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历史之哲学见
印象中去年就买了这本书的。当时只是因为对历史很感兴趣,想了解历史,但是也不是仅仅只想知道简单的历史故事。也不记得是不是豆瓣读书推荐的这本书。反正就当当了吧。然后呢,看了一点点,看不下去呢,就一直搁置着,中途还借给同事了,他也搁置着嫌字小没看。前段时间,觉得看书很重要,决定重新再看这书。十一来了就开始看呢。现在看完觉着真好看,我当时肯定是没心情看书,才会觉着无聊的啊。认真沉浸其中,真是一种享受。可以看历代读书人、官宦之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心理思想等等。真是盛宴.....
《万历》 是我看的黄仁宇先生的第一本书,看完这本,我已经是非常想看黄仁宇先生的系列文集呢。黄先生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很惊喜的发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战日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党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生在这样的时期,或许他会对历史很兴趣,想去研究。
本书有七个章节,分别讲了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人中的一些些我曾经在电视剧上看到过,电视里面反映的都是一代伟人的形象而且也不深刻,顶多也只是单个人讲单个事,从而反映主角的伟大之处。在本书中,完全是一个全面的剖析,联系时代背景、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每个方面充分反映一个人的特性。印象最深之处是每章章节完结之后还列出注释出处。尽管,我们或许不会去查证,但是专业人士或许用得着。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故事很真实,作者很用心。这给书的印象很好。
在自序中,黄先生就表示:‘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在后面章节中,先生无时不在反映万历时代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律体系是经济不发达,不能对外贸易的根源。文官实际上是掌握这个国家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无形力量使得万历对付他们用‘无为而治’的方法。
Chapter1万历皇帝,万历小皇帝九岁登基,在张居正的辅佐下,慢慢长大。万历也慢慢的对张居正的观念在转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看的书也变多,使得万历也慢慢看得清真相。小皇帝小时候真很受张限制的,比如书法这个。万历深知,自己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的产物,倒掉张冯,真正受益的并不是他自己。很难得出来个对国家 社会负责的人。就算难得有这么一个,也会被邪恶的多数文官的大势所趋。万历已不想参与这复杂的事儿呢。
Chapter2首辅申时行,3我很喜欢申时行。他是一个富有现实感的人,懂得为臣之道。他的结果最好。他对现象看得也很透彻。他老成,他的老成来自长期处理各种人事经验,这种经验使他深知我们这样的帝国有一个特点: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否者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要影响全体文官,申时行必须首先提供自己的诚意。他宁可被目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剂折衷的原则。他确实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是国家最大的问题也就是文官。
【To Be Continued】
《万历》 是我看的黄仁宇先生的第一本书,看完这本,我已经是非常想看黄仁宇先生的系列文集呢。黄先生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很惊喜的发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战日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党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生在这样的时期,或许他会对历史很兴趣,想去研究。
本书有七个章节,分别讲了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人中的一些些我曾经在电视剧上看到过,电视里面反映的都是一代伟人的形象而且也不深刻,顶多也只是单个人讲单个事,从而反映主角的伟大之处。在本书中,完全是一个全面的剖析,联系时代背景、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每个方面充分反映一个人的特性。印象最深之处是每章章节完结之后还列出注释出处。尽管,我们或许不会去查证,但是专业人士或许用得着。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故事很真实,作者很用心。这给书的印象很好。
在自序中,黄先生就表示:‘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在后面章节中,先生无时不在反映万历时代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律体系是经济不发达,不能对外贸易的根源。文官实际上是掌握这个国家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无形力量使得万历对付他们用‘无为而治’的方法。
Chapter1万历皇帝,万历小皇帝九岁登基,在张居正的辅佐下,慢慢长大。万历也慢慢的对张居正的观念在转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看的书也变多,使得万历也慢慢看得清真相。小皇帝小时候真很受张限制的,比如书法这个。万历深知,自己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的产物,倒掉张冯,真正受益的并不是他自己。很难得出来个对国家 社会负责的人。就算难得有这么一个,也会被邪恶的多数文官的大势所趋。万历已不想参与这复杂的事儿呢。
Chapter2首辅申时行,3我很喜欢申时行。他是一个富有现实感的人,懂得为臣之道。他的结果最好。他对现象看得也很透彻。他老成,他的老成来自长期处理各种人事经验,这种经验使他深知我们这样的帝国有一个特点: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否者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要影响全体文官,申时行必须首先提供自己的诚意。他宁可被目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剂折衷的原则。他确实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是国家最大的问题也就是文官。
【To Be Continued】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