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阅读《非同凡“想”——乔布斯的创新启示》:推动创新的普适法则
慧阅读《非同凡“想”——乔布斯的创新启示》
卡迈恩.加洛 著 陈毅骊 译 / 中信出版社
苹果公司的口号“非同凡想”远不止是一件营销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强大、积极、改变游戏规则,每个人都可以拿来应用。本书阐述了乔布斯式创新的七项法则,这些法则简单明了,意味深长且触手可得,激发我们每个人在头脑中另辟蹊径。
【创新家的DNA——质疑】
创新家可以时时从质疑状态中找到乐趣。研究人员发现,成功的创新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思考如何去改变世界。具体地说,他们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常常提出一些“如果我们这么干会发生什么”之类的问题。例如,迈克尔.戴尔告诉研究人员,创立戴尔电脑的念头蹦出来和之前,他曾经问自己:“为什么一台电脑的价格,是所有零部件价格之和的5倍之多?
想要提出好的问题,研究人员建议,按照“为什么”、“为什么不”和“如果……怎么样”这三种疑问词来展开思考。他们发现,大多数中层经理一心琢磨着对现状做小小改善,而非彻底推倒重来。“如何”这种疑问词引导的问题,可能带来较小的改善,而“为什么”和“如果……怎么样”这种问题,则会指向更激进的回答。这就是质疑的力量。
如果没有乔布斯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问题,iPad也许根本不会诞生在苹果公司。假如他抛给团队的问题是:“我们怎样为iPhone设计一个更好的电子书阅览器呢?”一个新奇的设备就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实际上,他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之间,不能有一个中间类型的设备呢?如果我们来造一个怎么样?”“如果……怎么样”这句话激起了一场讨论:中间类型的设备,在诸如浏览网页、欣赏和分享照片,以及阅读电子书这些关键应用上,必须胜过智能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
这几个问题的直接结果,是让苹果公司自iPhone之后最有创意的设备横空出世。这个“神器”未来很有可能在出版业、娱乐业和传媒业掀起革命的风暴。1996年,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乔布斯说:“佛教中有一个说法叫‘初心’。保持初学者之心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乔布斯指的是禅宗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在修业上永远保持一种开放、虔诚的心态,摒弃先人之见。初心意味着,像小孩子一样看待生活——充满好奇、奇迹和惊喜。保持质疑,才能打开心门,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
【创新家的DNA——实践】
成功的企业家,都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无论是思维意识的探索,还是实际行动中的误打误撞。乔布斯是一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实践者。说他是物质上的实践者,是因为他热衷于拆卸各种设备,一探究竟。他对内部设备的关注,与对外观的关注一样重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精神上的实践者。例如,在里德大学那18个月“辍学留校”的日子里,他开始对禅宗感兴趣。
他说他之所以被禅宗所吸引,是因为“禅宗更加注重实践和修行,而不是思想上的参悟”。他解释说:“我见过很多人坐在那儿打坐冥想,却没看到有什么实际效果。我对那些真正从实践中寻找答案的人,非常感兴趣。他们所发现的东西,比抽象的参悟重要得多。”很多人都不了解,乔布斯的精神实践,恰恰给苹果早期的一些创新提供了灵感。例如,乔布斯很坚定地认为,苹果Ⅱ型电脑的电源散热,不应该再使用风扇了。他觉得一台安静的电脑,对消费者会更有吸引力。
“这种信念来自他喜欢实践的习惯。那时所有其他的电脑,都安装了风扇,噪音很大。他认为,这种噪音破坏了机器本身的典雅感觉。”没有风扇的计算机,需要产生热量更少的电源,而电源的发热量大,正是那个时代电脑的一个典型特征。根据一些写过苹果早期历史的作者描述,沃兹尼亚克其实对供电系统很不感冒,那时的许多年轻工程师也有类似的感觉。
工程师们把供电系统看作电子学中一个很古板的分支,实在不值得花精力去调整。乔布斯却有不同的看法。基于在精神上的实践,他对未来的设想,促使他打破现状。他聘用了一位名叫罗德.霍尔特的工程师,正是他富有创意地设计了新的供电系统,从而极大地缩小了苹果Ⅱ型电脑的体积,同时,使计算机不再需要风扇。
【让天赋自由】
没有人精通各个领域,但每个人都可以在某些领域做得很好。按照罗宾逊和其他专家的观点,成功创新的关键,是将激情与天赋相匹配。肯.罗宾逊博士在他所著的《让天赋自由》一书中,详述了发生在一个8岁小姑娘吉莉安身上的动人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吉莉安在学校麻烦不断:经常迟交作业,考试成绩很差,而且上课很容易走神。
校方认为,吉莉安是个问题学生,应该被送到专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开设的特殊学校。她的妈妈带她去见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在20分钟的时间里,他一边向吉莉安的妈妈提问,一边用余光注意吉莉安,并在谈话中默记下吉莉安的反应。接着,辅导员让吉莉安待在办公室里等几分钟,他要跟妈妈私下里聊几句。离开办公室前,辅导员打开了收音机。办公室里有一扇窗户正对着走廊,他和吉莉安的妈妈在外面能看到她的一举一动。
吉莉安站起来,随着音乐在屋子里翩翩起舞。两个大人静静地站在那里注视了几分钟,都被她优美的舞姿惊呆了。每一个看到她舞步的人,都会注意到她形体中,那未经雕琢、朴素原始的美。最后,心理辅导员对吉莉安的妈妈说:“莱尼太太,吉莉安没有病,她是一个舞蹈家,舞蹈学校才是属于她的地方。”第二个星期,她就被送去了舞蹈学校。
这个小女孩从此再也没有放弃对舞蹈的热爱,后来,她遇到了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接下来便诞生了几部历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包括《猫》和《歌剧魅影》。“吉莉安不是一个问题小孩,不需要去特殊学校,她要做的仅仅是找回自我。”罗宾逊写道。乔布斯承认,他能在年轻时就找到自己的所爱,是非常幸运的。绝大多数人就没有那么走运了。“热爱”光靠自言自语是不够的,需要你用心去感受。
【填补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空白】
2010年4月3日,星期六。成千上万的人在美国各地的苹果专卖店前,排起了长队。许多人不惜通宵达旦,以便能够第一时间抢购到iPad。在这些第一拨吃螃蟹的粉丝中,就有苹果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他来到位于圣何塞的一家苹果专卖店,当时已经是星期五晚上6点钟。没错,就是在商店开门的前一天晚上,沃兹尼亚克为他太太的朋友,买了两部崭新的iPad。
“现在电脑那么复杂,他们不太会用。”他告诉《PC世界》杂志,“他们自己有老式电脑,但iPad让一切变得简单,就像获得了重生一样。”沃兹尼亚克的观点是,iPad能吸引那些对传统电脑有恐惧心理的人。他是对的,第一天上市,iPad就卖出了30万部。现在谈论iPad最终将取得什么样的成功还为时尚早,但有一点是很肯定的——乔布斯再一次改变了计算机的世界。
要一个传统电脑的用户具有以下的偏好,那是不可想象的:我想要一台比智能手机大,又比笔记本电脑小的电脑;千万别有电话功能,也别把电脑的那些功能全都搬上来;千万不要有鼠标;既然都这样了,也就别留着键盘了,我想用手指来操控这个新玩意儿。并不是苹果的消费者主动要求iPad的,但是他们现在还是得到了它;一旦得到了它,他们就会爱不释手,把它看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Gizmodo公司的杰瑟斯.迪亚兹含蓄地暗示,iPad就是计算机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它太简单了,根本不需要培训或者其它什么。iPad填补了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一片空白,就像乔布斯阐释的那样:“绝大多数人都在用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两者之间有没有可能出现第三类设备?”苹果的消费者并没有呼吁生产平板电脑。但一旦苹果将这种技术灵感传达给他们,便立即捕获了消费者的芳心。
【简单到底——两岁的小孩都会用】
如果你能造出一款小玩意儿,雅致得让成年人爱不释手,又简单得让小孩子都会用,这就有点儿意思了。能骄傲地宣称已经做到这一点的公司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苹果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4月,iPad面世后没多久,博主托德.拉平把它拿给他两岁半的女儿玩,并录下来一段视频发在YouTube上。这个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也为创新产品的设计上了生动的一课。
很快,小女孩就得心应手。因为用手指控制物体是我们的本能。这个孩子开始在平板上滑动这些图标,还点中了电影的图标,甚至还会放大屏幕。拉平知道女儿喜欢玩她的iPhone,因此她对触摸屏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但这毕竟是她第一次接触一个新设备,这种驾驭能力着实令人惊叹。“一个连字都不会认的两岁半小孩,都能无障碍地自如使用,这体现了iPad的美妙之处。触控界面对她来说,就如同比划手指那么简单自然。
理论上讲,苹果完全可以给用户呈现复杂、高级得多的功能,我想那也许是有些发烧友望眼欲穿的。但是从苹果过去几年的崛起来看——首先是iPod,然后是iPhone,将简约作为卖点才是赢得大众消费者芳心的有力手段。”在拉平上传女儿玩iPad的视频的24小时内,这段视频就被点击了18万次,在一个月内被点击近100万次。在《芝加哥太阳时报》的一篇评论中,安迪.伊赫纳特克也说道,iPad的设计思路,与市场上其它平板电脑完全不同。其他产品的功能列表,简直能有一英里长。
伊赫纳特克坚持认为,加入新功能并非难事,但是加入更多的功能,相当于给系统加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给用户增加更多的困惑。苹果反其道而行之,使iPad变得简单、优雅。“在电脑设计师们将骨子里长久以来形成的,那些根深蒂固的直觉都清零后,再从头开始,那会怎样?他们会创造出iPad。”伊赫纳特克说。在短短一个月内——实际上是28天——苹果已经售出了100万台iPad。它那简单、优雅、方便的用户界面,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两岁半的小孩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苹果的成功,就是将简单做到极致。
【本文完】
卡迈恩.加洛 著 陈毅骊 译 / 中信出版社
![]() |
苹果公司的口号“非同凡想”远不止是一件营销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强大、积极、改变游戏规则,每个人都可以拿来应用。本书阐述了乔布斯式创新的七项法则,这些法则简单明了,意味深长且触手可得,激发我们每个人在头脑中另辟蹊径。
【创新家的DNA——质疑】
创新家可以时时从质疑状态中找到乐趣。研究人员发现,成功的创新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思考如何去改变世界。具体地说,他们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常常提出一些“如果我们这么干会发生什么”之类的问题。例如,迈克尔.戴尔告诉研究人员,创立戴尔电脑的念头蹦出来和之前,他曾经问自己:“为什么一台电脑的价格,是所有零部件价格之和的5倍之多?
想要提出好的问题,研究人员建议,按照“为什么”、“为什么不”和“如果……怎么样”这三种疑问词来展开思考。他们发现,大多数中层经理一心琢磨着对现状做小小改善,而非彻底推倒重来。“如何”这种疑问词引导的问题,可能带来较小的改善,而“为什么”和“如果……怎么样”这种问题,则会指向更激进的回答。这就是质疑的力量。
如果没有乔布斯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问题,iPad也许根本不会诞生在苹果公司。假如他抛给团队的问题是:“我们怎样为iPhone设计一个更好的电子书阅览器呢?”一个新奇的设备就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实际上,他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之间,不能有一个中间类型的设备呢?如果我们来造一个怎么样?”“如果……怎么样”这句话激起了一场讨论:中间类型的设备,在诸如浏览网页、欣赏和分享照片,以及阅读电子书这些关键应用上,必须胜过智能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
这几个问题的直接结果,是让苹果公司自iPhone之后最有创意的设备横空出世。这个“神器”未来很有可能在出版业、娱乐业和传媒业掀起革命的风暴。1996年,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乔布斯说:“佛教中有一个说法叫‘初心’。保持初学者之心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乔布斯指的是禅宗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在修业上永远保持一种开放、虔诚的心态,摒弃先人之见。初心意味着,像小孩子一样看待生活——充满好奇、奇迹和惊喜。保持质疑,才能打开心门,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
【创新家的DNA——实践】
成功的企业家,都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无论是思维意识的探索,还是实际行动中的误打误撞。乔布斯是一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实践者。说他是物质上的实践者,是因为他热衷于拆卸各种设备,一探究竟。他对内部设备的关注,与对外观的关注一样重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精神上的实践者。例如,在里德大学那18个月“辍学留校”的日子里,他开始对禅宗感兴趣。
他说他之所以被禅宗所吸引,是因为“禅宗更加注重实践和修行,而不是思想上的参悟”。他解释说:“我见过很多人坐在那儿打坐冥想,却没看到有什么实际效果。我对那些真正从实践中寻找答案的人,非常感兴趣。他们所发现的东西,比抽象的参悟重要得多。”很多人都不了解,乔布斯的精神实践,恰恰给苹果早期的一些创新提供了灵感。例如,乔布斯很坚定地认为,苹果Ⅱ型电脑的电源散热,不应该再使用风扇了。他觉得一台安静的电脑,对消费者会更有吸引力。
“这种信念来自他喜欢实践的习惯。那时所有其他的电脑,都安装了风扇,噪音很大。他认为,这种噪音破坏了机器本身的典雅感觉。”没有风扇的计算机,需要产生热量更少的电源,而电源的发热量大,正是那个时代电脑的一个典型特征。根据一些写过苹果早期历史的作者描述,沃兹尼亚克其实对供电系统很不感冒,那时的许多年轻工程师也有类似的感觉。
工程师们把供电系统看作电子学中一个很古板的分支,实在不值得花精力去调整。乔布斯却有不同的看法。基于在精神上的实践,他对未来的设想,促使他打破现状。他聘用了一位名叫罗德.霍尔特的工程师,正是他富有创意地设计了新的供电系统,从而极大地缩小了苹果Ⅱ型电脑的体积,同时,使计算机不再需要风扇。
【让天赋自由】
没有人精通各个领域,但每个人都可以在某些领域做得很好。按照罗宾逊和其他专家的观点,成功创新的关键,是将激情与天赋相匹配。肯.罗宾逊博士在他所著的《让天赋自由》一书中,详述了发生在一个8岁小姑娘吉莉安身上的动人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吉莉安在学校麻烦不断:经常迟交作业,考试成绩很差,而且上课很容易走神。
校方认为,吉莉安是个问题学生,应该被送到专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开设的特殊学校。她的妈妈带她去见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在20分钟的时间里,他一边向吉莉安的妈妈提问,一边用余光注意吉莉安,并在谈话中默记下吉莉安的反应。接着,辅导员让吉莉安待在办公室里等几分钟,他要跟妈妈私下里聊几句。离开办公室前,辅导员打开了收音机。办公室里有一扇窗户正对着走廊,他和吉莉安的妈妈在外面能看到她的一举一动。
吉莉安站起来,随着音乐在屋子里翩翩起舞。两个大人静静地站在那里注视了几分钟,都被她优美的舞姿惊呆了。每一个看到她舞步的人,都会注意到她形体中,那未经雕琢、朴素原始的美。最后,心理辅导员对吉莉安的妈妈说:“莱尼太太,吉莉安没有病,她是一个舞蹈家,舞蹈学校才是属于她的地方。”第二个星期,她就被送去了舞蹈学校。
这个小女孩从此再也没有放弃对舞蹈的热爱,后来,她遇到了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接下来便诞生了几部历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包括《猫》和《歌剧魅影》。“吉莉安不是一个问题小孩,不需要去特殊学校,她要做的仅仅是找回自我。”罗宾逊写道。乔布斯承认,他能在年轻时就找到自己的所爱,是非常幸运的。绝大多数人就没有那么走运了。“热爱”光靠自言自语是不够的,需要你用心去感受。
【填补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空白】
2010年4月3日,星期六。成千上万的人在美国各地的苹果专卖店前,排起了长队。许多人不惜通宵达旦,以便能够第一时间抢购到iPad。在这些第一拨吃螃蟹的粉丝中,就有苹果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他来到位于圣何塞的一家苹果专卖店,当时已经是星期五晚上6点钟。没错,就是在商店开门的前一天晚上,沃兹尼亚克为他太太的朋友,买了两部崭新的iPad。
“现在电脑那么复杂,他们不太会用。”他告诉《PC世界》杂志,“他们自己有老式电脑,但iPad让一切变得简单,就像获得了重生一样。”沃兹尼亚克的观点是,iPad能吸引那些对传统电脑有恐惧心理的人。他是对的,第一天上市,iPad就卖出了30万部。现在谈论iPad最终将取得什么样的成功还为时尚早,但有一点是很肯定的——乔布斯再一次改变了计算机的世界。
要一个传统电脑的用户具有以下的偏好,那是不可想象的:我想要一台比智能手机大,又比笔记本电脑小的电脑;千万别有电话功能,也别把电脑的那些功能全都搬上来;千万不要有鼠标;既然都这样了,也就别留着键盘了,我想用手指来操控这个新玩意儿。并不是苹果的消费者主动要求iPad的,但是他们现在还是得到了它;一旦得到了它,他们就会爱不释手,把它看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Gizmodo公司的杰瑟斯.迪亚兹含蓄地暗示,iPad就是计算机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它太简单了,根本不需要培训或者其它什么。iPad填补了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一片空白,就像乔布斯阐释的那样:“绝大多数人都在用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两者之间有没有可能出现第三类设备?”苹果的消费者并没有呼吁生产平板电脑。但一旦苹果将这种技术灵感传达给他们,便立即捕获了消费者的芳心。
【简单到底——两岁的小孩都会用】
如果你能造出一款小玩意儿,雅致得让成年人爱不释手,又简单得让小孩子都会用,这就有点儿意思了。能骄傲地宣称已经做到这一点的公司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苹果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4月,iPad面世后没多久,博主托德.拉平把它拿给他两岁半的女儿玩,并录下来一段视频发在YouTube上。这个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也为创新产品的设计上了生动的一课。
很快,小女孩就得心应手。因为用手指控制物体是我们的本能。这个孩子开始在平板上滑动这些图标,还点中了电影的图标,甚至还会放大屏幕。拉平知道女儿喜欢玩她的iPhone,因此她对触摸屏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但这毕竟是她第一次接触一个新设备,这种驾驭能力着实令人惊叹。“一个连字都不会认的两岁半小孩,都能无障碍地自如使用,这体现了iPad的美妙之处。触控界面对她来说,就如同比划手指那么简单自然。
理论上讲,苹果完全可以给用户呈现复杂、高级得多的功能,我想那也许是有些发烧友望眼欲穿的。但是从苹果过去几年的崛起来看——首先是iPod,然后是iPhone,将简约作为卖点才是赢得大众消费者芳心的有力手段。”在拉平上传女儿玩iPad的视频的24小时内,这段视频就被点击了18万次,在一个月内被点击近100万次。在《芝加哥太阳时报》的一篇评论中,安迪.伊赫纳特克也说道,iPad的设计思路,与市场上其它平板电脑完全不同。其他产品的功能列表,简直能有一英里长。
伊赫纳特克坚持认为,加入新功能并非难事,但是加入更多的功能,相当于给系统加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给用户增加更多的困惑。苹果反其道而行之,使iPad变得简单、优雅。“在电脑设计师们将骨子里长久以来形成的,那些根深蒂固的直觉都清零后,再从头开始,那会怎样?他们会创造出iPad。”伊赫纳特克说。在短短一个月内——实际上是28天——苹果已经售出了100万台iPad。它那简单、优雅、方便的用户界面,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两岁半的小孩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苹果的成功,就是将简单做到极致。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