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企业经济指标
注:这里所说的企业经济指标是指除了财务指标以外在日常经营中体现企业竞争效率的指标。
我学过点皮毛的财务模型,财务模型中强调业绩的驱动因素,一般研究人员都尽可能地往里塞企业的经济指标,不过说真的,我心里压根还是个财务论者,即判断企业价值只需要看财务指标与结构,管你是通过高资产周转还是高毛利率,只要能维持高的roe就可以了。这是因为,一来收集经济指标比收集财务指标还要辛苦,我比较懒。二来国内的企业披露很少很少的经济指标。三、经济指标往往也只是比财务指标提前一点点。乔尔·格林布拉特的神奇公式只机械的把握住了2个指标(一个衡量公司好坏,另一个衡量公司便宜与否)就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高roe时候,你可以找出无数种观点来解释为什么高,低roe时候,同样也可以找出无数种观点解释为什么低,即便你功课做得很足,也难预测到未来某一个时间点roe突然改变得与历史截然不同了。不过最近加入港股市场,略微改变了我的惟财务论,关注企业的经济指标,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到财务指标的大的变动趋势。
在进入港股前,我很少考虑企业的成长周期的问题,因为我感觉无论什么行业都发展得很快。关注了港股运动股后,成长周期的特征体现得很明显。几大运动服饰股差不多每家都开到近10000家店铺了,这是什么概念呢?全国30个省,平均每个省要分到300多家铺面,每个省如果大中城市10个,每个城市也要分到30多个铺面,每个城市有几个主要的商业街呢?每个商业街又得分到多少个铺面呢?可以想象靠铺面扩张的确空间不大了,尤其是我去到某个小城市的某个镇上都看到了匹克、安踏的店铺,你说难道他们的店铺要扩张到村里去?除去了店铺数的扩张,增长就剩下同店增长了,以前是双轮驱动,现在估计就剩下单轮了。不过也用不着悲观,按匹克总经理的看法,中国人每人一年平均消费200元运动装的话,就有2600个亿的市场,再假设阿迪、耐克拿掉一半的市场,剩下的由10个厂家分,平均也能分到130个亿,目前匹克收入不到50个亿。不论任何行业人均水平的指标都很可取,尤其是与国外水平相比,不过中国的老人和幼儿至少很少买运动装吧。其实,不增长的企业也能值个8、9倍市盈率,4倍出头的匹克,虽然增长速度比不上以前快了,但错误定价还是比较明显。
以前买过钢铁股,吃过不少亏,因为单看07年前的财务指标,钢铁行业就是成长行业嘛!从产量1吨几年时间里不断增长5亿吨。看收入增长话,你会以为这个增长速度会永远下去,但你看这个产量再对比美国、欧洲的水平其实挺惊人的。没有了成长,波动就体现出来了。
再说腾讯,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6亿,活跃用户数量乘以付费人群比例再乘以人均消费就得到收入。现在活跃用户还能增长多少,腾讯同样由双轮驱动掉了一个轮。
看好一个港股国际泰丰控股,做家纺的,国内A股家纺上市公司都增长很快。记不清是不是梦洁家纺的年报里写了国外发达国家家纺、服装、和其他纺织用品消费各占三分之一,而国内家纺行业目前只占了百分之二十多,还有很大空间,我觉得这个公司年报写得很好,对行业前景分析得很细致。嗯,产品结构分析也是挺常用的分析方法,国内消费冷鲜肉占比很低,前几大产家集中度也很低,印证着像雨润、双汇之类的公司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说回泰丰控股,公司计划未来几年全国开2000家店铺,现在才从300多家发展到了500多家,高增长应该能够持续。但与国内家纺股比起来,估值便宜好多,才6、7倍市盈率。
我认为一个重要的能衡量企业竞争力的经济指标就是市场份额了。即便是公司、行业都在增长,那么公司增长的速度是否更快,市场份额是否能够维持或者提升。像港股中的金山软件,净资产收益率历史也不错,能达到20%左右,企业也很知名。但是看看它在游戏的市场份额却处在一个排名很后的位置,增长速度相对行业速度也很平平。
麦肯锡的《价值评估》中第14章绩效管理很好地阐述了财务、短期绩效指标、公司战略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这书好就好在全面、系统!
写得杂七杂八的,关注企业财务指标与结构,同时也留心企业经济指标。
我学过点皮毛的财务模型,财务模型中强调业绩的驱动因素,一般研究人员都尽可能地往里塞企业的经济指标,不过说真的,我心里压根还是个财务论者,即判断企业价值只需要看财务指标与结构,管你是通过高资产周转还是高毛利率,只要能维持高的roe就可以了。这是因为,一来收集经济指标比收集财务指标还要辛苦,我比较懒。二来国内的企业披露很少很少的经济指标。三、经济指标往往也只是比财务指标提前一点点。乔尔·格林布拉特的神奇公式只机械的把握住了2个指标(一个衡量公司好坏,另一个衡量公司便宜与否)就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高roe时候,你可以找出无数种观点来解释为什么高,低roe时候,同样也可以找出无数种观点解释为什么低,即便你功课做得很足,也难预测到未来某一个时间点roe突然改变得与历史截然不同了。不过最近加入港股市场,略微改变了我的惟财务论,关注企业的经济指标,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到财务指标的大的变动趋势。
在进入港股前,我很少考虑企业的成长周期的问题,因为我感觉无论什么行业都发展得很快。关注了港股运动股后,成长周期的特征体现得很明显。几大运动服饰股差不多每家都开到近10000家店铺了,这是什么概念呢?全国30个省,平均每个省要分到300多家铺面,每个省如果大中城市10个,每个城市也要分到30多个铺面,每个城市有几个主要的商业街呢?每个商业街又得分到多少个铺面呢?可以想象靠铺面扩张的确空间不大了,尤其是我去到某个小城市的某个镇上都看到了匹克、安踏的店铺,你说难道他们的店铺要扩张到村里去?除去了店铺数的扩张,增长就剩下同店增长了,以前是双轮驱动,现在估计就剩下单轮了。不过也用不着悲观,按匹克总经理的看法,中国人每人一年平均消费200元运动装的话,就有2600个亿的市场,再假设阿迪、耐克拿掉一半的市场,剩下的由10个厂家分,平均也能分到130个亿,目前匹克收入不到50个亿。不论任何行业人均水平的指标都很可取,尤其是与国外水平相比,不过中国的老人和幼儿至少很少买运动装吧。其实,不增长的企业也能值个8、9倍市盈率,4倍出头的匹克,虽然增长速度比不上以前快了,但错误定价还是比较明显。
以前买过钢铁股,吃过不少亏,因为单看07年前的财务指标,钢铁行业就是成长行业嘛!从产量1吨几年时间里不断增长5亿吨。看收入增长话,你会以为这个增长速度会永远下去,但你看这个产量再对比美国、欧洲的水平其实挺惊人的。没有了成长,波动就体现出来了。
再说腾讯,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6亿,活跃用户数量乘以付费人群比例再乘以人均消费就得到收入。现在活跃用户还能增长多少,腾讯同样由双轮驱动掉了一个轮。
看好一个港股国际泰丰控股,做家纺的,国内A股家纺上市公司都增长很快。记不清是不是梦洁家纺的年报里写了国外发达国家家纺、服装、和其他纺织用品消费各占三分之一,而国内家纺行业目前只占了百分之二十多,还有很大空间,我觉得这个公司年报写得很好,对行业前景分析得很细致。嗯,产品结构分析也是挺常用的分析方法,国内消费冷鲜肉占比很低,前几大产家集中度也很低,印证着像雨润、双汇之类的公司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说回泰丰控股,公司计划未来几年全国开2000家店铺,现在才从300多家发展到了500多家,高增长应该能够持续。但与国内家纺股比起来,估值便宜好多,才6、7倍市盈率。
我认为一个重要的能衡量企业竞争力的经济指标就是市场份额了。即便是公司、行业都在增长,那么公司增长的速度是否更快,市场份额是否能够维持或者提升。像港股中的金山软件,净资产收益率历史也不错,能达到20%左右,企业也很知名。但是看看它在游戏的市场份额却处在一个排名很后的位置,增长速度相对行业速度也很平平。
麦肯锡的《价值评估》中第14章绩效管理很好地阐述了财务、短期绩效指标、公司战略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这书好就好在全面、系统!
写得杂七杂八的,关注企业财务指标与结构,同时也留心企业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