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吗?!
1.
1918年11月7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遇到漱溟,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
“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
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就离开了家。
三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
这是将近一个世纪之前,一位老人在殉国自尽前最后的疑问。时光荏苒,政权更迭,中国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生了许多许多变化。回头看看,以目前“经济利益为先”的标准来衡量,确实是越来越好的。可是,为什么个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在消减?由这样一些狂热,迷乱,空虚的个体所组成的世界,真的会好吗?
2.
天性中的敏感和悲观,使得我自己在几年前就开始有了出世的倾向。当我疏离的时候,我可以得到宁静,满足和幸福,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自得;当我深入到现实社会中时,常常感觉到惶恐不安,无所适从,有时愤怒有时悲哀,更多的是绝望。
我常常问自己:蝇营狗苟,芸芸众生,终究逃不脱生老病死。科技纵然再发达,物质纵然再丰富,却拯救不了堕落的人性。真正美好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遗忘,被践踏。迷失于欲望的人类,迷失于追逐的人生,是否还有出路与方向?人,为什么可怜可悲到如此境地,却不自知呢?每思及此,万念俱灰。
3.
鲁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这是多么深刻而又精辟的认知。
我们的民族性格最致命的问题就是缺乏原则。举个例子,司机肇事之后逃逸,见死不救,是为人所不耻的行为。可是如果出现一个司机肇事之后,为了逃避责任先把伤者弄死,再逃逸的,那么人们就会觉得他简直是道德败坏到了极点,而前面那个仅仅见死不救的,仿佛比他要好上很多。这是什么逻辑?从道德上说,砍两刀致死的,和砍一刀没砍死的,不应该存在谁比谁“好一点”的判断吧。
再比如,老人被撞,路人施以援手,这本是一件大好事,大善事。可是如果“好人”反被诬陷为责任人,做了好事却要赔偿。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样的好事不做也罢。推而广之,为了减少一点自己可能碰到的麻烦,真的就可以“见死不救”,从而出现了两岁小女孩的悲剧。这又是什么逻辑?帮助别人可以不求回报,但是如果帮助别人需要自己付出,就不去帮助了吗?如果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那么即使是可以救别人性命的好事,也不去做了吗?因为存在“以怨报德”的小人,我们就不做君子了吗?
每一天,我们都在等着出现更恶劣的事件,热烈的议论,辱骂,然后慢慢淡忘昨天发生的那些本已很恶劣的事。每一天,我们的道德底线都在被突破,直至彻底没有了底线。
4.
在我看来,现在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道德败坏事件,就仿佛是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这其实是一种极端的控诉和表达。如果任其发展蔓延,星星之火终会形成燎原之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都会在烈火中化为灰烬,然后也许重组重生,也许彻底毁灭。有的人害怕毁灭,有的人渴望毁灭,说到底都是一种无能为力的逃避。
有人说中国社会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人民缺乏信仰。没有信仰的人,容易自私自利,容易随波逐流,而且做事百无禁忌。我们都站在一驾失控的马车上,没有人知道它会驶向何方。其实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副缰绳,如果你向往美好和纯真的道德,那就拉住你手中的缰绳吧,即使手掌磨破,也不要松懈。如果每个人都报着这样的信念:这个世界会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那么,它就会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有信仰的人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1918年11月7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遇到漱溟,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
“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
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就离开了家。
三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
这是将近一个世纪之前,一位老人在殉国自尽前最后的疑问。时光荏苒,政权更迭,中国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生了许多许多变化。回头看看,以目前“经济利益为先”的标准来衡量,确实是越来越好的。可是,为什么个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在消减?由这样一些狂热,迷乱,空虚的个体所组成的世界,真的会好吗?
2.
天性中的敏感和悲观,使得我自己在几年前就开始有了出世的倾向。当我疏离的时候,我可以得到宁静,满足和幸福,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自得;当我深入到现实社会中时,常常感觉到惶恐不安,无所适从,有时愤怒有时悲哀,更多的是绝望。
我常常问自己:蝇营狗苟,芸芸众生,终究逃不脱生老病死。科技纵然再发达,物质纵然再丰富,却拯救不了堕落的人性。真正美好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遗忘,被践踏。迷失于欲望的人类,迷失于追逐的人生,是否还有出路与方向?人,为什么可怜可悲到如此境地,却不自知呢?每思及此,万念俱灰。
3.
鲁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这是多么深刻而又精辟的认知。
我们的民族性格最致命的问题就是缺乏原则。举个例子,司机肇事之后逃逸,见死不救,是为人所不耻的行为。可是如果出现一个司机肇事之后,为了逃避责任先把伤者弄死,再逃逸的,那么人们就会觉得他简直是道德败坏到了极点,而前面那个仅仅见死不救的,仿佛比他要好上很多。这是什么逻辑?从道德上说,砍两刀致死的,和砍一刀没砍死的,不应该存在谁比谁“好一点”的判断吧。
再比如,老人被撞,路人施以援手,这本是一件大好事,大善事。可是如果“好人”反被诬陷为责任人,做了好事却要赔偿。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样的好事不做也罢。推而广之,为了减少一点自己可能碰到的麻烦,真的就可以“见死不救”,从而出现了两岁小女孩的悲剧。这又是什么逻辑?帮助别人可以不求回报,但是如果帮助别人需要自己付出,就不去帮助了吗?如果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那么即使是可以救别人性命的好事,也不去做了吗?因为存在“以怨报德”的小人,我们就不做君子了吗?
每一天,我们都在等着出现更恶劣的事件,热烈的议论,辱骂,然后慢慢淡忘昨天发生的那些本已很恶劣的事。每一天,我们的道德底线都在被突破,直至彻底没有了底线。
4.
在我看来,现在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道德败坏事件,就仿佛是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这其实是一种极端的控诉和表达。如果任其发展蔓延,星星之火终会形成燎原之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都会在烈火中化为灰烬,然后也许重组重生,也许彻底毁灭。有的人害怕毁灭,有的人渴望毁灭,说到底都是一种无能为力的逃避。
有人说中国社会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人民缺乏信仰。没有信仰的人,容易自私自利,容易随波逐流,而且做事百无禁忌。我们都站在一驾失控的马车上,没有人知道它会驶向何方。其实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副缰绳,如果你向往美好和纯真的道德,那就拉住你手中的缰绳吧,即使手掌磨破,也不要松懈。如果每个人都报着这样的信念:这个世界会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那么,它就会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有信仰的人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
見素抱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21 21: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