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头羊在哪里?
最近备受打击,昨晚才撞墙差点撞到头破血流~>_<~或许是齐娃的那本书又勾起了我深埋心底的孤寂吧,再加上诸事不顺。不过,学术还是不能放弃的。在小乖的催促下,重拾了波兹曼,没想到意外的发现了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而且令人惊喜的是,所谓的三代人的书我都有涉猎,虽然读的不多,但基本可以捕捉到媒介环境学的精髓。先驱和奠基人我都没读过,第一代我读过Marshall McLuhan,另外Harold Innis也知道一点;第二代Neil Postman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已经列上了最近几日攻克的日程;第三代Joshua Meyrowitz那本No Sense of Place是我大爱的书,我有两个paper都和他的书有关系,且把英文版背了回来。简单来说,媒介环境学跳出了媒体运营的圈子,甚至可以说是从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媒体,他们仅指出或者预言社会现象,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是否算是drawback,我想我还没有资格来评价。
絮絮叨叨了许多,该进入正题了。这次要说的是意见领袖——传统意见领袖的解构。(非专业论文,有砖请轻拍)
今天下午去了极客公园,这一期的主题是手机族群。北京大学的刘德寰教授以3G门户和UCweb的用户数据为基础,对当下手机用户进行了研究和剖析;他提出了手机用户族群论,共分出了17个族群。且不说这个分类是否合理,内里的可靠数据有多少,这毕竟是第一次公开这个研究的成果,但我个人认为这至少是对手机互联网的一个具有突破性质的研究。《商业价值》主编张鹏先生在引入这个话题的时候,提到了手机“器官化”,让我一下子想到了McLuhan的“媒介即按摩/媒介即信息”。(这个我就不展开说了,知道的童鞋总是知道的)
出彩的总是在提问环节。问题众多,最让我有兴趣的是一个学生提出的关于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的存在问题——事实上,从我上一篇被N多人推荐的文章开始,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意见领袖这个概念(opinion leaders),是拉扎斯菲尔德等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在《个人影响》中得到进一步阐释。在传播学中,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路中,经常为他人提供意见、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在传统媒体时代,意见领袖有着绝对的优势,因为他们总是能更快更多的接触到信源,再传播给其他人;在这个二次传播过程中,受众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意见领袖个人意见的影响。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的地位受到了撼动,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所有人(严谨一点,只能说是大部分人,或者,接触到网络的人)有了接触到信息的可能性——甚至能比以前的意见领袖得到更新更全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的维护更多的是靠个人魅力,最重要的是对于专业问题的专业分析;然而,不得不说,想要主导舆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困难。在下面的篇章中,我将focus on 两个SNS:微博和豆瓣。
On the one hand,互联网中存在意见领袖有利于信息的传播。跟随意见领袖的普通用户会因为其的一个推荐或者转发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意见领袖的专业素质也会直接影响信息的接收度。拿我自己做个例子吧,被我提到的童鞋请不要打我,嗯,嗯,就当作为了我的研究做点小牺牲吧,我亲手做提拉米苏补偿你们。我迷恋上建筑的段子已经被我当作一件趣事儿几乎逢人就说了,在豆瓣上我最熟悉的或许也就是上海南京的建筑圈子和留学德国的建筑学生。在这个圈子中,说话最有分量的是城市笔记人(18277人关注)和木智工坊(21406人关注)。他们(尤其是笔记人老师)推荐一篇日记之后,会有无数的建筑老师、学生立即推荐(这将会是我的另一议题:同质化)。上个月我那篇本是随意写写的东西,在经过各种传播之后浏览量超过两千,关注我的人暴涨了两百。(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可怕的数字,这对于我这个经常刷豆瓣的人造成了很大的烦恼;而且对于建筑我还没有入门,被那么多建筑学生关注我非常非常惶恐,因为我什么有用的信息也提供不了,叹气……我们回归正体)这并不是批评,正相反,几乎在笔记人老师的每一条推荐下面都会引起相当激烈的讨论,而有时候这些讨论和原文本身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甚至会超越原文。我个人看来,这是个双向的过程:意见领袖因为专业技能足够出众而对舆论有导向作用;正因为这样一针见血恰到好处的评价,追随的人大幅增长。
除了提供专业信息以外,互联网中的意见领袖还承担了重要的“把关人”角色,但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从某种意义来说,在信息过载的互联网,意见领袖为我们过滤了一遍信息。他们甄选出来的日记、相册大多具有学习的价值,这为我们过滤垃圾信息和获得重要信息提供了非常便捷的一条路。我所认识的媒体人里面,狸狸正承担了这样的角色。他对于各种媒体招聘信息和专稿的过滤作用令我叹为观止。他所选出来的正是大部分学媒体的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是值得讨论深思的——直接减少了我们搜索无用信息的时间。(或许,这篇文章正是受了狸狸的刺激才写出来也未可知)
On the other hand,意见领袖在经历一个解构的过程。从SNS上来说,最简单的反应在“关注”上。传统意义上,意见领袖总是有相当庞大数量的关注跟随群体,可是在互联网时代,单纯的关注数量已经不能说明问题,可能是无聊的僵尸粉导致过高的关注度。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关注并不代表认同:关注与掉关注是同时的,关注与跟随(意见领袖)没有必然联系。对于前者,刘教授举了姚晨的例子。我得要说,姚晨在这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见领袖,只不过“粉丝”多了一点。而在网络上,判断意见领袖是否存在比较困难,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视为神人的ID(这也将会是我的另一个议题——the identity in the virtual community),因此以“关注”数量来作为判断依据,也是一种解决办法。他说姚晨的微博大多说的是生活的吃喝拉撒,因此关注之后会发现没有意义,立即又取消关注。他断言,意见领袖已经不存在了。同时关注也并不代表有回应。豆瓣上有很几个以收集分享他人作品而吸引关注的红人,关注数量可以超过五万。他们是意见领袖么?或许说是娱乐领袖更切和一点。根据我的观察,其实他们也并不对于自己分享的东西发表评价,只是提供内容,娱乐大众。他们的确聚集了相当数量的网民,但引导作用几乎不存在,甚至连自己的“半熟社会”都没有。
总结:
在承认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不断消减的同时,我觉得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于大的互联网环境而言的确是这样。但正如我在第一段所说,在专业领域,意见领袖仍然存在,并发挥着和以前相似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传播学教程
半熟社会(下个月出版)
絮絮叨叨了许多,该进入正题了。这次要说的是意见领袖——传统意见领袖的解构。(非专业论文,有砖请轻拍)
今天下午去了极客公园,这一期的主题是手机族群。北京大学的刘德寰教授以3G门户和UCweb的用户数据为基础,对当下手机用户进行了研究和剖析;他提出了手机用户族群论,共分出了17个族群。且不说这个分类是否合理,内里的可靠数据有多少,这毕竟是第一次公开这个研究的成果,但我个人认为这至少是对手机互联网的一个具有突破性质的研究。《商业价值》主编张鹏先生在引入这个话题的时候,提到了手机“器官化”,让我一下子想到了McLuhan的“媒介即按摩/媒介即信息”。(这个我就不展开说了,知道的童鞋总是知道的)
出彩的总是在提问环节。问题众多,最让我有兴趣的是一个学生提出的关于意见领袖在网络中的存在问题——事实上,从我上一篇被N多人推荐的文章开始,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意见领袖这个概念(opinion leaders),是拉扎斯菲尔德等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在《个人影响》中得到进一步阐释。在传播学中,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路中,经常为他人提供意见、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在传统媒体时代,意见领袖有着绝对的优势,因为他们总是能更快更多的接触到信源,再传播给其他人;在这个二次传播过程中,受众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意见领袖个人意见的影响。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的地位受到了撼动,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所有人(严谨一点,只能说是大部分人,或者,接触到网络的人)有了接触到信息的可能性——甚至能比以前的意见领袖得到更新更全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的维护更多的是靠个人魅力,最重要的是对于专业问题的专业分析;然而,不得不说,想要主导舆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困难。在下面的篇章中,我将focus on 两个SNS:微博和豆瓣。
On the one hand,互联网中存在意见领袖有利于信息的传播。跟随意见领袖的普通用户会因为其的一个推荐或者转发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意见领袖的专业素质也会直接影响信息的接收度。拿我自己做个例子吧,被我提到的童鞋请不要打我,嗯,嗯,就当作为了我的研究做点小牺牲吧,我亲手做提拉米苏补偿你们。我迷恋上建筑的段子已经被我当作一件趣事儿几乎逢人就说了,在豆瓣上我最熟悉的或许也就是上海南京的建筑圈子和留学德国的建筑学生。在这个圈子中,说话最有分量的是城市笔记人(18277人关注)和木智工坊(21406人关注)。他们(尤其是笔记人老师)推荐一篇日记之后,会有无数的建筑老师、学生立即推荐(这将会是我的另一议题:同质化)。上个月我那篇本是随意写写的东西,在经过各种传播之后浏览量超过两千,关注我的人暴涨了两百。(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可怕的数字,这对于我这个经常刷豆瓣的人造成了很大的烦恼;而且对于建筑我还没有入门,被那么多建筑学生关注我非常非常惶恐,因为我什么有用的信息也提供不了,叹气……我们回归正体)这并不是批评,正相反,几乎在笔记人老师的每一条推荐下面都会引起相当激烈的讨论,而有时候这些讨论和原文本身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甚至会超越原文。我个人看来,这是个双向的过程:意见领袖因为专业技能足够出众而对舆论有导向作用;正因为这样一针见血恰到好处的评价,追随的人大幅增长。
除了提供专业信息以外,互联网中的意见领袖还承担了重要的“把关人”角色,但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从某种意义来说,在信息过载的互联网,意见领袖为我们过滤了一遍信息。他们甄选出来的日记、相册大多具有学习的价值,这为我们过滤垃圾信息和获得重要信息提供了非常便捷的一条路。我所认识的媒体人里面,狸狸正承担了这样的角色。他对于各种媒体招聘信息和专稿的过滤作用令我叹为观止。他所选出来的正是大部分学媒体的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是值得讨论深思的——直接减少了我们搜索无用信息的时间。(或许,这篇文章正是受了狸狸的刺激才写出来也未可知)
On the other hand,意见领袖在经历一个解构的过程。从SNS上来说,最简单的反应在“关注”上。传统意义上,意见领袖总是有相当庞大数量的关注跟随群体,可是在互联网时代,单纯的关注数量已经不能说明问题,可能是无聊的僵尸粉导致过高的关注度。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关注并不代表认同:关注与掉关注是同时的,关注与跟随(意见领袖)没有必然联系。对于前者,刘教授举了姚晨的例子。我得要说,姚晨在这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见领袖,只不过“粉丝”多了一点。而在网络上,判断意见领袖是否存在比较困难,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视为神人的ID(这也将会是我的另一个议题——the identity in the virtual community),因此以“关注”数量来作为判断依据,也是一种解决办法。他说姚晨的微博大多说的是生活的吃喝拉撒,因此关注之后会发现没有意义,立即又取消关注。他断言,意见领袖已经不存在了。同时关注也并不代表有回应。豆瓣上有很几个以收集分享他人作品而吸引关注的红人,关注数量可以超过五万。他们是意见领袖么?或许说是娱乐领袖更切和一点。根据我的观察,其实他们也并不对于自己分享的东西发表评价,只是提供内容,娱乐大众。他们的确聚集了相当数量的网民,但引导作用几乎不存在,甚至连自己的“半熟社会”都没有。
总结:
在承认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不断消减的同时,我觉得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于大的互联网环境而言的确是这样。但正如我在第一段所说,在专业领域,意见领袖仍然存在,并发挥着和以前相似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传播学教程
半熟社会(下个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