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骂田子坊
六年前,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参观田子坊,因实际所见与见先前所闻落差较大,倍感失望,带着情绪写了这么一篇带上评论的“游记“,非学术论文,没有查很多背景资料,如有令您觉得不客观、不严谨之处,请多海涵,欢迎言辞和善的讨论。
———————————————————————————————————————————
先从当年一厢情愿的猜测开始。
暑假的时候,听讲座、做历史建筑调研,两件事情加在一起让我产生了一个关于如何保护、发掘建筑遗产的问题,在上海自然就以石库门为代表了。我的疑问基于一个假设,那就是文化(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可以同时进行之上。如果说保护的典型案例是类似上海大批未拆迁、被纳入保护范围的新式里弄的话,那么开发的典型案例就是新天地的改建——把原来的居民驱得片甲不留,将原本是居住功能的石库门住宅改建成纯商业的地块——咖啡吧、酒吧、社交场合、绿地。前者相应地代表着“延续”(虽然其实石库门的居住模式早就和过去有了差别,由独门独户发展成了七十二家房客),后者则代表着“推广”(当然也有问题,推广的不是石库门的‘居住功能’,而只是一种平面的城市名片,一个符号)。那么,我产生了一个极端理想化的猜想——那么如果有一种居商结合的模式诞生在今日的石库门,能否使得石库门这一城市文化遗产同时满足在继承其传统功能的基础上被作为一项象征,推广向世界?
我很早就知道上海有一个地方叫作田子坊。从同学在那边拍摄的一些留念相片、撰写的一些短评中,我一度以为田子坊就是我理想中的那个地方,一个新天地与桃花源的结合品,作为商居结合的完美典范而悄悄存在于上海卢湾安静的一隅。在大量的居民区内小小地点缀着几片雅致的店面,画廊、艺术家的小小工作室,远道而来的游客在里弄里安静地晃着,在不打扰居民的情况下将石库门的雅致情调映入脑海。
但是事实证明,这个猜想是错误的。
踏入田子坊的领域,我感受不到里弄的幽静、上海的气息、艺术的情调,什么都没有。更加可怕的是,这里对于依旧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几乎就是地狱。为什么官方,也就是所谓的有关部门还要坚持对外宣称田子坊是一个“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创意产业园区”?直接承认田子坊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脏乱差的三俗景点,这还好一些。
连什么田子坊创立的初衷都不要谈。所有的研究书籍、论文、报告中都提到并大力褒奖的田子坊“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田子坊的发展是这样的:先有陈逸飞这批艺术家进驻这块里弄,然后渐渐地以它为核心,进一步吸引了一小撮艺术家跟着在周边入驻。居住区的私密性开始被艺术工作坊、画廊所撕开扯破。有机可乘的石库门底层住户开始渐渐逮着这个机会将自己的房间出租给更多入驻的店家(这个时候已经不仅是艺术工作室了)而盈利。在这个阶段,规划局和……有关部门……并没有喊停此事,而是看准机会给这一“商业界面渗入居住区内部”的“特色居住区”扣上了一个创意产业、文化艺术产业基地的帽子,并官方批准了这一规划,使得居民出租房屋之势愈演愈烈。有小道消息称,这一决策的大力支持者中包括了其小姨子在坊中开店的某某前CHEN书记。
这个时候田子坊就已经成型了。一层的居民们出于自己的利益大规模出租房屋,而专业部门不从实际合理性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反而激动、兴奋地将这一出租房屋的举动概括为“创意”“产业”之类的字眼,最后使得今日田子坊的面貌变成了如下模样:
1,这货不是里弄。
里弄建筑的狭小尺度原本就极端不适合进行商业活动。石库门建筑仿照伦敦的联排住宅而建,原本独门独户,一个单元只容纳一户人家,在上个世纪已经变成了一个单元容纳四、五户的七十二家房客模样,如今居然再一次被强迫改变,而且直接是功能上的改变,在尺度、空间、设备均不进行调整的情况下直接从居住建筑被发展成了商业建筑,这简直就是一种文化遗产的畸形发展。对照而言,新天地已经失去了其作为遗产的功效,因为它的居住功能已经消亡;而田子坊居然试图在保留居住的情况下进驻商业,使得置身其间,有种是在大年三十逛庙会的拥挤感。里弄的样式没有了,空间体验也变了味,这货不是里弄。
2,这货不是上海
游客到田子坊来是来体验代表上海文化的石库门文化的。原本应该是晨曦薄暮更替、栀子花茉莉花飘香的小清新、小文艺的弄堂(当然这是想象中的场景,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估计只有在石库门刚被建造、独门独户的使用才有这等文艺场景),四处弥漫着西餐的奶酪味。外国游客来到被誉为上海文化名片的田子坊,吃的是比萨、烤肠、意面,就像我们中国人去纽约驰名的第五大街,却发现那里只有得卖兰州拉面、西安肉夹馍一样。盲目跟风,对于我们,对于创业者或者规划者而言,怎么那些情调、休闲之类的字眼就只和西餐划上了等号?他们脑子僵掉了吗?
3,这货不是文化艺术
去田子坊就会发现,陈逸飞工作室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遗址,展出一些陈逸飞的生前画作,整栋建筑内部几乎空空荡荡;其他的一些小型艺术家工作室身处闹市(原本不该是闹市),也几乎没有什么动作,在经营、作品质量上都不如M50之类的专业艺术工作室聚集地。田子坊所谓的文化艺术产业园,除了以上提到的寥寥几家画廊,剩下的是五五开的西餐厅和小礼品商店。西餐厅就不继续谈了,那些个小礼品商店,卖的东西确实在大学教育超市是买不到的,什么大好几号的木铅笔、手工制作的硬皮笔记本,还有一类特别多见的东西,那种印着MAO主席、奥巴马头像的杯子、本子、鼠标垫,或者写着各种红色标语的饰物,他们居然管这个叫文化创意、或者艺术创意?这算哪门子创意啊?这种批量生产的东西,谁不会做,又有多少人要买?田子坊根本不是什么文化艺术产业发源地,简直就是一个各种小礼品商店混杂的、没有价值的、但又不知怎么红起来的旅游区。
4,这货终于也不是居住区了
有一个调查,在上个年代末的时候,田子坊住宅一层的出租均价是在23000元/月,二层以上在8000元/月。差距悬殊,但都不算少,否定了我一开始认为田子坊住宅二、三层居民不搬走是因为租不出去的猜测的。但是有一个情况,那就是户口问题。老上海人中,有大量出生在里弄的居民,因此一户虽然住户只有一两人,但会挂有四、五个户口,这一点也不奇怪。一层住户的月租均摊给四五个户口,供原住户去另觅住所的经费依旧充足;但是以二三层住户月租八千的标准,分摊给四五个户口,户主自己凭自己分得的房租,以上海目前的房价而言,根本无法支付另找住处的费用。所以一番推论,二三层的房屋无法出租依旧是事实。
我在苏州的观前街上的旅馆住过一天。我相信居民住在田子坊的感受,应该和我当时,或者居住在南京路步行街居民(如果步行街两侧有居民楼的话)的感受差不多。整日的吵闹,居民们都表示不理解,他们自己什么都没有做,为什么莫名其妙地从一个安静的小区搬家到了一个人山人海的旅游景点?而居民自己的住处居然也变成了景点的一部分,变成了被参观、赏玩的对象。在田子坊某条路东西分隔的某处,赫然挂着一块牌子,上面热情地告知“朝前进入石库门风貌区”,让我有了身处某场所,一抬头看到牌子上写着“朝前进入猎豹区”或者“灰熊区”的联想。我想,田子坊居民区到处挂着禁止拍照的牌子,也是对于游客甚至决策者将自己当作观赏品的一种无奈的抵抗。
居民见到调研的我们举着相机,就破口大骂,典型的上海式骂街。一番解释,每一个人都跟我们诉苦,说,别看这表面光鲜,我们住处的卫生设施、照明设备、环境几乎原封未动,一塌糊涂。这就是一个面子工程,一个让游客看着爽,居民则在背地里过得不像人样的蠢蛋规划。他们想离离不开,想改善、想抱怨,也无处申诉。反倒是那些不明艺术、文化概念,又不懂得处在居民立场感受田子坊的游客,抱着单纯的玩乐目的,喝喝咖啡,乐在其中。
5,田子坊终于什么也不是了。
———————————————————————————————————————————
先从当年一厢情愿的猜测开始。
暑假的时候,听讲座、做历史建筑调研,两件事情加在一起让我产生了一个关于如何保护、发掘建筑遗产的问题,在上海自然就以石库门为代表了。我的疑问基于一个假设,那就是文化(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可以同时进行之上。如果说保护的典型案例是类似上海大批未拆迁、被纳入保护范围的新式里弄的话,那么开发的典型案例就是新天地的改建——把原来的居民驱得片甲不留,将原本是居住功能的石库门住宅改建成纯商业的地块——咖啡吧、酒吧、社交场合、绿地。前者相应地代表着“延续”(虽然其实石库门的居住模式早就和过去有了差别,由独门独户发展成了七十二家房客),后者则代表着“推广”(当然也有问题,推广的不是石库门的‘居住功能’,而只是一种平面的城市名片,一个符号)。那么,我产生了一个极端理想化的猜想——那么如果有一种居商结合的模式诞生在今日的石库门,能否使得石库门这一城市文化遗产同时满足在继承其传统功能的基础上被作为一项象征,推广向世界?
我很早就知道上海有一个地方叫作田子坊。从同学在那边拍摄的一些留念相片、撰写的一些短评中,我一度以为田子坊就是我理想中的那个地方,一个新天地与桃花源的结合品,作为商居结合的完美典范而悄悄存在于上海卢湾安静的一隅。在大量的居民区内小小地点缀着几片雅致的店面,画廊、艺术家的小小工作室,远道而来的游客在里弄里安静地晃着,在不打扰居民的情况下将石库门的雅致情调映入脑海。
但是事实证明,这个猜想是错误的。
踏入田子坊的领域,我感受不到里弄的幽静、上海的气息、艺术的情调,什么都没有。更加可怕的是,这里对于依旧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几乎就是地狱。为什么官方,也就是所谓的有关部门还要坚持对外宣称田子坊是一个“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创意产业园区”?直接承认田子坊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脏乱差的三俗景点,这还好一些。
连什么田子坊创立的初衷都不要谈。所有的研究书籍、论文、报告中都提到并大力褒奖的田子坊“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田子坊的发展是这样的:先有陈逸飞这批艺术家进驻这块里弄,然后渐渐地以它为核心,进一步吸引了一小撮艺术家跟着在周边入驻。居住区的私密性开始被艺术工作坊、画廊所撕开扯破。有机可乘的石库门底层住户开始渐渐逮着这个机会将自己的房间出租给更多入驻的店家(这个时候已经不仅是艺术工作室了)而盈利。在这个阶段,规划局和……有关部门……并没有喊停此事,而是看准机会给这一“商业界面渗入居住区内部”的“特色居住区”扣上了一个创意产业、文化艺术产业基地的帽子,并官方批准了这一规划,使得居民出租房屋之势愈演愈烈。有小道消息称,这一决策的大力支持者中包括了其小姨子在坊中开店的某某前CHEN书记。
这个时候田子坊就已经成型了。一层的居民们出于自己的利益大规模出租房屋,而专业部门不从实际合理性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反而激动、兴奋地将这一出租房屋的举动概括为“创意”“产业”之类的字眼,最后使得今日田子坊的面貌变成了如下模样:
1,这货不是里弄。
里弄建筑的狭小尺度原本就极端不适合进行商业活动。石库门建筑仿照伦敦的联排住宅而建,原本独门独户,一个单元只容纳一户人家,在上个世纪已经变成了一个单元容纳四、五户的七十二家房客模样,如今居然再一次被强迫改变,而且直接是功能上的改变,在尺度、空间、设备均不进行调整的情况下直接从居住建筑被发展成了商业建筑,这简直就是一种文化遗产的畸形发展。对照而言,新天地已经失去了其作为遗产的功效,因为它的居住功能已经消亡;而田子坊居然试图在保留居住的情况下进驻商业,使得置身其间,有种是在大年三十逛庙会的拥挤感。里弄的样式没有了,空间体验也变了味,这货不是里弄。
2,这货不是上海
游客到田子坊来是来体验代表上海文化的石库门文化的。原本应该是晨曦薄暮更替、栀子花茉莉花飘香的小清新、小文艺的弄堂(当然这是想象中的场景,实际上也不是这样的,估计只有在石库门刚被建造、独门独户的使用才有这等文艺场景),四处弥漫着西餐的奶酪味。外国游客来到被誉为上海文化名片的田子坊,吃的是比萨、烤肠、意面,就像我们中国人去纽约驰名的第五大街,却发现那里只有得卖兰州拉面、西安肉夹馍一样。盲目跟风,对于我们,对于创业者或者规划者而言,怎么那些情调、休闲之类的字眼就只和西餐划上了等号?他们脑子僵掉了吗?
3,这货不是文化艺术
去田子坊就会发现,陈逸飞工作室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遗址,展出一些陈逸飞的生前画作,整栋建筑内部几乎空空荡荡;其他的一些小型艺术家工作室身处闹市(原本不该是闹市),也几乎没有什么动作,在经营、作品质量上都不如M50之类的专业艺术工作室聚集地。田子坊所谓的文化艺术产业园,除了以上提到的寥寥几家画廊,剩下的是五五开的西餐厅和小礼品商店。西餐厅就不继续谈了,那些个小礼品商店,卖的东西确实在大学教育超市是买不到的,什么大好几号的木铅笔、手工制作的硬皮笔记本,还有一类特别多见的东西,那种印着MAO主席、奥巴马头像的杯子、本子、鼠标垫,或者写着各种红色标语的饰物,他们居然管这个叫文化创意、或者艺术创意?这算哪门子创意啊?这种批量生产的东西,谁不会做,又有多少人要买?田子坊根本不是什么文化艺术产业发源地,简直就是一个各种小礼品商店混杂的、没有价值的、但又不知怎么红起来的旅游区。
4,这货终于也不是居住区了
有一个调查,在上个年代末的时候,田子坊住宅一层的出租均价是在23000元/月,二层以上在8000元/月。差距悬殊,但都不算少,否定了我一开始认为田子坊住宅二、三层居民不搬走是因为租不出去的猜测的。但是有一个情况,那就是户口问题。老上海人中,有大量出生在里弄的居民,因此一户虽然住户只有一两人,但会挂有四、五个户口,这一点也不奇怪。一层住户的月租均摊给四五个户口,供原住户去另觅住所的经费依旧充足;但是以二三层住户月租八千的标准,分摊给四五个户口,户主自己凭自己分得的房租,以上海目前的房价而言,根本无法支付另找住处的费用。所以一番推论,二三层的房屋无法出租依旧是事实。
我在苏州的观前街上的旅馆住过一天。我相信居民住在田子坊的感受,应该和我当时,或者居住在南京路步行街居民(如果步行街两侧有居民楼的话)的感受差不多。整日的吵闹,居民们都表示不理解,他们自己什么都没有做,为什么莫名其妙地从一个安静的小区搬家到了一个人山人海的旅游景点?而居民自己的住处居然也变成了景点的一部分,变成了被参观、赏玩的对象。在田子坊某条路东西分隔的某处,赫然挂着一块牌子,上面热情地告知“朝前进入石库门风貌区”,让我有了身处某场所,一抬头看到牌子上写着“朝前进入猎豹区”或者“灰熊区”的联想。我想,田子坊居民区到处挂着禁止拍照的牌子,也是对于游客甚至决策者将自己当作观赏品的一种无奈的抵抗。
居民见到调研的我们举着相机,就破口大骂,典型的上海式骂街。一番解释,每一个人都跟我们诉苦,说,别看这表面光鲜,我们住处的卫生设施、照明设备、环境几乎原封未动,一塌糊涂。这就是一个面子工程,一个让游客看着爽,居民则在背地里过得不像人样的蠢蛋规划。他们想离离不开,想改善、想抱怨,也无处申诉。反倒是那些不明艺术、文化概念,又不懂得处在居民立场感受田子坊的游客,抱着单纯的玩乐目的,喝喝咖啡,乐在其中。
5,田子坊终于什么也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