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一篇影评
艺术,只是一种本能
2010-04-27 10:28:32 来自: 周鱼 (我爱无用的你。)
Séraphine / 花落花开的评论 4
看过一些传记类电影,喜欢的很少。因为这些电影常常要将时间线拉长,贪心于拍摄人物很长的生命轨迹,这样反倒让电影的发力点不明确,更象软绵绵的浮萍,所有情节似乎顺流而下,却没有适当的爆破的契机。所以,如果不是在故事上有所取舍,人物上把握住那个最能影响其命运的灵魂核心,情境上甚至只是空镜头却能与这场宿命主题紧密联结,那么传记类电影很可能乏善可陈。倒不如一部传记小说来得功能性明确。
电影与小说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一个用视觉,一个用文字。而一部好电影,是能够通过画面的渲染,替代小说中对心理/精神/感受方面的描写。而不在于它是否能准确得传达文字中的场景性描写。
所以,我一直认为有故事的电影,不如有情感的电影来得动人。
《花落花开》,讲述的是画者塞拉菲娜的创作生涯,这是一个贫穷,外貌平平,凭借着最自然的天赋开始作画,将自己的命运与作品的命运捆绑在一起的女人。在传记类影片抓住转折性事件陈述的主干以外,让我感动的是,看到了导演不间断得添枝加叶,将人物情感注入光影的这个过程。
是这样的一些画面,无需言语对白:
她臃肿的身体,坐在偏暗的教堂里,眼睛却很澄亮,几乎像孩子般的唱祷告歌,吐气和吸气都很用力。
她一次次出现在花草树木中,就像是它们中的一份子,可以贴近身子与一颗树木认真说话。
她会爬到树上,安然坐在粗壮的树干上,以树的高度来眺望大地。
她每次作画都要歌唱,音乐是灵感的信使,来自心灵的歌声最能激发灵魂的徜徉。
就是这些镜头,细腻委婉,看似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其实是每一寸每一寸的在赛拉菲娜心中贴着肉生长的生命养料。成为这个女人在潦倒贫乏的物质世界中生活下去的动力。
作画,则作为这动力中最为强大的一部分。后人对塞拉菲娜的画的赞词中,高频率得出现的形容词是,真美呀。那些极美的美术作品,需要的是多么精深的审美能力,却从一个并没有被上天赐予美貌的人的手中创造出来,像是一种讽刺,但其实丑与美一直以来就是并存的。
艺术该怎样对待丑美并行的人性真相?艺术要敢于指证丑,不是将丑遮掩,而是将它全翻剖解开来,如此,是为审视,是为自知,是为自省,是为从丑里生出美来。就如知道目盲之黑暗的人,有了对光明的憧憬,捱过饥肠之苦的人,有了对腹饱的渴求,受过失恋之伤的人,有了对真爱的追逐。
我由此探出,艺术作品的本质与生命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向美的。
塞拉菲娜,也许正因不美的脸庞和窘迫的生活,而增添了一份对美的狂热的爱,她将这一份对美的希冀首先寄托在宗教信仰上,寄托于神秘的不可见;再将这份对美的希冀寄托在大自然上,寄托于亲切的可见;再进而将这份对美的希冀寄托在画作上,寄托于蓬勃的可创造。她,向美,于是创造美。
但是自古便有一句话“女为悦己者容”,于是不禁要问,美,是为他人而存在吗?
我并不喜欢这句话,女子要别人来爱,首先要自爱,女子要别人来赞美,首先要自美。自我,才是那个由其出发射出其他箭头的原心。
我记得大三那年的秋季的一个晚上,我与S坐在一所老学校的某个角落,他和我说起他曾写过的小说,他说写完了就烧了,我问为什么,他回答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它的意义在写完的时候就已经丧失了。他说话的时候语气很平和,没有懊丧也没有傲慢。
S便是一个围绕着自我的原心在打转的人。他并不企图走远。把茅尖都向内收着,没有什么向外的射击物。
他只向内寻找乐趣,梳理自己的生命。他对外无求,外界也就伤害不了他。
只有对外有需索的人,才会导致绝望的结局。如塞拉菲娜。
欧洲经济萧条,画展举办不了,也没人再买塞拉菲娜的画了,刚刚得意于画作大卖时期的她一下子从高峰跌下低谷,最终精神崩溃,被送进精神病院。
塞拉菲娜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及自身的生命力与外界的肯定纠缠在一起。一旦无法得到认可,她的生命力便也开始衰竭。她疯魔了,她穿上白色婚纱,像极了夏加尔画笔下时常出现的新娘的形象,病态的,伤感的。她就这样光脚走在清晨的街道上,去敲一户户人家的门,她的嘴里念念有词着:“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我的画受伤了”。
她混乱的语词中夹杂着“天使,还有天使”。天使,是她曾经纯净信仰的象征,而她现在这般的呼唤只是一种病入膏肓时的神经发射,天使之光已经不再降临于她。她曾强烈得希望在现实的世界里建设艺术伟岸的城堡,然而激情越是如火,越会灼伤,当燃烧火焰将墙轰塌,砸伤的首先是她自己,她与她的天使一同埋进了艺术理想的废墟。
导演对影片最后的设置是温情的,没有演绎塞拉菲娜在疗养院是如何过世的。影片的最后,没有了灵魂自焚的烈火熊熊。似乎此时的赛拉菲娜领悟到了——艺术的结局恰是它的初衷。其他,都是歧途,都是浪漫主义的奢求。
她开始回到最初生命力激发的起点。回到一棵大树旁,搬一张凳子,穿过大草地,慢慢向树走去,这是一个长镜头,只听见风吹摆树叶沙沙作响以及偶尔的鸟鸣。她最终还是回归大自然的怀抱里,独自安静得坐在巨大的树荫下,草地绵绵。这才是她灵魂的归宿哪。我相信那一刻,天使再次与她同在。
看这电影的标题也是植物属性的。花落花开。其实世界上,没有一朵花因为她会颓败,而拒绝开放。像所有艺术创作的真谛,并不因是否能得到认可而创作,即使作品将度过漫长的时间审判,即使审判的结果也许仍然不是肯定,但创作,就是不去预设其结果的,如一朵花该开时则开,该美时则美,即使是一场悲剧色彩的自开自美,却坦然/纯净。
如塞拉菲娜曾说过的,她的画是来自于守护天使的召唤。
很可惜,她后来一度忘记了这种自处的方式。
艺术呀,所有本质都向美的艺术,别要求艺术给你带来什么,无论是钱财还是荣誉,收起所有的企图心。艺术,只需要你释放,艺术,只是一种本能。
2010-04-27 10:28:32 来自: 周鱼 (我爱无用的你。)
Séraphine / 花落花开的评论 4
看过一些传记类电影,喜欢的很少。因为这些电影常常要将时间线拉长,贪心于拍摄人物很长的生命轨迹,这样反倒让电影的发力点不明确,更象软绵绵的浮萍,所有情节似乎顺流而下,却没有适当的爆破的契机。所以,如果不是在故事上有所取舍,人物上把握住那个最能影响其命运的灵魂核心,情境上甚至只是空镜头却能与这场宿命主题紧密联结,那么传记类电影很可能乏善可陈。倒不如一部传记小说来得功能性明确。
电影与小说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一个用视觉,一个用文字。而一部好电影,是能够通过画面的渲染,替代小说中对心理/精神/感受方面的描写。而不在于它是否能准确得传达文字中的场景性描写。
所以,我一直认为有故事的电影,不如有情感的电影来得动人。
《花落花开》,讲述的是画者塞拉菲娜的创作生涯,这是一个贫穷,外貌平平,凭借着最自然的天赋开始作画,将自己的命运与作品的命运捆绑在一起的女人。在传记类影片抓住转折性事件陈述的主干以外,让我感动的是,看到了导演不间断得添枝加叶,将人物情感注入光影的这个过程。
是这样的一些画面,无需言语对白:
她臃肿的身体,坐在偏暗的教堂里,眼睛却很澄亮,几乎像孩子般的唱祷告歌,吐气和吸气都很用力。
她一次次出现在花草树木中,就像是它们中的一份子,可以贴近身子与一颗树木认真说话。
她会爬到树上,安然坐在粗壮的树干上,以树的高度来眺望大地。
她每次作画都要歌唱,音乐是灵感的信使,来自心灵的歌声最能激发灵魂的徜徉。
就是这些镜头,细腻委婉,看似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其实是每一寸每一寸的在赛拉菲娜心中贴着肉生长的生命养料。成为这个女人在潦倒贫乏的物质世界中生活下去的动力。
作画,则作为这动力中最为强大的一部分。后人对塞拉菲娜的画的赞词中,高频率得出现的形容词是,真美呀。那些极美的美术作品,需要的是多么精深的审美能力,却从一个并没有被上天赐予美貌的人的手中创造出来,像是一种讽刺,但其实丑与美一直以来就是并存的。
艺术该怎样对待丑美并行的人性真相?艺术要敢于指证丑,不是将丑遮掩,而是将它全翻剖解开来,如此,是为审视,是为自知,是为自省,是为从丑里生出美来。就如知道目盲之黑暗的人,有了对光明的憧憬,捱过饥肠之苦的人,有了对腹饱的渴求,受过失恋之伤的人,有了对真爱的追逐。
我由此探出,艺术作品的本质与生命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向美的。
塞拉菲娜,也许正因不美的脸庞和窘迫的生活,而增添了一份对美的狂热的爱,她将这一份对美的希冀首先寄托在宗教信仰上,寄托于神秘的不可见;再将这份对美的希冀寄托在大自然上,寄托于亲切的可见;再进而将这份对美的希冀寄托在画作上,寄托于蓬勃的可创造。她,向美,于是创造美。
但是自古便有一句话“女为悦己者容”,于是不禁要问,美,是为他人而存在吗?
我并不喜欢这句话,女子要别人来爱,首先要自爱,女子要别人来赞美,首先要自美。自我,才是那个由其出发射出其他箭头的原心。
我记得大三那年的秋季的一个晚上,我与S坐在一所老学校的某个角落,他和我说起他曾写过的小说,他说写完了就烧了,我问为什么,他回答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它的意义在写完的时候就已经丧失了。他说话的时候语气很平和,没有懊丧也没有傲慢。
S便是一个围绕着自我的原心在打转的人。他并不企图走远。把茅尖都向内收着,没有什么向外的射击物。
他只向内寻找乐趣,梳理自己的生命。他对外无求,外界也就伤害不了他。
只有对外有需索的人,才会导致绝望的结局。如塞拉菲娜。
欧洲经济萧条,画展举办不了,也没人再买塞拉菲娜的画了,刚刚得意于画作大卖时期的她一下子从高峰跌下低谷,最终精神崩溃,被送进精神病院。
塞拉菲娜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及自身的生命力与外界的肯定纠缠在一起。一旦无法得到认可,她的生命力便也开始衰竭。她疯魔了,她穿上白色婚纱,像极了夏加尔画笔下时常出现的新娘的形象,病态的,伤感的。她就这样光脚走在清晨的街道上,去敲一户户人家的门,她的嘴里念念有词着:“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我的画受伤了”。
她混乱的语词中夹杂着“天使,还有天使”。天使,是她曾经纯净信仰的象征,而她现在这般的呼唤只是一种病入膏肓时的神经发射,天使之光已经不再降临于她。她曾强烈得希望在现实的世界里建设艺术伟岸的城堡,然而激情越是如火,越会灼伤,当燃烧火焰将墙轰塌,砸伤的首先是她自己,她与她的天使一同埋进了艺术理想的废墟。
导演对影片最后的设置是温情的,没有演绎塞拉菲娜在疗养院是如何过世的。影片的最后,没有了灵魂自焚的烈火熊熊。似乎此时的赛拉菲娜领悟到了——艺术的结局恰是它的初衷。其他,都是歧途,都是浪漫主义的奢求。
她开始回到最初生命力激发的起点。回到一棵大树旁,搬一张凳子,穿过大草地,慢慢向树走去,这是一个长镜头,只听见风吹摆树叶沙沙作响以及偶尔的鸟鸣。她最终还是回归大自然的怀抱里,独自安静得坐在巨大的树荫下,草地绵绵。这才是她灵魂的归宿哪。我相信那一刻,天使再次与她同在。
看这电影的标题也是植物属性的。花落花开。其实世界上,没有一朵花因为她会颓败,而拒绝开放。像所有艺术创作的真谛,并不因是否能得到认可而创作,即使作品将度过漫长的时间审判,即使审判的结果也许仍然不是肯定,但创作,就是不去预设其结果的,如一朵花该开时则开,该美时则美,即使是一场悲剧色彩的自开自美,却坦然/纯净。
如塞拉菲娜曾说过的,她的画是来自于守护天使的召唤。
很可惜,她后来一度忘记了这种自处的方式。
艺术呀,所有本质都向美的艺术,别要求艺术给你带来什么,无论是钱财还是荣誉,收起所有的企图心。艺术,只需要你释放,艺术,只是一种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