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名小卒的回忆录
如果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的话,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回顾回顾自己短暂而微妙的一生。虽然我很赞同“连人都没生过谈什么人生”这句话,但时间紧迫,我怕哪天一大义凛然,直接忽略了其实也还算漫长这22个年头。
我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一个小得精致的县城,面积1213平方公里,人口四十多万,09年人均GDP42925元,是一个以山林、旱地为主的山区丘陵县,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其实要真正介绍它得从冰河世纪的地壳运动和木化石开始……我暂时没有要挖掘家乡历史的打算,所以,就此打住。
我生于1990年,算是个90后,不过我实在不太苟同网络上、媒体上对90后具有象征性的统称。至少我身边的90后们并非如宣传中所说。
小学以前的记忆只停留在相片中,有色彩,没味道。只一些极少的,或许在当时触动了大脑某些神经的情节,至今仍能使其忽有“历历在目”的效果。
幼儿园门前的路是用石板铺成的,当年的县城没有什么大马路,多数也如同那条路一样,但我只记得那条路。那些石板颜色相似,细看却有很多不同,有棕色、赤棕色、青棕色、土黄色等等。印象深的是雨后的模样,石板上像上了一层蜡,湿答答的,很有诗意。
幼儿园的正门是一扇青色的大铁门,隐约记得门上画了一些卡通画。进门左边是一个“海洋池”,就是那种装满塑料彩色小球的游乐池。小朋友们把自己放在里面能玩出各种花样,它的安全性更是深得家长们的青睐,即使有小朋友不小心潜了水,也不怕被淹死。所以深得家长、老师的青睐。
再往里走是一块不大的黑板,黑板安在一面墙上,底部离地大约一米多,黑板下面是约半米高的石凳,确切的说是“墙凳”,因为它也是和墙面连接在一起的。整体看来,就像一个字母“g”。g的上半部分(那个圈)就是黑板,下面的钩就是墙凳。但把它当作凳子使用的人极少,因为墙凳和黑板的间距也就半米多,如果不是小巧的身材很难卡进去。但我常去那坐坐,这么说并不是为了强调自己的娇小身材,虽然这是事实,只是奇怪这个每次一站起来就会撞到脑袋的地方自己怎么就那么喜欢去呢。甚至大了以后这个场景经常进入梦中,我就坐在那里纠结着怎样起身才不会撞到脑袋。
走过那面黑板墙就是操场了,操场四周是常见的游乐设施。像滑梯,可以钻来钻去的洞,还有一种被当时我们称作“磨豆腐”的东西,站在上面可以不停地扭动,现在想来多半是锻炼腰部的。对于这个操场,也有一件印象极深的事。记得一次下课后,一个女生从教室里飞奔出来,直冲操场。我貌似找她有急事,便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呼喊她的名字。但她丝毫没有回应我,依旧绕着操场跑,我便绕着操场追,一边追、一边叫,但始终追不到,那感觉都能用声嘶力竭来形容了。后来那场面多次出现在梦中,导致我最后都难以分辨这究竟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梦,还是当年真有其事。
操场的左边是楼梯口,通往教室。教学楼分三层,小班一层、中班一层、大班一层。我读完小班后跳级到了大班。听爸妈讲,虽然那时我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却比那些哥哥姐姐聪明许多,像什么二位数加减法,我没学过也能很快算出来。但对这种“很聪明”的事我是一点没有印象,家长多半也喜欢添油加醋。我只记得手工课上老师教我们编草鞋——用彩色的褶皱纸拧起来做“草绳”编的,我很喜欢,下了课也不停地在编;游戏课上老师教我们用很大的积木搭拱桥,不用添加任何辅助材料也能够拼出足够坚固使小朋友们从上面走过去的小桥,觉得特别神奇。
幼儿园结束后,由于上小学的年龄还不够,就被送去读了一年学前班。当时我们家已经搬到了爸爸工作的宿舍,就在学校旁。从那年起,我就自己一个人上学、放学。搬到这里之前,我们家还搬过几次,但我对“家”的印象是从这个简陋的宿舍开始的。在此之前,我上幼儿园,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出的门,放学后又回到哪里。甚至那时的爸妈长什么模样、和他们做过什么事情也毫无印象。所有所谓的童年记忆是从这里开始的。
说道这里,有两个人是必须要提的,就是我的爸妈。虽然我并没有视他们为自己的偶像,但一提起他们,我无不用一种钦佩的口吻。因为不管是从客观还是主观的角度,他们两个从某种程度上曾经一无所有的人,白手起家,到现在的衣食无忧,受人尊敬,有很多值得小辈们学习和仰慕的地方。
我的父母性格并不相似,某些方面甚至极度相反(这往往造成两个人的一些冲突),好在我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朝着双重人格的方向发展。但或许有,只是我自己并未察觉。
我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一个小得精致的县城,面积1213平方公里,人口四十多万,09年人均GDP42925元,是一个以山林、旱地为主的山区丘陵县,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其实要真正介绍它得从冰河世纪的地壳运动和木化石开始……我暂时没有要挖掘家乡历史的打算,所以,就此打住。
我生于1990年,算是个90后,不过我实在不太苟同网络上、媒体上对90后具有象征性的统称。至少我身边的90后们并非如宣传中所说。
小学以前的记忆只停留在相片中,有色彩,没味道。只一些极少的,或许在当时触动了大脑某些神经的情节,至今仍能使其忽有“历历在目”的效果。
幼儿园门前的路是用石板铺成的,当年的县城没有什么大马路,多数也如同那条路一样,但我只记得那条路。那些石板颜色相似,细看却有很多不同,有棕色、赤棕色、青棕色、土黄色等等。印象深的是雨后的模样,石板上像上了一层蜡,湿答答的,很有诗意。
幼儿园的正门是一扇青色的大铁门,隐约记得门上画了一些卡通画。进门左边是一个“海洋池”,就是那种装满塑料彩色小球的游乐池。小朋友们把自己放在里面能玩出各种花样,它的安全性更是深得家长们的青睐,即使有小朋友不小心潜了水,也不怕被淹死。所以深得家长、老师的青睐。
再往里走是一块不大的黑板,黑板安在一面墙上,底部离地大约一米多,黑板下面是约半米高的石凳,确切的说是“墙凳”,因为它也是和墙面连接在一起的。整体看来,就像一个字母“g”。g的上半部分(那个圈)就是黑板,下面的钩就是墙凳。但把它当作凳子使用的人极少,因为墙凳和黑板的间距也就半米多,如果不是小巧的身材很难卡进去。但我常去那坐坐,这么说并不是为了强调自己的娇小身材,虽然这是事实,只是奇怪这个每次一站起来就会撞到脑袋的地方自己怎么就那么喜欢去呢。甚至大了以后这个场景经常进入梦中,我就坐在那里纠结着怎样起身才不会撞到脑袋。
走过那面黑板墙就是操场了,操场四周是常见的游乐设施。像滑梯,可以钻来钻去的洞,还有一种被当时我们称作“磨豆腐”的东西,站在上面可以不停地扭动,现在想来多半是锻炼腰部的。对于这个操场,也有一件印象极深的事。记得一次下课后,一个女生从教室里飞奔出来,直冲操场。我貌似找她有急事,便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呼喊她的名字。但她丝毫没有回应我,依旧绕着操场跑,我便绕着操场追,一边追、一边叫,但始终追不到,那感觉都能用声嘶力竭来形容了。后来那场面多次出现在梦中,导致我最后都难以分辨这究竟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梦,还是当年真有其事。
操场的左边是楼梯口,通往教室。教学楼分三层,小班一层、中班一层、大班一层。我读完小班后跳级到了大班。听爸妈讲,虽然那时我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却比那些哥哥姐姐聪明许多,像什么二位数加减法,我没学过也能很快算出来。但对这种“很聪明”的事我是一点没有印象,家长多半也喜欢添油加醋。我只记得手工课上老师教我们编草鞋——用彩色的褶皱纸拧起来做“草绳”编的,我很喜欢,下了课也不停地在编;游戏课上老师教我们用很大的积木搭拱桥,不用添加任何辅助材料也能够拼出足够坚固使小朋友们从上面走过去的小桥,觉得特别神奇。
幼儿园结束后,由于上小学的年龄还不够,就被送去读了一年学前班。当时我们家已经搬到了爸爸工作的宿舍,就在学校旁。从那年起,我就自己一个人上学、放学。搬到这里之前,我们家还搬过几次,但我对“家”的印象是从这个简陋的宿舍开始的。在此之前,我上幼儿园,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出的门,放学后又回到哪里。甚至那时的爸妈长什么模样、和他们做过什么事情也毫无印象。所有所谓的童年记忆是从这里开始的。
说道这里,有两个人是必须要提的,就是我的爸妈。虽然我并没有视他们为自己的偶像,但一提起他们,我无不用一种钦佩的口吻。因为不管是从客观还是主观的角度,他们两个从某种程度上曾经一无所有的人,白手起家,到现在的衣食无忧,受人尊敬,有很多值得小辈们学习和仰慕的地方。
我的父母性格并不相似,某些方面甚至极度相反(这往往造成两个人的一些冲突),好在我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朝着双重人格的方向发展。但或许有,只是我自己并未察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