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段旅程,慢慢来。
贝恩·赵从CASEBOOK中抬起头来望着我,美好的锁骨在低胸吊带衫的衬托下显得嶙峋,令我相信这可爱的姑娘,在历经了几百个cold call和无数次store check之后,成功的消耗了许多的卡路里。
但我知道,贝恩·赵出差都住着四星级的酒店,Iphone4里储存着各种令人垂涎的美食照片。贝恩赵开心的时候决定圣诞节去US采购,顺便在SF念一个quater的书。到六月就开开心心登上Semester at Sea的航船,把风骚写在五湖四海。
不,可不只有贝恩赵呢,还有宝洁·张,欧莱·李,渣打·宋……或许会有斯坦·陈,耶鲁·王,哈佛·俞……再加上北大科硕·吴,浙大专硕·王,清华直博·林……
因为所有人都走到一个十字路口,要做出关于下一段旅程的选择。
而下一段旅程里,会有新的title,新的习语,新的惩罚与规训,新的奖赏与激励。我们在十字路口观望前方的风景,出门左转是CBD的灯火摇曳,出门右转是世界名校的学术气息。
于是我似乎嗅到了一点点怀旧的气息,当贝恩赵这样看着我的时候,我们刚刚做完最后一堂营销课的final presentation。
她的背景是极其咨询风格的硕大幻灯片,那张swot表格有十六个维度丰满得让人想死。她问我:“为什么感觉到自己讲得特别赶,还是用了十五分钟?为什么觉得你讲得不紧不慢,本以为你讲不完,却最后还是用了15分钟?”
我一时语塞。
我想说,PPT的结构和内容设计都是我全程把关的,所以我知道详略长短。
我想说,因为知道最后一次final应该说什么,所以最后的内容其实并不多。
我想说,因为我很enjoy整个过程,所以把它当成了一场完完全全的show。
或者我想说:不急,我们永远都可以慢慢来。
打着伞出门吃晚饭,慢慢从雨里走回来的时候。惊觉自己的脚步依然比两三年前要放慢了许多,开始可以顾恋起路边风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生活状态似乎渐渐习惯了,慢慢来,总会抵达,不着急。
总是在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时,思绪与流光飞舞。想起洛杉矶的夜色,想起波士顿的夜色,想起首尔塔的灯火通明,也想起在东京六本木看到的都市丛林,同样的夜色下是千千万万种各不相同的生命形态。流浪汉在日落大道上慢慢走着,Ginza街头的女子妆容精致形色匆匆。只是在新宿的那一夜,从希尔顿的executive floor向外望去时,忽然想到人生一世,是否还有别样可能?
光鲜体面的工作,丰厚的收入和更高的社会地位,美丽的伴侣和可爱的孩子。倒推回来似乎我们已经走到这段路程的起点,已经从足够标签效应的学校毕了业,拿着一份有着各种title的简历,可以有挺直胸膛在帝都魔都穿梭的资本,走入下一段旅程,是如此顺理成章。
只怕,路径依赖和羊群效应已经取代了内心的思考和判断。只怕,在越是重大的决策上人们越是倾向于做保守的决定。只怕,生命的列车轰轰烈烈呼啸而过快要抵达终点时,才发现此生,没有脱过一次轨,看过一次别样的风景。
总是不乏有人善意的提醒我,你要好好考虑做个职业规划,争取早点在杭州买套房子,别去想那些不靠谱的事情。我会微笑着说一声谢谢,却止不住的想到了那个叫做默顿的男人。他对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实在是高明,可是在那个没有社会资本概念的时代,默顿没有写过其实有的社会群体根本意识不到真正有效达到目标的手段。信息匮乏。
总是在一群出国人群的讨论中保持缄默,悄然离开。大家兴高采烈的争论着哪个学校做保底,哪里的导师比较好,然后惊讶的看着我说你怎么只申请这么几个学校,都没有保底,多冒险啊! 我并不能明白其中的逻辑。我向来觉得出国只是一种手段,从来不是目标本身。人生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时间,又何需委屈自己去保底?
下一站,我不知道我会在哪里。
因为已经做出的所有选择,都是心中最深切的爱与激情所在。
在作出这些选择的时刻,都充满了爱与欢愉。
不是不可能不成功,而是知道自己一定是在成长的笃定和淡然。
亲爱的,下一站我真的会慢慢来。
但我知道,贝恩·赵出差都住着四星级的酒店,Iphone4里储存着各种令人垂涎的美食照片。贝恩赵开心的时候决定圣诞节去US采购,顺便在SF念一个quater的书。到六月就开开心心登上Semester at Sea的航船,把风骚写在五湖四海。
不,可不只有贝恩赵呢,还有宝洁·张,欧莱·李,渣打·宋……或许会有斯坦·陈,耶鲁·王,哈佛·俞……再加上北大科硕·吴,浙大专硕·王,清华直博·林……
因为所有人都走到一个十字路口,要做出关于下一段旅程的选择。
而下一段旅程里,会有新的title,新的习语,新的惩罚与规训,新的奖赏与激励。我们在十字路口观望前方的风景,出门左转是CBD的灯火摇曳,出门右转是世界名校的学术气息。
于是我似乎嗅到了一点点怀旧的气息,当贝恩赵这样看着我的时候,我们刚刚做完最后一堂营销课的final presentation。
她的背景是极其咨询风格的硕大幻灯片,那张swot表格有十六个维度丰满得让人想死。她问我:“为什么感觉到自己讲得特别赶,还是用了十五分钟?为什么觉得你讲得不紧不慢,本以为你讲不完,却最后还是用了15分钟?”
我一时语塞。
我想说,PPT的结构和内容设计都是我全程把关的,所以我知道详略长短。
我想说,因为知道最后一次final应该说什么,所以最后的内容其实并不多。
我想说,因为我很enjoy整个过程,所以把它当成了一场完完全全的show。
或者我想说:不急,我们永远都可以慢慢来。
打着伞出门吃晚饭,慢慢从雨里走回来的时候。惊觉自己的脚步依然比两三年前要放慢了许多,开始可以顾恋起路边风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生活状态似乎渐渐习惯了,慢慢来,总会抵达,不着急。
总是在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时,思绪与流光飞舞。想起洛杉矶的夜色,想起波士顿的夜色,想起首尔塔的灯火通明,也想起在东京六本木看到的都市丛林,同样的夜色下是千千万万种各不相同的生命形态。流浪汉在日落大道上慢慢走着,Ginza街头的女子妆容精致形色匆匆。只是在新宿的那一夜,从希尔顿的executive floor向外望去时,忽然想到人生一世,是否还有别样可能?
光鲜体面的工作,丰厚的收入和更高的社会地位,美丽的伴侣和可爱的孩子。倒推回来似乎我们已经走到这段路程的起点,已经从足够标签效应的学校毕了业,拿着一份有着各种title的简历,可以有挺直胸膛在帝都魔都穿梭的资本,走入下一段旅程,是如此顺理成章。
只怕,路径依赖和羊群效应已经取代了内心的思考和判断。只怕,在越是重大的决策上人们越是倾向于做保守的决定。只怕,生命的列车轰轰烈烈呼啸而过快要抵达终点时,才发现此生,没有脱过一次轨,看过一次别样的风景。
总是不乏有人善意的提醒我,你要好好考虑做个职业规划,争取早点在杭州买套房子,别去想那些不靠谱的事情。我会微笑着说一声谢谢,却止不住的想到了那个叫做默顿的男人。他对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实在是高明,可是在那个没有社会资本概念的时代,默顿没有写过其实有的社会群体根本意识不到真正有效达到目标的手段。信息匮乏。
总是在一群出国人群的讨论中保持缄默,悄然离开。大家兴高采烈的争论着哪个学校做保底,哪里的导师比较好,然后惊讶的看着我说你怎么只申请这么几个学校,都没有保底,多冒险啊! 我并不能明白其中的逻辑。我向来觉得出国只是一种手段,从来不是目标本身。人生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时间,又何需委屈自己去保底?
下一站,我不知道我会在哪里。
因为已经做出的所有选择,都是心中最深切的爱与激情所在。
在作出这些选择的时刻,都充满了爱与欢愉。
不是不可能不成功,而是知道自己一定是在成长的笃定和淡然。
亲爱的,下一站我真的会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