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和维度
现在整天在豆瓣上找牛人,再看牛人写的文章,忽然生出一个想法,文字的高下是否和文字本身有关,还是更关乎写字的那个人。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隐约记得陈丹青说过,文章玩的是个性的张力和维度,什么人就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我当时想的就是,所以你陈丹青能写出这种有深度的“老愤青”的文章来,而鲁迅一定是你崇拜的愤青鼻祖。颠覆、批判,在鲁迅时代的内容可能跟你陈丹青时代的内容刚好是背道而驰,但我想你们在写作时候从嘴角渗出的一抹幸灾乐祸式的微笑一定如出一辙。
于是,我近乎于天真的相信了我也可以写文章,只要有张力和维度的人都能写文章。但我差一点又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就像是如果你说一个人率真可爱,也要看看他在面具之下的那张脸是否会面目狰狞,并非所有的真实面目都很可爱,也并非所有的张力都能纵横开合有维度。与其说文字太不一样,不如说人太不一样。
这使我想起来小时候从小学一路上到大学的语文课,我始终没明白这个语文课有什么用,除了背诵几篇经典和总结一下段落小节直至中心思想,一个套路地学习朱自清的荷溏月色,我们所要深刻理解的无非是某个形容词怎样恰到好处渲染出荷溏袅娜的烟气,好在作文中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可是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吗?我怀疑作者当初在写下这个“绝妙”的形容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我们今天在课堂上热烈讨论的种种好处。
写过点东西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文字就像是心里面的一汩泉水,从没有人装进去,但就会很自然很一发不可收拾地在笔尖末端溢出来,就像是一幅画的创作,只是凝固在当时,之后要重复画一幅一摸一样的也是绝对不可能了。所以文字的创作也许就像是艺术的创作,是一种灵性的挥发,走的不一定是一条固定向上的路线。而我们从前在语文课上学习“写作技巧”纯属枉然了,本来就没有什么技巧,技巧一说也许更像是“语文课”对所谓经典的一种解读,却斩断了其他成百上千种其他的解读的可能性,实际是一种人为的“阉割”。当然,现在全中国的学龄儿童仍然在以升学和文凭的名义继续死记硬背被阉割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既然文字的技巧一说被我打倒了,那我力挺的就是张力和维度了。我想这有一些天性使然的成分,比如说好玩的人才能写出好玩的文字,扭捏的人永远只能写些鸡毛蒜皮和洋葱绿豆,尤其不喜欢安妮宝贝式的阴柔功夫,生活已经充满了乌云,我不想再被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所以对很多女性作家是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我喜欢用嘻笑的口气来写字的人,好像是那种经历了风雨,却在风雨面前大骂:NND,你放马过来跟爷爷我玩几个回合。就像是我们会佩服直面惨淡的人,但更会佩服在惨淡面前还能狂笑的人。这就是个性的张力和维度,超性感的。
然后是掌握当代文化信息的程度。文如其人,也是得见多才会识广的,其表达才能找到合适的载体,例证和比喻永远都比空口无凭强,文化的记号一旦被触碰是很容易爆发出一阵阵的共鸣的。然而我觉得这还不是主要的,旁征博引固然很炫,但炫也是必须寄居在张力和维度当中,才能炫出点彩头,人的有趣程度就像一根点石成金的magic wand,遇到经历丰富的才学,其效果不亚于一场原子核裂变。
我外公曾经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有意思,和我想的不谋而合。顺便说一下,他是一个张力和维度的老典型。
于是,我近乎于天真的相信了我也可以写文章,只要有张力和维度的人都能写文章。但我差一点又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就像是如果你说一个人率真可爱,也要看看他在面具之下的那张脸是否会面目狰狞,并非所有的真实面目都很可爱,也并非所有的张力都能纵横开合有维度。与其说文字太不一样,不如说人太不一样。
这使我想起来小时候从小学一路上到大学的语文课,我始终没明白这个语文课有什么用,除了背诵几篇经典和总结一下段落小节直至中心思想,一个套路地学习朱自清的荷溏月色,我们所要深刻理解的无非是某个形容词怎样恰到好处渲染出荷溏袅娜的烟气,好在作文中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可是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吗?我怀疑作者当初在写下这个“绝妙”的形容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我们今天在课堂上热烈讨论的种种好处。
写过点东西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文字就像是心里面的一汩泉水,从没有人装进去,但就会很自然很一发不可收拾地在笔尖末端溢出来,就像是一幅画的创作,只是凝固在当时,之后要重复画一幅一摸一样的也是绝对不可能了。所以文字的创作也许就像是艺术的创作,是一种灵性的挥发,走的不一定是一条固定向上的路线。而我们从前在语文课上学习“写作技巧”纯属枉然了,本来就没有什么技巧,技巧一说也许更像是“语文课”对所谓经典的一种解读,却斩断了其他成百上千种其他的解读的可能性,实际是一种人为的“阉割”。当然,现在全中国的学龄儿童仍然在以升学和文凭的名义继续死记硬背被阉割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既然文字的技巧一说被我打倒了,那我力挺的就是张力和维度了。我想这有一些天性使然的成分,比如说好玩的人才能写出好玩的文字,扭捏的人永远只能写些鸡毛蒜皮和洋葱绿豆,尤其不喜欢安妮宝贝式的阴柔功夫,生活已经充满了乌云,我不想再被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所以对很多女性作家是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我喜欢用嘻笑的口气来写字的人,好像是那种经历了风雨,却在风雨面前大骂:NND,你放马过来跟爷爷我玩几个回合。就像是我们会佩服直面惨淡的人,但更会佩服在惨淡面前还能狂笑的人。这就是个性的张力和维度,超性感的。
然后是掌握当代文化信息的程度。文如其人,也是得见多才会识广的,其表达才能找到合适的载体,例证和比喻永远都比空口无凭强,文化的记号一旦被触碰是很容易爆发出一阵阵的共鸣的。然而我觉得这还不是主要的,旁征博引固然很炫,但炫也是必须寄居在张力和维度当中,才能炫出点彩头,人的有趣程度就像一根点石成金的magic wand,遇到经历丰富的才学,其效果不亚于一场原子核裂变。
我外公曾经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有意思,和我想的不谋而合。顺便说一下,他是一个张力和维度的老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