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赵明同志的问题:关于古建筑中的柱子与柱础
今年暑假参观长城博物馆时,赵明同志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国古建筑结构中,房屋的柱子和柱子下方的柱础是怎样接合的?这个问题我也曾经思考过,但是由于没有参阅一些权威的资料,所以不敢做出太绝对的回答。后来我对此特意查阅了一下有关书籍,又对一些古建筑进行了实际观察,由此得到进一步的认识。现在我把自己的浅显认知总结一下,作为对赵明同志的答复。
柱子是古建筑中的重要部分,起到支撑整个建筑结构的作用,中国古建筑的柱子基本上为木制。而在柱子之下,为了传递上部荷载,往往加垫一块石墩,被称为柱顶石,又称柱础。其边长是上方木柱直径的1倍,其上表面高出地面不多,一般为0.2倍的柱径。柱顶石的表面有许多种类,北方明清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是把柱顶石凸出地平面高度的部分加工成圆形平面,就是与木柱衔接的部分,叫做古镜。大多数人都会问:难道支撑着巨大屋顶的木柱,就是直接立在这些平面石墩上的吗?
我在这里给出的答复是:在已知的中国古建筑中,大多数稳定性好的常规建筑,的确是将柱子直接立在柱顶石上的。当然我这样叙述绝对是不够科学也不够准确的,主要目的是大致的进行表达罢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简单的结构如此的稳固呢?首先,要从中国古建筑的最根本结构说起。木制梁架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在材质上,屋顶与屋身都用木材作为骨架,墙壁只是遮挡而并不承担重量。而木结构之间的衔接基本上使用榫卯。木材因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坚韧与弹性,使建筑可以承受震动导致的形变。再加上榫卯结构具有的既松散但又牢固的特性,让建筑本身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再大的震动都不能使结构中的只要部分脱离。因此上讲,房屋木柱实际上不是单一的立在各自的石础上的,而是与其他所有木柱组成一个支撑系统。就像凳子的四条腿一样,凳子放在地上时,不会有一条腿无缘无故的倒下。
之后,就是要靠木柱与石础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了。明清之前,建筑物两侧的柱子都要微微的向里倾斜,叫做侧脚。这样做一来是视觉上曾加了建筑的稳固之感,更主要的,是曾加了摩擦,使重心向内而不是向外。不过,在直下型的地震中,重量太轻的建筑会被震得跳起来,严重了就会导致木柱与柱顶石的错位。我们强调稳定性好的建筑,就是说必须是具备以上所讲的这些结构。一般的宫殿、庙宇、民居都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游廊、垂花门、牌坊等,木柱就不可以直接立在柱顶石上,必须做一些榫卯或者支架来稳定了。
最后我们再说说这些有榫卯的柱础。榫卯按大小分为管脚、插扦、套顶等几种。其中套顶甚至可以做成跟柱径等大,就是说柱子从柱顶石中穿过。另外柱子本身下粗上细,叫作收分,外圈柱子向内微微倾斜,叫作侧脚,这些也增加了结构和视觉上的稳定性。另外,南方地区的柱顶石还具有隔潮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通过各方面所了解到的了,由于本人水平较次,时间也有限,因此肯定有不少不足,希望大家给与指正。最后感谢赵明同志提出的问题,也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柱子是古建筑中的重要部分,起到支撑整个建筑结构的作用,中国古建筑的柱子基本上为木制。而在柱子之下,为了传递上部荷载,往往加垫一块石墩,被称为柱顶石,又称柱础。其边长是上方木柱直径的1倍,其上表面高出地面不多,一般为0.2倍的柱径。柱顶石的表面有许多种类,北方明清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是把柱顶石凸出地平面高度的部分加工成圆形平面,就是与木柱衔接的部分,叫做古镜。大多数人都会问:难道支撑着巨大屋顶的木柱,就是直接立在这些平面石墩上的吗?
我在这里给出的答复是:在已知的中国古建筑中,大多数稳定性好的常规建筑,的确是将柱子直接立在柱顶石上的。当然我这样叙述绝对是不够科学也不够准确的,主要目的是大致的进行表达罢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简单的结构如此的稳固呢?首先,要从中国古建筑的最根本结构说起。木制梁架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在材质上,屋顶与屋身都用木材作为骨架,墙壁只是遮挡而并不承担重量。而木结构之间的衔接基本上使用榫卯。木材因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坚韧与弹性,使建筑可以承受震动导致的形变。再加上榫卯结构具有的既松散但又牢固的特性,让建筑本身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再大的震动都不能使结构中的只要部分脱离。因此上讲,房屋木柱实际上不是单一的立在各自的石础上的,而是与其他所有木柱组成一个支撑系统。就像凳子的四条腿一样,凳子放在地上时,不会有一条腿无缘无故的倒下。
之后,就是要靠木柱与石础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了。明清之前,建筑物两侧的柱子都要微微的向里倾斜,叫做侧脚。这样做一来是视觉上曾加了建筑的稳固之感,更主要的,是曾加了摩擦,使重心向内而不是向外。不过,在直下型的地震中,重量太轻的建筑会被震得跳起来,严重了就会导致木柱与柱顶石的错位。我们强调稳定性好的建筑,就是说必须是具备以上所讲的这些结构。一般的宫殿、庙宇、民居都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游廊、垂花门、牌坊等,木柱就不可以直接立在柱顶石上,必须做一些榫卯或者支架来稳定了。
最后我们再说说这些有榫卯的柱础。榫卯按大小分为管脚、插扦、套顶等几种。其中套顶甚至可以做成跟柱径等大,就是说柱子从柱顶石中穿过。另外柱子本身下粗上细,叫作收分,外圈柱子向内微微倾斜,叫作侧脚,这些也增加了结构和视觉上的稳定性。另外,南方地区的柱顶石还具有隔潮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通过各方面所了解到的了,由于本人水平较次,时间也有限,因此肯定有不少不足,希望大家给与指正。最后感谢赵明同志提出的问题,也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