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闲聊图书馆选址[书友会图书馆专题No.2]
【接上期】如是我闻:优秀的私人图书馆在选址上是十分讲究的。私人图书馆应是最能体现城市乃至国家特有文化氛围的地方。例如,德语区阅读的基调,讲究哲与理,这在全部和书相关的场所皆有体现。但细化下去,会发现比如汉堡的书店,相较其它城市,无论在所售书籍本身,还是店面装修上,都更具有海港城市特有的情怀:更多的海与船、蓝与白、水手故事和冒险精神,更加开朗、奔放,富于浪漫主义。书籍的藏身处,亦是城市精神的精确坐标。内里反映外在,有着丰富海外旅游经验的人,在逛过许多书店之后,多半会锻炼出这样的能力:看两眼某家书店的门面、装修,以及藏书照片,便能大致判断出它是位于哪个城市。
图书馆若是要建在武汉,便需要找到最可呈显此城历史之沧桑浩淼的去处。这历史不能太远,矫情点的说法是:“不能远到连出版业都未普及的那朝那代去”。当然,就算硬是远到图书馆非得建在黄鹤楼底下、归元寺里面,或者与古琴台毗邻的份上,也是不得的。查《汉口租界志》,在近代,武汉历史最为风云变幻的一幕活剧,要数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在汉口开辟英租界,直至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他是那一时代最有名的左派之一,也是宋庆龄的挚友:甚至多于挚友,同年二人赴苏,报纸都说一寡妇一鳏夫是去私奔结婚的)打下漂亮外交仗,收回租界为止。至于俄法德日租界的建立,均晚于汉口英租界区。
而今英租界所建数街如花楼街、鄱阳街、洞庭街、合作路、胜利街等等,多有衰败,或竟已拆除铲平,踪迹全无。数年前拟建图书馆时,我便想到要在江汉路上落脚。而且,不应是后于花楼街和黄陂街的那段江汉路——1949年共军入城,江汉路经解放军军管会接纳,以至动乱、文革、改革扩建之后,前半段江汉路上、旧时代民营企业家勉力经营的历史痕迹,早就荡然无存,在那里难以找到所需的城市精神。图书馆选址若定在江汉路上,则必须是刘歆生捐的那一段,陈友仁部长和家人住过的那一段,英国海军陆战队曾驻扎的那一段,更得是路面上英式老建筑现今仍在的一段。
如此一来,可选的位置已没多少。以中心百货为起点,向着江汉关方向,横铺几百米的商铺位,因为整修地铁2号线的缘故,一半已经拆掉,只余半边。询一下月租:每个平米的租金平均下来,是600元。图书馆若在街面铺上占100平米,每月光是租金就要60000元——这正是江汉路此段上一家私营书店都没有的原因,没哪个卖书的老板挺得住。至于一本书都不卖的私人图书馆,更是连想都别想了。
某文却仍固执,希望能够在江汉路上把图书馆建起来。去年11月回国办签售-演讲活动,去过江汉路考察一趟,发现人气过旺:行走经常需要侧肩让路。人声鼎沸、震耳欲聋的状况,不分白天晚上,不分周一周日。图书馆若建在这段上,除去租金是大问题外,在商铺装修时还要额外添上一笔隔音费用,如此更是有心无力。
也是有幸得贵人相助,图书馆最终定在1926-27年英国海军陆战队和义勇队曾经驻扎(并被愤怒的数万老汉口民众连着巡捕房一起围困)过的那座临街建筑里——但却不选在面朝江汉路的那面,而是位于街的反面:图书馆正门仍对准江汉路,离街面只有大约五米的距离,却把全部的喧嚣吵闹都挡在外了。走在步行街上,找到那处立了牌楼的小巷,路面左拐再右拐,看到的是当年所建高级新石库门式英式住宅群落——投资人是当年的华商巨贾李鼎安,并掷重金聘请英租界里当时最有名的英国建筑师Frank Baines爵士进行设计和规划。而1938年武汉沦陷时,日军158医院进驻汉口,将此建筑改为日本伤兵医院,对原屋又进行了加固和修整。再之后作为银行宿舍,在2000年江汉路步行街开街之前,奇迹般地没有遭到过任何破坏。1993年,图书馆选址建筑被授予“武汉市历史优秀建筑”的荣誉,并被归为市二级保护建筑——这也是地铁扩张无法拆除此面的原因。
现在去看,图书馆所在处呈一种主巷窄次巷宽的特殊里分结构,绿化极好。因为包括砖石、墙面、树木、门窗、玻璃都沿用百多年前的旧物,建筑本体亦保存完好,再揉合市井居住的气息,用以概括武汉的城市精神,当真是再好不过。
纵观江汉路全街,人气最为集中之处,无疑是江汉路步行街与传统商业街中山大道的交汇之处,民众乐园-佳丽广场及其后一带现已形成巨型商业群落。江汉路上的大型三层商铺型地铁站建成之后,此地本身的枢纽地位将会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正在地铁江汉路站的出口处,却又能避开街面的嘈杂。交通便利性上而言,除了临近中山大道和沿江大道外,正对地铁2号线江汉路站(2号线一线同时将光谷、武汉高校区、中山公园商圈、洪山广场商圈、汉口火车站-常青花园-青山区这数个目前最繁荣的区块串联了起来,江汉路站则正在线路的中心位置)外,汉口-武昌轮渡港离图书馆也不过五分钟步行距离,整个大武汉市区的朋友来这里都是极为方便的。
选址部分大致介绍到此。至于老屋改建的部分:因为建筑的整体历史已逾120年,又是受保护的历史建筑,我们尽力保存了原先门重墙厚的老屋原貌,连旧租界时期的雕花窗玻璃都全部保留了下来,只进行翻新和部分改建,以使其更符合图书馆的功能要求,令会员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亦可有机会缅怀昔日大武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些该是下次专题里要讲的内容了。
参考文献:
1. 《汉口租界志》(集体编著,2003)
2. 《湖北近代建筑》(李百浩,2005)
3. 《华中建筑》2010-11 2009-12 2008-26(3)
![]() |
1927年宋庆龄陈友仁在莫斯科。外交部长陈友仁的声名,都是在27年时创下。当年汪精卫分共,陈和孩 |
图书馆若是要建在武汉,便需要找到最可呈显此城历史之沧桑浩淼的去处。这历史不能太远,矫情点的说法是:“不能远到连出版业都未普及的那朝那代去”。当然,就算硬是远到图书馆非得建在黄鹤楼底下、归元寺里面,或者与古琴台毗邻的份上,也是不得的。查《汉口租界志》,在近代,武汉历史最为风云变幻的一幕活剧,要数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在汉口开辟英租界,直至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他是那一时代最有名的左派之一,也是宋庆龄的挚友:甚至多于挚友,同年二人赴苏,报纸都说一寡妇一鳏夫是去私奔结婚的)打下漂亮外交仗,收回租界为止。至于俄法德日租界的建立,均晚于汉口英租界区。
![]() |
1940年代的江汉路 |
而今英租界所建数街如花楼街、鄱阳街、洞庭街、合作路、胜利街等等,多有衰败,或竟已拆除铲平,踪迹全无。数年前拟建图书馆时,我便想到要在江汉路上落脚。而且,不应是后于花楼街和黄陂街的那段江汉路——1949年共军入城,江汉路经解放军军管会接纳,以至动乱、文革、改革扩建之后,前半段江汉路上、旧时代民营企业家勉力经营的历史痕迹,早就荡然无存,在那里难以找到所需的城市精神。图书馆选址若定在江汉路上,则必须是刘歆生捐的那一段,陈友仁部长和家人住过的那一段,英国海军陆战队曾驻扎的那一段,更得是路面上英式老建筑现今仍在的一段。
如此一来,可选的位置已没多少。以中心百货为起点,向着江汉关方向,横铺几百米的商铺位,因为整修地铁2号线的缘故,一半已经拆掉,只余半边。询一下月租:每个平米的租金平均下来,是600元。图书馆若在街面铺上占100平米,每月光是租金就要60000元——这正是江汉路此段上一家私营书店都没有的原因,没哪个卖书的老板挺得住。至于一本书都不卖的私人图书馆,更是连想都别想了。
某文却仍固执,希望能够在江汉路上把图书馆建起来。去年11月回国办签售-演讲活动,去过江汉路考察一趟,发现人气过旺:行走经常需要侧肩让路。人声鼎沸、震耳欲聋的状况,不分白天晚上,不分周一周日。图书馆若建在这段上,除去租金是大问题外,在商铺装修时还要额外添上一笔隔音费用,如此更是有心无力。
也是有幸得贵人相助,图书馆最终定在1926-27年英国海军陆战队和义勇队曾经驻扎(并被愤怒的数万老汉口民众连着巡捕房一起围困)过的那座临街建筑里——但却不选在面朝江汉路的那面,而是位于街的反面:图书馆正门仍对准江汉路,离街面只有大约五米的距离,却把全部的喧嚣吵闹都挡在外了。走在步行街上,找到那处立了牌楼的小巷,路面左拐再右拐,看到的是当年所建高级新石库门式英式住宅群落——投资人是当年的华商巨贾李鼎安,并掷重金聘请英租界里当时最有名的英国建筑师Frank Baines爵士进行设计和规划。而1938年武汉沦陷时,日军158医院进驻汉口,将此建筑改为日本伤兵医院,对原屋又进行了加固和修整。再之后作为银行宿舍,在2000年江汉路步行街开街之前,奇迹般地没有遭到过任何破坏。1993年,图书馆选址建筑被授予“武汉市历史优秀建筑”的荣誉,并被归为市二级保护建筑——这也是地铁扩张无法拆除此面的原因。
![]() |
主巷窄次巷宽的特殊里分结构。箭头所指即为图书馆选址所在位置 |
现在去看,图书馆所在处呈一种主巷窄次巷宽的特殊里分结构,绿化极好。因为包括砖石、墙面、树木、门窗、玻璃都沿用百多年前的旧物,建筑本体亦保存完好,再揉合市井居住的气息,用以概括武汉的城市精神,当真是再好不过。
纵观江汉路全街,人气最为集中之处,无疑是江汉路步行街与传统商业街中山大道的交汇之处,民众乐园-佳丽广场及其后一带现已形成巨型商业群落。江汉路上的大型三层商铺型地铁站建成之后,此地本身的枢纽地位将会进一步加强。图书馆正在地铁江汉路站的出口处,却又能避开街面的嘈杂。交通便利性上而言,除了临近中山大道和沿江大道外,正对地铁2号线江汉路站(2号线一线同时将光谷、武汉高校区、中山公园商圈、洪山广场商圈、汉口火车站-常青花园-青山区这数个目前最繁荣的区块串联了起来,江汉路站则正在线路的中心位置)外,汉口-武昌轮渡港离图书馆也不过五分钟步行距离,整个大武汉市区的朋友来这里都是极为方便的。
选址部分大致介绍到此。至于老屋改建的部分:因为建筑的整体历史已逾120年,又是受保护的历史建筑,我们尽力保存了原先门重墙厚的老屋原貌,连旧租界时期的雕花窗玻璃都全部保留了下来,只进行翻新和部分改建,以使其更符合图书馆的功能要求,令会员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亦可有机会缅怀昔日大武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些该是下次专题里要讲的内容了。
![]() |
图书馆所用门窗的特殊结构,目前仅有两座楼保存了下来 |
参考文献:
1. 《汉口租界志》(集体编著,2003)
2. 《湖北近代建筑》(李百浩,2005)
3. 《华中建筑》2010-11 2009-12 200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