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晴
素晴
香港秋季的天空是素晴一片,淺藍,沒有一點污色。
香港的人,我相信,是恐懼寂寞的。當你沿路欣賞車窗外的風景時,那些五彩繽紛的招牌或是琳琅滿目的櫥窗都成了你的聚焦點,你的視線從未離開那光怪陸離的街景,尤其當夜幕降臨,這座城市更是活出了色彩。因此,他們選擇逃離至光色聲影之中,倘若從那世界的縫隙中跌落至寂寞的深谷,他們將深受巨大的空虛所吞噬,無所適從。
所慶倖的是,我到了香港的一個清靜之地度年。看晚霞的絢麗,聽海潮的濤聲,一杯熱茶就足以度過午後的時光,想念異地的朋友。
我總是坐在圖書館的窗邊,遐想著在密集的高樓大廈之後是一片海,仿佛只有看到那無垠的藍色,才會讓我心安。於是我伸出手指,錯開著高聳的建築,在看得見藍色的地方沿著天際畫了一條橫線,那是海天一色的風景。
秋季的太陽早早地下山,我坐在校園的長椅上,周圍的一切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金麥色的陽光渲染著粉色的墻,幾隻小鳥在地上打轉了幾圈便飛走,隱入濃厚的綠蔭之中。
夜歸的路上,耳邊迴蕩著新月的歌聲,我沿著山路向上走,地上的影子拉長之後又縮短,然後又拉長。天空下著微雨,如果說撐傘是爲了向灰色的天空延伸彩色,那麼當我抬頭,只見昏黃的路燈照亮了劃著平行線的雨絲,令我不禁回想起曾經在七月的時光。
未眠的夜
日暮之後,涼意漸生,晚風拂過窗外的樹梢,林濤伴著未眠的蟲的窸窣聲聲入耳,海上輪船投下微暗的光,映在了忽明忽暗的天花板。
想起在長洲的沙灘上,任由海浪撲打著雙腳,陣陣海風,甚是愜意。朋友說,你可以把煩惱寫在沙灘上,讓海浪帶走。我說,我沒有煩惱。最後,我只是在沙灘上匆匆地寫上23,在海浪到來之前。海水一遍又一遍地浸過那一片沙灘,我祈望著浪花替我的音信貼上郵票,乘著海潮,捎去海的那一邊。
那始終是親切的土地。在我第一次回廣州時,也不過是短暫的一個月的別離,可是重逢之時竟是如此的感動。乘著前往歸途的列車,卻不想抵達終點。“你不是說回來想要一個big hug嗎?”那一個深情的擁抱讓我們靜止在川流不息的地鐵站臺上。我們從未想像過別離,更無法料想日後各奔前程,是何等的不捨。但那一幕,無論身在何處,都將是我的一股暖流。
也只有你肯陪我瘋。每一次回校我都要低調路過,於是找你當掩護。在闊別的球場上,我經歷了無數個極點,而你卻是悠遊自在。隨後兩個人背著個球拍,一身臭汗地到課室聽著老師用半英半中的方式講蛋白質。忘了說,南校的風很舒服,校道兩旁的香樟搖曳著細碎的葉子,還有兩年的時光,你定必要好好駐足留心欣賞。
熱忱
敦煌對我來說從來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聖地,猶記得三毛在洞窟里望著精美的壁畫出了神,反彈琵琶的飛天竟躍出了牆壁,流麗地在滄海桑田的歲月里舞轉著。
今日在香港大學的講座更是有幸聽到敦煌的守護者,樊錦詩院長講述她和敦煌的故事。
她穿著一件紅色的格子襯衫,一身樸素的打扮,和中央電視臺記者採訪她時的穿著一模一樣。鶴髮童顏的她,總在不經意間臉上流露出淺淡的微笑。她從1963年至今一直在敦煌做研究工作,從未離開敦煌,當她開篇講述她起初到敦煌的故事時,儘管那是艱苦的歲月,她仿佛在述說著她與初戀情人的故事一般著迷,一邊拖著腮,一邊帶著羞澀的笑容。之後,在講到她和丈夫討論去留問題時,她更是洋溢著幸福地追憶,“我問老彭,你走還是我走”,“他說,我和你一起走”,“於是我們一起去了敦煌,一直到現在”。當時我的淚水濕潤了眼眶,因為這時,敦煌成了她的孩子,她把一生的心血都傾注其中,無怨無悔。
這是一份難得的熱忱,如今也只有在他們那一代人身上才能察覺到。爲了保護人類的文化遺產,爲了追求所熱愛的生活而無私奉獻的故事,永遠是這個浮躁的世界的一筆傳奇色彩。相比之下,我們的理想和夢想也不過是滿足一己私欲的微不足道的東西。
真心地敬佩她。
我在撰寫Kaleidoscope of Hong Kong。待我學畢歸去之日,我將與你們分享。
香港秋季的天空是素晴一片,淺藍,沒有一點污色。
香港的人,我相信,是恐懼寂寞的。當你沿路欣賞車窗外的風景時,那些五彩繽紛的招牌或是琳琅滿目的櫥窗都成了你的聚焦點,你的視線從未離開那光怪陸離的街景,尤其當夜幕降臨,這座城市更是活出了色彩。因此,他們選擇逃離至光色聲影之中,倘若從那世界的縫隙中跌落至寂寞的深谷,他們將深受巨大的空虛所吞噬,無所適從。
所慶倖的是,我到了香港的一個清靜之地度年。看晚霞的絢麗,聽海潮的濤聲,一杯熱茶就足以度過午後的時光,想念異地的朋友。
我總是坐在圖書館的窗邊,遐想著在密集的高樓大廈之後是一片海,仿佛只有看到那無垠的藍色,才會讓我心安。於是我伸出手指,錯開著高聳的建築,在看得見藍色的地方沿著天際畫了一條橫線,那是海天一色的風景。
秋季的太陽早早地下山,我坐在校園的長椅上,周圍的一切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金麥色的陽光渲染著粉色的墻,幾隻小鳥在地上打轉了幾圈便飛走,隱入濃厚的綠蔭之中。
夜歸的路上,耳邊迴蕩著新月的歌聲,我沿著山路向上走,地上的影子拉長之後又縮短,然後又拉長。天空下著微雨,如果說撐傘是爲了向灰色的天空延伸彩色,那麼當我抬頭,只見昏黃的路燈照亮了劃著平行線的雨絲,令我不禁回想起曾經在七月的時光。
未眠的夜
日暮之後,涼意漸生,晚風拂過窗外的樹梢,林濤伴著未眠的蟲的窸窣聲聲入耳,海上輪船投下微暗的光,映在了忽明忽暗的天花板。
想起在長洲的沙灘上,任由海浪撲打著雙腳,陣陣海風,甚是愜意。朋友說,你可以把煩惱寫在沙灘上,讓海浪帶走。我說,我沒有煩惱。最後,我只是在沙灘上匆匆地寫上23,在海浪到來之前。海水一遍又一遍地浸過那一片沙灘,我祈望著浪花替我的音信貼上郵票,乘著海潮,捎去海的那一邊。
那始終是親切的土地。在我第一次回廣州時,也不過是短暫的一個月的別離,可是重逢之時竟是如此的感動。乘著前往歸途的列車,卻不想抵達終點。“你不是說回來想要一個big hug嗎?”那一個深情的擁抱讓我們靜止在川流不息的地鐵站臺上。我們從未想像過別離,更無法料想日後各奔前程,是何等的不捨。但那一幕,無論身在何處,都將是我的一股暖流。
也只有你肯陪我瘋。每一次回校我都要低調路過,於是找你當掩護。在闊別的球場上,我經歷了無數個極點,而你卻是悠遊自在。隨後兩個人背著個球拍,一身臭汗地到課室聽著老師用半英半中的方式講蛋白質。忘了說,南校的風很舒服,校道兩旁的香樟搖曳著細碎的葉子,還有兩年的時光,你定必要好好駐足留心欣賞。
熱忱
敦煌對我來說從來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聖地,猶記得三毛在洞窟里望著精美的壁畫出了神,反彈琵琶的飛天竟躍出了牆壁,流麗地在滄海桑田的歲月里舞轉著。
今日在香港大學的講座更是有幸聽到敦煌的守護者,樊錦詩院長講述她和敦煌的故事。
她穿著一件紅色的格子襯衫,一身樸素的打扮,和中央電視臺記者採訪她時的穿著一模一樣。鶴髮童顏的她,總在不經意間臉上流露出淺淡的微笑。她從1963年至今一直在敦煌做研究工作,從未離開敦煌,當她開篇講述她起初到敦煌的故事時,儘管那是艱苦的歲月,她仿佛在述說著她與初戀情人的故事一般著迷,一邊拖著腮,一邊帶著羞澀的笑容。之後,在講到她和丈夫討論去留問題時,她更是洋溢著幸福地追憶,“我問老彭,你走還是我走”,“他說,我和你一起走”,“於是我們一起去了敦煌,一直到現在”。當時我的淚水濕潤了眼眶,因為這時,敦煌成了她的孩子,她把一生的心血都傾注其中,無怨無悔。
這是一份難得的熱忱,如今也只有在他們那一代人身上才能察覺到。爲了保護人類的文化遺產,爲了追求所熱愛的生活而無私奉獻的故事,永遠是這個浮躁的世界的一筆傳奇色彩。相比之下,我們的理想和夢想也不過是滿足一己私欲的微不足道的東西。
真心地敬佩她。
我在撰寫Kaleidoscope of Hong Kong。待我學畢歸去之日,我將與你們分享。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