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闪灵》2
读到第四部,240页,差不多一半了。
还没有感觉到特别恐怖。无论是杰克看到灌木动物蹦蹦跳跳还是丹尼被尸体追,都没有多恐怖的感觉,不知道各种评论里那种极端的恐怖从何而来。目前为止的感觉只是“气氛诡异”而已,或许是翻译版本不同的原因,毕竟恐怖气息更多的是来自于渲染,翻译过程中如果没有刻意在遣词上渲染气氛的话是很容易把那种恐怖感冲掉的,当然只是猜的而已,有时间的话找来原版读一下——外国人跟咱对恐怖的理解不太一样也所不定。
没有多少情感共鸣,第三视角用到这么冷酷无情的地步也真是少见了,根本就是完完全全超然的旁观者在讲故事,我想除了恐怖感之外其它就没有什么能让读者有情感上的反应了,无论多么细致地描写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是让人难以感同身受,相对于细腻的单个人物的心理描写,对家庭成员间的情感渲染反而少很多,或者说把这种抽象的感情通过细致的心理剖析完完全全的理性化了,这还有没有点人文关怀。大概这是搞心理恐怖的必要铺垫,但这种东西过多了也难免让人厌烦。还是那句话,或许是文化差异的影响,许多西方文学都是这个特点,这些人貌似不怎么擅长某种意义上说,“肉麻”的话。当然也许还是翻译的原因也说不定。
或许是太久没看西方人写的小说,看的习惯了倒也没什么了。
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丹尼的闪灵没有被当成一种噱头。虽然这种能力十分的神奇,但放在整个故事中并没有显得十分突出。情节路线仍是建立在扎实的铺垫与描写之上(绝大部分铺垫十分隐晦,作者要的效果不是首尾呼应,而是在读者阅读意识中埋下一个个种子),情节推动力完全源于故事本身的发展,闪灵在其中似乎是个在普通不过的要素,包括从一开始丹尼能读懂人的心思或者预测之类的,都被恰如其分地安插在情节的适当位置,而没有突兀的感觉。就如一位女士佩戴了一枚名贵璀璨又惹眼的钻石,然而钻石与她全身的装扮浑然一体,与她的气质相得益彰,钻石的存在只是让这位女士本身更加靓丽罢了。
杰克的心理描写简直神了,如果愿意花点时间,我想可以清晰地描绘出杰克从一个失意者到一个怪物(我有先翻翻结尾的习惯,这样读起来比较有安全感)的整个心理蜕变过程,而这个过程,真实的让人毛骨悚然。
那个母亲,叫什么来着,温妮还是什么……总的来说存在感蛮弱的……不过,也的确就是这样一个母亲/妻子角色啦,至少要素是完全具备(废话)。
还没有感觉到特别恐怖。无论是杰克看到灌木动物蹦蹦跳跳还是丹尼被尸体追,都没有多恐怖的感觉,不知道各种评论里那种极端的恐怖从何而来。目前为止的感觉只是“气氛诡异”而已,或许是翻译版本不同的原因,毕竟恐怖气息更多的是来自于渲染,翻译过程中如果没有刻意在遣词上渲染气氛的话是很容易把那种恐怖感冲掉的,当然只是猜的而已,有时间的话找来原版读一下——外国人跟咱对恐怖的理解不太一样也所不定。
没有多少情感共鸣,第三视角用到这么冷酷无情的地步也真是少见了,根本就是完完全全超然的旁观者在讲故事,我想除了恐怖感之外其它就没有什么能让读者有情感上的反应了,无论多么细致地描写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是让人难以感同身受,相对于细腻的单个人物的心理描写,对家庭成员间的情感渲染反而少很多,或者说把这种抽象的感情通过细致的心理剖析完完全全的理性化了,这还有没有点人文关怀。大概这是搞心理恐怖的必要铺垫,但这种东西过多了也难免让人厌烦。还是那句话,或许是文化差异的影响,许多西方文学都是这个特点,这些人貌似不怎么擅长某种意义上说,“肉麻”的话。当然也许还是翻译的原因也说不定。
或许是太久没看西方人写的小说,看的习惯了倒也没什么了。
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丹尼的闪灵没有被当成一种噱头。虽然这种能力十分的神奇,但放在整个故事中并没有显得十分突出。情节路线仍是建立在扎实的铺垫与描写之上(绝大部分铺垫十分隐晦,作者要的效果不是首尾呼应,而是在读者阅读意识中埋下一个个种子),情节推动力完全源于故事本身的发展,闪灵在其中似乎是个在普通不过的要素,包括从一开始丹尼能读懂人的心思或者预测之类的,都被恰如其分地安插在情节的适当位置,而没有突兀的感觉。就如一位女士佩戴了一枚名贵璀璨又惹眼的钻石,然而钻石与她全身的装扮浑然一体,与她的气质相得益彰,钻石的存在只是让这位女士本身更加靓丽罢了。
杰克的心理描写简直神了,如果愿意花点时间,我想可以清晰地描绘出杰克从一个失意者到一个怪物(我有先翻翻结尾的习惯,这样读起来比较有安全感)的整个心理蜕变过程,而这个过程,真实的让人毛骨悚然。
那个母亲,叫什么来着,温妮还是什么……总的来说存在感蛮弱的……不过,也的确就是这样一个母亲/妻子角色啦,至少要素是完全具备(废话)。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