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之死与历史书写
江青之死与历史书写
众所周知,江青(李云鹤)于1991年5月14日凌晨在居住地自杀身亡。江青的自杀无声无息,二十多天后,当外媒透漏出这一消息时,中央才发布公告:
“新华社北京六月四日电:本社记者获悉,‘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江青,在保外就医期间于1991年5月14日凌晨,在北京她的居住地自杀身亡。江青在1981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3年1月改判无期徒刑,1984年5月4日保外就医。”
新华社的用词代表了当时官方的定论。在将来的官方和民间历史书写中,不论如何评价她,这个很长时间内在国朝呼风唤雨的人物,总是国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笔。历史如何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以后的历史学家仅仅写到:某某人于某某时间在某某地点自杀身亡,是不是显得很单薄?
近日阅读高王凌教授博文《江青缘何自杀》,其中提出的问题是:江青为什么要自杀呢?为什么又选了这么一个日子来自杀?
高先生回忆说:“大约1967~1968年,我们一些同学听说过一个‘谶语’:将来的国家领导人将是一个姓江的!”,而“当时大家都没有往心里去,放眼四顾,也没什么姓江的能看在眼里。不久也就把它忘了。”“可是心高气傲的江青,却是忘不了这件事,这是一个‘谶纬’。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她放不下。直到这一天,她听说了新的一把手出来了,她死了心。这才撒手而去。”
高先生的解读很好玩,毕竟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虽然江青在此前有过几次自杀,但“谈判”、“表演”的成分居多,所以每次都“自杀失败”了。而这一次,她竟然真的自杀了,确实有些不可思议:如果真想死早就死了,这个时候她的处境已经好多了。
高先生的推测一定程度上的有佐证的。据《中华周末报》载:“5月13日,一起床,江青就对工作人员说:今天的《人民日报》送到她的房间。她立即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似乎要在报纸上寻找什么。找了一会儿,她失望了,随即用钢笔恼怒地在报纸的第一版上胡乱写起来,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不过该作者的分析是江青在思念25年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任命为“文革小组”副组长的日子。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她的失望是否实际上是因为某个姓江的当上了国家领导呢……
1976年她的下台,实际上相当于一场宫廷政变。然而三十三河东三十年河西,“死灰独不复然乎?”国朝主政者除太祖外孰不如此?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不缺乏,比如明英宗……如果说江青抱着这样的希望,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个故事也有漏洞——江青本名为李云鹤。
行文至此,忽想起传统国史笔法:“或曰……”。如果将来的作史者在记录江青之死时,能够加上这样一句话,历史是否会生动一些,也会给读史之人更多线索?
众所周知,江青(李云鹤)于1991年5月14日凌晨在居住地自杀身亡。江青的自杀无声无息,二十多天后,当外媒透漏出这一消息时,中央才发布公告:
“新华社北京六月四日电:本社记者获悉,‘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江青,在保外就医期间于1991年5月14日凌晨,在北京她的居住地自杀身亡。江青在1981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3年1月改判无期徒刑,1984年5月4日保外就医。”
新华社的用词代表了当时官方的定论。在将来的官方和民间历史书写中,不论如何评价她,这个很长时间内在国朝呼风唤雨的人物,总是国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笔。历史如何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以后的历史学家仅仅写到:某某人于某某时间在某某地点自杀身亡,是不是显得很单薄?
近日阅读高王凌教授博文《江青缘何自杀》,其中提出的问题是:江青为什么要自杀呢?为什么又选了这么一个日子来自杀?
高先生回忆说:“大约1967~1968年,我们一些同学听说过一个‘谶语’:将来的国家领导人将是一个姓江的!”,而“当时大家都没有往心里去,放眼四顾,也没什么姓江的能看在眼里。不久也就把它忘了。”“可是心高气傲的江青,却是忘不了这件事,这是一个‘谶纬’。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她放不下。直到这一天,她听说了新的一把手出来了,她死了心。这才撒手而去。”
高先生的解读很好玩,毕竟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虽然江青在此前有过几次自杀,但“谈判”、“表演”的成分居多,所以每次都“自杀失败”了。而这一次,她竟然真的自杀了,确实有些不可思议:如果真想死早就死了,这个时候她的处境已经好多了。
高先生的推测一定程度上的有佐证的。据《中华周末报》载:“5月13日,一起床,江青就对工作人员说:今天的《人民日报》送到她的房间。她立即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似乎要在报纸上寻找什么。找了一会儿,她失望了,随即用钢笔恼怒地在报纸的第一版上胡乱写起来,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不过该作者的分析是江青在思念25年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任命为“文革小组”副组长的日子。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她的失望是否实际上是因为某个姓江的当上了国家领导呢……
1976年她的下台,实际上相当于一场宫廷政变。然而三十三河东三十年河西,“死灰独不复然乎?”国朝主政者除太祖外孰不如此?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不缺乏,比如明英宗……如果说江青抱着这样的希望,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个故事也有漏洞——江青本名为李云鹤。
行文至此,忽想起传统国史笔法:“或曰……”。如果将来的作史者在记录江青之死时,能够加上这样一句话,历史是否会生动一些,也会给读史之人更多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