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读书记(2011)
1. 《白王后》 (英)菲莉帕·格雷戈里
一个好的故事便是关键。玫瑰战争,塔里的王子,白王后,一切可算是都铎王朝的前续,下一本正好读作者的《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就像是一部好剧的上下二季。可怜的白王后,虽然费尽心机也没有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推上王位,而是让他们在伦敦塔里成为生死未卜的历史之谜,可好歹让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胜利的一方,最后成了大名鼎鼎的亨利八世的外婆。这个结局对于她来说还真是啼笑皆非呢。
2.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英)菲莉帕·格雷戈里
跟《白王后》一样流畅且引人入胜,菲利帕·格里高利真不愧“英国皇室历史小说女王”的称号。尽管已经看了同名电影以及《都铎王朝》在先,对亨利八世那段历史也已经太熟悉太熟悉,依然读得很茶饭不思。作者POV的视角选得很好,是那段历史里最置身其中又游离在外的玛丽·波琳,很讨巧的写作手法,可以吸引我们这些被电视剧灌得烂熟于心的读者。条件反射地,一看到亨利八世,眼前浮现的就是英俊的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3.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巴西)保罗·柯艾略
此薇罗妮卡非彼薇罗妮卡,但读这本书的时候却总是想起基耶斯诺夫斯基影像里的薇罗妮卡。也许大多数人都和薇罗妮卡们一样,觉得做自己太累,搞定其他人太难,最后出路无外乎是去死,或者疯掉,或者至少假装疯掉。
4. 《春尽江南》 格非
中国作家爱写现实,但一写现实就面目可憎起来,太入世了,除了讽讽世,就是YY下女人,还能有什么呢?近年看国内小说越来越少,也是因为此,西方作家往往能够超脱出去,思考更形而上的东西,或者超越物质世界的永恒价值,但国内作家的境界和视野鲜少达到。即使如格非,80年代多么勇于尝试小说创作新手法的格非,写出让少女时代的我无比纠结的《褐色鸟群》的格非,也终于对现实俯首帖耳了。PS.那一代诗人的面目倒是被他写得惟妙惟肖。
5. 《这些人,那些事》 吴念真
文字很有台湾老电影那种感觉,属于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们的那一代的老电影,朴实凝重,充满属于凡人俗世的悲悯,真挚动人。
6. 《停车暂借问》 钟晓阳
清扬婉约如一阕小词,仓促收尾之后仍余音袅袅,读完才知道电影版的《烟雨红颜》有多坑爹,这本书的亮点在于文字之美和文字之雅,故事倒是平平,不过是少女情怀,非要削足适履用影像来表现,男女之间微妙的心绪荡然无存。这些读着红楼和白香词谱成长起来的台湾作家,对古典文学的承继明显强过内地作家,比如这本《停车暂借问》,又比如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
7. 《星期六》 (英)伊恩·麦克尤恩
译文新版,封面比老版的作家大头像好太多。虽然很讨厌主题先行,非要展示一个家庭911之后的生活,以及家庭成员对于伊拉克战争的看法,但命题作文而言,伊恩·麦克尤恩交的答卷还是非常perfect,至少不会像《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那样让人厌恶。麦克尤恩擅长于将日常生活里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件,演化大事故,而这大事故,极有可能改变主角的一生,比如《赎罪》里送错的小纸条,《只爱陌生人》里观光走错的路,《在切瑟尔的海滩上》新婚夫妇某次不成功的性事,《爱无可忍》里意外飘走的热气球。这本《星期六》里,是一次开车小擦挂,最终导致的事故虽然不足以危及主角的生命,也不会影响主角的一生,但却也切实改变了他对于一些事情和家人的看法。在2003年,这本书应该算是相当入时,但放在现在,萨达姆已死,核武器子虚乌有,美国正准备撤军,再读到其中关于伊拉克问题的思考和争论,始终有点不合时宜。所以我还是认为小说入世太深实在是败笔。除此之外,一切都好,技巧纯熟,用尤利西斯式意识流的写法,将所有故事浓缩于24小时内,在伊恩·麦克尤恩而言,应该算是毫无难度吧。
8. 《阿姆斯特丹》 (英)伊恩·麦克尤恩
麦克尤恩最为轻快的作品,简练精妙,嘲讽起人来不动声色,简单的一段心理描写就把人物丑态毕现无疑,读起来相当很愉快,难怪最终是这本而不是他的别的作品获布克奖。
9. 《南京安魂曲》 哈金
数次不忍卒读,最终还是用了一个通宵读完。如余华在前言里所说,这本书没有花哨的形式,只有纪录片般质朴的事实本身。对于一个民族的苦难来说,也不需要什么花哨的形式,简朴事实本身就有让人震撼的力量。用战争的极端环境来拷问人性太残忍了,你无法想象人可以邪恶丑陋到什么样子,旁观这一切的明妮·魏特林最后自杀了,这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一个好的故事便是关键。玫瑰战争,塔里的王子,白王后,一切可算是都铎王朝的前续,下一本正好读作者的《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就像是一部好剧的上下二季。可怜的白王后,虽然费尽心机也没有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推上王位,而是让他们在伦敦塔里成为生死未卜的历史之谜,可好歹让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胜利的一方,最后成了大名鼎鼎的亨利八世的外婆。这个结局对于她来说还真是啼笑皆非呢。
2.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英)菲莉帕·格雷戈里
跟《白王后》一样流畅且引人入胜,菲利帕·格里高利真不愧“英国皇室历史小说女王”的称号。尽管已经看了同名电影以及《都铎王朝》在先,对亨利八世那段历史也已经太熟悉太熟悉,依然读得很茶饭不思。作者POV的视角选得很好,是那段历史里最置身其中又游离在外的玛丽·波琳,很讨巧的写作手法,可以吸引我们这些被电视剧灌得烂熟于心的读者。条件反射地,一看到亨利八世,眼前浮现的就是英俊的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3.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巴西)保罗·柯艾略
此薇罗妮卡非彼薇罗妮卡,但读这本书的时候却总是想起基耶斯诺夫斯基影像里的薇罗妮卡。也许大多数人都和薇罗妮卡们一样,觉得做自己太累,搞定其他人太难,最后出路无外乎是去死,或者疯掉,或者至少假装疯掉。
4. 《春尽江南》 格非
中国作家爱写现实,但一写现实就面目可憎起来,太入世了,除了讽讽世,就是YY下女人,还能有什么呢?近年看国内小说越来越少,也是因为此,西方作家往往能够超脱出去,思考更形而上的东西,或者超越物质世界的永恒价值,但国内作家的境界和视野鲜少达到。即使如格非,80年代多么勇于尝试小说创作新手法的格非,写出让少女时代的我无比纠结的《褐色鸟群》的格非,也终于对现实俯首帖耳了。PS.那一代诗人的面目倒是被他写得惟妙惟肖。
5. 《这些人,那些事》 吴念真
文字很有台湾老电影那种感觉,属于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们的那一代的老电影,朴实凝重,充满属于凡人俗世的悲悯,真挚动人。
6. 《停车暂借问》 钟晓阳
清扬婉约如一阕小词,仓促收尾之后仍余音袅袅,读完才知道电影版的《烟雨红颜》有多坑爹,这本书的亮点在于文字之美和文字之雅,故事倒是平平,不过是少女情怀,非要削足适履用影像来表现,男女之间微妙的心绪荡然无存。这些读着红楼和白香词谱成长起来的台湾作家,对古典文学的承继明显强过内地作家,比如这本《停车暂借问》,又比如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
7. 《星期六》 (英)伊恩·麦克尤恩
译文新版,封面比老版的作家大头像好太多。虽然很讨厌主题先行,非要展示一个家庭911之后的生活,以及家庭成员对于伊拉克战争的看法,但命题作文而言,伊恩·麦克尤恩交的答卷还是非常perfect,至少不会像《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那样让人厌恶。麦克尤恩擅长于将日常生活里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件,演化大事故,而这大事故,极有可能改变主角的一生,比如《赎罪》里送错的小纸条,《只爱陌生人》里观光走错的路,《在切瑟尔的海滩上》新婚夫妇某次不成功的性事,《爱无可忍》里意外飘走的热气球。这本《星期六》里,是一次开车小擦挂,最终导致的事故虽然不足以危及主角的生命,也不会影响主角的一生,但却也切实改变了他对于一些事情和家人的看法。在2003年,这本书应该算是相当入时,但放在现在,萨达姆已死,核武器子虚乌有,美国正准备撤军,再读到其中关于伊拉克问题的思考和争论,始终有点不合时宜。所以我还是认为小说入世太深实在是败笔。除此之外,一切都好,技巧纯熟,用尤利西斯式意识流的写法,将所有故事浓缩于24小时内,在伊恩·麦克尤恩而言,应该算是毫无难度吧。
8. 《阿姆斯特丹》 (英)伊恩·麦克尤恩
麦克尤恩最为轻快的作品,简练精妙,嘲讽起人来不动声色,简单的一段心理描写就把人物丑态毕现无疑,读起来相当很愉快,难怪最终是这本而不是他的别的作品获布克奖。
9. 《南京安魂曲》 哈金
数次不忍卒读,最终还是用了一个通宵读完。如余华在前言里所说,这本书没有花哨的形式,只有纪录片般质朴的事实本身。对于一个民族的苦难来说,也不需要什么花哨的形式,简朴事实本身就有让人震撼的力量。用战争的极端环境来拷问人性太残忍了,你无法想象人可以邪恶丑陋到什么样子,旁观这一切的明妮·魏特林最后自杀了,这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