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书店,生于1996---钱晓华
还记得吗?9年前,那个冬季,风雪无乡,南京城覆盖在雪原之下,街道上的积雪达五六一寸厚,有这样一位青年,生意山穷水尽,落魄异乡,生计无着;他找遍南京的大街小巷,在太平南路上开了一家17平方米的书店,起名“先锋”。从太平南路、北京东路、中山北路,到长三角图书批发市场户挨户的书报摊头,每天都能见到这清瘦的年轻人奔波忙碌的身影。临时搭建的百铁皮屋子,人坐在门口守店跟走在风雪里没什么两样,严寒肆虐,冷飕飕-片,骨头都打着颤,手脚冻得都能见到里面的血肉。每到夜晚,太平南路商业一条街就剩下书店的灯还在雪光中闪亮;晚上步行回家,回头看一串串脚印,满载一轮月光,百感交集的美丽。
先锋书店在绝境中诞生,在暴风雪中迎客。离先锋稍远处,成贤街的耕耘、新知,大行宫拐角的国学,广州路的作家,湖南路的商务。三联等书店,在读者群中有口皆碑,它们都是以做人文社科书而享盛名的;先锋书店的近处则是赫赫有名的南京古籍书店。远处的那些书店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早已不复存在,近处的古籍书店也在风雨中飘摇,艰难地支撑着。先锋该开成什么样的书店好呢?当时,先锋书店面临着这么几个问题:一是书店地理位置较偏,城南大学少读书人更是少,居民知识层次相对较低;二是书店面积人小,就那么十几个书架,图书品种也不齐全,读书人选择余地小;三是前几家书店在南京读书人中已较有地位,根基牢固,如果仍经营与其他书店相同类的书,先锋书店不可能异军突起,只有独辟路径,才能走出一条路来。于是,我把经营特色定位在做出版计的库存图书上。我挑选了国内如广西漓江、上海译文、中国电影、中国戏剧、上海古籍、北大等一批人文社科重量级的出版社,三天走云南、奔广西、闯上海,组织库存书上千本,如漓江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系列丛书、法国20世纪龚古尔文学奖丛书等;上海译文的世界文学名著珍藏本、作家回忆录丛书、西方文艺理论译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德莱塞的作品、别林斯基选集等一大批翻译作品;电影出版社的外国电影理论名著、外国电影大师传记、外国电影剧本等;戏剧出版社的外国当代剧作选、梅兰芳论戏剧等;北大出版社文艺美学等系列及百花文艺出版社百花散文书系等。先锋几乎把出版社中与人文社科相关的库存好书网罗尽净,出版社发往南京的集装箱一次就有9个,书店因此渐有名声,周边地区的书店也赶来购货。书店也成了读书人聚会的中心和人文学者首先拜访的地方。在这些人文学者中,有院士冯端,作家叶兆言、苏童,藏书家薛冰,学者许钧、周晓虹、周宪、张一兵,画家管策、毛焰、金锋、顾啸虎,诗人朱朱、韩东、楚尘等。苏童是我见过的作家中来书店最多的一位,他喜欢美国文学,如海明威、福克纳以及弗吉利亚·伍尔夫,他曾托我找过伍尔夫的小说《天使,望故乡》。苏童在小说创作上有过人的天赋,作品在年轻人中颇具人气,很受他们的喜爱。苏童可以说是一个时代文学青年的偶像。
书店的斜对面是圣保罗教堂,每到星期六、星期天,有很多信徒前来祈祷,唱诗班的音乐从教堂里传出来,听了心里很是宁静,闲时也坐到人群里去,说真的,心中自然清静了,少了平常的牵挂和烦恼,如同得山水清音、听鸟唱虫鸣、看山川风物一样,很是享受。那年圣诞平安夜的景象,至今历历在目——圣保罗教堂门前如潮一般涌来成千上万朝圣的人,宽敞的马路被围得水泄不通,乞丐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坐在地上乞讨;教堂的工作人员见门前人山人海,没敢打开铁门,一直到晚上12点,人群都没有散去,信徒们都挤在书店中,手不停地在书架前挥舞,上下取书,让我感动,他们脸上的汗珠照彻我的心灵,书店似乎变成了另一座精神教堂。许多人因为来教堂才认识了书店。那一夜教堂虽然因为人多没有开门,但我想书店留给人们的记忆是不会磨灭的。
不到一年,书店因为拆迁被迫搬到马府街9号一幢居民住宅楼下,店内连当时的十几个书架都摆放不下,读者也找不着地方,以致生意一片萧条。后经人帮忙搬至马府街173号巷口,与我最早的书店相隔十几米,面积较以前大了两倍,近40平方米。装修不到两个月,几个酒徒晚上醉酒驾车撞进书店,两扇玻璃大门被撞得粉碎,书架支离破碎,一片狼藉,书籍伤痕累累,面包车也撞得像根麻花,两个酒徒被抬着住进了医院。那一年,书店整个就是在颠沛流离、含辛茹苦中坚守着。
辗转9年,一路走来,风雨洗面,历尽磨难;漂泊半生,一无所有,愧对离我而去的双亲和养育书店成长的读者。9年来,字字看来皆是血,9年辛苦不寻常;全家身在冷风里,万里飘零书为乡;不了解我的人把我看成千万富翁,百万文商;也有人称我为文化商人,文化诗人;但在我看来,我既不是千万富翁,百万文商,也不是文化商人,更不是文化诗人;我不过是一个佩戴着桂冠的文化乞丐, 一个行走在大地上的异乡者, 在通往精神的诗与思的途中, 书山为径, 书生意气,至死不渝。我对书为什么爱得那么深,为什么爱得那么诚,我时常问自己,我对书爱得真实,爱得深切,爱得毫无自私,爱得就像自己的孩子,爱得就像自己的眼睛;我时常问自己,我对书为什么能牺牲比别人成倍的时间、精力,甚至超越自己的生命,我对经营祖国的文化产业为什么怀有那份执著的崇高的感情?因为我曾经颠沛流离,走投无路、尝尽人间辛酸,孤身一人流落南京街头,是书给了我生存下去的信仰和力量,在那彻骨寒冷、风雪交加的冬天;因为书是我安身事业、立命夙愿的一种人文世界理想,每本书都有一份感情,每本书都有一种生命,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书成了我的唯一知己,并且是我一生最大的知己。尽管我在吃苦、在受难,但我懂得在屈辱中、在磨难中生长的花朵才最坚硬。如果我的一份苦难能昭示书业人的良知,如果这样做有益于一直关心支持我的读者,有益于植根于人们的心灵深爱我祖国的民族文化,那么这样看来即使承担了这一切,还是值得去付出去坚持。九年,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饱含着眼泪,因为我深知肩负着对祖国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因为我的目光里永驻着读者对我的热切期盼。读者对我的爱,永远照耀在我的心头。
我多么想重温1996年那圣洁的光辉。
2005年3月
先锋书店在绝境中诞生,在暴风雪中迎客。离先锋稍远处,成贤街的耕耘、新知,大行宫拐角的国学,广州路的作家,湖南路的商务。三联等书店,在读者群中有口皆碑,它们都是以做人文社科书而享盛名的;先锋书店的近处则是赫赫有名的南京古籍书店。远处的那些书店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早已不复存在,近处的古籍书店也在风雨中飘摇,艰难地支撑着。先锋该开成什么样的书店好呢?当时,先锋书店面临着这么几个问题:一是书店地理位置较偏,城南大学少读书人更是少,居民知识层次相对较低;二是书店面积人小,就那么十几个书架,图书品种也不齐全,读书人选择余地小;三是前几家书店在南京读书人中已较有地位,根基牢固,如果仍经营与其他书店相同类的书,先锋书店不可能异军突起,只有独辟路径,才能走出一条路来。于是,我把经营特色定位在做出版计的库存图书上。我挑选了国内如广西漓江、上海译文、中国电影、中国戏剧、上海古籍、北大等一批人文社科重量级的出版社,三天走云南、奔广西、闯上海,组织库存书上千本,如漓江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系列丛书、法国20世纪龚古尔文学奖丛书等;上海译文的世界文学名著珍藏本、作家回忆录丛书、西方文艺理论译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德莱塞的作品、别林斯基选集等一大批翻译作品;电影出版社的外国电影理论名著、外国电影大师传记、外国电影剧本等;戏剧出版社的外国当代剧作选、梅兰芳论戏剧等;北大出版社文艺美学等系列及百花文艺出版社百花散文书系等。先锋几乎把出版社中与人文社科相关的库存好书网罗尽净,出版社发往南京的集装箱一次就有9个,书店因此渐有名声,周边地区的书店也赶来购货。书店也成了读书人聚会的中心和人文学者首先拜访的地方。在这些人文学者中,有院士冯端,作家叶兆言、苏童,藏书家薛冰,学者许钧、周晓虹、周宪、张一兵,画家管策、毛焰、金锋、顾啸虎,诗人朱朱、韩东、楚尘等。苏童是我见过的作家中来书店最多的一位,他喜欢美国文学,如海明威、福克纳以及弗吉利亚·伍尔夫,他曾托我找过伍尔夫的小说《天使,望故乡》。苏童在小说创作上有过人的天赋,作品在年轻人中颇具人气,很受他们的喜爱。苏童可以说是一个时代文学青年的偶像。
书店的斜对面是圣保罗教堂,每到星期六、星期天,有很多信徒前来祈祷,唱诗班的音乐从教堂里传出来,听了心里很是宁静,闲时也坐到人群里去,说真的,心中自然清静了,少了平常的牵挂和烦恼,如同得山水清音、听鸟唱虫鸣、看山川风物一样,很是享受。那年圣诞平安夜的景象,至今历历在目——圣保罗教堂门前如潮一般涌来成千上万朝圣的人,宽敞的马路被围得水泄不通,乞丐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坐在地上乞讨;教堂的工作人员见门前人山人海,没敢打开铁门,一直到晚上12点,人群都没有散去,信徒们都挤在书店中,手不停地在书架前挥舞,上下取书,让我感动,他们脸上的汗珠照彻我的心灵,书店似乎变成了另一座精神教堂。许多人因为来教堂才认识了书店。那一夜教堂虽然因为人多没有开门,但我想书店留给人们的记忆是不会磨灭的。
不到一年,书店因为拆迁被迫搬到马府街9号一幢居民住宅楼下,店内连当时的十几个书架都摆放不下,读者也找不着地方,以致生意一片萧条。后经人帮忙搬至马府街173号巷口,与我最早的书店相隔十几米,面积较以前大了两倍,近40平方米。装修不到两个月,几个酒徒晚上醉酒驾车撞进书店,两扇玻璃大门被撞得粉碎,书架支离破碎,一片狼藉,书籍伤痕累累,面包车也撞得像根麻花,两个酒徒被抬着住进了医院。那一年,书店整个就是在颠沛流离、含辛茹苦中坚守着。
辗转9年,一路走来,风雨洗面,历尽磨难;漂泊半生,一无所有,愧对离我而去的双亲和养育书店成长的读者。9年来,字字看来皆是血,9年辛苦不寻常;全家身在冷风里,万里飘零书为乡;不了解我的人把我看成千万富翁,百万文商;也有人称我为文化商人,文化诗人;但在我看来,我既不是千万富翁,百万文商,也不是文化商人,更不是文化诗人;我不过是一个佩戴着桂冠的文化乞丐, 一个行走在大地上的异乡者, 在通往精神的诗与思的途中, 书山为径, 书生意气,至死不渝。我对书为什么爱得那么深,为什么爱得那么诚,我时常问自己,我对书爱得真实,爱得深切,爱得毫无自私,爱得就像自己的孩子,爱得就像自己的眼睛;我时常问自己,我对书为什么能牺牲比别人成倍的时间、精力,甚至超越自己的生命,我对经营祖国的文化产业为什么怀有那份执著的崇高的感情?因为我曾经颠沛流离,走投无路、尝尽人间辛酸,孤身一人流落南京街头,是书给了我生存下去的信仰和力量,在那彻骨寒冷、风雪交加的冬天;因为书是我安身事业、立命夙愿的一种人文世界理想,每本书都有一份感情,每本书都有一种生命,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书成了我的唯一知己,并且是我一生最大的知己。尽管我在吃苦、在受难,但我懂得在屈辱中、在磨难中生长的花朵才最坚硬。如果我的一份苦难能昭示书业人的良知,如果这样做有益于一直关心支持我的读者,有益于植根于人们的心灵深爱我祖国的民族文化,那么这样看来即使承担了这一切,还是值得去付出去坚持。九年,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饱含着眼泪,因为我深知肩负着对祖国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因为我的目光里永驻着读者对我的热切期盼。读者对我的爱,永远照耀在我的心头。
我多么想重温1996年那圣洁的光辉。
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