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养蚕渊源流传的见证 —蚕型玉饰
![]() |
现藏于安徽博物馆的蚕型玉饰 |
规格: 长6.3厘米 宽2.2厘米
该玉饰于1955年5月在寿县城西门蔡侯墓出土。这件藏品是蔡国玉质装饰品。形状弯曲似玉璜,两面花纹一样,通身刻带形纹7道,带纹上有6道是斜线纹,1道是人字形纹,表现出蚕的动态。头部以穿孔做为蚕的眼睛。中国人民很早就知道养蚕,并把蚕的形状雕刻在各种器物上,但用蚕做佩饰的却不多。
刚一看见这一件藏品时,我震惊了。这简直是安徽养蚕源远流长的见证!话说在安徽早有养蚕的传统,而在我的家乡徽州地区特为尤甚。据文献资料记载徽州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在南北朝时期(420~518),绩溪,旌德就有“教民礼义,劝课农桑”之说。元代旌德县尹王桢《农书》,系统总结了当地栽桑养蚕经验。清雍正十三年(1735),绩溪知县王锡藩派人到江宁购买桑苗,分给农民栽种,并开设敬业书院,讲授蚕桑技术。乾隆十六年(1751),徽州知府何达喜也从外地买来桑苗,支持农民栽桑养蚕,并设局专管。清末民初,绩溪、旌德两县农村“遍地桑园,家习蚕业”。民国21年(1932),全区产茧近8000担。民国29年,屯溪复兴公司在绩溪县庄川资办蚕种场(后迁孔灵),每年制改良种5000~6000张,销往绩溪、旌德、南陵、泾县等地,取代农民自留土种,提高蚕茧质量。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丝价惨跌,蚕农纷纷毁桑种粮。到建国前夕,只有绩溪、旌德、太平等县剩下荒芜桑园1835亩,产茧392但。
从这件艺术品上我们可以清晰得看到安徽的养蚕业还远不止上面讲的那些历史,其实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桑养蚕。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我国的丝织业很是发达,大家也知道,在唐朝的时候中国的丝绸已经十分精美,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对美的追求和高超的手工技术。而在这件藏品身上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到安徽人民在春秋时期就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将生活中常见的蚕作为素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体现出来,而且蚕如果在人们心中没有很重要的作用,是断然不会出现的。所以养蚕在安徽不仅常见,而且还是大家赖以生存的方式之一,是劳动人民重要的日常生产生活的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