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与公共厕所(写于07年1月10日)
单位的厕所蹲位少,早晨经常造成人等人,而且是坐便式的,不卫生,所以一般情况只要不是很急都不会去,一PAO屎从上班憋到下班回家。
今天拉肚子,也是没办法。在我前面的是一位老者,只见他手拿一张报纸进了蹲房,砰地一下关上门。
接着是蹲房里该有的声响,“嗒!嗒!”是大大前沉重的脚步,充满着要完成任务前的喜悦与兴奋,对便秘者来说,这或许也是沉重心情的表现;“磅”是坐便器盖子落下的声响,接着是金属的东西互相碰撞时的“叮呤当啷”,那是在解皮带吧。
“哗嚓哗嚓”是那老头在翻报纸;还有“恩……恩……”该是在使劲了吧;但没想是一声浪费感情的“笔……….”;接着又是“恩………..恩…….”;这下终于听到一声“咆啕”了,不知有没人品太差,脏水贱到屁屁。
在片刻的沉寂后,“哗嚓哗嚓”声又开始频繁的想起,刚才那“咆啕”一声,入水的东东现在想必也正向水中、空气中施放着他的分子,那愈发浑浊的空气正是它在向周围显示着它的存在………..
见那老哥暂时没出来的意思,我也没必要在那里傻等,虽然他很有可能在里面制造香料。
我夹着屁屁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运气将快要露头的便便一点点顶回去。并且告诉自己的肛肛,一定要坚持住,再坚持5分钟就行了!在这样的时候,我通常会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有时是10分钟,有时是半个小时,今天还算好,5分钟!
别说,这种心理暗示还真的很有用呢,人在艰难困苦的时候,真的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这种难堪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这样的时候,其实很容易领悟到:人固然需要远大的理想,但活在当下的人,更需要一个又一个、确切的、有操作性的、甚至能够量化的目标,就像今天的“5分钟”。
小时侯老师出命题作文,写关于“目标”的议论文,其实以上所述是再真实不过的事例论据,只是小时侯思想受应试教育的禁锢和毒害太深,思维僵化不够开阔。
“5分钟”后,我又一次站到了厕所的门口。在我走进厕所前的刹那,我的脑海里闪出一句话:“人在一生中,绝不可能跨入同一条河流”,小时候第一次从书里看到这句哲学隽语时,真的不知道那是在讲什么。不过如果小时侯的某一天也能有今天的这种经历,估计对这句话也能有个一知半解了。
“人在一天中,绝不可能走进同一个厕所”,为什么?
刚才那老者留下的分明是一种浓郁的气味,而现在这气味却显得那么的虚弱.
如果说刚才的是一种暖暖的臭,那此刻弥漫在周身,并钻入鼻腔的就该是一种冷冷的、凉飕飕的臭。
如果谁还不太理解上面的那句哲学隽语的话,看看我以上所写的,估计该能悟出个八九成了吧。
果不其然,门开了,走出的已不是刚才的那位老者,嗨,这厮真会见缝插针呢。不跟他一般见识,解决主要矛盾是当务之急。
一进一出,擦身而过,陪个笑脸,立马占领蹲位,不敢坐,嫌脏,马步站着。
只听一阵急促的水花声,木哈哈哈…,还好屁屁翘得高高,没溅到尼。
想起同样马步如厕的经历,也曾发生在三个月前,那天在上海书城买书,不料消化不良,冲向公厕,更不料那里也只有“坐便式”,无奈只好“马步”。解决后全不见刚才的狼狈,只一个神清气爽了得。
从厕所出来,抬眼就见熟悉的龙应台的书《野火集》,拿起就翻,前面的序言非常精彩,有一段是捷克作家克里玛的讲话,大意是:从精神自由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往往不是善取代恶的过程,而是两种恶在相互争斗。
比如1945年,纳粹溃败,捷克被苏联解放,但这个刚从法西斯魔掌中逃脱的国家,却又陷入了苏联的红色集权统治。19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让红色的集权统治土崩瓦解,但紧接而来的却是庸俗、功利、短视的商业文化以种种丰富的形式对人精神世界的占领。
在这一点上,历史的进程倒和公共厕所里通常的情况有些类似。因为在公厕里大多不会是香的气味取代臭的,往往是一种臭为另一种臭所代替!
今天拉肚子,也是没办法。在我前面的是一位老者,只见他手拿一张报纸进了蹲房,砰地一下关上门。
接着是蹲房里该有的声响,“嗒!嗒!”是大大前沉重的脚步,充满着要完成任务前的喜悦与兴奋,对便秘者来说,这或许也是沉重心情的表现;“磅”是坐便器盖子落下的声响,接着是金属的东西互相碰撞时的“叮呤当啷”,那是在解皮带吧。
“哗嚓哗嚓”是那老头在翻报纸;还有“恩……恩……”该是在使劲了吧;但没想是一声浪费感情的“笔……….”;接着又是“恩………..恩…….”;这下终于听到一声“咆啕”了,不知有没人品太差,脏水贱到屁屁。
在片刻的沉寂后,“哗嚓哗嚓”声又开始频繁的想起,刚才那“咆啕”一声,入水的东东现在想必也正向水中、空气中施放着他的分子,那愈发浑浊的空气正是它在向周围显示着它的存在………..
见那老哥暂时没出来的意思,我也没必要在那里傻等,虽然他很有可能在里面制造香料。
我夹着屁屁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运气将快要露头的便便一点点顶回去。并且告诉自己的肛肛,一定要坚持住,再坚持5分钟就行了!在这样的时候,我通常会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有时是10分钟,有时是半个小时,今天还算好,5分钟!
别说,这种心理暗示还真的很有用呢,人在艰难困苦的时候,真的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这种难堪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这样的时候,其实很容易领悟到:人固然需要远大的理想,但活在当下的人,更需要一个又一个、确切的、有操作性的、甚至能够量化的目标,就像今天的“5分钟”。
小时侯老师出命题作文,写关于“目标”的议论文,其实以上所述是再真实不过的事例论据,只是小时侯思想受应试教育的禁锢和毒害太深,思维僵化不够开阔。
“5分钟”后,我又一次站到了厕所的门口。在我走进厕所前的刹那,我的脑海里闪出一句话:“人在一生中,绝不可能跨入同一条河流”,小时候第一次从书里看到这句哲学隽语时,真的不知道那是在讲什么。不过如果小时侯的某一天也能有今天的这种经历,估计对这句话也能有个一知半解了。
“人在一天中,绝不可能走进同一个厕所”,为什么?
刚才那老者留下的分明是一种浓郁的气味,而现在这气味却显得那么的虚弱.
如果说刚才的是一种暖暖的臭,那此刻弥漫在周身,并钻入鼻腔的就该是一种冷冷的、凉飕飕的臭。
如果谁还不太理解上面的那句哲学隽语的话,看看我以上所写的,估计该能悟出个八九成了吧。
果不其然,门开了,走出的已不是刚才的那位老者,嗨,这厮真会见缝插针呢。不跟他一般见识,解决主要矛盾是当务之急。
一进一出,擦身而过,陪个笑脸,立马占领蹲位,不敢坐,嫌脏,马步站着。
只听一阵急促的水花声,木哈哈哈…,还好屁屁翘得高高,没溅到尼。
想起同样马步如厕的经历,也曾发生在三个月前,那天在上海书城买书,不料消化不良,冲向公厕,更不料那里也只有“坐便式”,无奈只好“马步”。解决后全不见刚才的狼狈,只一个神清气爽了得。
从厕所出来,抬眼就见熟悉的龙应台的书《野火集》,拿起就翻,前面的序言非常精彩,有一段是捷克作家克里玛的讲话,大意是:从精神自由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往往不是善取代恶的过程,而是两种恶在相互争斗。
比如1945年,纳粹溃败,捷克被苏联解放,但这个刚从法西斯魔掌中逃脱的国家,却又陷入了苏联的红色集权统治。19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让红色的集权统治土崩瓦解,但紧接而来的却是庸俗、功利、短视的商业文化以种种丰富的形式对人精神世界的占领。
在这一点上,历史的进程倒和公共厕所里通常的情况有些类似。因为在公厕里大多不会是香的气味取代臭的,往往是一种臭为另一种臭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