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发展:石涛
中国画的发展:石涛
四大高僧是指托迹禅门的石涛、八大山人、石溪和弘仁。他们有的是明朝皇室,有的是前朝遗民,因此,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在画风上一反正统,主张抒发个性,强调笔墨逸情为创作的主导思想。
大涤子,即石涛(1630一1724年),本姓朱,名若极,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相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他是明靖江王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终年55岁。公元1645年(顺治二年),他十六岁,在国破家亡的命运促使下,遂由桂林赴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1647年(顺治四年〕,石涛为了避兵祸,由湘山寺转赴梧州冰井寺;1650年(顺治七年),又由梧州转赴庐山开贤寺。他在庐山前后住了六年,1656年(顺治十三年),由庐山转赴安徽黄山,在这里住了23年。这期间他又先后到扬州、杭州、宣城、贵池、径县等处游历,并在径县双幢寺住过三年。这段时间是石涛绘画艺术成就关键时期。他的绘画多以黄山胜景为题村。五山白岳既雄又秀丽,是他创作的源泉。1680年(康熙十九年),石涛由黄山转赴南京,以后又去过扬州、长安、北京等地。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由北京回扬州,直到1724年(雍正二年)去世。因他一遍游名山大川,饱餐“五老”“三叠”之胜,领悟到大自然中的生动神态,故其艺术修养日益精深。他的山水画的成就,正是因为“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夭看,历历罗列于胸中”的结果。(宋郭熙《林泉高致》)。他以炽热的感情,好山,看山,勤于貌写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胸藏丘壑,故而能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规律,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他在《画语录·山川章》中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他的理解和感受是很深刻的。石涛从十四岁开始画画,到28岁时,就敢于向当时的画院进行尖锐的批评了。他在游西湖时所作山水册子后跋云:“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棒腹曰,我自用我法。”
石涛否定清规戒律,强调个性发展,在当时见解是很新鲜的,石涛作画,最擅长长卷和册页,他的《山水清音图》,画面上描绘峭壁大岭,飞泉激湍,新松夭矫,丛枝滴翠;水阁凉亭间,主客晤对长夜,静观万象,不觉轻风拂露,微曦既开。画面上,山草向左偃伏,松枝逆势右出,竹条左右摇曳,似乎吹来了淡淡轻风,伴随着淙淙流水,交响之音,仿佛溢向画外,流入观者的心田,作为遁世之歌,另外也蓄含着宽容的积极的审美境界。石涛在“扬州八怪”中亦善画竹,如《兰竹图》,即称杰作。
中国画的发展:范宽
时间:2011-07-20 12:17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比李成晚出世。仁宗赵桢天圣年间(1023一1031年〕,尚在人间。据说他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他先师李成,又师荆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比李成晚出世。仁宗赵桢天圣年间(1023一1031年〕,尚在人间。据说他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他先师李成,又师荆浩,既而叹曰:“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遂隐于终南山大华岩隈林麓之间,常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画趣,即使夜晚下雪,也不忍离去。他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时人称之为“川传神”。他的画作《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及《临流独坐图》,均很杰出。
他的《雪景寒林图》,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为其代表作之一。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此外还应注意画出林木浓密、枝桠锐利的感觉。
他的《溪山行旅图》是在竖长的画面上耸立起雄伟的山峰,涧中飞泉,直落千仞。山下空蒙一片,小山头上长满树木,顶端露出了楼阁,山脚下有驮马从右方进入画面,似乎使人能听见马蹄和流水的声音,极富美感。此图采高远法,峻拔的主峰占画幅大半,“图大幅宽,山势逼人”,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是—件有深远影响的不朽杰作。此图山石以粗壮、有力线条勾画出山石坚硬的质感和结构,画出了“山之骨”。山体的雨点皴用较干笔画出短而密集的线条,下部丛树作不同的夹叶,枝干用笔粗壮、坚硬。山顶的密集丛林用疏松的圆点和短枝桠组成,注意分出墨色深浅、浓淡干湿和墨点的疏密、聚散。
《临流独坐图》,表现层峦叠蟑,山势起伏,溪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幽小充盈着活力。说明他很重视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对景造意”,观察山林间的早雾晚霞、晴阴雨雪及四时变化,为山川林壑传神写照。
中国画的发展:画圣“吴道子”
时间:2011-07-20 12:20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吴道子是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城)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肃宗朝(约758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
吴道子是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城)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肃宗朝(约758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漫游洛阳时,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吴道子活动的时代,正是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文化艺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唐代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更是全国文化中心。画家们上承阎立本、尉迟乙僧,如群星璀璨。《历代名画记》说:“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如吴道子、王维、张璪、李思训、曹霸、陈闳、杨庭光、卢楞枷、项容、梁令瓒、张萱、杨惠之、韦无黍,皇甫轸等人,都是当时的大画家。这么多的名家和数以千计的民间画工,争强斗胜,群芳汇集,各显神通,绘画之盛,蔚为大观。
吴道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以杰出的天才,迅速成长起来。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宋代苏东坡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愈),书至颜鲁公(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在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中均奉吴道子为祖师。由此可见,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四百余堵,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他在长安兴善寺当众表演画画,长安市民,扶者携幼,蜂拥围观,当看到吴氏“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时,无不惊叹,发出喧呼。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是他的代表作,遗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临摹本。这幅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悉达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天王送子图
画中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是我国民族绘画中常见的贵族阶层的人物形象,武将的脸形构造和唐代武士俑的精神完全一致,文纹用锐利的兰叶描法,笔迹恢宏磊落,充分表现了“吴家祥”的特点。
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付很丰富,有宣传教义的,有《梁武帝》、《郗后》等人物。他在千福寺西搭院北廊的壁画里,把菩萨像画成自己的样子,这同以后的韩干在宗教壁画《妓小小写贞》和《一行大师》一样,对于神的世界,不受宗教教义的约束,自由地加工。他不愿意以神的“供养人”的地位,站在佛国的一角,而乐于以普通画工的形象去主宰神土。他可以把达官贵人拉入《地狱》中来,可见他对宗教神权是蔑视的。吴道子的山水画也很成功。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要求他打下草稿,回来作画。但他从蜀地考察归来,连一张草稿也没有。玄宗责怪之,他从容不迫,在大同殿上,画蜀山蜀水,怪石崩滩,挥笔如暴风骤雨,嘉陵山水,纵横三百里,一日而成,博得赞赏。其“疏体”画法,为后代之宗。
中国画的发展:董源和巨然
时间:2011-07-20 12:23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董巨(董源和巨然)的两位大家,是南唐的伟大山水画家。在五代未初,他门和李(成)、范(宽〕各代表一个地区的不同风格。 董源,字叔达,江南钟陵人,在南唐
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董巨”(董源和巨然)的两位大家,是南唐的伟大山水画家。在五代未初,他门和李(成)、范(宽〕各代表一个地区的不同风格。
董源,字叔达,江南钟陵人,在南唐做过后苑副使。后苑在宫廷的北面,故称董北苑。他的山水水墨学王维、着色学李思训。秋岚远景,多写江南风景。山色苍郁,枝干劲挺,小树点缀而成,墨气淋漓,作《落照图》,用笔草草,近视殊不显,远视则村落、山峦清晰,宛如夕照之色,这种明暗透视画法,比西洋要早近千年。
董源的山水题材取自江南实景,如他的《潇湘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描绘了远山茂林,江水行船,沙滩平坡,芦汀沙洲、是典型的江南风光。他的《龙袖骄民图》,描绘了草木茂盛的丘陵,显得空气温润,阳光一片,具有真实感。他的“披麻皴”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源:《潇湘图》
《寒林重汀图》
《洞天山堂图》
巨然:《秋山问道图》
他的学生巨然和尚,江宁(今南京)人,开元寺僧,工画山水,师法董源水墨一体,而又有所发展,擅画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南唐后主降宋,随至讣京,所绘《烟岚晓景》壁画,为当时所称赏。亦用长披麻玻画山。后人把他与董源并称“董巨”,他们是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的主要流派。巨然所作《秋山问道图》今传于世。
中国画的发展:隋唐时期绘画
时间:2011-07-20 12:27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从隋朝统一天下,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初唐的一百余年间,活跃在大统一的历史时期的名画家,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有近三十人。最为著名的有展子虔、郑法世、郑法轮、孙尚子
从隋朝统一天下,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初唐的一百余年间,活跃在大统一的历史时期的名画家,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有近三十人。最为著名的有展子虔、郑法世、郑法轮、孙尚子、董伯仁、杨契丹、阎立本、阎立德、尉迟跋质那、尉迟僧乙、工定等,他们各有所长,有的善长人物,有的以台阁为胜;他们的风格虽异同,但大体都保存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的传统。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又作了具体分析,他说:“田僧亮、杨子华、杨契丹、郑法世、董伯仁、展子虔、孙尚子、阎立德、阎立本,并祖顾、陆、僧繇、田(僧亮)则郊野柴荆为胜,杨(子华)则鞍马人物为胜,(杨)契丹则朝廷簪缨为胜,(郑)法世则游宴豪华为胜,董(伯仁)则台阁为胜,展(子虔)则车马为胜,孙(尚于)则美人魑魅为胜,阎(立德、立本)则六法备赅,万象不失,所言胜者,以触类皆能,而就中尤所偏胜者,俗所共推。”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人物,山水,花鸟画均取得了主要的成就,为后世所仰慕。按时代,又分初,中,晚三期。初唐的人物画继承了隋的细密画风,时代特征在取材上体现出来。风格上分为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风格和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边陲风格,主要画家有阎立本,阎立德,尉迟乙僧,康萨陀等。山水画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和王维的水墨山水是这一代的特点。花鸟画有设色和水墨两种,代表画家是薛稷和殷仲容。
中唐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空前繁荣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高潮,人物造型更加生动准确,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代表人物吴道子,张萱。同时,以李昭道,吴道子,为代表的山水画获得独立地位。花鸟画也在发展,牛马题材十分盛行,代表人物有曹霸,韩干,陈闳,韩幌与韦偃等。其他著名画家还有梁令瓒,卢棱伽等。
晚唐的绘画,开始转向新的方向。以周肪为代表的人物画,更趋完满。以王墨为代表的山水画,已经开始变化,最后完成了山水画的“改步变古”。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也获得突出发展,在工细花鸟画日臻成熟的同时,疏淡简洁的花鸟画也开始形成了。边鸾,藤昌佑,刁光胤等为此时的代表。其他著名画家还有李真和孙位等。
从总体上看,这一段时间仍是沿袭齐梁画风的。
中国画的发展:五代时期绘画
时间:2011-07-20 12:30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李成:《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中晚唐以后,藩镇和中央政权对立,宦官和朋党相互争权,军阀割据,国土分裂,唐王朝崩溃,形成五代(梁、唐、晋、汉、同)和在中原
李成:《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中晚唐以后,藩镇和中央政权对立,宦官和朋党相互争权,军阀割据,国土分裂,唐王朝崩溃,形成五代(梁、唐、晋、汉、同)和在中原及江南、西南地区的十国局面。五代的各朝君主,多是武人出身,不重视文化。只有西蜀和南唐由于物产富庶,商业经济发展,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不少北方学者、画师、伎巧百工,或迁西蜀,或迁南唐,于是金陵、成都两她的绘画艺术,空前繁荣。西蜀的君工提倡文学艺术,建立了画院,专攻道释人物、肖像、花鸟的画家很多。据《益州名画录》记载,画道释人物的,仅大圣慈寺,就有许多名家绘制壁画,如翰林待诏杜龊龟,创作了畀庐佛,十二面观音、菩萨、罗汉等画幅;翰林待诏杜敬安,创作了北方天王、无量寿福等作品;画家惠崇和尚在这寺里也画了不少名画。另外利用风俗节令、喜庆寿典和祭祀等活动,也绘制道释鬼神的壁画,如钟馗打鬼图就很盛行。前蜀光天元年(918年)王建趄逝,画家赵德齐与高道兴,画陵庙鬼神、车辖仪仗等一百多堵壁画。前蜀主王氏和后蜀主孟氏都很重视收集保护绘画艺术作品。如成都大圣慈寺殿东西廓下,有数堵行道高僧的像,并留有颜真卿的题字,时称“二绝”。当时王建要在该寺修建三学院,下令不许损坏。孟氏也是这样,甲寅年(954年),他做生日,大臣安思谦,把晚唐时名画家张素卿所画的十二幅《十二仙真像》送他,他很高兴,命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欧阳炯次第赞之,又命画家、翰林待诏黄居宝,以八书题之,倍加爱护。
五代绘画史上,产生了一大批百代标宗的大宗师。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同时,出现了新风貌。山水画发展了唐代的水墨一格,出现了荆浩开创的北方山水画派,代表人有荆浩,关仝,张图跋异,胡翼,朱繇等。南唐创立了画院,山水出现了以董源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花鸟也大有发展。著名画家有董源,巨然,赵干,卫贤,曹仲玄,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高太冲,徐熙等。西蜀的画院,宗教人物画中出现了变形风格和大写意画法,花鸟精细。著名的有贯休,房从真,蒲师训,黄筌,黄居采,阮惟德父子,丘文播兄弟,石恪等。在选材和技法方面,人物画的传神写照能力有所提高,水墨大写意画法开始出现。山水画发生了关键性的变革,荆,关,董,巨的出现,成为山水画的里程碑,北派创造了大山大水的雄伟壮丽的全景式构图,南派则善于表现平淡疏远的江南风光,皴法,墨法丰富起来。花鸟也分为以黄筌为代表的精细派和以徐熙为代表的野逸派。
中国画的发展:清代的绘画
时间:2011-07-20 12:46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朱耷:《古松图》 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及水墨写意画盛行。画坛流派之多,前所未有。清代绘画,分早,中,晚三期,初期以四王为代表江南出现了反正统的画家,有髡残
朱耷:《古松图》
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及水墨写意画盛行。画坛流派之多,前所未有。清代绘画,分早,中,晚三期,初期以四王为代表江南出现了反正统的画家,有髡残,石涛,朱耷,弘仁等四僧。以龚贤为代表的金陵八家,以查士标,梅清为代表的新安派等。中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绘画也大发展,人物画的成就也最为突出。同时,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扬州,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对近现代的花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画坛也随之发生了极大变化。形成了以新兴商业城市为中心的新技巧,新风格的新画派。主要有以四任为代表的海派和广东居廉,居巢,高剑父,高奇峰为代表的岭南画派。
清朝初期,以四王和吴恽为代表的画坛六大家成为正统派。四僧和金陵八家,新安画派,江西派等各擅其长。
清朝中期,以扬州八怪,宫廷画家和高其佩为代表的指画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清朝后期,以海派和岭南派画家为主体,另有改琦,费丹旭等人物和戴熙等山水画家。
中国画的发展:八大山人
时间:2011-07-20 12:48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朱耷(1626一约1705年),真名朱统筌,由于祖上封藩在南昌,因遂籍南昌。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八大二字,据人解释有
朱耷(1626一约1705年),真名朱统筌,由于祖上封藩在南昌,因遂籍南昌。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八大”二字,据人解释有“哭之”、“笑之”,哭笑不得的意思。他曾经装作哑人,在门上贴上一个大大的“哑”字,不与人语,以手示意。他好酒,爱哭,戴布帽,穿长袍,烂鞋,以疯疯颠颠的样子,躲避政治上的迫害。他的山水画很有特色,尽是残山剩水一片荒凉,他的《溪山雨过图》、《雨山图》、《长松老屋图》,都是为了塑造典型的破碎河山意境,寄托他的亡国之痛。他的最高成就是花鸟画。
他画的鸳鸯,虽艳如桃李,但其特质却冷若冰霜。他画鱼、八哥、鸭子、猫等,都很倔强,都是昂着头,特别是眼睛更是夸张奇特,右方形的,眼珠点得又大又黑,往往顶在眼眶的近上角,显出白眼看天下的神情。他未给清朝统治者画过一张画,人的品格很坚贞,富于反抗性。他的造型十分简单,如《鱼压图》中只有几条小鱼,却使人感到其活泼而富生气。他的《孔雀图》,作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南巡时,意境很凄凉,具有强烈讽刺性。
中国画的发展:中唐时的山水人物画
时间:2011-07-20 12:58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程修已,字景立,生于唐贞元二十年(801年),卒于成通四年(863年),广平郡(即洛州)人。他对晚唐宫廷画的发展,周昉画派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唐朝名画录》说:高云、卫宪
程修已,字景立,生于唐贞元二十年(801年),卒于成通四年(863年),广平郡(即洛州)人。他对晚唐宫廷画的发展,周昉画派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唐朝名画录》说:“高云、卫宪、程伯仪,并师周昉,尽造其妙。冠于当时。”程伯仪不仅是周昉画派的崇拜者,还令修己学习周昉的绘画艺术并亲自怜授,“凡二十年中,师其画至六十。画中有数十病,既皆一一口授,以传其妙决。”
程修己在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催五朝任宫廷画家近40年,成绩卓著。《唐朝名画录》说他:“自贞元以后,以画艺进身,累承恩称旨,京都一人而已。尤精山水、竹行、花鸟、人物、古贤异兽等,首冠于时。”温宪在为其撰与的《墓态》中,还用两则故事来形容程修己所作物象的真实:“赵郡李弘庆有盛名,尝有斗鸣.击其对方),伤首,异日公图其胜者,而其对(方)因坏笼怒出,击伤其画,李抚掌大骇。昭献尝所幸犬,名卢儿,一旦有弊盖之叹,上命公图其形,宫中淄犬见者皆俯伏。”可见具技艺的高超。
中国画的发展:荆浩和他的《山水诀》
时间:2011-07-20 13:00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河南济源)人。博通经史,善属文。唐未五代中原多战乱,隐居在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著《山水诀》一卷。尝同别人说: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
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河南济源)人。博通经史,善属文。唐未五代中原多战乱,隐居在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著《山水诀》一卷。尝同别人说:“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另外,他的《笔法记》,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也占有根重要的地位。又从他的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的绘画作品风格。第一首《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乞画诗》云:“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不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借墨不浓。”第二首《答大愚诗》云:“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水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由此可见荆浩的画,全是大山、大树,属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同时可见其作画时的气魄,用笔用墨画树画云的方法。孙承泽评他的一幅山水画说:“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形如占篆隶,苍古之甚,非范关所能及也。”他的技法对皴、擦、点、染,都有进一步的建树。他的被钩布置恰当,笔意森然,无凝滞的痕迹;他好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原,百丈危峰,屹立于青冥之间,至为雄健。他画画很刻苦,画松树要写数万本。从实践到理论,对我国山水画的发展都做出伟大的贡献。宋元画家,均所宗仰。
关仝,长安人,是荆浩的大弟子。他早年师荆浩,勤学苦练,因而能超过老师。他的《仙游图》,大石丛立,屹然万仞,色如精铁,上无尘埃,下无尘土,四面斩绝人迹不通,深岩曲涧,有楼观洞府,鸾鹤花竹之胜,杖履遨游,有飘飘羽化之想,真是理想的神仙世界。后评论家多称赞之,如刘道醇在《五代名画补遗》中说:“上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企能一笔而成,其悚擢之状突出涌出,而又峰岩苍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远,矿道(石路)貌绝,桥门村堡,沓漠皆备。”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他的画则说:“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周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这都足以看出他的绘画风格。他画秋山寒林,表现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使人感到好像在灞桥之中。他画三峡闻猿时,又没有市朝尘俗之气,画中意境,古淡如诗,有点像晋代陶渊明的风格。
李营邱,即李成(919一967年),字成熙,他的先辈是唐宗室,居长安,后迁居山东营邱,人称李营邱。他能诗,善琴、莽,更善山水画。初师荆浩、关仝,后常摹写真景而自成一家。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他的《读碑窠石图》(宋人摩本)画了一个骑骡子的人,停在一座大石碑前,仰着头,观看石碑,石碑附近,有几株枯劲的老树,表现了荒漠寒冷地区的特征。又常画白雪皑皑的山峰,十分开阔。所画山石好像有卷动之势,故后人称之力“卷云皴”。在五代,北宋时期,与关仝、范宽成为三个主要流派。
中国画的发展:盛唐时的人物画和风俗画
时间:2011-07-20 13:01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天宝年间,还有一大批写貌人物画家,如陈义国、殷季友、许琨、法明等。这些画家常在内庭画人物,当时海内知名,殷黪与韦无忝合作过许多反映当时的政治肖像,如以唐高祖、大宗、高宗
天宝年间,还有一大批写貌人物画家,如陈义国、殷季友、许琨、法明等。这些画家常在内庭画人物,当时海内知名,殷黪与韦无忝合作过许多反映当时的政治肖像,如以唐高祖、大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为内容的《七圣图》,以及《高祖及诸王图》、《太宗自定辇上图》、《开元十八学士图》等,都是当时的政治颂歌,得到唐王朝的重视。又如画张说等学士图,担心画工手杂,图不甚精,便令法明独貌诸学士,还要先画粉本,送呈审查。稍后的钱国养也以画肖像著名,唐人奏蒙曾评赞他“格律自高,足为出众”。其他肖像画的名家还有左文通、韦无踪、朱抱一、李果奴等人。直到中晚唐,画者仍不乏其人,如周古言、李士昉、高江、车道政、常重胤等,都是名冠当代的肖像人物画家。
李贞是唐德宗(李适)时期(780一804)的肖像画家,他的《不空金刚像》,是流传至今的肖像画。不空金刚,是真言宗的五祖之一,中国密宗佛教的第二位祖师爷,他是当时印度锡兰岛人,开元六年来中国,到大历(代宗李豫)九年(774年〕圆寂于长安大广寺。
李贞描绘的《不空金刚像》,以后被长安青龙寺的慧果和尚赠送给日本空海和尚,于元和(宪宗李纯〕元年(806年)带回日本,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文献,又是研究唐代肖像画的历史资料。此画人物结构关系准确,肌肉坚实,富有凹凸感的面部表情生动,衣纹折叠有明有暗,线条细挺有力,是唐代肖像画流传下来的珍品。
不空金刚像
韩幌是开元(玄宗李隆基)至贞元(德宗李适)年间的重要画家。字大冲,长安人。生于开元十一年(723年),殁于贞元三年(787年),终年六十五岁,唐德东贞元初任右丞相,后封晋国公,擅长人物、田家风俗画。现存的《文苑图》、《五牛图》是他的代表作。他画过田家风俗,田家移居,村社图,丰稔图,村舍醉归,村童戏蚁,集社斗牛,山村春社等。《石渠宝籍》对他的田家风俗图,记之甚详。画面分为九段,描写灌溉、收割、登场、持穗、扬谷、春确、筛、入仓等一系列的农家劳动过程,每段并有题句,含义深刻。如第九段题云:“天寒牛在牢,岁暮粟入廪。田父有余乐,奚背卧檐庶。却愁催赋租,胥吏来旁午。输官王事了,索饭鬼叫怒。”这种题句真可以和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诗文相媲美。据《唐朝名画录》所载:“韩幌,能图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这说明了画家热爱生活并有高超的技艺。他在任苏州刺史和浙江都团练时,曾深入山乡,与农民“共商濯田肥料”,指导农民治水养鱼,因为熟悉农村生活,所以画作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五牛图(局部)
他的《五牛图》是以田家生活为主题的代表作。曾收入北宋、南宋的内府。画面布景简练,仅有一棵小树,着力地表现了牛的状貌,五头牛,各具不同姿态,或吃草,或翘首面驰,或纵蹄而呜,或回顾而舔舌,或缓步而趾行,神情生动,准确的描绘出牛的形体结构;着色也自然,画出了牛的不同肤色,风格朴实,近似民间绘画。
《文苑图》是韩幌的名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绢本,设色。图中四个头蹼头穿袍服的文人在创作诗文,石旁还有一童子作磨墨状。人物造型逼真,动态似很精确。这幅《文苑图》的风格,与《五牛图》有所不同,《文苑图》勾笔简细,微有顿挫和转折的细线,尚留张萱的圆润秀挺的笔风;而《五牛图》却以粗拙滞重的线型见长。
中国画的发展:孙位、胡瑰、胡虔、展子虔
时间:2011-07-20 13:02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孙位和他的《高逸图》 孙位,一名遇,会稽人,自号会稽山人,他是唐未杰出的人物画家。唐广明(僖宗李擐)元年(880年),黄巢起义,长安陷落,他随僖宗逃往四川。 《高逸图》(又名
孙位和他的《高逸图》
孙位,一名遇,会稽人,自号会稽山人,他是唐未杰出的人物画家。唐广明(僖宗李擐)元年(880年),黄巢起义,长安陷落,他随僖宗逃往四川。
《高逸图》(又名《七贤图》)是他的代表作,是一幅彩色绢本的人物画,最早见于《宣和画谱》。据近人研究,现存的《高逸图》所绘内容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第一个人物是山涛,第二个手执如意作舞的人物王戎,第三个人物是捧杯纵酒的刘伶,第四个人物是手执尾尘的阮籍,因是残本,尚缺嵇康、向秀、阮咸等人物。反映了这些人孤高傲世,寄情田园,不随流俗的哲学思想。除《高逸图》外,还有《维摩图》和《三教图》许多人物画作,他也是壁画家,在四川应天寺、昭觉寺画有龙水、墨竹、松石和天王像等画。后人师法甚多。
胡瑰、胡虔的《卓歇图》
胡瑰及子胡虔的祖籍是室韦乌素固部落人,在唐代侨居范阳良乡。他们父子专绘游牧民族的生活,创作极为丰富,仅据《宣和画谱》就著录了65件,内容有卓歇、牧马、骆驼、射骑、射雕、按鹰、撬幕、汲泉、出猎等,全部都是形形色色的游牧生活景象。所谓“卓歇”,是游牧民族的一种习俗,即举行渔猎仪式。这幅传世《卓歇图》为长卷,基本上由两组情景组成,画卷前半段,表现的是狩猎归来的骑士正在休息的场面,人马杂会,鞍辔间却画了白色的天鹅,极富野趣。所画骑士,有的在整理马鞍,有的坐着休息;人物的神态也呈多样,有的打着呵儿,显得困倦,有的在叙话,显得神情舒畅。整个画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自然,又热闹,极富有游牧民族生活气息。画卷后半段,是贵族宴饮的场面,有两位贵人在帐幕前席地而坐,男贵人举杯饮酒,两个仆人在席间正在斟酒,席侧还有四人带豹皮弓弯恭恭敬敬站着,女主人侧立四位恃丸席前有舞者,有奏坚箜篌者,画意恬静,人物神情肃穆,全卷组织结构,有疏有密,以沙坡野草统画面,体现草原风光,十分开阔。
展子虔和他的《游春图》
展子虔,渤海人。据《历代名画记》所载:他经历北齐、北周,到了隋代,隋文帝召为朝散大夫,帐内部督。展子虔的山水画成就很大,他的《游春图》,对推动绿水青山的画法,起了重大作用。《游春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他以巧妙的经营和丰富的色调,画出了春光明媚的湖山景色。一片江南烟水,翠蚰葱茏,春波荡漾,表现了山川的美丽和辽阔。
展子虔:《授经图》
《宣和画谱》对展子虔的评语是“咫尺有千里趣”。画卷首段,近处露出倚山俯水的一条斜径,路随山转,直到妇人立于竹篱门前,才显得宽展。由此向上,山隈岸侧,树木掩映,通过小桥,又是平坡,布篷游艇,容于其中。下端一角,便是坡陀花树,围绕山庄。明代鉴赏家詹景凤曾仔细看过这幅画卷,他认为:“其山着重青绿,山脚则用金泥,山上小林木以赭石写干,以沉靛横点叶。大树则多钩勒,松不细写松针,直以苦绿沉点。松身界两笔,直以赭石填染而不能松麟。人物直用粉点成后,加重色干上分衣折,船屋亦然。此殆开青绿山水之源,似精而笔实草草。”我们从唐代的金碧山水,可知展子虔的画法是为进一发展奠定了基础。及至南宋的赵怕驹、赵伯骕,勾皴设色,画法大备,青绿山水便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中国画的发展:黄(筌)家富贵与徐(熙)家
时间:2011-07-20 13:04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黄筌(约903一965年),字要叔,成都人。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善赞大夫。擅画花鸟,自成一派。其作品多绘宫廷中的珍禽异兽,羽毛丰满:画花善
黄筌(约903一965年),字要叔,成都人。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善赞大夫。擅画花鸟,自成一派。其作品多绘宫廷中的珍禽异兽,羽毛丰满:画花善于着色,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谓之“写生”。
他的《写生珍禽图》,里面画着麻雀、鸠、蚱蜢、蝉、 蜜蜂、龟等多种禽鸟昆虫,形体真实,神情生动,是用典型 的“双钩”画法,工致挺秀,丝毫不苛。
《写生珍禽图》
黄筌:《雪竹文禽图》
后人把他与南唐的 徐熙并称“徐黄”,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评。后于乾 德(宋太祖赵匡胤)三年(965年),随孟旭入宋,同时其子 黄居采、黄居宝和黄帷亮、高文进、高怀节、赵长元、历昭庆、 赵光辅等人,均为宋画院中早期的著名画家。据说,蜀主王衍看到了唐吴道子的《钟馗图》,认为吴画钟馗以右手第二指 抉鬼之目,不如用拇指有力,令筌改之。黄筌不改,却另画 了一幅。蜀主王衍责其不听旨,筌对:“道玄之所画,眼色 意思俱在第二指;今臣所画,眼色意思俱在拇指。”后主悟,乃喜筌所画。这则传说,说明黄筌对画作的严肃态度。
南唐画家,亦很多,如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竹梦松、高大冲、顾德谦、卫贤、曹仲元、朱澄等,都是杰出的代表。周文矩,金陵句容人,是李烃皇家画院的重要画家。《宣和画谱》记载,他的七十多件作品中,有三分之二是描写贵族妇女雅娴生活的。如写李煜真图、明皇取牲图、明皇会棋、阿房宫、火龙烹茶、按乐仕女、按舞图等,都是极富丽的。顾闳中江南人,是南唐画院待诏。当时中书舍人韩熙载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伎,专为夜饮,即使宾客很多,亦不加拘束。李煜惜其才,置而不问,社会舆论却很不好。李煜命闳中,夜间去偷看,以图绘之,即为著名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它深刻地揭露了上层士大夫的靡烂生活,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典范。其他如王齐翰的《勘书图》(挑耳图),卫贤的《高士图》、《闸口盘车图》均极名贵。在这些画家中徐熙影响最大。徐熙为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多画江湖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传世之作有“龟雁鸳鸯”、“蒲藻虾鱼”、“丛艳折枝”、“园蔬药圃”之类,又善翎毛,形骨轻秀,天水通色;又擅长春兰秋菊。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徐熙辈有双嫌幅素上,画丛艳,叠石傍出药苗,杂以禽鸟蜂蝉之妙,乃是后主宫中挂设之具,谓之铺殿花,次日装堂花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态,甚重视画中的情趣。后人把他与西蜀黄筌并称,但两派不同,一尚富贵,一尚野逸,互相辉映,在画坛皆影响深远。
四大高僧是指托迹禅门的石涛、八大山人、石溪和弘仁。他们有的是明朝皇室,有的是前朝遗民,因此,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在画风上一反正统,主张抒发个性,强调笔墨逸情为创作的主导思想。
大涤子,即石涛(1630一1724年),本姓朱,名若极,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相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他是明靖江王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终年55岁。公元1645年(顺治二年),他十六岁,在国破家亡的命运促使下,遂由桂林赴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1647年(顺治四年〕,石涛为了避兵祸,由湘山寺转赴梧州冰井寺;1650年(顺治七年),又由梧州转赴庐山开贤寺。他在庐山前后住了六年,1656年(顺治十三年),由庐山转赴安徽黄山,在这里住了23年。这期间他又先后到扬州、杭州、宣城、贵池、径县等处游历,并在径县双幢寺住过三年。这段时间是石涛绘画艺术成就关键时期。他的绘画多以黄山胜景为题村。五山白岳既雄又秀丽,是他创作的源泉。1680年(康熙十九年),石涛由黄山转赴南京,以后又去过扬州、长安、北京等地。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由北京回扬州,直到1724年(雍正二年)去世。因他一遍游名山大川,饱餐“五老”“三叠”之胜,领悟到大自然中的生动神态,故其艺术修养日益精深。他的山水画的成就,正是因为“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夭看,历历罗列于胸中”的结果。(宋郭熙《林泉高致》)。他以炽热的感情,好山,看山,勤于貌写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胸藏丘壑,故而能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规律,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他在《画语录·山川章》中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他的理解和感受是很深刻的。石涛从十四岁开始画画,到28岁时,就敢于向当时的画院进行尖锐的批评了。他在游西湖时所作山水册子后跋云:“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棒腹曰,我自用我法。”
石涛否定清规戒律,强调个性发展,在当时见解是很新鲜的,石涛作画,最擅长长卷和册页,他的《山水清音图》,画面上描绘峭壁大岭,飞泉激湍,新松夭矫,丛枝滴翠;水阁凉亭间,主客晤对长夜,静观万象,不觉轻风拂露,微曦既开。画面上,山草向左偃伏,松枝逆势右出,竹条左右摇曳,似乎吹来了淡淡轻风,伴随着淙淙流水,交响之音,仿佛溢向画外,流入观者的心田,作为遁世之歌,另外也蓄含着宽容的积极的审美境界。石涛在“扬州八怪”中亦善画竹,如《兰竹图》,即称杰作。
中国画的发展:范宽
时间:2011-07-20 12:17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比李成晚出世。仁宗赵桢天圣年间(1023一1031年〕,尚在人间。据说他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他先师李成,又师荆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比李成晚出世。仁宗赵桢天圣年间(1023一1031年〕,尚在人间。据说他好酒,不拘世故,能深入生活,穷究自然造化。他先师李成,又师荆浩,既而叹曰:“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遂隐于终南山大华岩隈林麓之间,常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画趣,即使夜晚下雪,也不忍离去。他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时人称之为“川传神”。他的画作《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及《临流独坐图》,均很杰出。
他的《雪景寒林图》,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为其代表作之一。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此外还应注意画出林木浓密、枝桠锐利的感觉。
他的《溪山行旅图》是在竖长的画面上耸立起雄伟的山峰,涧中飞泉,直落千仞。山下空蒙一片,小山头上长满树木,顶端露出了楼阁,山脚下有驮马从右方进入画面,似乎使人能听见马蹄和流水的声音,极富美感。此图采高远法,峻拔的主峰占画幅大半,“图大幅宽,山势逼人”,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是—件有深远影响的不朽杰作。此图山石以粗壮、有力线条勾画出山石坚硬的质感和结构,画出了“山之骨”。山体的雨点皴用较干笔画出短而密集的线条,下部丛树作不同的夹叶,枝干用笔粗壮、坚硬。山顶的密集丛林用疏松的圆点和短枝桠组成,注意分出墨色深浅、浓淡干湿和墨点的疏密、聚散。
《临流独坐图》,表现层峦叠蟑,山势起伏,溪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幽小充盈着活力。说明他很重视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对景造意”,观察山林间的早雾晚霞、晴阴雨雪及四时变化,为山川林壑传神写照。
中国画的发展:画圣“吴道子”
时间:2011-07-20 12:20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吴道子是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城)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肃宗朝(约758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
吴道子是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城)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肃宗朝(约758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漫游洛阳时,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吴道子活动的时代,正是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文化艺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唐代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更是全国文化中心。画家们上承阎立本、尉迟乙僧,如群星璀璨。《历代名画记》说:“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如吴道子、王维、张璪、李思训、曹霸、陈闳、杨庭光、卢楞枷、项容、梁令瓒、张萱、杨惠之、韦无黍,皇甫轸等人,都是当时的大画家。这么多的名家和数以千计的民间画工,争强斗胜,群芳汇集,各显神通,绘画之盛,蔚为大观。
吴道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以杰出的天才,迅速成长起来。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宋代苏东坡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愈),书至颜鲁公(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在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中均奉吴道子为祖师。由此可见,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四百余堵,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他在长安兴善寺当众表演画画,长安市民,扶者携幼,蜂拥围观,当看到吴氏“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时,无不惊叹,发出喧呼。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是他的代表作,遗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临摹本。这幅画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悉达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天王送子图
画中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是我国民族绘画中常见的贵族阶层的人物形象,武将的脸形构造和唐代武士俑的精神完全一致,文纹用锐利的兰叶描法,笔迹恢宏磊落,充分表现了“吴家祥”的特点。
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付很丰富,有宣传教义的,有《梁武帝》、《郗后》等人物。他在千福寺西搭院北廊的壁画里,把菩萨像画成自己的样子,这同以后的韩干在宗教壁画《妓小小写贞》和《一行大师》一样,对于神的世界,不受宗教教义的约束,自由地加工。他不愿意以神的“供养人”的地位,站在佛国的一角,而乐于以普通画工的形象去主宰神土。他可以把达官贵人拉入《地狱》中来,可见他对宗教神权是蔑视的。吴道子的山水画也很成功。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要求他打下草稿,回来作画。但他从蜀地考察归来,连一张草稿也没有。玄宗责怪之,他从容不迫,在大同殿上,画蜀山蜀水,怪石崩滩,挥笔如暴风骤雨,嘉陵山水,纵横三百里,一日而成,博得赞赏。其“疏体”画法,为后代之宗。
中国画的发展:董源和巨然
时间:2011-07-20 12:23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董巨(董源和巨然)的两位大家,是南唐的伟大山水画家。在五代未初,他门和李(成)、范(宽〕各代表一个地区的不同风格。 董源,字叔达,江南钟陵人,在南唐
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董巨”(董源和巨然)的两位大家,是南唐的伟大山水画家。在五代未初,他门和李(成)、范(宽〕各代表一个地区的不同风格。
董源,字叔达,江南钟陵人,在南唐做过后苑副使。后苑在宫廷的北面,故称董北苑。他的山水水墨学王维、着色学李思训。秋岚远景,多写江南风景。山色苍郁,枝干劲挺,小树点缀而成,墨气淋漓,作《落照图》,用笔草草,近视殊不显,远视则村落、山峦清晰,宛如夕照之色,这种明暗透视画法,比西洋要早近千年。
董源的山水题材取自江南实景,如他的《潇湘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描绘了远山茂林,江水行船,沙滩平坡,芦汀沙洲、是典型的江南风光。他的《龙袖骄民图》,描绘了草木茂盛的丘陵,显得空气温润,阳光一片,具有真实感。他的“披麻皴”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源:《潇湘图》
《寒林重汀图》
《洞天山堂图》
巨然:《秋山问道图》
他的学生巨然和尚,江宁(今南京)人,开元寺僧,工画山水,师法董源水墨一体,而又有所发展,擅画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南唐后主降宋,随至讣京,所绘《烟岚晓景》壁画,为当时所称赏。亦用长披麻玻画山。后人把他与董源并称“董巨”,他们是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的主要流派。巨然所作《秋山问道图》今传于世。
中国画的发展:隋唐时期绘画
时间:2011-07-20 12:27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从隋朝统一天下,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初唐的一百余年间,活跃在大统一的历史时期的名画家,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有近三十人。最为著名的有展子虔、郑法世、郑法轮、孙尚子
从隋朝统一天下,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初唐的一百余年间,活跃在大统一的历史时期的名画家,据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有近三十人。最为著名的有展子虔、郑法世、郑法轮、孙尚子、董伯仁、杨契丹、阎立本、阎立德、尉迟跋质那、尉迟僧乙、工定等,他们各有所长,有的善长人物,有的以台阁为胜;他们的风格虽异同,但大体都保存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的传统。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又作了具体分析,他说:“田僧亮、杨子华、杨契丹、郑法世、董伯仁、展子虔、孙尚子、阎立德、阎立本,并祖顾、陆、僧繇、田(僧亮)则郊野柴荆为胜,杨(子华)则鞍马人物为胜,(杨)契丹则朝廷簪缨为胜,(郑)法世则游宴豪华为胜,董(伯仁)则台阁为胜,展(子虔)则车马为胜,孙(尚于)则美人魑魅为胜,阎(立德、立本)则六法备赅,万象不失,所言胜者,以触类皆能,而就中尤所偏胜者,俗所共推。”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人物,山水,花鸟画均取得了主要的成就,为后世所仰慕。按时代,又分初,中,晚三期。初唐的人物画继承了隋的细密画风,时代特征在取材上体现出来。风格上分为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风格和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边陲风格,主要画家有阎立本,阎立德,尉迟乙僧,康萨陀等。山水画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和王维的水墨山水是这一代的特点。花鸟画有设色和水墨两种,代表画家是薛稷和殷仲容。
中唐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空前繁荣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高潮,人物造型更加生动准确,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代表人物吴道子,张萱。同时,以李昭道,吴道子,为代表的山水画获得独立地位。花鸟画也在发展,牛马题材十分盛行,代表人物有曹霸,韩干,陈闳,韩幌与韦偃等。其他著名画家还有梁令瓒,卢棱伽等。
晚唐的绘画,开始转向新的方向。以周肪为代表的人物画,更趋完满。以王墨为代表的山水画,已经开始变化,最后完成了山水画的“改步变古”。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也获得突出发展,在工细花鸟画日臻成熟的同时,疏淡简洁的花鸟画也开始形成了。边鸾,藤昌佑,刁光胤等为此时的代表。其他著名画家还有李真和孙位等。
从总体上看,这一段时间仍是沿袭齐梁画风的。
中国画的发展:五代时期绘画
时间:2011-07-20 12:30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李成:《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中晚唐以后,藩镇和中央政权对立,宦官和朋党相互争权,军阀割据,国土分裂,唐王朝崩溃,形成五代(梁、唐、晋、汉、同)和在中原
李成:《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中晚唐以后,藩镇和中央政权对立,宦官和朋党相互争权,军阀割据,国土分裂,唐王朝崩溃,形成五代(梁、唐、晋、汉、同)和在中原及江南、西南地区的十国局面。五代的各朝君主,多是武人出身,不重视文化。只有西蜀和南唐由于物产富庶,商业经济发展,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不少北方学者、画师、伎巧百工,或迁西蜀,或迁南唐,于是金陵、成都两她的绘画艺术,空前繁荣。西蜀的君工提倡文学艺术,建立了画院,专攻道释人物、肖像、花鸟的画家很多。据《益州名画录》记载,画道释人物的,仅大圣慈寺,就有许多名家绘制壁画,如翰林待诏杜龊龟,创作了畀庐佛,十二面观音、菩萨、罗汉等画幅;翰林待诏杜敬安,创作了北方天王、无量寿福等作品;画家惠崇和尚在这寺里也画了不少名画。另外利用风俗节令、喜庆寿典和祭祀等活动,也绘制道释鬼神的壁画,如钟馗打鬼图就很盛行。前蜀光天元年(918年)王建趄逝,画家赵德齐与高道兴,画陵庙鬼神、车辖仪仗等一百多堵壁画。前蜀主王氏和后蜀主孟氏都很重视收集保护绘画艺术作品。如成都大圣慈寺殿东西廓下,有数堵行道高僧的像,并留有颜真卿的题字,时称“二绝”。当时王建要在该寺修建三学院,下令不许损坏。孟氏也是这样,甲寅年(954年),他做生日,大臣安思谦,把晚唐时名画家张素卿所画的十二幅《十二仙真像》送他,他很高兴,命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欧阳炯次第赞之,又命画家、翰林待诏黄居宝,以八书题之,倍加爱护。
五代绘画史上,产生了一大批百代标宗的大宗师。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同时,出现了新风貌。山水画发展了唐代的水墨一格,出现了荆浩开创的北方山水画派,代表人有荆浩,关仝,张图跋异,胡翼,朱繇等。南唐创立了画院,山水出现了以董源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花鸟也大有发展。著名画家有董源,巨然,赵干,卫贤,曹仲玄,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高太冲,徐熙等。西蜀的画院,宗教人物画中出现了变形风格和大写意画法,花鸟精细。著名的有贯休,房从真,蒲师训,黄筌,黄居采,阮惟德父子,丘文播兄弟,石恪等。在选材和技法方面,人物画的传神写照能力有所提高,水墨大写意画法开始出现。山水画发生了关键性的变革,荆,关,董,巨的出现,成为山水画的里程碑,北派创造了大山大水的雄伟壮丽的全景式构图,南派则善于表现平淡疏远的江南风光,皴法,墨法丰富起来。花鸟也分为以黄筌为代表的精细派和以徐熙为代表的野逸派。
中国画的发展:清代的绘画
时间:2011-07-20 12:46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朱耷:《古松图》 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及水墨写意画盛行。画坛流派之多,前所未有。清代绘画,分早,中,晚三期,初期以四王为代表江南出现了反正统的画家,有髡残
朱耷:《古松图》
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及水墨写意画盛行。画坛流派之多,前所未有。清代绘画,分早,中,晚三期,初期以四王为代表江南出现了反正统的画家,有髡残,石涛,朱耷,弘仁等四僧。以龚贤为代表的金陵八家,以查士标,梅清为代表的新安派等。中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绘画也大发展,人物画的成就也最为突出。同时,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扬州,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对近现代的花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画坛也随之发生了极大变化。形成了以新兴商业城市为中心的新技巧,新风格的新画派。主要有以四任为代表的海派和广东居廉,居巢,高剑父,高奇峰为代表的岭南画派。
清朝初期,以四王和吴恽为代表的画坛六大家成为正统派。四僧和金陵八家,新安画派,江西派等各擅其长。
清朝中期,以扬州八怪,宫廷画家和高其佩为代表的指画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清朝后期,以海派和岭南派画家为主体,另有改琦,费丹旭等人物和戴熙等山水画家。
中国画的发展:八大山人
时间:2011-07-20 12:48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朱耷(1626一约1705年),真名朱统筌,由于祖上封藩在南昌,因遂籍南昌。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八大二字,据人解释有
朱耷(1626一约1705年),真名朱统筌,由于祖上封藩在南昌,因遂籍南昌。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八大”二字,据人解释有“哭之”、“笑之”,哭笑不得的意思。他曾经装作哑人,在门上贴上一个大大的“哑”字,不与人语,以手示意。他好酒,爱哭,戴布帽,穿长袍,烂鞋,以疯疯颠颠的样子,躲避政治上的迫害。他的山水画很有特色,尽是残山剩水一片荒凉,他的《溪山雨过图》、《雨山图》、《长松老屋图》,都是为了塑造典型的破碎河山意境,寄托他的亡国之痛。他的最高成就是花鸟画。
他画的鸳鸯,虽艳如桃李,但其特质却冷若冰霜。他画鱼、八哥、鸭子、猫等,都很倔强,都是昂着头,特别是眼睛更是夸张奇特,右方形的,眼珠点得又大又黑,往往顶在眼眶的近上角,显出白眼看天下的神情。他未给清朝统治者画过一张画,人的品格很坚贞,富于反抗性。他的造型十分简单,如《鱼压图》中只有几条小鱼,却使人感到其活泼而富生气。他的《孔雀图》,作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南巡时,意境很凄凉,具有强烈讽刺性。
中国画的发展:中唐时的山水人物画
时间:2011-07-20 12:58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程修已,字景立,生于唐贞元二十年(801年),卒于成通四年(863年),广平郡(即洛州)人。他对晚唐宫廷画的发展,周昉画派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唐朝名画录》说:高云、卫宪
程修已,字景立,生于唐贞元二十年(801年),卒于成通四年(863年),广平郡(即洛州)人。他对晚唐宫廷画的发展,周昉画派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唐朝名画录》说:“高云、卫宪、程伯仪,并师周昉,尽造其妙。冠于当时。”程伯仪不仅是周昉画派的崇拜者,还令修己学习周昉的绘画艺术并亲自怜授,“凡二十年中,师其画至六十。画中有数十病,既皆一一口授,以传其妙决。”
程修己在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催五朝任宫廷画家近40年,成绩卓著。《唐朝名画录》说他:“自贞元以后,以画艺进身,累承恩称旨,京都一人而已。尤精山水、竹行、花鸟、人物、古贤异兽等,首冠于时。”温宪在为其撰与的《墓态》中,还用两则故事来形容程修己所作物象的真实:“赵郡李弘庆有盛名,尝有斗鸣.击其对方),伤首,异日公图其胜者,而其对(方)因坏笼怒出,击伤其画,李抚掌大骇。昭献尝所幸犬,名卢儿,一旦有弊盖之叹,上命公图其形,宫中淄犬见者皆俯伏。”可见具技艺的高超。
中国画的发展:荆浩和他的《山水诀》
时间:2011-07-20 13:00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河南济源)人。博通经史,善属文。唐未五代中原多战乱,隐居在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著《山水诀》一卷。尝同别人说: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
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河南济源)人。博通经史,善属文。唐未五代中原多战乱,隐居在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著《山水诀》一卷。尝同别人说:“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另外,他的《笔法记》,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也占有根重要的地位。又从他的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的绘画作品风格。第一首《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乞画诗》云:“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不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借墨不浓。”第二首《答大愚诗》云:“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水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由此可见荆浩的画,全是大山、大树,属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同时可见其作画时的气魄,用笔用墨画树画云的方法。孙承泽评他的一幅山水画说:“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形如占篆隶,苍古之甚,非范关所能及也。”他的技法对皴、擦、点、染,都有进一步的建树。他的被钩布置恰当,笔意森然,无凝滞的痕迹;他好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原,百丈危峰,屹立于青冥之间,至为雄健。他画画很刻苦,画松树要写数万本。从实践到理论,对我国山水画的发展都做出伟大的贡献。宋元画家,均所宗仰。
关仝,长安人,是荆浩的大弟子。他早年师荆浩,勤学苦练,因而能超过老师。他的《仙游图》,大石丛立,屹然万仞,色如精铁,上无尘埃,下无尘土,四面斩绝人迹不通,深岩曲涧,有楼观洞府,鸾鹤花竹之胜,杖履遨游,有飘飘羽化之想,真是理想的神仙世界。后评论家多称赞之,如刘道醇在《五代名画补遗》中说:“上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企能一笔而成,其悚擢之状突出涌出,而又峰岩苍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远,矿道(石路)貌绝,桥门村堡,沓漠皆备。”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他的画则说:“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周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这都足以看出他的绘画风格。他画秋山寒林,表现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使人感到好像在灞桥之中。他画三峡闻猿时,又没有市朝尘俗之气,画中意境,古淡如诗,有点像晋代陶渊明的风格。
李营邱,即李成(919一967年),字成熙,他的先辈是唐宗室,居长安,后迁居山东营邱,人称李营邱。他能诗,善琴、莽,更善山水画。初师荆浩、关仝,后常摹写真景而自成一家。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他的《读碑窠石图》(宋人摩本)画了一个骑骡子的人,停在一座大石碑前,仰着头,观看石碑,石碑附近,有几株枯劲的老树,表现了荒漠寒冷地区的特征。又常画白雪皑皑的山峰,十分开阔。所画山石好像有卷动之势,故后人称之力“卷云皴”。在五代,北宋时期,与关仝、范宽成为三个主要流派。
中国画的发展:盛唐时的人物画和风俗画
时间:2011-07-20 13:01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天宝年间,还有一大批写貌人物画家,如陈义国、殷季友、许琨、法明等。这些画家常在内庭画人物,当时海内知名,殷黪与韦无忝合作过许多反映当时的政治肖像,如以唐高祖、大宗、高宗
天宝年间,还有一大批写貌人物画家,如陈义国、殷季友、许琨、法明等。这些画家常在内庭画人物,当时海内知名,殷黪与韦无忝合作过许多反映当时的政治肖像,如以唐高祖、大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为内容的《七圣图》,以及《高祖及诸王图》、《太宗自定辇上图》、《开元十八学士图》等,都是当时的政治颂歌,得到唐王朝的重视。又如画张说等学士图,担心画工手杂,图不甚精,便令法明独貌诸学士,还要先画粉本,送呈审查。稍后的钱国养也以画肖像著名,唐人奏蒙曾评赞他“格律自高,足为出众”。其他肖像画的名家还有左文通、韦无踪、朱抱一、李果奴等人。直到中晚唐,画者仍不乏其人,如周古言、李士昉、高江、车道政、常重胤等,都是名冠当代的肖像人物画家。
李贞是唐德宗(李适)时期(780一804)的肖像画家,他的《不空金刚像》,是流传至今的肖像画。不空金刚,是真言宗的五祖之一,中国密宗佛教的第二位祖师爷,他是当时印度锡兰岛人,开元六年来中国,到大历(代宗李豫)九年(774年〕圆寂于长安大广寺。
李贞描绘的《不空金刚像》,以后被长安青龙寺的慧果和尚赠送给日本空海和尚,于元和(宪宗李纯〕元年(806年)带回日本,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文献,又是研究唐代肖像画的历史资料。此画人物结构关系准确,肌肉坚实,富有凹凸感的面部表情生动,衣纹折叠有明有暗,线条细挺有力,是唐代肖像画流传下来的珍品。
不空金刚像
韩幌是开元(玄宗李隆基)至贞元(德宗李适)年间的重要画家。字大冲,长安人。生于开元十一年(723年),殁于贞元三年(787年),终年六十五岁,唐德东贞元初任右丞相,后封晋国公,擅长人物、田家风俗画。现存的《文苑图》、《五牛图》是他的代表作。他画过田家风俗,田家移居,村社图,丰稔图,村舍醉归,村童戏蚁,集社斗牛,山村春社等。《石渠宝籍》对他的田家风俗图,记之甚详。画面分为九段,描写灌溉、收割、登场、持穗、扬谷、春确、筛、入仓等一系列的农家劳动过程,每段并有题句,含义深刻。如第九段题云:“天寒牛在牢,岁暮粟入廪。田父有余乐,奚背卧檐庶。却愁催赋租,胥吏来旁午。输官王事了,索饭鬼叫怒。”这种题句真可以和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诗文相媲美。据《唐朝名画录》所载:“韩幌,能图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这说明了画家热爱生活并有高超的技艺。他在任苏州刺史和浙江都团练时,曾深入山乡,与农民“共商濯田肥料”,指导农民治水养鱼,因为熟悉农村生活,所以画作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五牛图(局部)
他的《五牛图》是以田家生活为主题的代表作。曾收入北宋、南宋的内府。画面布景简练,仅有一棵小树,着力地表现了牛的状貌,五头牛,各具不同姿态,或吃草,或翘首面驰,或纵蹄而呜,或回顾而舔舌,或缓步而趾行,神情生动,准确的描绘出牛的形体结构;着色也自然,画出了牛的不同肤色,风格朴实,近似民间绘画。
《文苑图》是韩幌的名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绢本,设色。图中四个头蹼头穿袍服的文人在创作诗文,石旁还有一童子作磨墨状。人物造型逼真,动态似很精确。这幅《文苑图》的风格,与《五牛图》有所不同,《文苑图》勾笔简细,微有顿挫和转折的细线,尚留张萱的圆润秀挺的笔风;而《五牛图》却以粗拙滞重的线型见长。
中国画的发展:孙位、胡瑰、胡虔、展子虔
时间:2011-07-20 13:02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孙位和他的《高逸图》 孙位,一名遇,会稽人,自号会稽山人,他是唐未杰出的人物画家。唐广明(僖宗李擐)元年(880年),黄巢起义,长安陷落,他随僖宗逃往四川。 《高逸图》(又名
孙位和他的《高逸图》
孙位,一名遇,会稽人,自号会稽山人,他是唐未杰出的人物画家。唐广明(僖宗李擐)元年(880年),黄巢起义,长安陷落,他随僖宗逃往四川。
《高逸图》(又名《七贤图》)是他的代表作,是一幅彩色绢本的人物画,最早见于《宣和画谱》。据近人研究,现存的《高逸图》所绘内容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第一个人物是山涛,第二个手执如意作舞的人物王戎,第三个人物是捧杯纵酒的刘伶,第四个人物是手执尾尘的阮籍,因是残本,尚缺嵇康、向秀、阮咸等人物。反映了这些人孤高傲世,寄情田园,不随流俗的哲学思想。除《高逸图》外,还有《维摩图》和《三教图》许多人物画作,他也是壁画家,在四川应天寺、昭觉寺画有龙水、墨竹、松石和天王像等画。后人师法甚多。
胡瑰、胡虔的《卓歇图》
胡瑰及子胡虔的祖籍是室韦乌素固部落人,在唐代侨居范阳良乡。他们父子专绘游牧民族的生活,创作极为丰富,仅据《宣和画谱》就著录了65件,内容有卓歇、牧马、骆驼、射骑、射雕、按鹰、撬幕、汲泉、出猎等,全部都是形形色色的游牧生活景象。所谓“卓歇”,是游牧民族的一种习俗,即举行渔猎仪式。这幅传世《卓歇图》为长卷,基本上由两组情景组成,画卷前半段,表现的是狩猎归来的骑士正在休息的场面,人马杂会,鞍辔间却画了白色的天鹅,极富野趣。所画骑士,有的在整理马鞍,有的坐着休息;人物的神态也呈多样,有的打着呵儿,显得困倦,有的在叙话,显得神情舒畅。整个画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自然,又热闹,极富有游牧民族生活气息。画卷后半段,是贵族宴饮的场面,有两位贵人在帐幕前席地而坐,男贵人举杯饮酒,两个仆人在席间正在斟酒,席侧还有四人带豹皮弓弯恭恭敬敬站着,女主人侧立四位恃丸席前有舞者,有奏坚箜篌者,画意恬静,人物神情肃穆,全卷组织结构,有疏有密,以沙坡野草统画面,体现草原风光,十分开阔。
展子虔和他的《游春图》
展子虔,渤海人。据《历代名画记》所载:他经历北齐、北周,到了隋代,隋文帝召为朝散大夫,帐内部督。展子虔的山水画成就很大,他的《游春图》,对推动绿水青山的画法,起了重大作用。《游春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他以巧妙的经营和丰富的色调,画出了春光明媚的湖山景色。一片江南烟水,翠蚰葱茏,春波荡漾,表现了山川的美丽和辽阔。
展子虔:《授经图》
《宣和画谱》对展子虔的评语是“咫尺有千里趣”。画卷首段,近处露出倚山俯水的一条斜径,路随山转,直到妇人立于竹篱门前,才显得宽展。由此向上,山隈岸侧,树木掩映,通过小桥,又是平坡,布篷游艇,容于其中。下端一角,便是坡陀花树,围绕山庄。明代鉴赏家詹景凤曾仔细看过这幅画卷,他认为:“其山着重青绿,山脚则用金泥,山上小林木以赭石写干,以沉靛横点叶。大树则多钩勒,松不细写松针,直以苦绿沉点。松身界两笔,直以赭石填染而不能松麟。人物直用粉点成后,加重色干上分衣折,船屋亦然。此殆开青绿山水之源,似精而笔实草草。”我们从唐代的金碧山水,可知展子虔的画法是为进一发展奠定了基础。及至南宋的赵怕驹、赵伯骕,勾皴设色,画法大备,青绿山水便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中国画的发展:黄(筌)家富贵与徐(熙)家
时间:2011-07-20 13:04来源:未知 作者:艺术中国MFA 点击:次
黄筌(约903一965年),字要叔,成都人。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善赞大夫。擅画花鸟,自成一派。其作品多绘宫廷中的珍禽异兽,羽毛丰满:画花善
黄筌(约903一965年),字要叔,成都人。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善赞大夫。擅画花鸟,自成一派。其作品多绘宫廷中的珍禽异兽,羽毛丰满:画花善于着色,钩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谓之“写生”。
他的《写生珍禽图》,里面画着麻雀、鸠、蚱蜢、蝉、 蜜蜂、龟等多种禽鸟昆虫,形体真实,神情生动,是用典型 的“双钩”画法,工致挺秀,丝毫不苛。
《写生珍禽图》
黄筌:《雪竹文禽图》
后人把他与南唐的 徐熙并称“徐黄”,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评。后于乾 德(宋太祖赵匡胤)三年(965年),随孟旭入宋,同时其子 黄居采、黄居宝和黄帷亮、高文进、高怀节、赵长元、历昭庆、 赵光辅等人,均为宋画院中早期的著名画家。据说,蜀主王衍看到了唐吴道子的《钟馗图》,认为吴画钟馗以右手第二指 抉鬼之目,不如用拇指有力,令筌改之。黄筌不改,却另画 了一幅。蜀主王衍责其不听旨,筌对:“道玄之所画,眼色 意思俱在第二指;今臣所画,眼色意思俱在拇指。”后主悟,乃喜筌所画。这则传说,说明黄筌对画作的严肃态度。
南唐画家,亦很多,如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竹梦松、高大冲、顾德谦、卫贤、曹仲元、朱澄等,都是杰出的代表。周文矩,金陵句容人,是李烃皇家画院的重要画家。《宣和画谱》记载,他的七十多件作品中,有三分之二是描写贵族妇女雅娴生活的。如写李煜真图、明皇取牲图、明皇会棋、阿房宫、火龙烹茶、按乐仕女、按舞图等,都是极富丽的。顾闳中江南人,是南唐画院待诏。当时中书舍人韩熙载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伎,专为夜饮,即使宾客很多,亦不加拘束。李煜惜其才,置而不问,社会舆论却很不好。李煜命闳中,夜间去偷看,以图绘之,即为著名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它深刻地揭露了上层士大夫的靡烂生活,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典范。其他如王齐翰的《勘书图》(挑耳图),卫贤的《高士图》、《闸口盘车图》均极名贵。在这些画家中徐熙影响最大。徐熙为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多画江湖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传世之作有“龟雁鸳鸯”、“蒲藻虾鱼”、“丛艳折枝”、“园蔬药圃”之类,又善翎毛,形骨轻秀,天水通色;又擅长春兰秋菊。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徐熙辈有双嫌幅素上,画丛艳,叠石傍出药苗,杂以禽鸟蜂蝉之妙,乃是后主宫中挂设之具,谓之铺殿花,次日装堂花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态,甚重视画中的情趣。后人把他与西蜀黄筌并称,但两派不同,一尚富贵,一尚野逸,互相辉映,在画坛皆影响深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