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FSC赛后总结【车手篇】
直线加速5.32s,8字5.83s,高速避障1分24秒8排在第7,耐久赛第6。大部分项目比赛结果都比设定的目标低一些,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的车队总体组织较好,决策上总体也良好,大部分队员发挥正常,总体来说是赛出了实力。但是单就车手方面来讲,还有一些遗憾没有发挥出来。
动态赛:
直线和8字技术难度小,新人上来也可以跑出个不错的成绩。我们的车手分配战术很合理,这两个项目跑出了赛车本身的极限。
8字赛我们的赛车明显吃亏在赛车调校和LSD上,没有合适的轮胎倾角和限滑差速器,使赛车难以在环绕中提速,非常容易滑出赛道。
高速避障一下来我就发现了太多问题——赛车动力性明显比75m加速赛时弱很多(动力正常的话估计高速避障能跑1分21左右),没有限滑差速器带来的恶劣操控性也表露无遗(赛车入弯极易甩尾而且出弯提速非常困难),前期赛车调试场地受限还导致了几位车手完全无法预判赛车在高速弯中的动态。
除了11号弯我早点切入还能再提升0.3秒之外,高速避障基本已经把赛车的性能压榨完全。赛车的动力性、操控性和抓地力都不太好,基本上1分24了没有太多的提升空间。
跑高速避障第二趟的邓嘉东也表现得还行,但是还是不够。他的车感和反应估计都比我强,但是半年下来的训练都没有练出一个正统的赛车跑法(跟趾动作、循迹刹车、选择APEX切弯、利用差速器特性控制赛车稳态响应),而是常常自我满足、过高地评价自己的理论知识和驾驶技术。如果要掌握赛车跑法,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孙虞宁跑的第一棒耐久,在2号弯中甩尾失控。最直接导致失控的原因是卡丁车无差速器和鹿山2号自由差速器的操控性差别(两者入弯特性完全相反),他只开过卡丁车高速入弯,并不能准确预判鹿山2号的动态,用卡丁车的入弯方法必然导致甩尾甚至失控。
追朔这次重大失误的根本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原因在于训练场地不足,无法训练高速入弯动态,主观原因在于孙虞宁在训练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没有认真在模拟赛车里熟悉自由差速器的特性。虞宁是难得的一位有正规赛车跑法的车手,可惜训练强度远远不足,并且不够自信,没有能放开发挥。
总之耐久第6低于我的预期不少。
赛车悬架和转向系统调校:
从我有限的赛车悬架调校经验上看,前轮驱动赛车调校要点是“折中”,主要是过弯时载荷留给内前轮还是内后轮的问题,一者注重出弯提速、一者注重弯中速度;而后轮驱动赛车调校的要点是“平衡”,前后轮的循迹力越平衡,操控性和弯中加速往往都会同时提升。
自由差速器的一大特点就是“破坏平衡”,入弯时的引擎制动力分配不均匀会使赛车趋于严重的转向过度,而出弯加速时会趋于严重的转向不足。这对注重“平衡”的后轮驱动赛车调校来说是一大障碍,但也是一大挑战。
原计划赛前要摆设很多种弯来调试,可惜后来篮球场改建了,只得到旁边的通道里练车。
赛车调校时另一件影响工作效率的事情就是,掌权人瞎调。赛车比赛的高速性就决定了赛车调校应该从高速过弯来考虑,纵向和横向的加速度没有达到比赛强度,根本不可能搞清楚赛车的操控性。而个别指挥赛车调校的人总是拘泥于表面上的“直路是否跑偏”、“制动是否点头”、“四轮位置是否对称”等等来臆想赛车的操控性,在车手提出建议的情况下仍然按照自己的猜想行事,使赛车调校工作受到严重阻碍。
如果不去从轮胎的滑移特性和载荷的分布上分析,所有的猜想都是站不住脚的。
直到上了赛场,我们还没有测试出到底怎样的轮胎camber能有最充足的抓地力,更不要说束角和载荷分布的调校了。从这个情形上看,我们今年的赛车悬架和操控性调校可以说只完成了5%,去年勉强算30%。
车手训练:
今年的车手阵容要比去年的强大,涛哥发挥得很棒,嘉东跑法也针对赛车有过强化,还有两名模拟车手,加上个队长。
站在车手的角度想,虽然每天晚上都练到全身湿透,但是体能训练并不是今年最辛苦的事情,最辛苦的应该是每次下车。因为一旦赛车有零件松动或者脱落,或者说赛车健康状况不太好,跑得不太正常,下车之后第一个被数落的就是车手。我认为我们已经尽量在快的前提下温柔了,赛车出问题不可避免,希望设计组能理解,拿到车队会议上责怪车手是伤和气的,内心会比较辛苦。
在驾驶训练上,我们缺少8字环绕训练和高速弯训练。这两项训练的意义远不止提高车手技术,更重要的是在于调校赛车的操控性和抓地力。模拟赛车可以帮助训练车手,但是不能帮助调校鹿山2号。
今年的赛车驾驶训练收获最大的是穿桩方法的提升,这些应该占整个赛道技术的5%,剩下的技术大多都是从模拟赛车里练出来的。别看只有5%,其实已经是很大收获,因为我的驾驶技术已经快两年没提升了。而孙虞宁的单圈速度实力只差我3%左右。
另外,今年的驾驶训练对其他的车手帮助很大,他们都进步较快。但是想要学到实用的赛车跑法的话我的建议还是加入模拟赛车训练。
很遗憾虽然有学院和车队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但我的赛车驾驶技术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我之所以能跑得出成绩,是因为当今大多数学院把模拟赛车看成了娱乐游戏并对它不齿,而我把它看成练车主要工具并尊重它。
今后的建议:
1.下台赛车建议更注重操控性而不是动力性,因为车手技术太过落后(也包括我),而且大马力赛车对车手的技术要求成倍提升。
2.使用限滑差速器。如果不使用限滑差速器,建议腾出多倍的调车时间来削弱自由差速器的缺点。
3.注重模拟赛车训练,开展多次模拟赛车比赛。
4.悬架组和转向组建议多了解赛车跑法,了解入弯、出弯时车手所要做的和赛车所要做的。
5.高速避障和耐久赛的车手只用两名。
6.工作上老师、队长、组长和队员之间应谦虚求实,互相尊重,人不知而不愠,增强车队凝聚力。
我们的车队总体组织较好,决策上总体也良好,大部分队员发挥正常,总体来说是赛出了实力。但是单就车手方面来讲,还有一些遗憾没有发挥出来。
动态赛:
直线和8字技术难度小,新人上来也可以跑出个不错的成绩。我们的车手分配战术很合理,这两个项目跑出了赛车本身的极限。
8字赛我们的赛车明显吃亏在赛车调校和LSD上,没有合适的轮胎倾角和限滑差速器,使赛车难以在环绕中提速,非常容易滑出赛道。
高速避障一下来我就发现了太多问题——赛车动力性明显比75m加速赛时弱很多(动力正常的话估计高速避障能跑1分21左右),没有限滑差速器带来的恶劣操控性也表露无遗(赛车入弯极易甩尾而且出弯提速非常困难),前期赛车调试场地受限还导致了几位车手完全无法预判赛车在高速弯中的动态。
除了11号弯我早点切入还能再提升0.3秒之外,高速避障基本已经把赛车的性能压榨完全。赛车的动力性、操控性和抓地力都不太好,基本上1分24了没有太多的提升空间。
跑高速避障第二趟的邓嘉东也表现得还行,但是还是不够。他的车感和反应估计都比我强,但是半年下来的训练都没有练出一个正统的赛车跑法(跟趾动作、循迹刹车、选择APEX切弯、利用差速器特性控制赛车稳态响应),而是常常自我满足、过高地评价自己的理论知识和驾驶技术。如果要掌握赛车跑法,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孙虞宁跑的第一棒耐久,在2号弯中甩尾失控。最直接导致失控的原因是卡丁车无差速器和鹿山2号自由差速器的操控性差别(两者入弯特性完全相反),他只开过卡丁车高速入弯,并不能准确预判鹿山2号的动态,用卡丁车的入弯方法必然导致甩尾甚至失控。
追朔这次重大失误的根本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原因在于训练场地不足,无法训练高速入弯动态,主观原因在于孙虞宁在训练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没有认真在模拟赛车里熟悉自由差速器的特性。虞宁是难得的一位有正规赛车跑法的车手,可惜训练强度远远不足,并且不够自信,没有能放开发挥。
总之耐久第6低于我的预期不少。
赛车悬架和转向系统调校:
从我有限的赛车悬架调校经验上看,前轮驱动赛车调校要点是“折中”,主要是过弯时载荷留给内前轮还是内后轮的问题,一者注重出弯提速、一者注重弯中速度;而后轮驱动赛车调校的要点是“平衡”,前后轮的循迹力越平衡,操控性和弯中加速往往都会同时提升。
自由差速器的一大特点就是“破坏平衡”,入弯时的引擎制动力分配不均匀会使赛车趋于严重的转向过度,而出弯加速时会趋于严重的转向不足。这对注重“平衡”的后轮驱动赛车调校来说是一大障碍,但也是一大挑战。
原计划赛前要摆设很多种弯来调试,可惜后来篮球场改建了,只得到旁边的通道里练车。
赛车调校时另一件影响工作效率的事情就是,掌权人瞎调。赛车比赛的高速性就决定了赛车调校应该从高速过弯来考虑,纵向和横向的加速度没有达到比赛强度,根本不可能搞清楚赛车的操控性。而个别指挥赛车调校的人总是拘泥于表面上的“直路是否跑偏”、“制动是否点头”、“四轮位置是否对称”等等来臆想赛车的操控性,在车手提出建议的情况下仍然按照自己的猜想行事,使赛车调校工作受到严重阻碍。
如果不去从轮胎的滑移特性和载荷的分布上分析,所有的猜想都是站不住脚的。
直到上了赛场,我们还没有测试出到底怎样的轮胎camber能有最充足的抓地力,更不要说束角和载荷分布的调校了。从这个情形上看,我们今年的赛车悬架和操控性调校可以说只完成了5%,去年勉强算30%。
车手训练:
今年的车手阵容要比去年的强大,涛哥发挥得很棒,嘉东跑法也针对赛车有过强化,还有两名模拟车手,加上个队长。
站在车手的角度想,虽然每天晚上都练到全身湿透,但是体能训练并不是今年最辛苦的事情,最辛苦的应该是每次下车。因为一旦赛车有零件松动或者脱落,或者说赛车健康状况不太好,跑得不太正常,下车之后第一个被数落的就是车手。我认为我们已经尽量在快的前提下温柔了,赛车出问题不可避免,希望设计组能理解,拿到车队会议上责怪车手是伤和气的,内心会比较辛苦。
在驾驶训练上,我们缺少8字环绕训练和高速弯训练。这两项训练的意义远不止提高车手技术,更重要的是在于调校赛车的操控性和抓地力。模拟赛车可以帮助训练车手,但是不能帮助调校鹿山2号。
今年的赛车驾驶训练收获最大的是穿桩方法的提升,这些应该占整个赛道技术的5%,剩下的技术大多都是从模拟赛车里练出来的。别看只有5%,其实已经是很大收获,因为我的驾驶技术已经快两年没提升了。而孙虞宁的单圈速度实力只差我3%左右。
另外,今年的驾驶训练对其他的车手帮助很大,他们都进步较快。但是想要学到实用的赛车跑法的话我的建议还是加入模拟赛车训练。
很遗憾虽然有学院和车队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但我的赛车驾驶技术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我之所以能跑得出成绩,是因为当今大多数学院把模拟赛车看成了娱乐游戏并对它不齿,而我把它看成练车主要工具并尊重它。
今后的建议:
1.下台赛车建议更注重操控性而不是动力性,因为车手技术太过落后(也包括我),而且大马力赛车对车手的技术要求成倍提升。
2.使用限滑差速器。如果不使用限滑差速器,建议腾出多倍的调车时间来削弱自由差速器的缺点。
3.注重模拟赛车训练,开展多次模拟赛车比赛。
4.悬架组和转向组建议多了解赛车跑法,了解入弯、出弯时车手所要做的和赛车所要做的。
5.高速避障和耐久赛的车手只用两名。
6.工作上老师、队长、组长和队员之间应谦虚求实,互相尊重,人不知而不愠,增强车队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