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导演们
文/布宜诺斯
普通人总会害怕寂寞,害怕自己的那点儿渺小在空气中无处遁形,于是搞出点小情调来,美其名曰“享受寂寞”,其实都是死撑。但是许多导演却真的做到玩转寂寞,他们或曾被人群孤立,甚至被主流舆论抛弃,却没有痛苦,反而自得其乐,在寂寞中酝酿出一波又一波俘获人心的影像。也许,对于如今的他们来说,能再有一次寂寞的机会反而是一种福气了。
蒂姆·波顿
寂寞鬼魂
时至今日,蒂姆·波顿最津津乐道的还是自己孤独而诡异的童年。那时的小波顿热爱住处附近的瓦尔哈拉公墓,迷恋爱伦·坡和恐怖片演员文森特·普莱斯,时常幻想在自家墙壁中挖出一只黑猫,擅长在小纸片上画“妖精打架”。当同龄孩子们进入学校后纷纷终结孤单的时候,刚刚上学的小波顿却有点傻眼,因为他发现与同学完全格格不入,回到家也没人愿意听他诉说。就这样,两头不靠的波顿一头扎进电影院,用恐怖片和低成本B级片填充了所有的私人时光。众所周知,成为导演后的波顿玩转了哥特,他以第一部动画短片[文森特]致敬文森特·普莱斯,用[艾德·伍德]致敬那位史上最烂导演,归根结底,他致敬的还是自己童年的怪异噩梦和那些又阴暗又美好的寂寞时光。
蒂姆·波顿电影的寂寞,是专属于怪人的。剪刀手爱德华、骷髅新娘艾米丽、甚至无头骑士,是一群没有血肉还一心要与人类发生关联的寂寞灵魂,而身为人类的威利·旺卡还不是紧闭着自家巧克力工厂的大门,指挥着小矮人唱歌干活,整张脸神经质的惨白,以戏弄小孩子为乐;儿子都娶了媳妇了,病中的老爸还不是继续絮叨那些关于大鱼的陈年臆想,将自己打造成老年版唐璜。好莱坞有种说法是:喜欢波顿电影的人都是有自闭症倾向的。他们与波顿片中人一般,犹自怪异,享受不被理解的乐趣。而被波顿击中的中国影迷,同样是那些在成长中寂寞过的孩子,也曾长出过剪刀手,复活过自己的宠物狗,把自己当成一个鬼魂,出没的世界终究是别人的。虽然绚烂的幻想最后终究被现实泯灭,但至少,蒂姆·波顿还有能力让我们相信,即使怪异冷漠残忍如理发师托德,还是会有一位痴女人,毫无保留地倾心爱他。
王家卫
寂寞呓语
王家卫具有典型的回避型人格。即使刚刚出道还在编剧界当后生苦熬打拼的时候,他也有不接电话的习惯,搞得老母亲一边替他胡编拖稿借口一边为这个自闭孩儿的心理健康担心。在他时间观念淡薄的身后,永远有许多人在等待。慢慢的,等待的人群从急得跳脚骂娘威胁炒鱿鱼的导演和制片们,变成越来越多的大牌明星,他却依旧故我。把张国荣和梁朝伟拖到阿根廷去发霉,让诺拉·琼斯和裘德·洛一场吻戏拍二百遍,而他们,连逃的机会都没有。他其实并不拒绝人群,只是拒绝与熟人走得太近,正如与明星少有私交的他却喜欢辗转于香港街头众多拥挤的小小咖啡店,坐下来边写剧本,边观察人群和城市。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对寂寞的诠释正是来自于对现代都市的体察入微。一分钟的爱情,对着毛巾肥皂讲话的警察,即刻过期的凤梨罐头,将悲伤丢在世界尽头的灯塔……即使把时间置入古代,把空间放到大漠,王家卫独有的呓语和独白,勾勒的还是属于现代都市人那点儿缠杂不清欲说还休的寂寞情感。
迷恋王式影像的一代人,显然是被他的心理疾病传染了,他们沉浸于他自说自话的呓语中无法自拔,想让人懂,又怕人懂。没勇气时,用“我知道要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方法是先拒绝别人”装狠;暧昧了,讲“如果多一张船票,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走?”试探;想甩人了,直接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撇清;网友见面用“你知道喝酒跟喝水的分别吗?”当接头暗号。其实,越来越多的王氏语录被人提起时,那些隐藏在都市最深处、真正寂寞的话唠们反而沉默了。
岩井俊二
寂寞暗恋
“回想学生时代就不断会有新的灵感出现。”岩井俊二曾这样总结自己所有创作的源头。这种情绪从他学生时代其实已经开始,虽然那时他专业知识尚不充分,但拍摄意愿已经很强烈。一句“此时此刻就是现在,如果能把它拍下来就是死了也值”的铁血宣言,代表了他贯穿整个寂寞青春期的所有倾诉欲。后来,他用[情书]缅怀七年前的自己,用[梦旅人]中三个精神世界坍塌的孩子,复制困境中的青春个体,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沉默倒下的星野,揭开青春最残酷的谜底。他们的心理郁结之处,便是岩井自己过往的那些个疯狂念头。
所有关于青春期的歌都是寂寞的,而岩井俊二则是众多歌者中,唱得比较出挑的一位,暗恋的情愫则是他给出最为婉转的一个乐章。[四月物语]中榆野卯月只身进入陌生的城市,走入“武藏野书店”,用最干净的暗恋为青春写下安静的注脚;[花与爱丽丝]里的暗恋则关系到两个女孩,一个男孩,和一个仓促的谎言。[情书]中藤井树的暗恋更是被沉寂到另一个世界。暗恋的寂寞,就像那本《追忆似水年华》,静静地躺在图书馆中,慢慢积满灰尘。
话说回来,寂寞对于青春来说,并不是一种消极情绪,而更近似于一种常态,所以才有那么多大龄青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岩井俊二的青春期后遗症。他们哼着莉莉周的歌,试图寻找一片可以倾斜的麦田;滑雪的时候,见到小山包也不忘大喊一声“你好吗,我很好”;他们把自己漂泊中临时落脚的每一个地方都用“元都”命名,哪管越走越远,越走越老。总有一天,他们也会打晕自己暗恋的帅哥,然后直接拖他回家。
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
寂寞的路
由于老爸移动成衣销售员的工作性质,格斯·范·桑特从小便饱受迁徙之苦,加上很早便已经确定的性取向,让他的电影至始至终背负着固定的烙印。从处女作[夜深沉,爱难吟]只在同志小团体流传,到[心灵捕手]奥斯卡折桂;从最初[不羁的天空]着眼社会最底层的男妓,到[哈维·米克]为争取同志权益的政客树碑立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格斯从社会边缘慢慢进入主流的过程。而他影像中的寂寞也随之扩散到全世界,并无消解。
格斯镜头中充满了社会边缘人,无论是或奔放或忧郁的同性恋者、行事叛逆的少年天才,还是游荡在滑板公园中闷不作声的凶案目击者,承担他们寂寞的,往往是一段段画着白色行道线的空荡公路。[夜深沉,爱难吟]和[不羁的天空]出现了相似的一幕:一辆破旧汽车停在公路上,两旁是大片寂静荒野,一个年轻人仰面躺倒在路中央。他是被杂货店老板沃尔特爱着的墨西哥少年约翰尼,他是找不到母亲又失去了斯考特的麦克,他也是总在孤身上路的格斯自己。
在格斯电影中得到共鸣的,倒不一定是同志,也不一定真的有那么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们只是会看出一身冷汗来,生怕再多走一步,镜头里面的那些怪胎就会是自己。格斯那些形形色色的男主角,可以对应他们成长中的不同阶段,孤寂少年的暴力倾向,半熟小子的朦胧爱恋,人到中年的永不妥协,还有临死之前的逃离尘世。想想吧,那些爱着格斯的人们,要是太过寂寞的话,大概也会找一个空无一人的夜晚,点一堆篝火,诉说一份明知靠近也无法触碰的爱恋。
原文载于《看电影》9月下
普通人总会害怕寂寞,害怕自己的那点儿渺小在空气中无处遁形,于是搞出点小情调来,美其名曰“享受寂寞”,其实都是死撑。但是许多导演却真的做到玩转寂寞,他们或曾被人群孤立,甚至被主流舆论抛弃,却没有痛苦,反而自得其乐,在寂寞中酝酿出一波又一波俘获人心的影像。也许,对于如今的他们来说,能再有一次寂寞的机会反而是一种福气了。
蒂姆·波顿
寂寞鬼魂
时至今日,蒂姆·波顿最津津乐道的还是自己孤独而诡异的童年。那时的小波顿热爱住处附近的瓦尔哈拉公墓,迷恋爱伦·坡和恐怖片演员文森特·普莱斯,时常幻想在自家墙壁中挖出一只黑猫,擅长在小纸片上画“妖精打架”。当同龄孩子们进入学校后纷纷终结孤单的时候,刚刚上学的小波顿却有点傻眼,因为他发现与同学完全格格不入,回到家也没人愿意听他诉说。就这样,两头不靠的波顿一头扎进电影院,用恐怖片和低成本B级片填充了所有的私人时光。众所周知,成为导演后的波顿玩转了哥特,他以第一部动画短片[文森特]致敬文森特·普莱斯,用[艾德·伍德]致敬那位史上最烂导演,归根结底,他致敬的还是自己童年的怪异噩梦和那些又阴暗又美好的寂寞时光。
蒂姆·波顿电影的寂寞,是专属于怪人的。剪刀手爱德华、骷髅新娘艾米丽、甚至无头骑士,是一群没有血肉还一心要与人类发生关联的寂寞灵魂,而身为人类的威利·旺卡还不是紧闭着自家巧克力工厂的大门,指挥着小矮人唱歌干活,整张脸神经质的惨白,以戏弄小孩子为乐;儿子都娶了媳妇了,病中的老爸还不是继续絮叨那些关于大鱼的陈年臆想,将自己打造成老年版唐璜。好莱坞有种说法是:喜欢波顿电影的人都是有自闭症倾向的。他们与波顿片中人一般,犹自怪异,享受不被理解的乐趣。而被波顿击中的中国影迷,同样是那些在成长中寂寞过的孩子,也曾长出过剪刀手,复活过自己的宠物狗,把自己当成一个鬼魂,出没的世界终究是别人的。虽然绚烂的幻想最后终究被现实泯灭,但至少,蒂姆·波顿还有能力让我们相信,即使怪异冷漠残忍如理发师托德,还是会有一位痴女人,毫无保留地倾心爱他。
王家卫
寂寞呓语
王家卫具有典型的回避型人格。即使刚刚出道还在编剧界当后生苦熬打拼的时候,他也有不接电话的习惯,搞得老母亲一边替他胡编拖稿借口一边为这个自闭孩儿的心理健康担心。在他时间观念淡薄的身后,永远有许多人在等待。慢慢的,等待的人群从急得跳脚骂娘威胁炒鱿鱼的导演和制片们,变成越来越多的大牌明星,他却依旧故我。把张国荣和梁朝伟拖到阿根廷去发霉,让诺拉·琼斯和裘德·洛一场吻戏拍二百遍,而他们,连逃的机会都没有。他其实并不拒绝人群,只是拒绝与熟人走得太近,正如与明星少有私交的他却喜欢辗转于香港街头众多拥挤的小小咖啡店,坐下来边写剧本,边观察人群和城市。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对寂寞的诠释正是来自于对现代都市的体察入微。一分钟的爱情,对着毛巾肥皂讲话的警察,即刻过期的凤梨罐头,将悲伤丢在世界尽头的灯塔……即使把时间置入古代,把空间放到大漠,王家卫独有的呓语和独白,勾勒的还是属于现代都市人那点儿缠杂不清欲说还休的寂寞情感。
迷恋王式影像的一代人,显然是被他的心理疾病传染了,他们沉浸于他自说自话的呓语中无法自拔,想让人懂,又怕人懂。没勇气时,用“我知道要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方法是先拒绝别人”装狠;暧昧了,讲“如果多一张船票,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走?”试探;想甩人了,直接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撇清;网友见面用“你知道喝酒跟喝水的分别吗?”当接头暗号。其实,越来越多的王氏语录被人提起时,那些隐藏在都市最深处、真正寂寞的话唠们反而沉默了。
岩井俊二
寂寞暗恋
“回想学生时代就不断会有新的灵感出现。”岩井俊二曾这样总结自己所有创作的源头。这种情绪从他学生时代其实已经开始,虽然那时他专业知识尚不充分,但拍摄意愿已经很强烈。一句“此时此刻就是现在,如果能把它拍下来就是死了也值”的铁血宣言,代表了他贯穿整个寂寞青春期的所有倾诉欲。后来,他用[情书]缅怀七年前的自己,用[梦旅人]中三个精神世界坍塌的孩子,复制困境中的青春个体,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沉默倒下的星野,揭开青春最残酷的谜底。他们的心理郁结之处,便是岩井自己过往的那些个疯狂念头。
所有关于青春期的歌都是寂寞的,而岩井俊二则是众多歌者中,唱得比较出挑的一位,暗恋的情愫则是他给出最为婉转的一个乐章。[四月物语]中榆野卯月只身进入陌生的城市,走入“武藏野书店”,用最干净的暗恋为青春写下安静的注脚;[花与爱丽丝]里的暗恋则关系到两个女孩,一个男孩,和一个仓促的谎言。[情书]中藤井树的暗恋更是被沉寂到另一个世界。暗恋的寂寞,就像那本《追忆似水年华》,静静地躺在图书馆中,慢慢积满灰尘。
话说回来,寂寞对于青春来说,并不是一种消极情绪,而更近似于一种常态,所以才有那么多大龄青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岩井俊二的青春期后遗症。他们哼着莉莉周的歌,试图寻找一片可以倾斜的麦田;滑雪的时候,见到小山包也不忘大喊一声“你好吗,我很好”;他们把自己漂泊中临时落脚的每一个地方都用“元都”命名,哪管越走越远,越走越老。总有一天,他们也会打晕自己暗恋的帅哥,然后直接拖他回家。
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
寂寞的路
由于老爸移动成衣销售员的工作性质,格斯·范·桑特从小便饱受迁徙之苦,加上很早便已经确定的性取向,让他的电影至始至终背负着固定的烙印。从处女作[夜深沉,爱难吟]只在同志小团体流传,到[心灵捕手]奥斯卡折桂;从最初[不羁的天空]着眼社会最底层的男妓,到[哈维·米克]为争取同志权益的政客树碑立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格斯从社会边缘慢慢进入主流的过程。而他影像中的寂寞也随之扩散到全世界,并无消解。
格斯镜头中充满了社会边缘人,无论是或奔放或忧郁的同性恋者、行事叛逆的少年天才,还是游荡在滑板公园中闷不作声的凶案目击者,承担他们寂寞的,往往是一段段画着白色行道线的空荡公路。[夜深沉,爱难吟]和[不羁的天空]出现了相似的一幕:一辆破旧汽车停在公路上,两旁是大片寂静荒野,一个年轻人仰面躺倒在路中央。他是被杂货店老板沃尔特爱着的墨西哥少年约翰尼,他是找不到母亲又失去了斯考特的麦克,他也是总在孤身上路的格斯自己。
在格斯电影中得到共鸣的,倒不一定是同志,也不一定真的有那么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们只是会看出一身冷汗来,生怕再多走一步,镜头里面的那些怪胎就会是自己。格斯那些形形色色的男主角,可以对应他们成长中的不同阶段,孤寂少年的暴力倾向,半熟小子的朦胧爱恋,人到中年的永不妥协,还有临死之前的逃离尘世。想想吧,那些爱着格斯的人们,要是太过寂寞的话,大概也会找一个空无一人的夜晚,点一堆篝火,诉说一份明知靠近也无法触碰的爱恋。
原文载于《看电影》9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