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杨德昌
![]() |
■活动本来在10月底,拷贝被海关扣押,拖来拖去,于是就拖到了11月,蹲踞BFA两天,每晚两片连放,共计四场(《光阴的故事》、《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
■朋友转发了某人意见,大概也是很多人的意见。说没有《一一》没有《牯岭街》没有《麻将》没有《独立时代》,这样的影展不看也罢。言论非常之可笑,连批评的欲望都没有了。你到底是看杨德昌还是女收藏家?
■四部片子都没有字幕,纯粹从难度上来说,《青梅竹马》影响最大,《海滩的一天》次之,剩余两个影响不大。但是,它们都没有比电影中心在10月中放《不能没有你》时崩溃,对很多人来说,那几乎是全部听不懂。
■《青梅竹马》影响最大,因为阿隆一直在说闽南语,活在了过去,在他跟阿娟对话那场戏,其实杨德昌又把电影主题给说了出来。《海滩的一天》就林家和公司的一些戏是说闽南语,当然了,还有几句德语。
■经此一役,尤其是不穿裤子的云的考据帮助,《小龙头》的配乐如下:Larry Carlton的《Sleepwalk》、许冠杰的《学生哥》,《When a Child is Born》以及《满天的星星会说话》。《指望》配乐是杨德昌本人,不过大家比较有印象的应该会是《冬冬的假期》。
■《指望》的叠化确实用得有些搞笑,况且还是肌肉,不过少女情怀依然很感人,那个矮一截的小子分明就是小杨德昌。《牯岭街》里,姐姐(张盈真)是小明的妈妈。
■当年看《光阴的故事》,最不喜柯一正的《跳蛙》,这回大银幕来看,亮点许多。跑龙套的家伙们:张毅在拍照、陶德辰在敲章、杨德昌在体育馆里、吴念真举手提问……另外,《海滩的一天》看到新电影公司人马出场时,众人爆笑。
■陶德臣拍了《小龙头》,但最擅长拍儿童片的其实是柯一正。杨德昌拍的女性题材,但最擅长拍女性题材的其实是张毅。
■如果纯粹就个人喜好来说,我觉得,《儿子的大玩偶》比《光阴的故事》还会好一些,更见尖锐(尤其是上映后的事件)。
■《海滩的一天》,胡因梦真的太美了,可惜电影终究由张艾嘉和新艺城主导,到后面的话,嘉姐变换了太多造型,过于抢戏。当初看不觉得电影长,这回再看,确实觉得后面有点太拖了。至于总结陈词的老毛病,其实《指望》已经犯了。
■《海滩的一天》的医生世家,被时代抛弃,多少有点悲剧。《恐怖分子》的医生家庭,同样有大麻烦。
■《青梅竹马》最显眼的一些元素是建筑、美国、棒球、酒吧、年轻人,摩托车冲击总统府,看得到中华民国万岁,行为很大胆,侯孝贤都不敢想象。至于泡吧生活,《海滩的一天》已经有所提及。
■认真的观众自然会知道,看《青梅竹马》很容易穿越到《一一》,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台北故事,又有初恋情人啥啥。
■在香港看的《恐怖分子》是修复版,这回反而看的老版胶片。据说,这趟最珍贵的拷贝是《海滩的一天》。
■去年就无聊数了下,蔡琴《请假装你会舍不得》出现6遍。分别是片头字幕、照相馆、第一次去警局、咖啡馆见妻子、警局找老顾、结尾梦醒……这次继续留意,证实。
■仁直分析《恐怖分子》的“笼中鸟”构图,其实最直接的源头是在《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的建筑理念被发散、扩大。当然,《恐怖分子》也有后面电影的影子,比如《麻将》。
■《恐怖分子》放映,前头的小姑娘不停抓拍屏幕,到了房间挂满放大照片那一段,前面一下举起来四五台手机,亮了!小姑娘边看似乎还一边上豆瓣,打开了《恐怖分子》,我心想,第一篇评论好像是鄙人的吧……
■第一天的Q&A,某小姑娘大声问,《海滩的一天》是不是没配乐……我差点没从座位上摔下来。紧接着另一奇葩男,他说要拍卢梭,要拍出最伟大的电影,在故宫还是卢浮宫什么的放映,然后,竟要台上的付东帮他投钱拉赞助,付东很淡定,掏出了几张钞票……
■第二天的Q&A,某老阿姨冲到了第一排,就在台下,对新人电影节老总一番赞美,不遗余力,包括工作人员在内,我们一致认为她是托。突然,她把频道调到了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大夸伊文思几好,她很中意之类。听说,她在之前《风的故事》更是神奇,身有蝴蝶,自个还翩翩起舞。
■看完大约是“这回最精彩”的《恐怖分子》,BFA的小朋友——也可能是厮混在其间的影迷有大声叫好的,很是感人。有人不免要想象修复版《牯岭街》放映会是什么景象,盛况空前?掌声如潮?但以我在香港科学馆的遭遇,很多人看完片是夺门而去——抢WC。
■BFA放映,还是见到了不少朋友,像广西师大电影馆的编辑周彬、中国电影资料馆唯一的节目策划沙丹。另外,好像有些朋友也到了,但自己眼拙,居然没认出来。
■《恐怖分子》那晚,有个小朋友过来等我,顺便看片。她说自己完全不知道片名,更不知道剧情,看完后,居然还是哭了。所以,如果有人非要说杨德昌是曲高和寡,我恐怕很难认同。
■电影中心的放映自然爆满,一号厅的200人并不算多。加挂闽南语字幕,翻译小姑娘是老乡,本市同县。另外还碰到了大学同学小叉,她说本系就来了四五个人。感慨母校居然有光荣的电影传统,不枉我特别致敬资深杨德昌影迷:罗棱老师。
■基本可以说,杨德昌作品的结局都是比较悲观,低沉的。《青梅竹马》、《牯岭街》的刀子,《恐怖分子》和《麻将》的枪,《海滩的一天》和《一一》都有死亡。相对来说,《独立时代》是最欢乐的,《海滩的一天》有点美好过头,《麻将》则是憧憬希望。
■后四部片子没来,原因可能比其他人想象的要简单,说白了就是一个钱字,联想到彭铠立的一些传闻,多少让人有些失望。真心希望,之后的回顾展会是我身边的朋友们来策划完成。
■我建议说,明年及以后,可采的人也已经越来越少了,有两个人是可以尝试的,那就是《一一》CC评论音轨里的托尼雷恩。当然,还有老朋友阿萨亚斯。
■回头来看,早期杨德昌作品确实有很多稚嫩不足,尚处于摸索阶段。事实上,即便到了《独立时代》和《麻将》,却有过火的声音。然而比起同时代的华语导演,他已经走得很超前了。
■最热心的影迷依然是王斌,无论是在BFA、资料馆还是电影中心,身为活动家,他总会随时随地出现,古逃逃明显不及。
■最感人的影迷是前《看电影》编辑落山风,他请了年假,自费从四川德阳赶来。
■最敬业的影迷是《东方早报》编辑沈祎,这个活动不在上海而是在北京,中间一度扑朔迷离,她坚持做完了整个大专题。付东在他的书上签名:YIYI。
■我最伤感的那天晚上是电影中心的开幕式,可能有了那天的经历,我相信往后的任何场合都不会比它更糟了,同时,自己也更有勇气去面对。
■为了杨德昌影展,把去南京CIFF的火车票改签,后来又退票。我一度以为,这是个错误决定。现在回看,我觉得,自己太悲观。在这种不幸的环境中,必须告诉自己,你还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