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狗的“文二普”:再评弗吉尼亚•伍尔芙《阿弗小传》
1933年,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阿弗小传》由她与夫君莱昂纳德共同创办的获佳思书局(Hogarth Press)出版。和她此前行世的短篇小说一样,当时批评界反响平平。似乎可圈可点的只是题材特别——为一条学名叫“西班尼尔犬”的名种小狗立传。伍尔芙在日记里提到这本即将完稿的书,称之为“小故事”,并不打算写长,可杀青之际,却自叹笔墨不够收敛。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057607/
《小传》情节用一句俗语概括:狗眼看人。看到了巴芮特小姐,勃朗宁夫人,她的寂寞、男性追慕者和爱情、文学,还有向自由的放逐。同样内容,近代英国文学史著里可找到富饶的材料证据,还原出西洋一代扫眉才子的浪漫人生。只是,狗的视角给我们带来了另类的新鲜。
首先,狗和人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是废话一句。伍尔芙频频强调这一点,自有其目的。因为阿弗是天生莫名其妙地“文艺”,第一次看到巴芮特小姐,简直是情人隔世相逢:
【于是,绝望和痛苦的潮水淹没了他,无情而不可变更的命运如此袭来,他[阿弗]仰首长嚎。一个声音叫“阿弗”。他没听见。“阿弗”,那声音又叫了一下。他吃了一惊。本以为这里单只有他。他转过身。这屋里还有活物和他在一起?沙发上是什么?他生出一种疯狂的希望,不管沙发上是什么,也许能打开门,他就可以冲出去追蜜陀佛小姐,找到她——而这不过是一次捉迷藏游戏,就像以前经常在家里暖房中玩的一样。阿弗一个箭步冲向沙发。
“哦,阿弗!”巴芮特小姐说。她第一次正面看他。阿弗也第一次看着这个沙发上的女人。
两下都惊住了。[……](18-19)】
恁般心境,正是“愁看残红乱舞,忆花底初度逢”。但作者立刻抡起“人狗大防”的粗棍,当头就是一棒:“她是个女人;而他是条狗”(19)。于是,读者反而隐约觉得,阿弗与其说是条狗,不如说是错投狗胎、神智不昧的人,男人。他和“蕾丝边”伍尔芙一样,知道他自己与女主人注定没有结果——在狗的个案里,连想到注定没有结果这一事实都是可笑的。可是,比人占优势的是,他照样可以大摇大摆在她生活中爬来走去,其优势未必输与同居男女。
此后,“她是女人他是狗”的判词时不时出现。但最沉痛的打击莫过于勃朗宁先生的出现。并不是说此事让小狗彻底死心,而是在林黛玉般病弱的女主人那几下耳光里,他明白自己于她,到底几斤几两——不就是咬了你男朋友一口么?于是,这促成了“文艺”阿弗向“二逼”转型:
【像一个被放逐的人,他躺在地板上,内心激烈的情绪翻滚成漩涡,灵魂在漩涡中的岩石上撞得粉碎,又找到一小片立足之地,缓慢而痛苦地站起来,重新回到了干地上,最后出现在一片宇宙的废墟上,打量着一个在新的蓝图上建造的新世界。这是什么?——毁灭还是重建?这是个问题。他的困境只能追溯到这么个大概。(56-57)】
伍尔芙写到此处,已经从戏仿幽默的简•奥斯丁改向悲剧家莎士比亚致敬了。我们看到阿弗这条小生灵的哈姆雷特化,不知应该是喜是愁,甚至想不明白,比起这狗,我们自己失恋时是卑微些,还是崇高些。或者,哈,看穿了——她是个女人;而他也是个女人,是伍尔芙灵魂附了阿弗的体。阿弗遂望峰息心,开始随波逐浪的新狗生。
本次性质并不算特别恶劣的非群体性袭击事件分隔了阿弗的情欲和理性,他此后的角色充其量只是伦勃朗夫妇恩爱的近距离见证者。按照这个思路写下去,全书至少有三分之一不能算“阿弗小传”。所幸后头有一回“白教堂绑狗索赎金”,一叠波澜壮阔把阿弗从“二逼”打回了“普通”的原型,也彰显了伍尔芙本人对时代苦难的关怀,即她体内的狄更斯潜力:
【在白教堂,或托坦汉姆庭陆的尽头的某个三角形地带,贫穷、邪恶和悲惨已经不受干扰地孳生、闹腾和繁衍了几百年。圣吉艾尔斯大街上密布的老建筑群“几乎就是受刑罚者的群居地和乞丐之邦”。穷人如此攒集的世界,被称为“鸦巢”,很贴切。因为在那里人们头贴脚地拥挤在一起,像树冠上蜂拥的黑压压的乌鸦一样,不过那些房子不是树罢了。它们几乎不能算是房子。只是一些砖砌的洞穴,由污物横流的巷子分割开来。巷子里一天到晚闹哄哄地挤着半裸的女人。到了晚上,在西区忙了一天各自营生的小偷、乞丐和妓女回流到这里。警察已无计可施。落单的过路客没有办法,只有尽可能地快走,并像比姆斯先生一样,运用许多的引语、遁词和讳称来暗示,世界远非人们想当然的那样。霍乱将要发生。也许,霍乱给出的提示不会像这样闪烁其辞。(63-64)】
可惜,至少在本书里,伍尔芙和老前辈狄更斯一样,没有进一步思考如何解脱资本主义困局,否则她或也能成个马克思主义者。“被调教得自视为一个贵族”的阿弗遭遇劫持,住了几天贫民/狗窟,目睹同是天涯沦落狗的名犬邋遢龌龊,终于明白自己毕竟只是条狗,一只随时可以被厄运车轮碾死的小爬虫。没有恶棍会因为他是巴芮特小姐的宠物而对他手下留情,剁了也就剁了。
大难不死,阿弗与主人夫妇前往意大利“开拓新自由”。意大利,文艺复兴,诗人天堂。那里,“阿弗了解了男人永远不可能了解的——纯粹的爱,简单的爱,完整的爱,这样的爱在清晨时分,不会带来连绵的忧虑,没有羞耻,没有悔恨”(95),超越了狗性、人性,臻于与造物者游的神性。我不禁怀疑,年过半百、处于艺术高峰期的伍尔芙写到此处,是不是有意亲近西方正典的另一位巨擘:《神曲》作者,但丁。如果就此煞尾,在亚平宁半岛某处阳光海岬作一场小猪麦兜的白日甜梦,唱诵几声哈利路亚,也并不坏。
但作者忧郁的目光最终把阿弗和他的小姐投回到人间,投回到衰龄的稚趣里,投回到小姐为他而作的一首诗中,投回到阿弗这条“文艺”过也“二逼”过的“普通”小狗淡然的死之上。全书末句是作者本尊的大手笔,你会看到伍尔芙忧郁的双眼正逼视着你愁颤的心:
【“奇怪的是,客厅的桌子只是静静地伫立着。”(129)】
昨日书评:http://www.douban.com/note/182513374/
![]() |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057607/
《小传》情节用一句俗语概括:狗眼看人。看到了巴芮特小姐,勃朗宁夫人,她的寂寞、男性追慕者和爱情、文学,还有向自由的放逐。同样内容,近代英国文学史著里可找到富饶的材料证据,还原出西洋一代扫眉才子的浪漫人生。只是,狗的视角给我们带来了另类的新鲜。
首先,狗和人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是废话一句。伍尔芙频频强调这一点,自有其目的。因为阿弗是天生莫名其妙地“文艺”,第一次看到巴芮特小姐,简直是情人隔世相逢:
【于是,绝望和痛苦的潮水淹没了他,无情而不可变更的命运如此袭来,他[阿弗]仰首长嚎。一个声音叫“阿弗”。他没听见。“阿弗”,那声音又叫了一下。他吃了一惊。本以为这里单只有他。他转过身。这屋里还有活物和他在一起?沙发上是什么?他生出一种疯狂的希望,不管沙发上是什么,也许能打开门,他就可以冲出去追蜜陀佛小姐,找到她——而这不过是一次捉迷藏游戏,就像以前经常在家里暖房中玩的一样。阿弗一个箭步冲向沙发。
“哦,阿弗!”巴芮特小姐说。她第一次正面看他。阿弗也第一次看着这个沙发上的女人。
两下都惊住了。[……](18-19)】
恁般心境,正是“愁看残红乱舞,忆花底初度逢”。但作者立刻抡起“人狗大防”的粗棍,当头就是一棒:“她是个女人;而他是条狗”(19)。于是,读者反而隐约觉得,阿弗与其说是条狗,不如说是错投狗胎、神智不昧的人,男人。他和“蕾丝边”伍尔芙一样,知道他自己与女主人注定没有结果——在狗的个案里,连想到注定没有结果这一事实都是可笑的。可是,比人占优势的是,他照样可以大摇大摆在她生活中爬来走去,其优势未必输与同居男女。
此后,“她是女人他是狗”的判词时不时出现。但最沉痛的打击莫过于勃朗宁先生的出现。并不是说此事让小狗彻底死心,而是在林黛玉般病弱的女主人那几下耳光里,他明白自己于她,到底几斤几两——不就是咬了你男朋友一口么?于是,这促成了“文艺”阿弗向“二逼”转型:
【像一个被放逐的人,他躺在地板上,内心激烈的情绪翻滚成漩涡,灵魂在漩涡中的岩石上撞得粉碎,又找到一小片立足之地,缓慢而痛苦地站起来,重新回到了干地上,最后出现在一片宇宙的废墟上,打量着一个在新的蓝图上建造的新世界。这是什么?——毁灭还是重建?这是个问题。他的困境只能追溯到这么个大概。(56-57)】
伍尔芙写到此处,已经从戏仿幽默的简•奥斯丁改向悲剧家莎士比亚致敬了。我们看到阿弗这条小生灵的哈姆雷特化,不知应该是喜是愁,甚至想不明白,比起这狗,我们自己失恋时是卑微些,还是崇高些。或者,哈,看穿了——她是个女人;而他也是个女人,是伍尔芙灵魂附了阿弗的体。阿弗遂望峰息心,开始随波逐浪的新狗生。
本次性质并不算特别恶劣的非群体性袭击事件分隔了阿弗的情欲和理性,他此后的角色充其量只是伦勃朗夫妇恩爱的近距离见证者。按照这个思路写下去,全书至少有三分之一不能算“阿弗小传”。所幸后头有一回“白教堂绑狗索赎金”,一叠波澜壮阔把阿弗从“二逼”打回了“普通”的原型,也彰显了伍尔芙本人对时代苦难的关怀,即她体内的狄更斯潜力:
【在白教堂,或托坦汉姆庭陆的尽头的某个三角形地带,贫穷、邪恶和悲惨已经不受干扰地孳生、闹腾和繁衍了几百年。圣吉艾尔斯大街上密布的老建筑群“几乎就是受刑罚者的群居地和乞丐之邦”。穷人如此攒集的世界,被称为“鸦巢”,很贴切。因为在那里人们头贴脚地拥挤在一起,像树冠上蜂拥的黑压压的乌鸦一样,不过那些房子不是树罢了。它们几乎不能算是房子。只是一些砖砌的洞穴,由污物横流的巷子分割开来。巷子里一天到晚闹哄哄地挤着半裸的女人。到了晚上,在西区忙了一天各自营生的小偷、乞丐和妓女回流到这里。警察已无计可施。落单的过路客没有办法,只有尽可能地快走,并像比姆斯先生一样,运用许多的引语、遁词和讳称来暗示,世界远非人们想当然的那样。霍乱将要发生。也许,霍乱给出的提示不会像这样闪烁其辞。(63-64)】
可惜,至少在本书里,伍尔芙和老前辈狄更斯一样,没有进一步思考如何解脱资本主义困局,否则她或也能成个马克思主义者。“被调教得自视为一个贵族”的阿弗遭遇劫持,住了几天贫民/狗窟,目睹同是天涯沦落狗的名犬邋遢龌龊,终于明白自己毕竟只是条狗,一只随时可以被厄运车轮碾死的小爬虫。没有恶棍会因为他是巴芮特小姐的宠物而对他手下留情,剁了也就剁了。
大难不死,阿弗与主人夫妇前往意大利“开拓新自由”。意大利,文艺复兴,诗人天堂。那里,“阿弗了解了男人永远不可能了解的——纯粹的爱,简单的爱,完整的爱,这样的爱在清晨时分,不会带来连绵的忧虑,没有羞耻,没有悔恨”(95),超越了狗性、人性,臻于与造物者游的神性。我不禁怀疑,年过半百、处于艺术高峰期的伍尔芙写到此处,是不是有意亲近西方正典的另一位巨擘:《神曲》作者,但丁。如果就此煞尾,在亚平宁半岛某处阳光海岬作一场小猪麦兜的白日甜梦,唱诵几声哈利路亚,也并不坏。
但作者忧郁的目光最终把阿弗和他的小姐投回到人间,投回到衰龄的稚趣里,投回到小姐为他而作的一首诗中,投回到阿弗这条“文艺”过也“二逼”过的“普通”小狗淡然的死之上。全书末句是作者本尊的大手笔,你会看到伍尔芙忧郁的双眼正逼视着你愁颤的心:
【“奇怪的是,客厅的桌子只是静静地伫立着。”(129)】
![]() |
昨日书评:http://www.douban.com/note/18251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