夫人》获得极高的艺术评价之后,唐在1972年以当时中国为题材开拍了她的第二部电影作品《再见中国》,这是同类电影题材的第一部。选题不可谓不大胆,结果该片在当时港台、乃至法国都无法正式公映。但石琪在对此片的一篇影评中却认为该片更像是一部逃亡题材的电影。看完此片后我也认同石琪的这种看法。除了少数细节安排不是很稳妥,从电影制作上来说,唐的控制力相当好,但她的控制是那种西方式的严密控制。思维感情也是西方式的,爆发也是西方式的,女主角最后精神出现问题的表现让我想起当年陆离对董夫人受刺激杀鸡片段的评论,“倒好像在萨耶哲雷的电影里,忽然跑了个布纽尔出来”,太激烈、扭曲总不像是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那时。除了特别的情景外色彩黯淡,类似黑白片,自有一种凝练的力量,当然纪录片出身的摄影张照堂也会带来纪录片风格。
演员中除了演宋兰的邵小玲和演汉伦的冯宝贤外都是非职业演员。邵小玲应该就是原为程派青衣的邵佩瑜,是民国四大坤旦之一的章遏云的弟子。一些落时的戏选择戏曲演员是较便宜的方法,戏曲演员不上妆多少看起来有点不合时宜,但这对戏曲演员来说也是好事。但感觉最好是演宋铨的演员,应该是叫曾纪律吧,自身的气质不同于专业演员的戏剧化。
唐书璇之所以得到这样的赞誉,主要来自她二十多岁时编导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董夫人》。但该片却未能看到,只能在一些介绍评论中管窥一二:
“唐书璇是云南人,1941年在大陆出生,其后在香港长大,再随家人赴美完成中学教育。大约二十岁左右,她进入美国加州大学电影系就读,毕业后留在美国拍了一阵子广告片,成为美国电影制片家协会唯一的外籍会员。1966年,她找到了一个在美国经商的华籍商人李朝宗支持她开拍剧情长片,于是回港筹备自编自导的处女作《董夫人》。……唐书璇却只将寡妇接受贞洁牌坊的故事当作一个架子,藉此深入地探讨人性被环境及性格所压抑的悲剧,使一个纯地方性的中国古代故事化作具有宇宙性主题的现代电影。由于《董夫人》的制片资金来自港、台电影圈之外,因此唐书璇在创作时完全不必受到市场方面的制肘,使她能够率性地按照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来处理整部影片,因此才有《董夫人》这种异乎寻常的“个人艺术电影”出现。譬如用黑白片拍摄,用古筝和琵琶配乐,用意识流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微妙心理等等,这些做法都不是当年的国片界所能接受的,但却能够引起欧美观众的共鸣。
唐书璇先后花了两年时间,在香港的永华片场先完成了《董夫人》的内景,然后再来台湾拍摄余下的外景,全片于1968年正式完成。由于唐书璇当初就以世界性的认可作为她拍摄《董夫人》的目标,因此在影片完成后,便接连参加了美国旧金山影展、法国坎城影展,又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初选入围,同时在三藩市和巴黎等地公开放映,博来如潮的好评,卖座也历久不衰。……这种来自海外的盛誉于1969年首先传回香港,专门选映艺术名作的“电影协会”(第一映室)将《董夫人》当世界名作般在香港首映。引起当地知识青年对《董夫人》的热烈讨论,其后正片也得到了在港正式公映的机会。在台湾,透过了私下的试片会,唐书璇和《董夫人》也得到了文化界的广泛瞩目。在1971年的金马奖,《董夫人》虽然没有得到压倒性的胜利,但也得到了最佳女主角、最佳黑白片摄影、最佳黑白片美术设计,和最富创意特别奖等几项荣誉。可惜这些海内外的荣誉抵不过《董夫人》是一部黑白片所造成的上映障碍,十多年来始终无法在台湾上映。”(《唐书璇∕推崇与冷落》梁良,载蔡国荣编《六十年代国片名导名作选》,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1982,第129-130页。)
唐书璇出身名门,是唐继尧的孙女。前两年还有新闻讲白先勇说林青霞可能出演唐书璇导演的《一把青》,不知算是世仇还是世交。由上面引文可见,唐受西方教育,也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熟悉西方观众心理,既能运用西方电影手法,又懂得运用中国民族元素作为卖点。但在华语圈的接受却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内。据说影片中有相当多关于性的象征镜头,大概只有习惯西方文化的观众容易接受。而黑白摄影虽然可能反尔使影片视觉更具韵味,但和太先锋的镜头运用一样,可能会使影片即使得到广泛公映也未必在当时华语圈卖座。
继《董夫人》获得极高的艺术评价之后,唐在1972年以当时中国为题材开拍了她的第二部电影作品《再见中国》,这是同类电影题材的第一部。选题不可谓不大胆,结果该片在当时港台、乃至法国都无法正式公映。但石琪在对此片的一篇影评中却认为该片更像是一部逃亡题材的电影。看完此片后我也认同石琪的这种看法。除了少数细节安排不是很稳妥,从电影制作上来说,唐的控制力相当好,但她的控制是那种西方式的严密控制。思维感情也是西方式的,爆发也是西方式的,女主角最后精神出现问题的表现让我想起当年陆离对董夫人受刺激杀鸡片段的评论,“倒好像在萨耶哲雷的电影里,忽然跑了个布纽尔出来”,太激烈、扭曲总不像是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那时。除了特别的情景外色彩黯淡,类似黑白片,自有一种凝练的力量,当然纪录片出身的摄影张照堂也会带来纪录片风格。
演员中除了演宋兰的邵小玲和演汉伦的冯宝贤外都是非职业演员。邵小玲应该就是原为程派青衣的邵佩瑜,是民国四大坤旦之一的章遏云的弟子。一些落时的戏选择戏曲演员是较便宜的方法,戏曲演员不上妆多少看起来有点不合时宜,但这对戏曲演员来说也是好事。但感觉最好是演宋铨的演员,应该是叫曾纪律吧,自身的气质不同于专业演员的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