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影像展第四天
独立影像展第四天
今天李亦树小朋友再次扎在了南大。看了3个剧情。确切的说是两个半,因为第三个片子实在扛不住了,就和哥们出去玩篮球了。在次随便说几句。
1
《海上梦境》
片子一开头就被震了,赫然打着公映许可,居然也来独立影像展上放,实在有些奇怪。看了片子倒是觉得,确实还是有一点导演个人风格和情怀的。片子有点向长镜头亚洲电影致敬的意思,在很多处理手法上很台湾电影。片子用三组人物平行交叉叙事,并且三个叙事层面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三组人是年轻的小白领和裁缝小姑娘,电台dj和夜店女郎,一个荷兰男子和一个女公关之类的角色。三组人物中,小裁缝和小白领的讲述相对还好些,其他两组比较一般。影片在对三组人物的交代上还是算比较清晰的,基本上有头有尾,能让热看明白各自的身份。演员的表演也比较到到位,加上补光和音效做的也比较认真,当作一个二流剧情们片来看也说得过去。但是除此之外意思不大,一来是影片没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表层的描述上,对人物和故事的内部挖掘不够,也没有什么独特之处。而且片子说的是上海,片中除了几句上海对白以外,却没有拍出上海的质感,(这是我上海姐们评价的),只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高楼大厦,光怪陆离的夜店酒色。而这,在任何一个中国城市哪怕县城都能找到。而片中三组人物,也比较符号化,缺少属于他们自己的质感。如果作为一个情节型的影片没什么问题,但是运用在该片的映像风格和导演想表达那种情绪显然还不够,特别是看完了全片,制片说的表现“人跟不上时代”我是一点没看出来,不知道别人怎么样。
后来听到观众交流时候,知道原来和前一天雷人大作《灵车》是一个项目,还是一个翻译翻译的剧本。而且导演是荷兰人,在中国呆的时间也不长,因此片中不足可以理解,片中台词是个大问题,这多半是翻译时候原作打了折扣。我觉得倘若导演在欧洲拍片,直接应用本地演员英语台词,我作为一个中国观众,应该会比现在的片子看上去更加舒服。
2
《黄瓜》
看着片子是因为之前查了下介绍,听说还奔了海外,于是想想应该不错。但是片子到了一半就发现完全是上当受骗。随着片子越来越难看,我由挑毛病转成了找优点。最后发现唯一的优点还算不上优点也就是特点,在故事结构上,用了一个3组人物交织叙述,仅此而已。因为三组人物的联系一点不巧妙,每组人物的行为非常怪异,完全不是按照一个人的轨迹而是按照导演自己的轨迹行为的,全片是假大空的概念和模式化台词。侮辱片中人物的生活原型,以及观众的智商。小姐是一个小姐,街头混混是一个混混,他们只是概念,不是他们自己。完全是空洞无物。而且作为一个写实风格影片,建议导演去嫖嫖娼看看现在小姐和炮房什么样,再看看有没有二十多岁还站在胡同里劫钱的。
片子因为太烂了也没法逐一分析了,要说有意思的点也就是阳痿老头拿黄瓜那一点,还有小姐骗人,但是导演完全没有应用这些可能会出彩的元素。而是追求自己的概念去了。
纵观全片,导演这片子也能跑海外去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导演其实野心很大,全是什么底层人民生活,什么人文关怀,什么青年理想的破灭这些比较好上纲上线的东西,忽悠老外正合适。
3
《美食村》。这片子我看了一个多小时,实在扛不住了。回家后上网查了查有没有什么结尾处情节爆发,发现没有,那么其实看五分钟十分钟五十分钟感觉也差不多。
我上面不是说片子不好,虽然我对闷片不是特来电,但是我还要说《美食村》是这天三个片子中最好的一部。原因是导演使用的风格很独特。大量的长镜头,充满意向的垃圾场一样的居民聚集区,故意淡化的情节和对白,以及突出的环境和自然场景,使得片子的主角其实不是人物,而是环境本身。从这来说,片子在其本身的意义上是独特的。而且片子摄影不错,意境和美学方面也有值得学习的价值。
之前碰到某内部人士透露了三个片子都难看的消息,没信,结果可见不听老人言的后果。
今天李亦树小朋友再次扎在了南大。看了3个剧情。确切的说是两个半,因为第三个片子实在扛不住了,就和哥们出去玩篮球了。在次随便说几句。
1
《海上梦境》
片子一开头就被震了,赫然打着公映许可,居然也来独立影像展上放,实在有些奇怪。看了片子倒是觉得,确实还是有一点导演个人风格和情怀的。片子有点向长镜头亚洲电影致敬的意思,在很多处理手法上很台湾电影。片子用三组人物平行交叉叙事,并且三个叙事层面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三组人是年轻的小白领和裁缝小姑娘,电台dj和夜店女郎,一个荷兰男子和一个女公关之类的角色。三组人物中,小裁缝和小白领的讲述相对还好些,其他两组比较一般。影片在对三组人物的交代上还是算比较清晰的,基本上有头有尾,能让热看明白各自的身份。演员的表演也比较到到位,加上补光和音效做的也比较认真,当作一个二流剧情们片来看也说得过去。但是除此之外意思不大,一来是影片没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表层的描述上,对人物和故事的内部挖掘不够,也没有什么独特之处。而且片子说的是上海,片中除了几句上海对白以外,却没有拍出上海的质感,(这是我上海姐们评价的),只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高楼大厦,光怪陆离的夜店酒色。而这,在任何一个中国城市哪怕县城都能找到。而片中三组人物,也比较符号化,缺少属于他们自己的质感。如果作为一个情节型的影片没什么问题,但是运用在该片的映像风格和导演想表达那种情绪显然还不够,特别是看完了全片,制片说的表现“人跟不上时代”我是一点没看出来,不知道别人怎么样。
后来听到观众交流时候,知道原来和前一天雷人大作《灵车》是一个项目,还是一个翻译翻译的剧本。而且导演是荷兰人,在中国呆的时间也不长,因此片中不足可以理解,片中台词是个大问题,这多半是翻译时候原作打了折扣。我觉得倘若导演在欧洲拍片,直接应用本地演员英语台词,我作为一个中国观众,应该会比现在的片子看上去更加舒服。
2
《黄瓜》
看着片子是因为之前查了下介绍,听说还奔了海外,于是想想应该不错。但是片子到了一半就发现完全是上当受骗。随着片子越来越难看,我由挑毛病转成了找优点。最后发现唯一的优点还算不上优点也就是特点,在故事结构上,用了一个3组人物交织叙述,仅此而已。因为三组人物的联系一点不巧妙,每组人物的行为非常怪异,完全不是按照一个人的轨迹而是按照导演自己的轨迹行为的,全片是假大空的概念和模式化台词。侮辱片中人物的生活原型,以及观众的智商。小姐是一个小姐,街头混混是一个混混,他们只是概念,不是他们自己。完全是空洞无物。而且作为一个写实风格影片,建议导演去嫖嫖娼看看现在小姐和炮房什么样,再看看有没有二十多岁还站在胡同里劫钱的。
片子因为太烂了也没法逐一分析了,要说有意思的点也就是阳痿老头拿黄瓜那一点,还有小姐骗人,但是导演完全没有应用这些可能会出彩的元素。而是追求自己的概念去了。
纵观全片,导演这片子也能跑海外去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导演其实野心很大,全是什么底层人民生活,什么人文关怀,什么青年理想的破灭这些比较好上纲上线的东西,忽悠老外正合适。
3
《美食村》。这片子我看了一个多小时,实在扛不住了。回家后上网查了查有没有什么结尾处情节爆发,发现没有,那么其实看五分钟十分钟五十分钟感觉也差不多。
我上面不是说片子不好,虽然我对闷片不是特来电,但是我还要说《美食村》是这天三个片子中最好的一部。原因是导演使用的风格很独特。大量的长镜头,充满意向的垃圾场一样的居民聚集区,故意淡化的情节和对白,以及突出的环境和自然场景,使得片子的主角其实不是人物,而是环境本身。从这来说,片子在其本身的意义上是独特的。而且片子摄影不错,意境和美学方面也有值得学习的价值。
之前碰到某内部人士透露了三个片子都难看的消息,没信,结果可见不听老人言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