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别样的沉默,在音乐中绽放,在学术中审视(2009)
![]() |
她曾经获得师大校园歌手大赛第一名,组建棒棒糖乐队,自己作词作曲,制作十首音乐demo…… |
胡乐野,这个名字,也许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她的音乐,她曾经获得师大校园歌手大赛第一名,组建棒棒糖乐队,自己作词作曲,制作十首音乐demo,还有音乐mv,却鲜有人知道,她对学术、对人生的思考有多深刻,她不是只有音乐,她有良好的家教,有独立的价值观,有自由的思想,也许只有把她真正放到研究生的位置时,我们才会对她有更深的理解。
音乐之旅:创作的自我表达
对于胡乐野而言,家庭氛围的宽松,生活的独立,小时候学习琵琶,以后接触民乐,后来选择学昆曲,很多决定都是自己做的。她说这些并不是为了学一种技能,而是培养欣赏的能力,这些也使自己的唱歌和创作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棒棒糖乐队的经营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与人的交往,包括创作的灵感,虽然乐队的其他成员都已是上班族,但大家依然玩的很好,做的很好,他们也会亲切的称她“小白”,胡乐野说包括乐队的吉他手,大家到目前为止都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他们会帮助编曲,也是第一个听众。
谈到创作都是自己原创,她觉得唱歌不能总是在诠释别人的东西,自己有那么多的想法,不想受到别人的控制,愿意尝试将自己的想法单纯的唱出来。胡乐野说在写歌时,身心会处于一种极端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因为投入,就要有丰富的情感,所以会认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与周围人交流,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她说一个人不能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周围的人和物,但是在回顾自己过去的创作时,要有走出来的能力,当跳出来回过头看,会发现自己的创作原来是有同一主题的,那就是人的幸福都是很独立的,人是平等的。对于音乐,胡乐野更愿意将它归为天赋,归为兴趣,她说对于她的人生而言,音乐只是一个爱好,她的理想是学术的发展。很多人都在做一些很好玩的事情,只是因为自己唱歌能够被大家听到或分享到,所以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学术之歌:痛并快乐着
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胡乐野经历过无法平衡音乐和学习的阶段。研究生一年级时,音乐处于瓶颈期,找不到更好的发展方式;与学业的冲突日趋明显,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结果棒棒糖乐队不得不解散。在解散的那段时间,突然发现自己人生少了很大的乐趣,没有了自我发泄的渠道。因为平时对自我的要求很理性,而在舞台上可以很张扬,有了发泄的合法性,舞台对自己来说是很自然的过程,进入舞台,就处于舞台的状态。而且玩乐队很自由,是人格精神的独立,也是自我表达的方式。而乐队解散,这种表达方式找不到表现的舞台,而且不见得不接触,学习就一定会进入自己理想的状态,所以在今年下半年,乐队开始复出演出。现在经过大家不断的调整和努力,乐队进入正轨,自己也可以做到把握得住自己的唱歌、学术、乐队,在学校就有学生的状态,玩音乐就进入音乐的状态。
胡乐野喜欢摇滚乐,因为它的不受拘束,可以表达人的独立思考,而这,在读研究生后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她说读研和摇滚乐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它们有着相通点,因为它们都会打破你惯有的思考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可以做到很好的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读研的过程就是要推翻以前学到的很多东西,要学会质疑,这跟独立音乐所表达的是一样的,就是要表达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个人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把爱好和学习分的太过明显,结果自己很疲惫,什么都处理不好,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换个思维,让自己享受这个过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以找到二者的相通点。
她说现在每天跟不同的人接触,会给自己很直接的刺激,会更深刻的思考,别人的经历也会变成自己的视野,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也更容易换个角度看世界,更有容忍度。而文章也是观察后的结论,唱歌也是观察后想法的表达。现在对人生有了很不一样的理解,心态更成熟,不再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不断反思自身,无论是做音乐还是做论文,什么是自己真正学到的东西,在自己希望的涵养或层次上有了多大的提高,这或许更重要,所以现在也会回过头去学音乐的基本的东西,会学以前比较不喜欢的数学,会全方位的发展。
平衡爱好与学业,很重要的是要确定自己想做什么,无论怎样尽力让自己满意些。一个阶段的人生也许就该符合某个阶段该有的状态,去沉淀一下,无论多少年后回过头反思,都可以昂首阔步的继续走下去。胡乐野现在可以将爱好和学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虽然还在玩乐队,但在与其他音乐人交流时,她是带着思考审视的,这样的爱好和兴趣是一笔只属于她的财富,也是她在学术上的的独创之处。
治学之悟:在思考中蜕变
读研究生的过程,给了胡乐野很多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现在会觉得,发表多少论文,得多少奖,只是一种外在的强加物,发论文是顺其自然的过程,不要带过多功利性的目的,能表达自己就好。就像在在创办班刊《旭》时,是希望大家的成果可以展示,有一个表现的舞台。
读研使胡乐野体悟到研究生是很个人的过程,是享受寂寞和孤独的过程,更指向自我发展。她认为研究生,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多是少,要努力做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的视野和精神,不要太拘束在一种价值观中,要有属于自己的别人夺不走的东西。当把思考作为生活中惯常的行为时,可能很痛苦,但每天都会发现一个不同以往的自己,能把握自己的想法就是在享受它。读书就是要每天都思考,把它作为生活的常态。胡乐野说自己不能忍受脑袋是空的,每天都在不断的思考中度过,只有这样才有活着的感觉。研究生后的生活,自己的心更加的虔诚,有时候太认真太看重一件事,害怕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反而会做不好,所以她羡慕做音乐时的自己,更顺其自然,现在也会不断反思,在学术上向做音乐时的心态靠拢。
胡乐野说要谢谢导师丁钢教授,是他给予了自己很多的启发,导师治学很严谨,对细节很重视,要求文章视野要大,方法要新,但是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不限定论文的框架,有很大的宽容度,而且会主动和她谈论音乐的事,这就使她思维更开阔,也会用大视域、大胸襟,看待、对待身边的人和物,也更不愿用自己都不满意的论文敷衍了事,一直在不断的积累,不断的自我完善。
给新生的建议
我们或许可以从胡乐野的所悟所得中体会出研究生的第一年该如何度过。胡乐野说研究生的第一年,读研由不是一种生活状态到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痛苦和迷茫是正常的,不痛苦反而说明可能有问题,因为感到痛苦正说明是对目前状态的不满,自己要求进步,一旦突破了这个混沌期,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但这一过程要忍受得了孤独,要相信自己,要有信仰在,能够投入进去。这个过程也许很压抑,那就可以把读研分成一个个小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目标,并实施。有很多同学会急切冒进,高估自己,那就转换思考方式,只要超越自己目前的状态就是进步。
努力能够看些经典的著作,帮助理清学科发展的脉络,找寻根本的本质的问题,帮助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突破自我。经常与导师交谈,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同时根据自己研究的兴趣点画一个圈,然后看与之相关的书,一开始都会比较迷茫,一旦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就围绕这个点逐渐扩大周围的圈圈,促进自己的思考。无论是否喜欢一门课,无论学到多少,都要投入其中,因为这个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不投入就不会知道哪一点会对自己有启发,努力使自己成为世界的观察者、体验者。
最后借用一句话概括胡乐野的治学和音乐之路,“学术之乐,乐在其中”。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24 04: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