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如何资助人文社科研究
前阵子为写文章搜集的资料,关于德国人文社科研究资助体系的资料,主要根据德国教育部2010年教育投入财政报告、2011年教育与科研统计报告、联邦统计局各类研发相关数据以及DFG的年报和数据库整理而成。文章未成,把这堆资料放上来,也许有人有兴趣。
先略微提下德国的教育和科研投入。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公共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略低于经合组织平均水平(2007年为4.5%,经合组织平均水平约为5.2%)。2008年金融危机时,在政府出台了各类援助金融系统的措施后,德国许多大学都发生了抗议教育改革和教育经费缩减的示威活动,可能因为这个原因,2009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下跌3.5%的情况下,其教育支出反一举增长了5.9%。根据目前可获得的数据,2010年联邦各级政府的教育支出预算为1028亿欧元,占财政支出总额的8.3%。单就科研而论,各类国家、社会机构和高校、企业的研发投入2009年为670亿欧元,其中政府财政支出208亿,按照研究目标分类可划归为人文社科研究的支出占比8.4%。
这些支出通过各种渠道用于教育和科研领域,除去联邦教育部和各州教育部门对大学的常规投入之外,首当介绍的是各类学术社群,如德意志研究联、亥姆霍茨中心(Helmholtz-Zentren)、马普所(Institute der Max-Planck-Gesellschaft)、甫豪霍夫协会(Institute der Fraunhofer-Gesellschaft)及莱布尼茨联合会(Leibniz-Gemeinschaft),其中对人文社科研究最重要者当数德意志研究联。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简称DFG,是欧洲最大的学术资助机构,其前身可追溯到魏玛共和国时期成立的德意志学术紧急联合会,为独立组织和管理的社会机构,但其经费主要来自联邦和各州政府固定拨款,2008年研究经费约为16亿欧元,2009年17.12亿欧元,2010年则为18.1亿欧元,以年均5%的比例增长。研究联的资助形式种类繁多,除去最核心的科研项目资助和学术奖项之外,亦包括奖学金、教学职位资助和出版扶持等等。其支持对象面相各个学科,由专业领域界定详细的专家委员会对申请者加以审核,人文社科研究亦能在其中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且在经费额度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并无差别待遇。
在项目资助中,近年来最为知名的乃是德国的精英大学计划。这个计划通过三种途径对大学的发展和研究进行以五年为周期的资金支持。其一为“高端研究的未来理念”,德国大学需以学校为单位将优势学科加以整合,并提出代表本校特色的发展理念。中选者即成为精英大学,获得每年2100万欧元的研究经费。前两轮入选者包括海德堡、弗莱堡、慕尼黑等九所名校,第三轮选拔也已从今年开始。其二为研究生院计划,各大学以单独的跨学科、国际性研究生院为基础进行申请,这类学院以提供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为主,强调国际交流。入选者可获得每年100万到250万欧元的资助。在第一批入选的27个研究生院中按专业领域划分,即有生命科学12所、人文与社会科学11所、自然科学8所及工程科学6所,人文社科研究所受重视可见一斑。其三即精英项目,直接针对具体的科研计划,提供每年650万欧元的研究经费。该项目首期37个,所体现的是德国相关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其中人文社科研究6个,分别为康斯坦茨的“融合的文化基础”、明斯特的“前现代与现代文化中的宗教与政治”、法兰克福的“规范秩序的形成”、海德堡大学“全球化语境中的亚洲与欧洲”、柏林的“情感及其表达”和“拓扑研究:古代文明空间理解的形成与转变”。
除了精英大学计划,研究联还有各类常规项目资助。例如重点项目和研究小组计划,前者可获得一个周期200万欧元上下的支持,后者额度为三年100万。另外还有数个以德国史上著名学者命名、针对个人的专项基金,如莱因哈特•克瑟莱克(Reinhart Koselleck)项目,以06年去世的德国当代史学巨擘克瑟莱克为名,向学者提供为期五年、从50万到125万欧元不等的资助。根据DFG的数据库统计,单就人文学科而论,从08年到10年三年获得DFG各类资助的共有1615个,与其他专业持平。其中有个重点课题是慕尼黑大学的“作为生活形式的希腊化城邦:在传统与变迁之间城市结构和公民认同”,比较有趣,略说几句。传统认为亚历山大大帝以后开始的希腊化时期里城邦逐渐衰落,被国家所取代,但晚近的研究向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城邦在这一时期仍旧保持了相当大的活力。慕尼黑大学的这一项目即尝试利用墓葬、铭文、建筑遗址等各类考古发现对城邦在希腊化时期的国家化世界中所扮演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加以系统性研究。其他的研究题目诸如“柏拉图的对话概念:菲德若与作为克服哲学与修辞学之对立的辩证艺术”,“从荷马到斯特拉波时期古希腊文学中的植物辞目”、“公元前5世纪作为民主认同形成及民主自身理解媒介的安提卡戏剧”、“古代喜剧中的歌队”、“中世纪战争的形式与功能”,“论题与传统:13至17世纪知识传统新秩序的形成”,“18到19世纪女性公民的传记式自我描述”,“15到16世纪的波兰犹太精英”,“承认的给予:黑格尔的耶拿实在哲学与Marcel Mauss的给予理论”,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如果对比一下中国社科院的资助课题,天朝大学大多数文科研究人员真可谓苟活于世。
在科研支持之外,更见影响力的是研究联的学术奖项,共有九个,代表对获奖者学术水准的高度认可。其中莱布尼茨奖是德国最高的学术奖,从1986年起开始颁发,每位获奖者获得155万欧元奖金,自06年起上升为最高250万欧。获奖者中的人文社科研究者即有科学哲学家Martin Carrier(08年),古典语文学家Oliver Primavesi(07年),理论哲学家Dominik Perler(06年),古典语文学家及古代哲学学者Gyburg Radke(06年),历史学家Barbara Stollberg-Rilinger(05年)。其他诸如针对年轻学者的Heinz Maier-Leibnitz奖,奖金额度1万6000欧,同时面向德国和波兰学者的哥白尼奖,奖金10万欧。
当然,相比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研究所耗经费微不足道。德国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资助机构不是研究联,而是亥姆霍茨中心、甫豪霍夫协会、马普所及莱布尼茨联合会,这几家09年的科研投入分别为31亿、15亿、16亿和11亿欧元。这种体系跟中科院、工程院差别非常大,不过它们具体架构如何,尚未深究。对文科研究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是第二个科研资助层次:科学院。与法国有一家声名显赫的法兰西科学院不同,德国并无国家级别的科学院,而是各州均有自己不同类型的科学院,其中最著名的是组成联盟的八家科学院,分别是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哥廷根科学院、巴伐利亚科学院、萨克森科学院、美因茨科学院、海德堡科学院、北威州科学院和汉堡科学院,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柏林科学院建立于1700年,最年轻的则是汉堡科学院,于2004年成立。科学院乃经典人文研究重镇,如柏林科学院的研究领域包括古典研究、东方学、语文学、历史、哲学、知识研究等,哥廷根科学院涉及古典文献、德语文学研究。其所承担工作包括大型辞书、词典、目录的编纂,最重要的则是经典文献的整理、校勘和出版,如康德全集由曾经的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完成,并由其继任者勃兰登堡学院继续修订,1985年开始的莱布尼茨全集整理工作则由哥廷根与柏林两家共同担任,黑格尔全集的编辑最初由研究联接手,1970年则转交给新成立的北威州科学院。其他正在进行的出版工作还有哥廷根的中世纪与现代早期德语铭文、拜占庭法律文稿,柏林的施莱尔马赫全集、古希腊铭文收集与整理,巴伐利亚科学院的古代器皿图案的电子化处理、费希特遗稿和谢林著作编辑、开普勒全集编订,萨克森科学院的舒曼夫妇与友人通信集、巴赫文档整理。这些文献整理工作往往持续数十乃至上百年,在新时代又会根据新要求重新修订或者加以电子化,通过网络公开。国人常谓盛世修典,但德国人无论世事兴衰都修典如故。
第三个层次为民间的学术协会,往往以某一研究领域或者某位思想家为名义成立,比如现象学学会、法与社会哲学国际学会、尼采学会,总量不计其数,规模大小不一,不少历史在百年以上。参与者既有大学的权威学者,也有一般的民间爱好者与学生,就此而言学会可谓联系高等学术研究与民间文化传播的纽带。学会并无独立资金来源,一般通过向基金会、企业和私人募捐,因此一般不会开展大型研究项目,而是以出版刊物、专著和举办研讨会为主,例如康德学会出版的《康德研究》是该领域的权威刊物,魏玛歌德学会则出版大量歌德研究专著和《歌德年鉴》,1909年成立于柏林的法与社会哲学国际学会则成员遍布全世界,其每两年举办的国际研讨会在学界享有盛誉。此外,学会也提供额度不高的学术奖项和奖学金,组织人文旅游之类的学术交流活动,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学术提供了社会空间。
最后要说的是基金会,它是学术研究与社会融合的关键中介。仅以参加德国基金会联盟(Stifterverband)的中小型基金会而言,支持人文社科研究的即有255家,其工作多为向年轻学者和学生提供奖学金,帮助公共图书馆的运营,赞助学术会议或工作室,提供项目资助,在大学设立教授席位。因为德国大学并不提供奖学金,许多外国留学生都受惠于德国基金会的资助。著名的大型基金会有魏玛古典基金会,以对历史文物、艺术品、图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出名,名下有歌德-席勒档案馆和尼采档案馆及20家博物馆、为数众多的城堡、历史建筑和公园,许多艺术馆、图书馆也都得其襄助。再如成立于1860年、1953年重建的洪堡基金会,由联邦政府出资,向世界范围的学者提供在德进行研究的学术奖项和奖学金,其中人文社科研究获得资助比例占29%。大型企业如西门子、博世、大众所建立的基金会资产更为庞大,虽然并不直接资助专项学术研究,但也会赞助泛文化的社会工作,或者在大学设立教席,提供薪酬,例如西门子基金会在慕尼黑大学哲学系即设有教授席位。
先略微提下德国的教育和科研投入。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公共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略低于经合组织平均水平(2007年为4.5%,经合组织平均水平约为5.2%)。2008年金融危机时,在政府出台了各类援助金融系统的措施后,德国许多大学都发生了抗议教育改革和教育经费缩减的示威活动,可能因为这个原因,2009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下跌3.5%的情况下,其教育支出反一举增长了5.9%。根据目前可获得的数据,2010年联邦各级政府的教育支出预算为1028亿欧元,占财政支出总额的8.3%。单就科研而论,各类国家、社会机构和高校、企业的研发投入2009年为670亿欧元,其中政府财政支出208亿,按照研究目标分类可划归为人文社科研究的支出占比8.4%。
这些支出通过各种渠道用于教育和科研领域,除去联邦教育部和各州教育部门对大学的常规投入之外,首当介绍的是各类学术社群,如德意志研究联、亥姆霍茨中心(Helmholtz-Zentren)、马普所(Institute der Max-Planck-Gesellschaft)、甫豪霍夫协会(Institute der Fraunhofer-Gesellschaft)及莱布尼茨联合会(Leibniz-Gemeinschaft),其中对人文社科研究最重要者当数德意志研究联。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简称DFG,是欧洲最大的学术资助机构,其前身可追溯到魏玛共和国时期成立的德意志学术紧急联合会,为独立组织和管理的社会机构,但其经费主要来自联邦和各州政府固定拨款,2008年研究经费约为16亿欧元,2009年17.12亿欧元,2010年则为18.1亿欧元,以年均5%的比例增长。研究联的资助形式种类繁多,除去最核心的科研项目资助和学术奖项之外,亦包括奖学金、教学职位资助和出版扶持等等。其支持对象面相各个学科,由专业领域界定详细的专家委员会对申请者加以审核,人文社科研究亦能在其中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且在经费额度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并无差别待遇。
在项目资助中,近年来最为知名的乃是德国的精英大学计划。这个计划通过三种途径对大学的发展和研究进行以五年为周期的资金支持。其一为“高端研究的未来理念”,德国大学需以学校为单位将优势学科加以整合,并提出代表本校特色的发展理念。中选者即成为精英大学,获得每年2100万欧元的研究经费。前两轮入选者包括海德堡、弗莱堡、慕尼黑等九所名校,第三轮选拔也已从今年开始。其二为研究生院计划,各大学以单独的跨学科、国际性研究生院为基础进行申请,这类学院以提供博士和博士后奖学金为主,强调国际交流。入选者可获得每年100万到250万欧元的资助。在第一批入选的27个研究生院中按专业领域划分,即有生命科学12所、人文与社会科学11所、自然科学8所及工程科学6所,人文社科研究所受重视可见一斑。其三即精英项目,直接针对具体的科研计划,提供每年650万欧元的研究经费。该项目首期37个,所体现的是德国相关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其中人文社科研究6个,分别为康斯坦茨的“融合的文化基础”、明斯特的“前现代与现代文化中的宗教与政治”、法兰克福的“规范秩序的形成”、海德堡大学“全球化语境中的亚洲与欧洲”、柏林的“情感及其表达”和“拓扑研究:古代文明空间理解的形成与转变”。
除了精英大学计划,研究联还有各类常规项目资助。例如重点项目和研究小组计划,前者可获得一个周期200万欧元上下的支持,后者额度为三年100万。另外还有数个以德国史上著名学者命名、针对个人的专项基金,如莱因哈特•克瑟莱克(Reinhart Koselleck)项目,以06年去世的德国当代史学巨擘克瑟莱克为名,向学者提供为期五年、从50万到125万欧元不等的资助。根据DFG的数据库统计,单就人文学科而论,从08年到10年三年获得DFG各类资助的共有1615个,与其他专业持平。其中有个重点课题是慕尼黑大学的“作为生活形式的希腊化城邦:在传统与变迁之间城市结构和公民认同”,比较有趣,略说几句。传统认为亚历山大大帝以后开始的希腊化时期里城邦逐渐衰落,被国家所取代,但晚近的研究向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城邦在这一时期仍旧保持了相当大的活力。慕尼黑大学的这一项目即尝试利用墓葬、铭文、建筑遗址等各类考古发现对城邦在希腊化时期的国家化世界中所扮演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加以系统性研究。其他的研究题目诸如“柏拉图的对话概念:菲德若与作为克服哲学与修辞学之对立的辩证艺术”,“从荷马到斯特拉波时期古希腊文学中的植物辞目”、“公元前5世纪作为民主认同形成及民主自身理解媒介的安提卡戏剧”、“古代喜剧中的歌队”、“中世纪战争的形式与功能”,“论题与传统:13至17世纪知识传统新秩序的形成”,“18到19世纪女性公民的传记式自我描述”,“15到16世纪的波兰犹太精英”,“承认的给予:黑格尔的耶拿实在哲学与Marcel Mauss的给予理论”,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如果对比一下中国社科院的资助课题,天朝大学大多数文科研究人员真可谓苟活于世。
在科研支持之外,更见影响力的是研究联的学术奖项,共有九个,代表对获奖者学术水准的高度认可。其中莱布尼茨奖是德国最高的学术奖,从1986年起开始颁发,每位获奖者获得155万欧元奖金,自06年起上升为最高250万欧。获奖者中的人文社科研究者即有科学哲学家Martin Carrier(08年),古典语文学家Oliver Primavesi(07年),理论哲学家Dominik Perler(06年),古典语文学家及古代哲学学者Gyburg Radke(06年),历史学家Barbara Stollberg-Rilinger(05年)。其他诸如针对年轻学者的Heinz Maier-Leibnitz奖,奖金额度1万6000欧,同时面向德国和波兰学者的哥白尼奖,奖金10万欧。
当然,相比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研究所耗经费微不足道。德国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资助机构不是研究联,而是亥姆霍茨中心、甫豪霍夫协会、马普所及莱布尼茨联合会,这几家09年的科研投入分别为31亿、15亿、16亿和11亿欧元。这种体系跟中科院、工程院差别非常大,不过它们具体架构如何,尚未深究。对文科研究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是第二个科研资助层次:科学院。与法国有一家声名显赫的法兰西科学院不同,德国并无国家级别的科学院,而是各州均有自己不同类型的科学院,其中最著名的是组成联盟的八家科学院,分别是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哥廷根科学院、巴伐利亚科学院、萨克森科学院、美因茨科学院、海德堡科学院、北威州科学院和汉堡科学院,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柏林科学院建立于1700年,最年轻的则是汉堡科学院,于2004年成立。科学院乃经典人文研究重镇,如柏林科学院的研究领域包括古典研究、东方学、语文学、历史、哲学、知识研究等,哥廷根科学院涉及古典文献、德语文学研究。其所承担工作包括大型辞书、词典、目录的编纂,最重要的则是经典文献的整理、校勘和出版,如康德全集由曾经的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完成,并由其继任者勃兰登堡学院继续修订,1985年开始的莱布尼茨全集整理工作则由哥廷根与柏林两家共同担任,黑格尔全集的编辑最初由研究联接手,1970年则转交给新成立的北威州科学院。其他正在进行的出版工作还有哥廷根的中世纪与现代早期德语铭文、拜占庭法律文稿,柏林的施莱尔马赫全集、古希腊铭文收集与整理,巴伐利亚科学院的古代器皿图案的电子化处理、费希特遗稿和谢林著作编辑、开普勒全集编订,萨克森科学院的舒曼夫妇与友人通信集、巴赫文档整理。这些文献整理工作往往持续数十乃至上百年,在新时代又会根据新要求重新修订或者加以电子化,通过网络公开。国人常谓盛世修典,但德国人无论世事兴衰都修典如故。
第三个层次为民间的学术协会,往往以某一研究领域或者某位思想家为名义成立,比如现象学学会、法与社会哲学国际学会、尼采学会,总量不计其数,规模大小不一,不少历史在百年以上。参与者既有大学的权威学者,也有一般的民间爱好者与学生,就此而言学会可谓联系高等学术研究与民间文化传播的纽带。学会并无独立资金来源,一般通过向基金会、企业和私人募捐,因此一般不会开展大型研究项目,而是以出版刊物、专著和举办研讨会为主,例如康德学会出版的《康德研究》是该领域的权威刊物,魏玛歌德学会则出版大量歌德研究专著和《歌德年鉴》,1909年成立于柏林的法与社会哲学国际学会则成员遍布全世界,其每两年举办的国际研讨会在学界享有盛誉。此外,学会也提供额度不高的学术奖项和奖学金,组织人文旅游之类的学术交流活动,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学术提供了社会空间。
最后要说的是基金会,它是学术研究与社会融合的关键中介。仅以参加德国基金会联盟(Stifterverband)的中小型基金会而言,支持人文社科研究的即有255家,其工作多为向年轻学者和学生提供奖学金,帮助公共图书馆的运营,赞助学术会议或工作室,提供项目资助,在大学设立教授席位。因为德国大学并不提供奖学金,许多外国留学生都受惠于德国基金会的资助。著名的大型基金会有魏玛古典基金会,以对历史文物、艺术品、图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出名,名下有歌德-席勒档案馆和尼采档案馆及20家博物馆、为数众多的城堡、历史建筑和公园,许多艺术馆、图书馆也都得其襄助。再如成立于1860年、1953年重建的洪堡基金会,由联邦政府出资,向世界范围的学者提供在德进行研究的学术奖项和奖学金,其中人文社科研究获得资助比例占29%。大型企业如西门子、博世、大众所建立的基金会资产更为庞大,虽然并不直接资助专项学术研究,但也会赞助泛文化的社会工作,或者在大学设立教席,提供薪酬,例如西门子基金会在慕尼黑大学哲学系即设有教授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