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备份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明、文化的概念是人创造的,所以人可以随意改变它,并随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在西方的传统中,由“Cultus”这一原意为“耕作土地”的词汇开始,人们逐渐把文化的含义引申到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情操和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在逐渐扩大,以至于到了现在,人们不得不从所谓的“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看它,而这恰恰反映了深究概念是无意义的。
那么,更重要的则是体悟其中的真意,去认识整个文明社会的统一性和差异性。虽然文明、文化纷纷扰扰,你方唱罢我登场,按汤因比的史观,甚至可将世界分为26个主要文明区域,但本质还是一样的。因为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文化、文明。
泰勒从人类学的角度下了定义:“文化或文明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 这样看来,其实我们对文明、文化的看法,应当是把它作为一个集合体,由此才能暂时涵盖这个复杂的世界。
泰勒还提到一句意大利谚语:“整个世界是一个国家。”到了地球村的时代,这一点更为明显。这种观点值得肯定,我们完全可以从人性和人类生活环境普遍的相似性这两个方面,通过比较,去追溯这种相似性和一贯性。但他不失幽默的表述却略显武断:“在研究中,我们不必太注重历史记载的日期和地图上标明的地点。因为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刀、锯、钻、针、矛、箭头等石器,尽管采集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五花八门的人种,但却十分相似。” 虽然在材料和需求上,早期人类的处境有相似性,但我们必须考虑地域、人种间的差异性。比如欧洲文明就有自身的独特性:“我用了欧洲文明这个词语,因为十分明显,存在着一个欧洲文明,在欧洲各国的文明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一致性;虽然在时间、地点和环境方面千差万别,但这个文明最初都源于那些几乎完成相似的事实中,到处都是根据同样的原则向前发展,并几乎到处都会产生相似的结果。” 这是基佐在《欧洲文明史》中的看法,显然他是把欧洲文明作为一个整体的,并在书中着墨甚多地赞扬法国文化。欧洲文化的源头难寻,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历史决不可能来源于任何单个欧洲国家的历史。文明、文化的演变、形成都强烈地体现了一个“化”的过程。
不断地生长、融合、繁荣、衰弱、死亡,文明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其实并没有多少不一样。不少学者,其中以汤因比较为典型,道出了各个文明之间如何互相交融的过程,他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文明是母体,而一些是子体。
但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文明就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过程吗?所以不少饱学之士也曾经提出过退化理论。但是泰勒认为:“退化理论有两种假设。第一,文化史起始于出现在地球上的半文明人种。第二,以此为起点,文化向两个方向发展,先后退化为野蛮人,向前发展成文明人。但是这种观点却没有人种学的基础。” 这样看来,所谓的退化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主观臆测了。泰勒有关于欧洲低级文明的提法,“二三百年前,爱尔兰仍然流行着用马尾拉犁和烧掉麦秆获取燕麦的习惯。” 但实际上,这是古代洪荒时代的遗俗。“退化理论”并没有得到实证性的检验,但有种情况是合乎逻辑的。曾经诞生过的宏大文明衰落了,而在它废墟上生长起来的文明是低级的。可这并不是一种退化,而是另一个在母体中脱胎出来的不成熟的子体。穆罕默德曾说:“凡升起者必降落,凡出生者必死亡。”文明也是延续着相似的过程,萌发、生长、茁壮、兴旺、衰落、死亡。
从而,文明是可分为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的。当埃及文明的研究在欧美大热之时,学界认为埃及人的性格是阴鸷的。现在想来那是因为当欧美接触到埃及的时候,它早已渡过了青少年时期。公元前的3000年左右,在尼罗河三角洲,一个宏大而富有生命力的文明就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展开人们的想象,那时应该也不乏“慷慨悲歌”之士吧,但是当文明逐步发展下去,最终老年期的文明会更重实利,不再具备懵懂时期的道德本位。也许因此,才会表现出所谓的“阴鸷”特征。中华文明也是一样的。想那先秦时节,“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风萧萧兮易水寒”,想那楚汉气象,项羽破釜沉舟,兵败后耻于回到江东,想那太史公雄浑大气的笔调今人已难再现。而时代发展到了清,不论是雍正、康熙的御批还是曹公的《红楼梦》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为了蝇营苟利而费尽心机的世相图景。这是每个文明发展的必然,人生亦然。
有关文明和文明之间的交融和冲突,一直存在探讨的空间。“在人种学的普遍的调查,表示了在任何人种中总有一些支系在文化上优胜于其它支系。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其说是弱者消退,不如说是胜者擢升。但是这种擢升主要产生于外来影响。文明这棵植株与其说靠成长,不如说更要靠传播。” 事实上,传播只是一种客气的说法,空间是有限的,文明对异质文明自有历史以来就是在不断的征服。在社会内部是不能施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这会让弱者愈发悲惨。但是在文明层面、在国家层面,难道不是一直就是“物竞天择”的吗?在国家、社会内部,人们用法律、道德去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相对的平衡和稳定。但是文明对文明的征服一直都存在着,尽管人们也成立若干机构,设置若干国际法律、道德,但是征服的本质依然照旧。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不一一赘述。
《易经》“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重点在后半句,在中国最原初的文化圣典中,“人文”应当被理解为“人与人之间能够保持彬彬有礼的关系和尊卑截然的名分。” 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很早就成熟的文明,中华文明必须面对相对众多的人口、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所以为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设计出一套价值规范必不可少,当一切都被纳入制度的框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迎刃而解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义到此还没有结束。中国文化中的“天下”概念是很大的,不仅仅局限于一朝一代;视野是恢宏的,凡是异域文明都得万邦来朝。需要用武力去征服的时候未必强盛,真正强盛之时,异域文明就会主动上门学习,而武力仍不失为证明自己的一种手段。“化成天下”中的化是说发生质的变化,旧事变新事。成是说人世间的事情,时间既久,便成习俗。用中华的价值观念去吸引异邦、改变异邦,使全天下常变常新,日久成俗,这是我们文化的经义。暗合基因学说原理,也暗合当下强国的所作所为。只是当实践真理的条件逝去已久后,人们往往忘记了真理本身。
汤因比说:“我们可以把原始社会比作一群昏睡在山坡一块突出岩石上的人,在那个地方的上面是峭壁,下面是悬崖,文明社会可以比作是这些昏睡人们的几个旅伴,他们刚刚站起来开始往上面的峭壁爬去,而我们自己可以比作在一旁观看的人,我们只能看见那一块岩石,上面峭壁的下面部分,还有当时那一些人在一刹那间露现的不同位置和不同姿势。乍看下,我们很想立刻下个结论,把那两类人截然区别开来,说爬山的是运动员,躺着的已经瘫痪了。可是再想一下,未必如此,躺着的人如果瘫痪又怎么可能在岩石上出生。而那些向上爬去的人也只不过刚刚离开那块岩石而已。我们既看不到上面的歇脚点,也不知道接下来的路有多难。只是知道在每一个现在拼命攀登者之后,都至少有两倍其数的人们(绝迹的文明)失败了。” 汤因比的话提醒我们,不要妄想真理在握,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看到的只是考古现场的一个片段和文献中的吉光片羽,这未必是完整的真实。而且那个丰富的幽古时代是永远也没法身临其境的,所以提出来的永远只是推论,等待着也许永不可能的印证。但可喜的是,我们仍在攀登悬崖,也在过往的文明中发现了些许规律,可以作为征途上的指引。
文明、文化的概念是人创造的,所以人可以随意改变它,并随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在西方的传统中,由“Cultus”这一原意为“耕作土地”的词汇开始,人们逐渐把文化的含义引申到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情操和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在逐渐扩大,以至于到了现在,人们不得不从所谓的“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看它,而这恰恰反映了深究概念是无意义的。
那么,更重要的则是体悟其中的真意,去认识整个文明社会的统一性和差异性。虽然文明、文化纷纷扰扰,你方唱罢我登场,按汤因比的史观,甚至可将世界分为26个主要文明区域,但本质还是一样的。因为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文化、文明。
泰勒从人类学的角度下了定义:“文化或文明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 这样看来,其实我们对文明、文化的看法,应当是把它作为一个集合体,由此才能暂时涵盖这个复杂的世界。
泰勒还提到一句意大利谚语:“整个世界是一个国家。”到了地球村的时代,这一点更为明显。这种观点值得肯定,我们完全可以从人性和人类生活环境普遍的相似性这两个方面,通过比较,去追溯这种相似性和一贯性。但他不失幽默的表述却略显武断:“在研究中,我们不必太注重历史记载的日期和地图上标明的地点。因为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刀、锯、钻、针、矛、箭头等石器,尽管采集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五花八门的人种,但却十分相似。” 虽然在材料和需求上,早期人类的处境有相似性,但我们必须考虑地域、人种间的差异性。比如欧洲文明就有自身的独特性:“我用了欧洲文明这个词语,因为十分明显,存在着一个欧洲文明,在欧洲各国的文明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一致性;虽然在时间、地点和环境方面千差万别,但这个文明最初都源于那些几乎完成相似的事实中,到处都是根据同样的原则向前发展,并几乎到处都会产生相似的结果。” 这是基佐在《欧洲文明史》中的看法,显然他是把欧洲文明作为一个整体的,并在书中着墨甚多地赞扬法国文化。欧洲文化的源头难寻,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历史决不可能来源于任何单个欧洲国家的历史。文明、文化的演变、形成都强烈地体现了一个“化”的过程。
不断地生长、融合、繁荣、衰弱、死亡,文明的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其实并没有多少不一样。不少学者,其中以汤因比较为典型,道出了各个文明之间如何互相交融的过程,他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文明是母体,而一些是子体。
但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文明就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过程吗?所以不少饱学之士也曾经提出过退化理论。但是泰勒认为:“退化理论有两种假设。第一,文化史起始于出现在地球上的半文明人种。第二,以此为起点,文化向两个方向发展,先后退化为野蛮人,向前发展成文明人。但是这种观点却没有人种学的基础。” 这样看来,所谓的退化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主观臆测了。泰勒有关于欧洲低级文明的提法,“二三百年前,爱尔兰仍然流行着用马尾拉犁和烧掉麦秆获取燕麦的习惯。” 但实际上,这是古代洪荒时代的遗俗。“退化理论”并没有得到实证性的检验,但有种情况是合乎逻辑的。曾经诞生过的宏大文明衰落了,而在它废墟上生长起来的文明是低级的。可这并不是一种退化,而是另一个在母体中脱胎出来的不成熟的子体。穆罕默德曾说:“凡升起者必降落,凡出生者必死亡。”文明也是延续着相似的过程,萌发、生长、茁壮、兴旺、衰落、死亡。
从而,文明是可分为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的。当埃及文明的研究在欧美大热之时,学界认为埃及人的性格是阴鸷的。现在想来那是因为当欧美接触到埃及的时候,它早已渡过了青少年时期。公元前的3000年左右,在尼罗河三角洲,一个宏大而富有生命力的文明就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展开人们的想象,那时应该也不乏“慷慨悲歌”之士吧,但是当文明逐步发展下去,最终老年期的文明会更重实利,不再具备懵懂时期的道德本位。也许因此,才会表现出所谓的“阴鸷”特征。中华文明也是一样的。想那先秦时节,“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风萧萧兮易水寒”,想那楚汉气象,项羽破釜沉舟,兵败后耻于回到江东,想那太史公雄浑大气的笔调今人已难再现。而时代发展到了清,不论是雍正、康熙的御批还是曹公的《红楼梦》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为了蝇营苟利而费尽心机的世相图景。这是每个文明发展的必然,人生亦然。
有关文明和文明之间的交融和冲突,一直存在探讨的空间。“在人种学的普遍的调查,表示了在任何人种中总有一些支系在文化上优胜于其它支系。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其说是弱者消退,不如说是胜者擢升。但是这种擢升主要产生于外来影响。文明这棵植株与其说靠成长,不如说更要靠传播。” 事实上,传播只是一种客气的说法,空间是有限的,文明对异质文明自有历史以来就是在不断的征服。在社会内部是不能施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这会让弱者愈发悲惨。但是在文明层面、在国家层面,难道不是一直就是“物竞天择”的吗?在国家、社会内部,人们用法律、道德去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相对的平衡和稳定。但是文明对文明的征服一直都存在着,尽管人们也成立若干机构,设置若干国际法律、道德,但是征服的本质依然照旧。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不一一赘述。
《易经》“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重点在后半句,在中国最原初的文化圣典中,“人文”应当被理解为“人与人之间能够保持彬彬有礼的关系和尊卑截然的名分。” 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很早就成熟的文明,中华文明必须面对相对众多的人口、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所以为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设计出一套价值规范必不可少,当一切都被纳入制度的框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迎刃而解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义到此还没有结束。中国文化中的“天下”概念是很大的,不仅仅局限于一朝一代;视野是恢宏的,凡是异域文明都得万邦来朝。需要用武力去征服的时候未必强盛,真正强盛之时,异域文明就会主动上门学习,而武力仍不失为证明自己的一种手段。“化成天下”中的化是说发生质的变化,旧事变新事。成是说人世间的事情,时间既久,便成习俗。用中华的价值观念去吸引异邦、改变异邦,使全天下常变常新,日久成俗,这是我们文化的经义。暗合基因学说原理,也暗合当下强国的所作所为。只是当实践真理的条件逝去已久后,人们往往忘记了真理本身。
汤因比说:“我们可以把原始社会比作一群昏睡在山坡一块突出岩石上的人,在那个地方的上面是峭壁,下面是悬崖,文明社会可以比作是这些昏睡人们的几个旅伴,他们刚刚站起来开始往上面的峭壁爬去,而我们自己可以比作在一旁观看的人,我们只能看见那一块岩石,上面峭壁的下面部分,还有当时那一些人在一刹那间露现的不同位置和不同姿势。乍看下,我们很想立刻下个结论,把那两类人截然区别开来,说爬山的是运动员,躺着的已经瘫痪了。可是再想一下,未必如此,躺着的人如果瘫痪又怎么可能在岩石上出生。而那些向上爬去的人也只不过刚刚离开那块岩石而已。我们既看不到上面的歇脚点,也不知道接下来的路有多难。只是知道在每一个现在拼命攀登者之后,都至少有两倍其数的人们(绝迹的文明)失败了。” 汤因比的话提醒我们,不要妄想真理在握,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看到的只是考古现场的一个片段和文献中的吉光片羽,这未必是完整的真实。而且那个丰富的幽古时代是永远也没法身临其境的,所以提出来的永远只是推论,等待着也许永不可能的印证。但可喜的是,我们仍在攀登悬崖,也在过往的文明中发现了些许规律,可以作为征途上的指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