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labies for the Dormant Mind
想了几分钟,是要写日志还是要写碟评。后来还是决定写日志。豆瓣对我来说是个更私有化的地方。
初识Agonist,和所有人一样,是从那张Only Once Imagined,那个时候Agonist的光环是“拥有与In this Moment主唱不同的天使般的主唱”。下了他们的专辑仔细听了一下,Only Once Imagined的金属核味挺重的,怪不得导致被用来和当时很红的All that Remains,In this Moment作比较,但当时就觉得他们不会坚定地走金属核的风格。他们在节奏方面追求多变,有点儿前卫的感觉;在旋律方面则十分优雅动听,且追求各种变调,有点儿新古典的感觉,做个不恰当的比喻,与严谨但又华丽的巴洛克不同,他们的旋律虽然华丽,但骨子里有些类似肖邦,十分忧伤。在Only Once Imagined时,他们的歌曲编排业已给我留下了一定印象。“令人喘不过气”这点,我想是任何极端金属迷都很推崇的一点,编排紧凑不拖沓,才能够很好地吸引要求愈发变高的乐迷们。而Agonist的歌曲编排,在Only Once Imagined仍稍显稚嫩,好些地方的停拍有些刻意为之的感觉,但总体来说,他们已经初步建立了他们“递进式”的紧凑编排风格。相较这种“递进式”的编排方式,许多优秀的极端金属都更愿意采用“并列式”的方式,这里所谓的“递进式”及“并列式”并不是简单地指由段落造成的效果,而是指整个歌曲氛围对于听者的心灵造成的冲击力。这里继续不恰当地用名专辑None so Vile作个类比,None so Vile整张专辑从头放到尾,令人有一种几乎在听一首歌的错觉(与稍短的专辑长度也有关),其间充满了变化但又十分和谐,让人置身于腥风血雨几十分钟,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并列式”编排歌曲的方式,旨在营造出较为统一的歌曲氛围,让听者存在一种代入感。而Agonist采用的“递进式”则不同(当然有许多乐队也会采用这种手段),鉴于Agonist的女主唱是拥有传说中“天使与恶魔”的嗓音技巧的,Agonist需要在歌曲中凸显这种强烈的对比,然而处理不好又会存在机械对比的感觉(实话说,现在很多歌曲采用的尖嗓与兽吼的对比都可能导致这种机械化的结果,为对比而对比,从而一定程度地破坏了歌曲的完美度),于是Agonist采用了“递进式”的方法,意即采用残暴的歌曲搭配死嗓的开头,并在歌曲的三分之一处运用弦乐或钢琴进行氛围烘托,从而改变歌曲氛围,此时再推出清嗓部分,让人有种从地狱净化到了天堂的错愕感,从而达到完整编排歌曲之目的。其实,在Only Once Imagined中,这种编排技巧并没有很好地得到使用,仍然存在大量无意义使用的重复段落,而如我之前所说,对于工整的其他极端金属以及古典意味更类似巴洛克的音乐而言,“重复”可能会给人造成军队式的严谨印象,更让人能够认同;而对于Agonist这种希望在歌曲中出现大量变化,乃至对比的音乐,重复只会造成“长篇累牍”的不适感而已。我觉得较能完整体现他们独特风格的,在Only Once Imagined中也只有Forget Tomorrow了。无论如何,说了这么多是为了说明,Agonist除了主唱之外的乐手的优秀程度是毋庸置疑的,记得有一次我和当时的乐队商量好排他们的Rise and Fall,练好了过去,结果一个吉他手连开头的拍子都数不清楚,不是怪他太笨,而是这个拍子的确有些难,歌曲的难度可见一斑。接着谈下他们的主唱声音。主唱的外形是无可指摘的,棒极了,天使般的外表和身材,满足了无数技术宅金属男的渴望。而主唱的声音,一开始我是寄予厚望的,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与Lullabies for the Dormant Mind相比,在Only Once Imagined中,她的声音只能说发挥了50%。清嗓十分甜美,但也仅限于甜美,高音不够圆润,低音也不够沉实;死嗓有种刻意压低的感觉,但我感觉她的声音质感其实不该这么低,可能是为了模仿,死嗓的振动有种不够平滑的感觉,稍显虚,唯一令人佩服的就是那几乎不能换气的唱法。与Angela,Krysta,Maria等同类型的女主唱相比,Alissa的声音仅有甜美一项能够与之匹敌,可以说,Only Once Imagined中,个人感觉她的声音(不包括其他部分,如外形,创作等,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她写的)有点儿小小地拖后腿。
总体来说,听完Only Once Imagined,我对于Agonist有印象,但也仅限于“不过尔尔”之感。这也导致我直到今天才听Lullabies for the Dormant Mind。
可以说,Lullabies for the Dormant Mind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在这张专辑中,Agonist虽然没有完全抛弃,但是整体上地弱化了金属核的成分,与此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新古典元素的运用。这是一张极难定义风格的专辑(尽管Only Once Imagined时就有人争议这究竟是旋死还是金属核),Agonist以古典意味打底,植入了多种元素,比如opera,death,progressive,gore,groove,grind,有几首歌甚至有些泛黑的意味,有些厄运感了,比如Waiting out the Winter。在歌曲撰写上,Agonist维持了他们一贯追求变化的风格,歌曲的节奏仍旧很难,旋律则更被凸显,他们不介意在一首歌中使用70%的旋律部分以演绎他们想要表达的情绪;旋律相较Only Once Imagined更为复杂动听,以传统音阶的不断变奏营造出大气又悲怆的氛围。而他们巧妙而更为娴熟的歌曲编排,加上大量运用极为出彩的键盘所制造出的各种音墙、钢琴solo等,漂亮地构建了几乎每一首歌的构架,有不止一首歌足以令听者泪流满面。若听者愿意放松,可以完全被带入他们的story telling而不可自拔,难以分辨究竟是什么歌曲结构。太美妙了,我绝不吝惜我的赞美之词,Agonist完全建立了他们独特的风格,Nightwish绝不会采用这么多的变化,我建议他们给自己的风格起个名字,比如“新古典”、“古典新浪潮”、“加拿大之声”之类的(哈哈,恶搞一下)。继续讨论下主唱(因为我几乎不会什么乐器,所以一向比较关注主唱)。Alissa妹妹给了我最大的惊喜!她在这张专辑中运用的唱腔之多令人咋舌,她一贯的死嗓和甜美清嗓暂且不提,And their Eulogies Sang Me to Sleep中的水喉和深喉,Martyr Art中的尖嗓,Globus Hystericus中的黑嗓,Swan Lake中的美声……Alissa是否进行了深山特训?无论怎么说,这样令人心旷神怡的水喉和深喉居然出自一位女性之口,足以令人佩服到五体投地;她的死嗓也更为自如了,金属质感提升了不少,声音振动也稳扎多了,尽管不是那么暴戾,但让人听了很舒服。不过,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歌者,声音的质感能否令人记住,比掌握的技巧有多少重要的多,这是一名歌者的天赋所在。譬如说,王菲只会一种唱腔,但她这种唱腔显得独一无二,就足够了,她没必要费心掌握类似花腔女高音或者低吟转音之类的技巧。从这点来说,Alissa是值得膜拜的,我不知道在掌握这么多技巧这样折腾自己天生的嗓音后,她是如何做到几乎不让其变化的,但是,她的确很好地维护了自己的声音特质,这种特质,我认为是“天真忧伤”。她的声音与她的长相一样,有种纯洁不可侵犯的意味;用这样的声音唱死嗓,会自然而然地给听者造成一种犹如强~奸幼女般的罪恶的快感,这就和看电影时的偷窥欲望类似,让人既羞愧又兴奋;而当她的声音重新回到清嗓路线时,又给听者带来一种解脱的快感,意即无论如何侵犯都不须承担责任,她始终如一的释放感,她的清嗓较之Only Once Imagined更高亢清亮,无时无刻不带有一丝淡淡的天真忧伤,似乎还沉浸在之前野蛮的侵犯中,这种质感无论在她演绎任何唱法时都始终存在。不得不提的是,Swan Lake若全部是她演绎的,实在是令人折服,我从未听过这样细致如绸缎的女高音,丝毫没有炫技或者压迫之感,反而带有一丝甜美意味,Alissa终于完美地在任何演绎手段中体现了自己的特色,她当之无愧。
Lullabies for the Dormant Mind,太棒了,我连封面都很爱。不是说Agonist就是一支牛逼的一塌糊涂的巅峰乐队了,但他们的确给了我十分大的惊喜。高质量的乐手加上宅男女神Alissa,Agonist是一支极适宜萝莉向技术宅金属男的乐队~
初识Agonist,和所有人一样,是从那张Only Once Imagined,那个时候Agonist的光环是“拥有与In this Moment主唱不同的天使般的主唱”。下了他们的专辑仔细听了一下,Only Once Imagined的金属核味挺重的,怪不得导致被用来和当时很红的All that Remains,In this Moment作比较,但当时就觉得他们不会坚定地走金属核的风格。他们在节奏方面追求多变,有点儿前卫的感觉;在旋律方面则十分优雅动听,且追求各种变调,有点儿新古典的感觉,做个不恰当的比喻,与严谨但又华丽的巴洛克不同,他们的旋律虽然华丽,但骨子里有些类似肖邦,十分忧伤。在Only Once Imagined时,他们的歌曲编排业已给我留下了一定印象。“令人喘不过气”这点,我想是任何极端金属迷都很推崇的一点,编排紧凑不拖沓,才能够很好地吸引要求愈发变高的乐迷们。而Agonist的歌曲编排,在Only Once Imagined仍稍显稚嫩,好些地方的停拍有些刻意为之的感觉,但总体来说,他们已经初步建立了他们“递进式”的紧凑编排风格。相较这种“递进式”的编排方式,许多优秀的极端金属都更愿意采用“并列式”的方式,这里所谓的“递进式”及“并列式”并不是简单地指由段落造成的效果,而是指整个歌曲氛围对于听者的心灵造成的冲击力。这里继续不恰当地用名专辑None so Vile作个类比,None so Vile整张专辑从头放到尾,令人有一种几乎在听一首歌的错觉(与稍短的专辑长度也有关),其间充满了变化但又十分和谐,让人置身于腥风血雨几十分钟,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并列式”编排歌曲的方式,旨在营造出较为统一的歌曲氛围,让听者存在一种代入感。而Agonist采用的“递进式”则不同(当然有许多乐队也会采用这种手段),鉴于Agonist的女主唱是拥有传说中“天使与恶魔”的嗓音技巧的,Agonist需要在歌曲中凸显这种强烈的对比,然而处理不好又会存在机械对比的感觉(实话说,现在很多歌曲采用的尖嗓与兽吼的对比都可能导致这种机械化的结果,为对比而对比,从而一定程度地破坏了歌曲的完美度),于是Agonist采用了“递进式”的方法,意即采用残暴的歌曲搭配死嗓的开头,并在歌曲的三分之一处运用弦乐或钢琴进行氛围烘托,从而改变歌曲氛围,此时再推出清嗓部分,让人有种从地狱净化到了天堂的错愕感,从而达到完整编排歌曲之目的。其实,在Only Once Imagined中,这种编排技巧并没有很好地得到使用,仍然存在大量无意义使用的重复段落,而如我之前所说,对于工整的其他极端金属以及古典意味更类似巴洛克的音乐而言,“重复”可能会给人造成军队式的严谨印象,更让人能够认同;而对于Agonist这种希望在歌曲中出现大量变化,乃至对比的音乐,重复只会造成“长篇累牍”的不适感而已。我觉得较能完整体现他们独特风格的,在Only Once Imagined中也只有Forget Tomorrow了。无论如何,说了这么多是为了说明,Agonist除了主唱之外的乐手的优秀程度是毋庸置疑的,记得有一次我和当时的乐队商量好排他们的Rise and Fall,练好了过去,结果一个吉他手连开头的拍子都数不清楚,不是怪他太笨,而是这个拍子的确有些难,歌曲的难度可见一斑。接着谈下他们的主唱声音。主唱的外形是无可指摘的,棒极了,天使般的外表和身材,满足了无数技术宅金属男的渴望。而主唱的声音,一开始我是寄予厚望的,但是不得不提的是,与Lullabies for the Dormant Mind相比,在Only Once Imagined中,她的声音只能说发挥了50%。清嗓十分甜美,但也仅限于甜美,高音不够圆润,低音也不够沉实;死嗓有种刻意压低的感觉,但我感觉她的声音质感其实不该这么低,可能是为了模仿,死嗓的振动有种不够平滑的感觉,稍显虚,唯一令人佩服的就是那几乎不能换气的唱法。与Angela,Krysta,Maria等同类型的女主唱相比,Alissa的声音仅有甜美一项能够与之匹敌,可以说,Only Once Imagined中,个人感觉她的声音(不包括其他部分,如外形,创作等,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她写的)有点儿小小地拖后腿。
总体来说,听完Only Once Imagined,我对于Agonist有印象,但也仅限于“不过尔尔”之感。这也导致我直到今天才听Lullabies for the Dormant Mind。
可以说,Lullabies for the Dormant Mind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在这张专辑中,Agonist虽然没有完全抛弃,但是整体上地弱化了金属核的成分,与此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新古典元素的运用。这是一张极难定义风格的专辑(尽管Only Once Imagined时就有人争议这究竟是旋死还是金属核),Agonist以古典意味打底,植入了多种元素,比如opera,death,progressive,gore,groove,grind,有几首歌甚至有些泛黑的意味,有些厄运感了,比如Waiting out the Winter。在歌曲撰写上,Agonist维持了他们一贯追求变化的风格,歌曲的节奏仍旧很难,旋律则更被凸显,他们不介意在一首歌中使用70%的旋律部分以演绎他们想要表达的情绪;旋律相较Only Once Imagined更为复杂动听,以传统音阶的不断变奏营造出大气又悲怆的氛围。而他们巧妙而更为娴熟的歌曲编排,加上大量运用极为出彩的键盘所制造出的各种音墙、钢琴solo等,漂亮地构建了几乎每一首歌的构架,有不止一首歌足以令听者泪流满面。若听者愿意放松,可以完全被带入他们的story telling而不可自拔,难以分辨究竟是什么歌曲结构。太美妙了,我绝不吝惜我的赞美之词,Agonist完全建立了他们独特的风格,Nightwish绝不会采用这么多的变化,我建议他们给自己的风格起个名字,比如“新古典”、“古典新浪潮”、“加拿大之声”之类的(哈哈,恶搞一下)。继续讨论下主唱(因为我几乎不会什么乐器,所以一向比较关注主唱)。Alissa妹妹给了我最大的惊喜!她在这张专辑中运用的唱腔之多令人咋舌,她一贯的死嗓和甜美清嗓暂且不提,And their Eulogies Sang Me to Sleep中的水喉和深喉,Martyr Art中的尖嗓,Globus Hystericus中的黑嗓,Swan Lake中的美声……Alissa是否进行了深山特训?无论怎么说,这样令人心旷神怡的水喉和深喉居然出自一位女性之口,足以令人佩服到五体投地;她的死嗓也更为自如了,金属质感提升了不少,声音振动也稳扎多了,尽管不是那么暴戾,但让人听了很舒服。不过,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歌者,声音的质感能否令人记住,比掌握的技巧有多少重要的多,这是一名歌者的天赋所在。譬如说,王菲只会一种唱腔,但她这种唱腔显得独一无二,就足够了,她没必要费心掌握类似花腔女高音或者低吟转音之类的技巧。从这点来说,Alissa是值得膜拜的,我不知道在掌握这么多技巧这样折腾自己天生的嗓音后,她是如何做到几乎不让其变化的,但是,她的确很好地维护了自己的声音特质,这种特质,我认为是“天真忧伤”。她的声音与她的长相一样,有种纯洁不可侵犯的意味;用这样的声音唱死嗓,会自然而然地给听者造成一种犹如强~奸幼女般的罪恶的快感,这就和看电影时的偷窥欲望类似,让人既羞愧又兴奋;而当她的声音重新回到清嗓路线时,又给听者带来一种解脱的快感,意即无论如何侵犯都不须承担责任,她始终如一的释放感,她的清嗓较之Only Once Imagined更高亢清亮,无时无刻不带有一丝淡淡的天真忧伤,似乎还沉浸在之前野蛮的侵犯中,这种质感无论在她演绎任何唱法时都始终存在。不得不提的是,Swan Lake若全部是她演绎的,实在是令人折服,我从未听过这样细致如绸缎的女高音,丝毫没有炫技或者压迫之感,反而带有一丝甜美意味,Alissa终于完美地在任何演绎手段中体现了自己的特色,她当之无愧。
Lullabies for the Dormant Mind,太棒了,我连封面都很爱。不是说Agonist就是一支牛逼的一塌糊涂的巅峰乐队了,但他们的确给了我十分大的惊喜。高质量的乐手加上宅男女神Alissa,Agonist是一支极适宜萝莉向技术宅金属男的乐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