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九养”源于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育九养”源于孔子的教育思想
—— 北京创新研究所 饶玉川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厚重的中华文化,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与本民族的发展有着血肉般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锻造了该民族的“根文化”。“和”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根文化”,“和”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三育九养”教育理论方法体系的“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和”。“三育九养”把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的身心关系”的和谐作为教育的立足点,并针对“三大关系”和谐的实现,提出了与“三大关系”一一对应的“三育”即:“智育”跟“人与自然关系”对应;“德育”跟“人与人关系”对应;“心育”跟“人的身心关系”对应。并由“三育”而引申出“九养”,又由“九养”引申出可操作的“二十七法”,构建了一套集教育理论、方法、实践与一体的“三育九养二十七法”教育理论方法体系。
再看看《论语》,会发现《论语》的通篇都在讲各类“关系”,都在追求各类关系的“和谐”,充分体现的是“和”文化的内核。《论语》在开篇中就坦露“三大关系”和谐的核心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效仿,是后觉者效仿先觉者的过程,是人在“理”这一层面上觉醒开悟的过程;“习”原意是指雏鸟不断飞练,引申为勤练与努力实践,是对“理”加以实践和应用;“说”通“悦”,是指人内心的喜悦,一个“悦”字将人“身心关系”的和谐状态描绘的淋漓尽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指“学”与“习”是实现人的“身心关系”和谐的根本途径,孔子在这句话里强调的是人“身心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和实现“身心关系”和谐的有效途径。(2)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许慎说同学曰“朋”,有同学从远方来访,说明“我”学识修养已经得到了“朋”的认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朋”从“远方”而来是要克服很多困难的,“乐”是掛在脸上的高兴。“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孔子强调的是处理好“人与人关系”及实现“人与人”关系和谐的有效的途径。(3)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是怨恨,君子是知“天命”的,什么是“天命”呢?天命是上天的旨意,引申为自然规律。“人不知不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不知道“我”有能力,我并不会抱怨,因为别人是否知道我的“才能”,是有过程的,这个过程是遵循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天命”。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君子知“天命”。细细体悟《论语》的精髓,会发现《论语》所讲的各类关系,可归结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这三大关系,《论语》的通篇不仅讲了这“三大关系”,还研讨了实现这“三大关系和谐”的途径和方法。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教育思想,正是“三育九养”教育理论方法体系的根源。“三育九养”在弘扬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并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付之于实践。下面做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的探讨:这要从“人性”的高度去思考、理解教育。关于“人性”,自古有性善、性恶、非善非恶诸论之争。孔子的言论中,并没有对“人性”善恶下过结论,在“三育九养”教育理论方法体系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把“人性”分解为三个部分加以理解:其一,是人的天性;其二,是人的禀性;其三,是人的习性。人的“天性”是向善的,哪怕是十恶不赦的大奸大恶之人,在非常悲惨的景况下他也会流泪,这恰好证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是站在“天性”的角度理解人性的;人的“禀性”是以人的“欲望”为基础而产生的“欲望特性”,当“欲望”不能被满足时,便表现出怨、怒和恨等不良情绪和行为,荀子是站在人的“禀性”角度去解读人性的,所以得出“性恶论”;人的“习性”则受环境的影响,这正是告子的“人性非善非恶”论。其实,当你把这三者放入一个整体系统之内的时候,不难发现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习性”。通过“教育”,去改变学生的“习性”,引导学生的“习性”向善的方面发展,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内涵。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内涵,在教育原理的研究上,就有了足够大的思考空间,也容易形成清晰的思维路径。
二、关于对教育原则的探讨: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孔子施教中的重要原则。因材施教的内核是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只有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大家虽然都知道这个原则,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常常会感到非常无助。比如,对张三、李四、王五这三个人,对张三而言,只有采用适合张三的方法,教育才会有效;同样,对李四只有采用适合李四的方法,教育才会收到预期效果;对王五也是如此。如果将对李四有效的教育方法用到张三或王五身上,就会出问题。由此可见:对不同的学生而言,都有一套与之对应的最适合这个学生的教育方法存在,但这套有效的“方法”怎么去找呢?这是当前教育面临的巨大难题!因为无法找到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法,于是老师就用一套自己认为是好的方法,并将这一方法用到了全体学生身上,这相当于一个医生开了一张处方,用到了所有病人身上一样,因违背“辩证施治”原则而引来诸多问题一样,同理违背“因材施教”原则,收到的是极不理想的教育效果。当前,中小学生厌学率的不断攀升,就是一个对违背“因材施教”规律的警示。“三育九养”主要做了两件事:其一,深度解读了“因材施教”;其二,创立了“九养人格基础理论”。(1)对“因材施教”的解读具体体现在“二十七法”的组合与应用上:比如说在二十七法中,任选一个方法作为一个教育方法组合,共有27个排列;如任选2个教育方法作为一个教育方法组合,就有27乘以26种排列(702种);如果在27法中,任选3个方法组成一个教育方法组合,就有27乘以26再乘以25种方法(17550种方法)……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选择不同个数的方法进行有效组合,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这就是因材施教。
“人格基础理论”的核心任务是探究人的“行为”与行为背后“本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阐明了人的“人格状态”与人的“具体行为”间的辩证联系。为透过人的“行为”分析人的“人格状态”提供了思维路径,也为学生个性化的教育诊断与分析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理论方法。“人格基础理论”为老师“知”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路径,“知”学生又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做了坚实的铺垫。
三、关于教育方法上的研究:“三育九养”教育理论方法体系中,已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施教策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转化成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方法,使孔子“成人”、“成才”教育观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文、行、忠、信”等个性化人格成长素养,渗透到“九养”之中,形成了“九养人格基础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三育九养”理论方法体系,正是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弘扬和应用。这是把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精髓作为“源”,将外来优良文化作为“流”而形成的“源”与“流”深度结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教育科研成果(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通过对“三育九养”教育理论方法体系的研究,发掘中华本土教育思想文化精髓,结合当代教育实际,形成一套具有本民族特质的、完整的、可操作的教育理论方法系统,使本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得到继承、弘扬的同时,吸纳世界优秀的教育成果,使科教兴国成为现实。
—— 北京创新研究所 饶玉川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厚重的中华文化,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与本民族的发展有着血肉般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锻造了该民族的“根文化”。“和”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根文化”,“和”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三育九养”教育理论方法体系的“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和”。“三育九养”把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的身心关系”的和谐作为教育的立足点,并针对“三大关系”和谐的实现,提出了与“三大关系”一一对应的“三育”即:“智育”跟“人与自然关系”对应;“德育”跟“人与人关系”对应;“心育”跟“人的身心关系”对应。并由“三育”而引申出“九养”,又由“九养”引申出可操作的“二十七法”,构建了一套集教育理论、方法、实践与一体的“三育九养二十七法”教育理论方法体系。
再看看《论语》,会发现《论语》的通篇都在讲各类“关系”,都在追求各类关系的“和谐”,充分体现的是“和”文化的内核。《论语》在开篇中就坦露“三大关系”和谐的核心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效仿,是后觉者效仿先觉者的过程,是人在“理”这一层面上觉醒开悟的过程;“习”原意是指雏鸟不断飞练,引申为勤练与努力实践,是对“理”加以实践和应用;“说”通“悦”,是指人内心的喜悦,一个“悦”字将人“身心关系”的和谐状态描绘的淋漓尽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指“学”与“习”是实现人的“身心关系”和谐的根本途径,孔子在这句话里强调的是人“身心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和实现“身心关系”和谐的有效途径。(2)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许慎说同学曰“朋”,有同学从远方来访,说明“我”学识修养已经得到了“朋”的认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朋”从“远方”而来是要克服很多困难的,“乐”是掛在脸上的高兴。“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孔子强调的是处理好“人与人关系”及实现“人与人”关系和谐的有效的途径。(3)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是怨恨,君子是知“天命”的,什么是“天命”呢?天命是上天的旨意,引申为自然规律。“人不知不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不知道“我”有能力,我并不会抱怨,因为别人是否知道我的“才能”,是有过程的,这个过程是遵循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天命”。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君子知“天命”。细细体悟《论语》的精髓,会发现《论语》所讲的各类关系,可归结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这三大关系,《论语》的通篇不仅讲了这“三大关系”,还研讨了实现这“三大关系和谐”的途径和方法。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教育思想,正是“三育九养”教育理论方法体系的根源。“三育九养”在弘扬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并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付之于实践。下面做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的探讨:这要从“人性”的高度去思考、理解教育。关于“人性”,自古有性善、性恶、非善非恶诸论之争。孔子的言论中,并没有对“人性”善恶下过结论,在“三育九养”教育理论方法体系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把“人性”分解为三个部分加以理解:其一,是人的天性;其二,是人的禀性;其三,是人的习性。人的“天性”是向善的,哪怕是十恶不赦的大奸大恶之人,在非常悲惨的景况下他也会流泪,这恰好证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是站在“天性”的角度理解人性的;人的“禀性”是以人的“欲望”为基础而产生的“欲望特性”,当“欲望”不能被满足时,便表现出怨、怒和恨等不良情绪和行为,荀子是站在人的“禀性”角度去解读人性的,所以得出“性恶论”;人的“习性”则受环境的影响,这正是告子的“人性非善非恶”论。其实,当你把这三者放入一个整体系统之内的时候,不难发现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习性”。通过“教育”,去改变学生的“习性”,引导学生的“习性”向善的方面发展,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内涵。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内涵,在教育原理的研究上,就有了足够大的思考空间,也容易形成清晰的思维路径。
二、关于对教育原则的探讨: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孔子施教中的重要原则。因材施教的内核是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只有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大家虽然都知道这个原则,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常常会感到非常无助。比如,对张三、李四、王五这三个人,对张三而言,只有采用适合张三的方法,教育才会有效;同样,对李四只有采用适合李四的方法,教育才会收到预期效果;对王五也是如此。如果将对李四有效的教育方法用到张三或王五身上,就会出问题。由此可见:对不同的学生而言,都有一套与之对应的最适合这个学生的教育方法存在,但这套有效的“方法”怎么去找呢?这是当前教育面临的巨大难题!因为无法找到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法,于是老师就用一套自己认为是好的方法,并将这一方法用到了全体学生身上,这相当于一个医生开了一张处方,用到了所有病人身上一样,因违背“辩证施治”原则而引来诸多问题一样,同理违背“因材施教”原则,收到的是极不理想的教育效果。当前,中小学生厌学率的不断攀升,就是一个对违背“因材施教”规律的警示。“三育九养”主要做了两件事:其一,深度解读了“因材施教”;其二,创立了“九养人格基础理论”。(1)对“因材施教”的解读具体体现在“二十七法”的组合与应用上:比如说在二十七法中,任选一个方法作为一个教育方法组合,共有27个排列;如任选2个教育方法作为一个教育方法组合,就有27乘以26种排列(702种);如果在27法中,任选3个方法组成一个教育方法组合,就有27乘以26再乘以25种方法(17550种方法)……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选择不同个数的方法进行有效组合,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这就是因材施教。
“人格基础理论”的核心任务是探究人的“行为”与行为背后“本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阐明了人的“人格状态”与人的“具体行为”间的辩证联系。为透过人的“行为”分析人的“人格状态”提供了思维路径,也为学生个性化的教育诊断与分析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理论方法。“人格基础理论”为老师“知”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路径,“知”学生又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做了坚实的铺垫。
三、关于教育方法上的研究:“三育九养”教育理论方法体系中,已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施教策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转化成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方法,使孔子“成人”、“成才”教育观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文、行、忠、信”等个性化人格成长素养,渗透到“九养”之中,形成了“九养人格基础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三育九养”理论方法体系,正是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弘扬和应用。这是把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精髓作为“源”,将外来优良文化作为“流”而形成的“源”与“流”深度结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教育科研成果(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通过对“三育九养”教育理论方法体系的研究,发掘中华本土教育思想文化精髓,结合当代教育实际,形成一套具有本民族特质的、完整的、可操作的教育理论方法系统,使本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得到继承、弘扬的同时,吸纳世界优秀的教育成果,使科教兴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