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莱尔》文学演讲录札记
第一讲:
卡莱尔的行文言简意赅,他很能抓住事情的锁钥并用英国人朴实简短而有力的叙述将其表达出来。比起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纷繁的剖析和洞见,卡莱尔给我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在对希腊民族性的分析中卡莱尔点出了“命运”这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除了偶像崇拜,他们还发现了那个真理,这个真理栖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会不承认它。他们从中辨认出一中命运,一中沉默的,黑色的力量,这种力量操纵着人的生命,人们无法知晓它,但它的律令像石头一样不可违抗,每一个人都知道它存在着。”
人们通常所见加诸于希腊民族之上的概念都是诸如:快乐,阳光,乐观,理智,这样明亮的词,但卡莱尔很清楚,在这个民族的骨子里其实还有一种敬畏和悲观。这种敬畏和悲观体现为他们对神谕的信仰和对命运的察觉,正是这种不可抗拒的命运铸就了希腊民族的悲剧情愫。荷马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他的听众,那场可怕的战争是为了实现宙斯的意愿。Achilles的悲壮在于他明知如果出战,他的命运将是战死沙场而最终他还是选择那样去死。人与命运,人与神之间的张力始终是古希腊文学焦虑的核心。
第二讲:
接下来对《伊里亚特》的分析精彩而且充满诱惑力,看完这段评论我只痛恨自己不懂得发出荷马的语言,我认为这是他所指出的荷马史诗与其它史诗不同的最精彩之处:
“其次,《伊里亚特》实际上是用来吟诵的。它本身就具有吟诵的特质,不光音调上抑扬顿挫,整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具有吟诵性,实际上整个诗篇都体现出一种严肃的吟诵性。如果我们把这两种特质融合起来,会构成世界上最经典的诗篇。在那种激情中,整首诗都被看作由单词组成的音符,在高亢的激情下,朗诵的音调带有了音乐性,荷马在诗中加进了一些感叹性的短句。音乐性和真实性这两种特性把荷马的心置放在一种最美好的手足之情中,他和他的人物真诚的对话,毫无保留地倾吐心声;他向突出其作品的主题的一切事物倾注伤感的情怀,有时也会出现一处充满歉意的拙笔,这样荷马表现出他的创作天才中真正的诗人气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手足之情”一词用得极端敏锐,荷马和他所营造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是那么亲密,那么自然以至于对其中的一切事物都能倾注自身“伤感的情怀”。
第三讲:
当卡莱尔谈到罗马的时候对自身文明的优越感表露无遗,他把罗马看成一种有秩序的强力,这种有秩序的强力使得罗马帝国能够称雄当时的世界,这种强力帮助罗马建立起一种在初期很有效的运作和管理体制,这种强力注重实效性,并且把职责内化为一种带命运色彩的东西:
“罗马人关于命运的观念——我们认为是异教的核心问题,比希腊人关于神的观念更具因果论色彩而且它完全有赖于这个民族最初所具有的品质特性。罗马人关于命运的观念认为,罗马永远是全世界的首府,权力被赋予和罗马有关的每一个人,因而他们有义务为罗马做任何事情。这种信仰主要说明它的责任,不仅如此,它本身也建立在事实基础上。”
“讲究方法是罗马人的重要原则,就像和谐是希腊人的重要一样。罗马人队方法的讲究是一种和谐,但不是希腊的和谐中那种优美,优雅的东西,他们的和谐是规划上的和谐——一种建筑上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实践中孰先孰后的统筹安排上。他们最大的创造是注重实际,相比之下,他们不追求玄思。他们的职责不是去传授知识——他们知道他们的科学知识来自希腊人——而是传授实用的智慧,让人们服从于一个政体。”
卡莱尔把罗马对迦太基的征服看成是文明对野蛮的征服,并认为这种结果比相反的结果更令人满意:“我为他们[迦太基]没有能征服罗马人,而是罗马人占了上风感到非常欣慰。”他列举了迦太基灭绝的理由诸如唯利是图,贪婪,残忍的宗教信仰等等。如果我们不是那么反感他的优越感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当时历史的格局我也许会赞成他的看法。因为即便后来的罗马帝国堕落和残忍的程度比之前任何一个民族无过之而无不及但至少在布匿战争时期罗马人的节俭和勤劳是他们能够跟迦太基持续作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很重要原因。对于当时奢靡的东方而言,罗马的确像是个克勤克俭的农村孩子。
我完全赞同卡莱尔对罗马文学的评价,他们无法超越荷马和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矫情和夸大大大迥异于他们所崇尚的节俭。卡莱尔还特别提到罗马文学之所以逊色于荷马的原因在于这其中自我意识的膨胀:
“《埃涅阿斯纪》也是一部史诗,像荷马的《伊里亚特》一样有名,但我认为这是一首完全不同的诗,远远赶不上荷马的〈伊里亚特〉。维吉尔创作〈埃涅阿斯纪〉时有一种致命的自我意识,他知道自己在创作一部史诗,其情节,风格,所有的一切都被那样一个错误的意识损害了。”
再看看他怎么说塞内加:
“如果我们想找一种病态的自我意识,一种夸张的想象力,一个充满各种奇思怪想的头脑,一种躁动的理性,一句话,一个不能正确地说出任何事情真相的人,塞内加是一种典范。”
而在卡莱尔看来,唯一有罗马气概的人在哪个时代只有塔西佗一个:
“他像一个站在黑夜边缘的巨人,看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从他身旁匆匆掠过,不知去向哪里,但可以肯定那不是一个什么好地方,因为伪善和怯懦除非彻底摒弃,否则不会消失。”
第四讲
卡莱尔的行文言简意赅,他很能抓住事情的锁钥并用英国人朴实简短而有力的叙述将其表达出来。比起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纷繁的剖析和洞见,卡莱尔给我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在对希腊民族性的分析中卡莱尔点出了“命运”这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除了偶像崇拜,他们还发现了那个真理,这个真理栖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会不承认它。他们从中辨认出一中命运,一中沉默的,黑色的力量,这种力量操纵着人的生命,人们无法知晓它,但它的律令像石头一样不可违抗,每一个人都知道它存在着。”
人们通常所见加诸于希腊民族之上的概念都是诸如:快乐,阳光,乐观,理智,这样明亮的词,但卡莱尔很清楚,在这个民族的骨子里其实还有一种敬畏和悲观。这种敬畏和悲观体现为他们对神谕的信仰和对命运的察觉,正是这种不可抗拒的命运铸就了希腊民族的悲剧情愫。荷马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他的听众,那场可怕的战争是为了实现宙斯的意愿。Achilles的悲壮在于他明知如果出战,他的命运将是战死沙场而最终他还是选择那样去死。人与命运,人与神之间的张力始终是古希腊文学焦虑的核心。
第二讲:
接下来对《伊里亚特》的分析精彩而且充满诱惑力,看完这段评论我只痛恨自己不懂得发出荷马的语言,我认为这是他所指出的荷马史诗与其它史诗不同的最精彩之处:
“其次,《伊里亚特》实际上是用来吟诵的。它本身就具有吟诵的特质,不光音调上抑扬顿挫,整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具有吟诵性,实际上整个诗篇都体现出一种严肃的吟诵性。如果我们把这两种特质融合起来,会构成世界上最经典的诗篇。在那种激情中,整首诗都被看作由单词组成的音符,在高亢的激情下,朗诵的音调带有了音乐性,荷马在诗中加进了一些感叹性的短句。音乐性和真实性这两种特性把荷马的心置放在一种最美好的手足之情中,他和他的人物真诚的对话,毫无保留地倾吐心声;他向突出其作品的主题的一切事物倾注伤感的情怀,有时也会出现一处充满歉意的拙笔,这样荷马表现出他的创作天才中真正的诗人气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手足之情”一词用得极端敏锐,荷马和他所营造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是那么亲密,那么自然以至于对其中的一切事物都能倾注自身“伤感的情怀”。
第三讲:
当卡莱尔谈到罗马的时候对自身文明的优越感表露无遗,他把罗马看成一种有秩序的强力,这种有秩序的强力使得罗马帝国能够称雄当时的世界,这种强力帮助罗马建立起一种在初期很有效的运作和管理体制,这种强力注重实效性,并且把职责内化为一种带命运色彩的东西:
“罗马人关于命运的观念——我们认为是异教的核心问题,比希腊人关于神的观念更具因果论色彩而且它完全有赖于这个民族最初所具有的品质特性。罗马人关于命运的观念认为,罗马永远是全世界的首府,权力被赋予和罗马有关的每一个人,因而他们有义务为罗马做任何事情。这种信仰主要说明它的责任,不仅如此,它本身也建立在事实基础上。”
“讲究方法是罗马人的重要原则,就像和谐是希腊人的重要一样。罗马人队方法的讲究是一种和谐,但不是希腊的和谐中那种优美,优雅的东西,他们的和谐是规划上的和谐——一种建筑上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实践中孰先孰后的统筹安排上。他们最大的创造是注重实际,相比之下,他们不追求玄思。他们的职责不是去传授知识——他们知道他们的科学知识来自希腊人——而是传授实用的智慧,让人们服从于一个政体。”
卡莱尔把罗马对迦太基的征服看成是文明对野蛮的征服,并认为这种结果比相反的结果更令人满意:“我为他们[迦太基]没有能征服罗马人,而是罗马人占了上风感到非常欣慰。”他列举了迦太基灭绝的理由诸如唯利是图,贪婪,残忍的宗教信仰等等。如果我们不是那么反感他的优越感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当时历史的格局我也许会赞成他的看法。因为即便后来的罗马帝国堕落和残忍的程度比之前任何一个民族无过之而无不及但至少在布匿战争时期罗马人的节俭和勤劳是他们能够跟迦太基持续作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很重要原因。对于当时奢靡的东方而言,罗马的确像是个克勤克俭的农村孩子。
我完全赞同卡莱尔对罗马文学的评价,他们无法超越荷马和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矫情和夸大大大迥异于他们所崇尚的节俭。卡莱尔还特别提到罗马文学之所以逊色于荷马的原因在于这其中自我意识的膨胀:
“《埃涅阿斯纪》也是一部史诗,像荷马的《伊里亚特》一样有名,但我认为这是一首完全不同的诗,远远赶不上荷马的〈伊里亚特〉。维吉尔创作〈埃涅阿斯纪〉时有一种致命的自我意识,他知道自己在创作一部史诗,其情节,风格,所有的一切都被那样一个错误的意识损害了。”
再看看他怎么说塞内加:
“如果我们想找一种病态的自我意识,一种夸张的想象力,一个充满各种奇思怪想的头脑,一种躁动的理性,一句话,一个不能正确地说出任何事情真相的人,塞内加是一种典范。”
而在卡莱尔看来,唯一有罗马气概的人在哪个时代只有塔西佗一个:
“他像一个站在黑夜边缘的巨人,看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从他身旁匆匆掠过,不知去向哪里,但可以肯定那不是一个什么好地方,因为伪善和怯懦除非彻底摒弃,否则不会消失。”
第四讲
-
as53737414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8 03:30:14
-
boli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08 14: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