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肉火烧
汽车刚进入保定地界,沿途可看些风景,若经市镇,必能见到野摊小店,拉小车的,开饭馆的,玻璃上书八个大字,分左右可读:漕河正宗,驴肉火烧。于是你大概也能推测知道,是到保定了!
驴肉火烧从何时起有这种吃法,我不得知,反正从我出生就有。驴肉火烧确实好吃,但是小时候有零花钱,我们是不会买驴肉火烧的,早买小玩意儿吃麻辣串儿打PS去了,所以每次吃都是趁和我爸去澡堂子洗澡的机会才能大块朵颐。
九几年,像我家这种条件一般的家庭还很少有热水器这样的冲凉的设备,如果觉得身上泥厚,我爸就会带我去澡堂——新北街大众浴池洗澡,应该是保定当时最大的澡堂。一般我们都是和其他大众一起泡大池子,冲淋浴,众乐乐;有的时候我爸也奢侈一回,洗“盆儿堂”(我们那儿一直都叫盆儿堂),盆儿堂就是一个单独的小房间,和吃饭的“雅间”一个道理,里有两个浴缸一张床(搓澡用)一个橱柜(放随身物品),洗澡就自己放水洗,环境肯定要比大池子强,当然价格也就更高。泡一会儿,皮肤软化,和表面的脏东西渐渐脱离,于是,可以叫师傅搓澡了!
洗完澡,出去走走,神清气爽,身体轻的像灵魂出窍(据说人死的时候体重会轻21克,是灵魂的重量),我们除却的只是一身泥土。洗完澡,临近中午,肚内正饥渴,澡堂旁边就是一家名为“袁家驴肉火烧”的驴肉馆,其貌不扬,破破烂烂,却号称是保定吃驴肉火烧的最佳去处。
老板姓袁,所以取名“袁家”。店内陈设极其简单,或者就是简陋。驴肉店必不可少的就是桌上那厚重的案板,经过师傅日深月久的砍剁,中间已凹下去好一大块,而上面的肉屑油渍也堆积得层层深厚,《儒林外史》说范进被胡屠户掌嘴的脸可刮的下半斤猪油,此处同理。师傅都穿着白大褂,说的好听点是白大褂,其实也已是油迹斑斑,像是白色宣纸上被渲染了颜色。拢着套袖的胳膊正挥刀剁肉——肉就在手边,食客要吃几个火烧,看好份量就一刀下去,大力剁几下,火烧从中间平着切口,不切透,再直接用手抓起肉来塞在火烧里,火烧顿时被撑的长大了嘴,好像上岸的鱼。这里要说说驴肉。大多数吃驴肉火烧的人还是以吃驴身上的肉为主,肉有纯瘦的,也有肥瘦的,就我来说,肥瘦搭配的似乎更有味道。有人还好吃内脏——板肠,板肠比较筋道,比驴肉要有嚼头。还有一种叫做“闷子”,价格都比前两者要便宜,因为它的主料是淀粉,拿驴肉汤烫开了,掺些驴肉沫,再加辅料,出来的颜色有点像魔芋,口感比之要松散一些,虽不似驴肉鲜美,却也别有一番风味,专好这口儿的觉得比驴肉还要好吃。实际吃的时候,是不拘单吃哪一种的,你可以三样都加一点,价钱自然也要另算。
全国各地,驴肉的做法吃法大概无太大差异,保定之所驴肉火烧这么有名,除了发源地的原因,火烧也有大功劳。这里的火烧刚出炉的时候最好吃,讲究的是“外刚内柔”。皮是带脆的,但是不酥,不是拿手里就掉渣儿那种,火候可能是刚到皮就“点到为止”。里层软化,嚼在嘴里有点粘舌头,但不腻。一个字来概括:香。袁家驴肉火烧的火烧最好,所以他家的驴肉火烧也更因此得名。店里桌上放堆大蒜随便吃,大碗茶水随便喝,看似粗糙,却是驴肉火烧的真谛。就着呛鼻蒜,喝着大碗儿茶,大块儿吃肉,大嘴咬火烧,不能说吃驴肉火烧就应该是豪放的,但这里绝不是得闲品茗“花钱买气氛”的地方,我等平民百姓,能用几块钱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已是非常满足。
虽不是什么罕物,驴肉火烧也见证了我国GDP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共产党领导有方的盛世,和谐社会的丰功……也就是物价的上涨。原来夹肉火烧都是两块、两块五,充其量三块钱,加闷子的更是五毛到一块五不等,现在呢——就我上周回家去吃,一个五块,回家我爸还问我:“你怎么没吃六块的?”什么?现在还有六块一个的?真快赶上汉堡包的价格,要成donkey hamburger了。
而现在袁家火烧也已不知去向,现在叫做“刘家”。袁家从澡堂旁边的小馆做起,几年之后,袁家驴肉火烧换了地方,装修了全新的店铺,门面更敞阔,有两层,大招牌也更响亮。内部装修保持了原有的风格——相比其他饭馆,还是脏。师傅们隔在一个大玻璃窗里,照旧切肉,不过已经不把手直接抓了,改成带塑料手套,也算是一种进步。原来袁家只卖驴肉火烧,搬迁之后,又添了简单的凉菜、粥和啤酒,我认为这是种极好的改进。茶水没有了,换作极稀的大米汤,小米粥、棒子面儿粥则要另外算钱。搭配腌萝卜丝和泡椒,放在一个个小碟子里,任顾客取用。只是一样,大蒜还在,和一次性筷子一起躺在桌上。
袁家改名刘家,就改了一个姓,其他全保持原样。至于为什么改名,听我爸妈讲,好像是袁老板和老婆离婚,不干了,而这个女人姓刘,故名刘家,换一个字,省时省力。自然这是人家私事,我们不便多谈。
我常去的就是这家。其时随着驴肉火烧的名气渐响,许多人都开始把生意做大,于是连锁店出现了。我记得第一个走出保定的是老驴头,上了中央二台的经济节目,好像是几个河北大学的学生提的方案。从那之后,好滋味、金饼等等陆续出现,店家名目也就越来越多了。
老驴头我只吃过一次,店铺装修很不错,规模大,俨然就是一个大饭店,价格昂贵,似乎不符驴肉火烧平民食物的性格。他家有炒菜,都用驴肉做材料,把驴的各个部位都想办法做成名目繁多的菜。至于是什么我是没有印象的,我的印象只有一个——没味儿。大家都希望吃饭时有个好氛围,但是有时候是会起反作用的。嘴里嚼着驴肉火烧,却置身在一个灯饰华丽、墙上还挂着画的环境中,我是觉得挺没有滋味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如果宴请朋友,这里不错,上得台面。但是如果想让朋友尝尝真正驴肉火烧的味道,反不如不去,街边小摊都要比这里吃得舒服。
好滋味应该是连锁店最多的,店铺大多迷你,好在比较干净纯朴,没啥花样,如果想和朋友去吃,好滋味是个选择。火烧是必点的,我还爱喝这里的八宝粥,加一个碗儿菜,想喝酒就要瓶啤酒。碗儿菜就是什锦凉菜,不贵,里面很多蔬菜,紫甘蓝、黄瓜、藕片,小番茄,还有鹌鹑蛋花生豆等等,拿醋拌了,放一点糖,就是我最爱的酸甜口味了。我头回吃烙饼卷驴肉就是在好滋味。烙饼卷肉是近些年驴肉火烧的一个新品种,大概是为了迎合很多爱吃大饼之人的口味吧,偶尔吃吃,可以换换口味。
我的一个叔叔在石家庄,每逢过年过节回来,总会说:“保定人真能吃,饭馆真多!石家庄不行!”而驴肉火烧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象征,在家的时候尚且隔日念想,何况在外地!在外地我是不吃驴肉火烧的,一是能吃的地方少,北方还多点,南方几乎没有;二是外地的很多都是河间驴肉火烧,我不爱吃他那儿的脆皮烧饼。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这大概是对驴肉的最大褒奖。没有吃过的,如果真有机会,一定要去地上做驴肉最好吃地方来他两个喷香的肥瘦搭配的驴肉火烧。
驴肉火烧从何时起有这种吃法,我不得知,反正从我出生就有。驴肉火烧确实好吃,但是小时候有零花钱,我们是不会买驴肉火烧的,早买小玩意儿吃麻辣串儿打PS去了,所以每次吃都是趁和我爸去澡堂子洗澡的机会才能大块朵颐。
九几年,像我家这种条件一般的家庭还很少有热水器这样的冲凉的设备,如果觉得身上泥厚,我爸就会带我去澡堂——新北街大众浴池洗澡,应该是保定当时最大的澡堂。一般我们都是和其他大众一起泡大池子,冲淋浴,众乐乐;有的时候我爸也奢侈一回,洗“盆儿堂”(我们那儿一直都叫盆儿堂),盆儿堂就是一个单独的小房间,和吃饭的“雅间”一个道理,里有两个浴缸一张床(搓澡用)一个橱柜(放随身物品),洗澡就自己放水洗,环境肯定要比大池子强,当然价格也就更高。泡一会儿,皮肤软化,和表面的脏东西渐渐脱离,于是,可以叫师傅搓澡了!
洗完澡,出去走走,神清气爽,身体轻的像灵魂出窍(据说人死的时候体重会轻21克,是灵魂的重量),我们除却的只是一身泥土。洗完澡,临近中午,肚内正饥渴,澡堂旁边就是一家名为“袁家驴肉火烧”的驴肉馆,其貌不扬,破破烂烂,却号称是保定吃驴肉火烧的最佳去处。
老板姓袁,所以取名“袁家”。店内陈设极其简单,或者就是简陋。驴肉店必不可少的就是桌上那厚重的案板,经过师傅日深月久的砍剁,中间已凹下去好一大块,而上面的肉屑油渍也堆积得层层深厚,《儒林外史》说范进被胡屠户掌嘴的脸可刮的下半斤猪油,此处同理。师傅都穿着白大褂,说的好听点是白大褂,其实也已是油迹斑斑,像是白色宣纸上被渲染了颜色。拢着套袖的胳膊正挥刀剁肉——肉就在手边,食客要吃几个火烧,看好份量就一刀下去,大力剁几下,火烧从中间平着切口,不切透,再直接用手抓起肉来塞在火烧里,火烧顿时被撑的长大了嘴,好像上岸的鱼。这里要说说驴肉。大多数吃驴肉火烧的人还是以吃驴身上的肉为主,肉有纯瘦的,也有肥瘦的,就我来说,肥瘦搭配的似乎更有味道。有人还好吃内脏——板肠,板肠比较筋道,比驴肉要有嚼头。还有一种叫做“闷子”,价格都比前两者要便宜,因为它的主料是淀粉,拿驴肉汤烫开了,掺些驴肉沫,再加辅料,出来的颜色有点像魔芋,口感比之要松散一些,虽不似驴肉鲜美,却也别有一番风味,专好这口儿的觉得比驴肉还要好吃。实际吃的时候,是不拘单吃哪一种的,你可以三样都加一点,价钱自然也要另算。
全国各地,驴肉的做法吃法大概无太大差异,保定之所驴肉火烧这么有名,除了发源地的原因,火烧也有大功劳。这里的火烧刚出炉的时候最好吃,讲究的是“外刚内柔”。皮是带脆的,但是不酥,不是拿手里就掉渣儿那种,火候可能是刚到皮就“点到为止”。里层软化,嚼在嘴里有点粘舌头,但不腻。一个字来概括:香。袁家驴肉火烧的火烧最好,所以他家的驴肉火烧也更因此得名。店里桌上放堆大蒜随便吃,大碗茶水随便喝,看似粗糙,却是驴肉火烧的真谛。就着呛鼻蒜,喝着大碗儿茶,大块儿吃肉,大嘴咬火烧,不能说吃驴肉火烧就应该是豪放的,但这里绝不是得闲品茗“花钱买气氛”的地方,我等平民百姓,能用几块钱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已是非常满足。
虽不是什么罕物,驴肉火烧也见证了我国GDP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共产党领导有方的盛世,和谐社会的丰功……也就是物价的上涨。原来夹肉火烧都是两块、两块五,充其量三块钱,加闷子的更是五毛到一块五不等,现在呢——就我上周回家去吃,一个五块,回家我爸还问我:“你怎么没吃六块的?”什么?现在还有六块一个的?真快赶上汉堡包的价格,要成donkey hamburger了。
而现在袁家火烧也已不知去向,现在叫做“刘家”。袁家从澡堂旁边的小馆做起,几年之后,袁家驴肉火烧换了地方,装修了全新的店铺,门面更敞阔,有两层,大招牌也更响亮。内部装修保持了原有的风格——相比其他饭馆,还是脏。师傅们隔在一个大玻璃窗里,照旧切肉,不过已经不把手直接抓了,改成带塑料手套,也算是一种进步。原来袁家只卖驴肉火烧,搬迁之后,又添了简单的凉菜、粥和啤酒,我认为这是种极好的改进。茶水没有了,换作极稀的大米汤,小米粥、棒子面儿粥则要另外算钱。搭配腌萝卜丝和泡椒,放在一个个小碟子里,任顾客取用。只是一样,大蒜还在,和一次性筷子一起躺在桌上。
袁家改名刘家,就改了一个姓,其他全保持原样。至于为什么改名,听我爸妈讲,好像是袁老板和老婆离婚,不干了,而这个女人姓刘,故名刘家,换一个字,省时省力。自然这是人家私事,我们不便多谈。
我常去的就是这家。其时随着驴肉火烧的名气渐响,许多人都开始把生意做大,于是连锁店出现了。我记得第一个走出保定的是老驴头,上了中央二台的经济节目,好像是几个河北大学的学生提的方案。从那之后,好滋味、金饼等等陆续出现,店家名目也就越来越多了。
老驴头我只吃过一次,店铺装修很不错,规模大,俨然就是一个大饭店,价格昂贵,似乎不符驴肉火烧平民食物的性格。他家有炒菜,都用驴肉做材料,把驴的各个部位都想办法做成名目繁多的菜。至于是什么我是没有印象的,我的印象只有一个——没味儿。大家都希望吃饭时有个好氛围,但是有时候是会起反作用的。嘴里嚼着驴肉火烧,却置身在一个灯饰华丽、墙上还挂着画的环境中,我是觉得挺没有滋味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如果宴请朋友,这里不错,上得台面。但是如果想让朋友尝尝真正驴肉火烧的味道,反不如不去,街边小摊都要比这里吃得舒服。
好滋味应该是连锁店最多的,店铺大多迷你,好在比较干净纯朴,没啥花样,如果想和朋友去吃,好滋味是个选择。火烧是必点的,我还爱喝这里的八宝粥,加一个碗儿菜,想喝酒就要瓶啤酒。碗儿菜就是什锦凉菜,不贵,里面很多蔬菜,紫甘蓝、黄瓜、藕片,小番茄,还有鹌鹑蛋花生豆等等,拿醋拌了,放一点糖,就是我最爱的酸甜口味了。我头回吃烙饼卷驴肉就是在好滋味。烙饼卷肉是近些年驴肉火烧的一个新品种,大概是为了迎合很多爱吃大饼之人的口味吧,偶尔吃吃,可以换换口味。
我的一个叔叔在石家庄,每逢过年过节回来,总会说:“保定人真能吃,饭馆真多!石家庄不行!”而驴肉火烧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象征,在家的时候尚且隔日念想,何况在外地!在外地我是不吃驴肉火烧的,一是能吃的地方少,北方还多点,南方几乎没有;二是外地的很多都是河间驴肉火烧,我不爱吃他那儿的脆皮烧饼。
“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这大概是对驴肉的最大褒奖。没有吃过的,如果真有机会,一定要去地上做驴肉最好吃地方来他两个喷香的肥瘦搭配的驴肉火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