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袼褙
打袼褙是很讲究程序的。首先要找一块平整的木板,其面积大小依据袼褙的大小而定。我小时候见到的,母亲如果打比较小的袼褙,就用我家包饺子擀面条的面板,如果面积比较大,就把我家的门板从门轴上卸下来,在门板上打。
打袼褙很重要的技术是熬浆糊,取白面加水在锅里熬,边熬边用饭铲不停地搅动,防止糊锅。熬浆糊加水一定要适量,如果水太多,浆糊稀了,黏度不够,太稠了,袼褙会太厚太硬,增加纳鞋底时进针的阻力。
打袼褙时,要找一个阳光明媚,日照充足的好天气,目的是当天就可以把袼褙晒干。母亲把面板或是门板平放在炕上,先沿着面板外延刷一层浆糊,为的是容易把袼褙从面板上揭下来。一般第一层要用一块比较结实的布,来做袼褙的底子,这样的袼褙质量才好。
打袼褙的原料,就是用穿过的破旧衣服,已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破旧得已经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了,真正的废物利用,也算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典型了。本来已经糟朽,甚至是千疮百孔、破旧不堪的东西,经过巧手整理再造,便成为全家老小须臾不能离开的鞋子了。巴掌大的布片也舍不得丢,一片片地抻开、抚平。
看母亲打袼褙也算是一种艺术欣赏,特别是在门板上打袼褙。母亲会高高地挽起袄袖,一手握浆糊刷子,一手拿着布片,刷一层浆糊,粘一层布片,恰如一位泼墨艺术大师在挥毫作画,转瞬之间,一幅个性鲜明的布贴画就做成了。
打袼褙的布片,我们土话叫“噗扯”,这两个字到底应该怎么写,我很费了一番琢磨,只有依照我们土话的发音。我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噗”是仿音,“扯”是摹意。不过这都是猜想,可能用“铺衬”这两个字更准确。
袼褙打好了,就可以剪鞋样了。比着旧的鞋底子,当然如果是给孩子们做鞋,还得考虑脚在不断地长呢,要有一定的余量。袼褙剪成的鞋样四周的毛边,要用白布条包边,把几块袼褙做的同样鞋底重叠在一起,最后用一块剪得和鞋样同样的白布把它包起来,鞋底的雏形就做成了。纳鞋底前,先用纺车纺线,多股合在一起绕成线绳。线绳的粗细,要根据所纳鞋底的厚度来确定。纳鞋底的针脚要排列有序,手巧的姑娘,可以纳出许多花样。每纳一针,都要先用锥子扎眼,然后大针叉子从针眼上带线穿过去,手指还要戴一个顶针,一针一针地纳,一双鞋所需要的功夫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每双鞋都浸透着纳鞋人的心血。
------------------------------------------------------------------------------------------------------------------------
赵大妈、李大妈支起了方桌开始打袼褙。村里人听说打袼褙,纷纷从自家带来碎布头,一时间桌子上堆满了五颜六色的原材料,农家四合院内立即挤满了看热闹的乡亲们。只见大妈们将一块表面平光的木板放在桌上,再用以玉米面熬制的糨糊均匀地刷在木板上,然后再将碎布头一块块扯平并均匀地贴上去。一块块凌乱的碎布头在几位大妈的巧手中转眼间就成了一幅“油画”。
法国记者夏翁说,他去年在巴黎一家画廊里第一次见到中国的袼褙时不禁惊叹道:“这就像是毕加索的油画!”强烈的好奇心使他来到了陕西,想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这次看了后,他觉得这种制作过程特别地有意义,并要将这种古老的手工艺展现给法国的观众。
------------------------------------------------------------------------------------------------------------------------
打袼褙,就是铺一层旧布,抹一层浆糊,这样抹上三四层,就把它贴到墙上让风吹日晒干透,把干袼褙按鞋的尺寸大小剪成鞋底,一层一层粘起来,粘到一定厚度,就用砖压住,让它密实干透,如果做千层底,还得在剪成的每层袼褙边上粘上白布条,鞋底粘压好了,用锥子一个针眼一个针眼地扎,用事先车好的麻绳一针一针地纳。手腕上戴一个厚布套,用来把纳底子的麻绳抽紧,纳好了还得用斧子捣平,然后绱上鞋帮子,最后用楦头楦出来,鞋就做成了。
------------------------------------------------------------------------------------------------------------------------
刚入夏,母亲就着手打袼褙了,他说,夏日太阳毒,袼褙干得快些。
母亲先收集一堆旧布片,花花绿绿的,都是一些不能做补丁的余料。而后,搬出饭桌子,用事先打好的糨糊,在桌子上抹上薄薄一层,再把布片一张张粘上去。粘布片时,母亲格外认真,她端详着,比划着,为了让布片间无缝隙,并且布片不能重叠。粘完一层,再抹上一层糨糊,粘满二层布片。如此粘完五、六层,这个程序,就结束了。
接下来,把饭桌子拿到室外,大毒日头天,一个晌午,层层布片就晒干了,袼褙就做成了。
母亲就小心翼翼地把袼褙揭下来,用手翻折,袼褙发出了“嘎巴、嘎巴”的声音,现在联想着,“袼褙”应该是象声词。
------------------------------------------------------------------------------------------------------------------------
------------------------------------------------------------------------------------------------------------------------
打袼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最为盛行的民间手工工艺。袼褙多用来做布鞋、戏服、龙套等。如今,在郑州打袼褙的人已经是寥寥无几了。
家住郑州市管城区南顺城街34号院的邓全英老大娘,至今还用旧时的工艺打袼褙。老人今年66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问及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回答是天天劳作,心胸开朗,尤其是至今还坚持每天打上几张袼褙销往南方的布鞋厂。
据老人介绍,在家里打袼褙简单易行,工具有剪刀、袼褙板、糨糊盆、泡面桶、铁锅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道工序:
1.熬糨糊:先在泡面桶里泡上白面,让其发酵,然后将发酵好的面糊过滤,去除杂质,接着把面糊倒进铁锅里熬制。
2.撕“铺衬”:就是用手将破旧棉布(铺衬)按面料的纹理撕成布块、布条叠齐待用。
3.做准备:先制作一块袼褙板,在板子上画上或钉上标尺,一般是一尺八寸见方或一尺八寸乘二尺。在袼褙板的左边留一尺左右的空间,以便放置剪刀、“铺衬”。然后把袼褙板用凳子等支撑起来,约呈15度斜角,右边高,左边低,左边板头处放置糨糊盆。
4.打袼褙:打第一张袼褙时,先在标尺内四周抹上糨糊,然后把大块“铺衬”铺平粘在板上作袼褙底,再将小一点的“铺衬”一块块“压茬”粘在大“铺衬”上,就这样一茬压一茬地糊,直到最后,用大块“铺衬”作袼褙面。袼褙根据用户需要一般做成二至六层。
5.晒袼褙:先在打好的袼褙面上均匀地抹上一层糨糊,然后揭下来贴在房屋墙壁上,晾晒一至两天就成了一张既硬朗又富有韧性的成品袼褙。
邓大娘说,她年轻的时候,郑州袼褙厂生意很红火,生产的袼褙不仅满足郑州市鞋帽、服装厂的需要,还远销温州、内蒙古、新疆、山东、陕西、山西等地。袼褙厂取消以后,很多打袼褙能手都赋闲在家。她认为打袼褙做布鞋对人的健康多好呀,还能废物利用,她想找个人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
------------------------------------------------------------------------------------------------------------------------
打袼褙,主要用三样东西:布,浆糊,炕桌或者是大的平整板子。布:面上的布,一定要用新的,或者是八九成新的结实布;中间的布,不需要是新的,不是“麻花”布就能用。浆糊:是用白面打的浆子,或者是稠稠的饭米汤。姥姥打袼褙,最外面的布,是平时积攒的,相对大的新一些的布,或者是“家织布”;中间的布,是我们实在不能穿的旧衣服,拆开了后,把有补丁的地方拆开,除掉一碰就坏的,像纱布一样的地方,洗净后,就可以用了。我小时候,姥姥所用的浆糊,是她精心熬煮的高粱米饭的稠米汤;后来白面不那么紧张了,姥姥才用白面打浆糊。
姥姥打袼褙,一般都是打在炕桌上的。姥姥先在桌子表面,抹一层薄薄的米汤;就赶紧把新一些的布,顺长平铺在桌子表面上,不让接缝的地方重叠。然后,就在布的上面,再抹一层相对厚一些的米汤;接着,把新一点的布,顺宽平铺一层。然后,再抹一层厚米汤,再顺长平铺旧布,接着,再抹厚米汤,再顺宽平铺旧布。就这样反复,把布平铺个十层八层的,再抹一层厚米汤,最上面再平铺一层新一些的布;最后,在布上抹一层薄薄的米汤以后,铺布的过程就完成了。接着,就可以把炕桌拎到屋外,放在阳光下晾晒了。
姥姥每年打袼褙,都是在春末到秋初这段时间里进行。打袼褙的布,姥姥已经在平时,随手就处理好了,所以,姥姥就选太阳“毒”的一天,把袼褙打好了,放到太阳下面晾晒着;有个一两天,袼褙就干透了。每次姥姥看见袼褙的四边向上翘起了边,就用手或者脸接触一下袼褙的中间位置,根据她的经验,判定袼褙是否干透了。干透的,姥姥就小心翼翼地从一个角开始,用一只手拽着袼褙的角,慢慢往上拉,使袼褙均匀离开桌子面,保证袼褙不起皮,不出褶子。没干的,就接着晾晒着,直到袼褙完全干透为止。整张袼褙取下来后,袼褙就真正做好了,只等着“改头换面”了!
打袼褙很重要的技术是熬浆糊,取白面加水在锅里熬,边熬边用饭铲不停地搅动,防止糊锅。熬浆糊加水一定要适量,如果水太多,浆糊稀了,黏度不够,太稠了,袼褙会太厚太硬,增加纳鞋底时进针的阻力。
打袼褙时,要找一个阳光明媚,日照充足的好天气,目的是当天就可以把袼褙晒干。母亲把面板或是门板平放在炕上,先沿着面板外延刷一层浆糊,为的是容易把袼褙从面板上揭下来。一般第一层要用一块比较结实的布,来做袼褙的底子,这样的袼褙质量才好。
打袼褙的原料,就是用穿过的破旧衣服,已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破旧得已经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了,真正的废物利用,也算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典型了。本来已经糟朽,甚至是千疮百孔、破旧不堪的东西,经过巧手整理再造,便成为全家老小须臾不能离开的鞋子了。巴掌大的布片也舍不得丢,一片片地抻开、抚平。
看母亲打袼褙也算是一种艺术欣赏,特别是在门板上打袼褙。母亲会高高地挽起袄袖,一手握浆糊刷子,一手拿着布片,刷一层浆糊,粘一层布片,恰如一位泼墨艺术大师在挥毫作画,转瞬之间,一幅个性鲜明的布贴画就做成了。
打袼褙的布片,我们土话叫“噗扯”,这两个字到底应该怎么写,我很费了一番琢磨,只有依照我们土话的发音。我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噗”是仿音,“扯”是摹意。不过这都是猜想,可能用“铺衬”这两个字更准确。
袼褙打好了,就可以剪鞋样了。比着旧的鞋底子,当然如果是给孩子们做鞋,还得考虑脚在不断地长呢,要有一定的余量。袼褙剪成的鞋样四周的毛边,要用白布条包边,把几块袼褙做的同样鞋底重叠在一起,最后用一块剪得和鞋样同样的白布把它包起来,鞋底的雏形就做成了。纳鞋底前,先用纺车纺线,多股合在一起绕成线绳。线绳的粗细,要根据所纳鞋底的厚度来确定。纳鞋底的针脚要排列有序,手巧的姑娘,可以纳出许多花样。每纳一针,都要先用锥子扎眼,然后大针叉子从针眼上带线穿过去,手指还要戴一个顶针,一针一针地纳,一双鞋所需要的功夫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每双鞋都浸透着纳鞋人的心血。
------------------------------------------------------------------------------------------------------------------------
赵大妈、李大妈支起了方桌开始打袼褙。村里人听说打袼褙,纷纷从自家带来碎布头,一时间桌子上堆满了五颜六色的原材料,农家四合院内立即挤满了看热闹的乡亲们。只见大妈们将一块表面平光的木板放在桌上,再用以玉米面熬制的糨糊均匀地刷在木板上,然后再将碎布头一块块扯平并均匀地贴上去。一块块凌乱的碎布头在几位大妈的巧手中转眼间就成了一幅“油画”。
法国记者夏翁说,他去年在巴黎一家画廊里第一次见到中国的袼褙时不禁惊叹道:“这就像是毕加索的油画!”强烈的好奇心使他来到了陕西,想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这次看了后,他觉得这种制作过程特别地有意义,并要将这种古老的手工艺展现给法国的观众。
------------------------------------------------------------------------------------------------------------------------
打袼褙,就是铺一层旧布,抹一层浆糊,这样抹上三四层,就把它贴到墙上让风吹日晒干透,把干袼褙按鞋的尺寸大小剪成鞋底,一层一层粘起来,粘到一定厚度,就用砖压住,让它密实干透,如果做千层底,还得在剪成的每层袼褙边上粘上白布条,鞋底粘压好了,用锥子一个针眼一个针眼地扎,用事先车好的麻绳一针一针地纳。手腕上戴一个厚布套,用来把纳底子的麻绳抽紧,纳好了还得用斧子捣平,然后绱上鞋帮子,最后用楦头楦出来,鞋就做成了。
------------------------------------------------------------------------------------------------------------------------
刚入夏,母亲就着手打袼褙了,他说,夏日太阳毒,袼褙干得快些。
母亲先收集一堆旧布片,花花绿绿的,都是一些不能做补丁的余料。而后,搬出饭桌子,用事先打好的糨糊,在桌子上抹上薄薄一层,再把布片一张张粘上去。粘布片时,母亲格外认真,她端详着,比划着,为了让布片间无缝隙,并且布片不能重叠。粘完一层,再抹上一层糨糊,粘满二层布片。如此粘完五、六层,这个程序,就结束了。
接下来,把饭桌子拿到室外,大毒日头天,一个晌午,层层布片就晒干了,袼褙就做成了。
母亲就小心翼翼地把袼褙揭下来,用手翻折,袼褙发出了“嘎巴、嘎巴”的声音,现在联想着,“袼褙”应该是象声词。
------------------------------------------------------------------------------------------------------------------------
------------------------------------------------------------------------------------------------------------------------
打袼褙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之前最为盛行的民间手工工艺。袼褙多用来做布鞋、戏服、龙套等。如今,在郑州打袼褙的人已经是寥寥无几了。
家住郑州市管城区南顺城街34号院的邓全英老大娘,至今还用旧时的工艺打袼褙。老人今年66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问及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回答是天天劳作,心胸开朗,尤其是至今还坚持每天打上几张袼褙销往南方的布鞋厂。
据老人介绍,在家里打袼褙简单易行,工具有剪刀、袼褙板、糨糊盆、泡面桶、铁锅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道工序:
1.熬糨糊:先在泡面桶里泡上白面,让其发酵,然后将发酵好的面糊过滤,去除杂质,接着把面糊倒进铁锅里熬制。
2.撕“铺衬”:就是用手将破旧棉布(铺衬)按面料的纹理撕成布块、布条叠齐待用。
3.做准备:先制作一块袼褙板,在板子上画上或钉上标尺,一般是一尺八寸见方或一尺八寸乘二尺。在袼褙板的左边留一尺左右的空间,以便放置剪刀、“铺衬”。然后把袼褙板用凳子等支撑起来,约呈15度斜角,右边高,左边低,左边板头处放置糨糊盆。
4.打袼褙:打第一张袼褙时,先在标尺内四周抹上糨糊,然后把大块“铺衬”铺平粘在板上作袼褙底,再将小一点的“铺衬”一块块“压茬”粘在大“铺衬”上,就这样一茬压一茬地糊,直到最后,用大块“铺衬”作袼褙面。袼褙根据用户需要一般做成二至六层。
5.晒袼褙:先在打好的袼褙面上均匀地抹上一层糨糊,然后揭下来贴在房屋墙壁上,晾晒一至两天就成了一张既硬朗又富有韧性的成品袼褙。
邓大娘说,她年轻的时候,郑州袼褙厂生意很红火,生产的袼褙不仅满足郑州市鞋帽、服装厂的需要,还远销温州、内蒙古、新疆、山东、陕西、山西等地。袼褙厂取消以后,很多打袼褙能手都赋闲在家。她认为打袼褙做布鞋对人的健康多好呀,还能废物利用,她想找个人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
------------------------------------------------------------------------------------------------------------------------
打袼褙,主要用三样东西:布,浆糊,炕桌或者是大的平整板子。布:面上的布,一定要用新的,或者是八九成新的结实布;中间的布,不需要是新的,不是“麻花”布就能用。浆糊:是用白面打的浆子,或者是稠稠的饭米汤。姥姥打袼褙,最外面的布,是平时积攒的,相对大的新一些的布,或者是“家织布”;中间的布,是我们实在不能穿的旧衣服,拆开了后,把有补丁的地方拆开,除掉一碰就坏的,像纱布一样的地方,洗净后,就可以用了。我小时候,姥姥所用的浆糊,是她精心熬煮的高粱米饭的稠米汤;后来白面不那么紧张了,姥姥才用白面打浆糊。
姥姥打袼褙,一般都是打在炕桌上的。姥姥先在桌子表面,抹一层薄薄的米汤;就赶紧把新一些的布,顺长平铺在桌子表面上,不让接缝的地方重叠。然后,就在布的上面,再抹一层相对厚一些的米汤;接着,把新一点的布,顺宽平铺一层。然后,再抹一层厚米汤,再顺长平铺旧布,接着,再抹厚米汤,再顺宽平铺旧布。就这样反复,把布平铺个十层八层的,再抹一层厚米汤,最上面再平铺一层新一些的布;最后,在布上抹一层薄薄的米汤以后,铺布的过程就完成了。接着,就可以把炕桌拎到屋外,放在阳光下晾晒了。
姥姥每年打袼褙,都是在春末到秋初这段时间里进行。打袼褙的布,姥姥已经在平时,随手就处理好了,所以,姥姥就选太阳“毒”的一天,把袼褙打好了,放到太阳下面晾晒着;有个一两天,袼褙就干透了。每次姥姥看见袼褙的四边向上翘起了边,就用手或者脸接触一下袼褙的中间位置,根据她的经验,判定袼褙是否干透了。干透的,姥姥就小心翼翼地从一个角开始,用一只手拽着袼褙的角,慢慢往上拉,使袼褙均匀离开桌子面,保证袼褙不起皮,不出褶子。没干的,就接着晾晒着,直到袼褙完全干透为止。整张袼褙取下来后,袼褙就真正做好了,只等着“改头换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