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唐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会议日程
唐长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唐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会议日程7月4日上午
开幕式第一节 主持人:柳芳
01.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先生致欢迎辞
02.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先生介绍唐长孺先生学术人生
03.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致辞
04.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先生致辞
05.唐长孺先生家属代表唐刚卯先生发言
06.中华书局赠书仪式
开幕式第二节 主持人:柳芳
07.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李凭教授致辞
08.中国敦煌吐鲁番学学会会长郝春文教授致辞
09.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邓小南教授致辞(副会长杨果教授代为宣读)
10.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教授致辞
11.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教授致辞
7月4日下午
第一节 主持人:李文澜、福原启郎
01.播放唐长孺先生纪念录像
02.郑学檬:言必有据,疑则相析——读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有感
03.张忱石:唐长孺先生琐记
04.王素:唐长孺先生与《吐鲁番出土文书》
第二节 主持人:孙继民、赵雨乐
05.姜伯勤(朱雷代言):教外何妨有别传——从唐先生游曹州一诗论唐先生诗学及其与金明馆馆主的学术因缘
06.葭森健介:汉魏变革的历史意义——纪念唐长孺先生的百年诞辰
07.李治安:南朝化与唐宋变革——读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08.张国刚:从唐长孺士族研究看史学方法的演进——与陈寅恪士族研究的比较考察
09.黄正建:《敦煌所出唐代法律文书两种跋》读后
7月4日晚上
唐史学会理事会议
7月5日上午主题发言
第一节 主持人:李凭、葭森健介
01.伊藤敏雄、永田拓治:郴州晋简初探:以郴州晋简与上计及西晋武帝勅戒之关系为中心的一个考察(评议:王素)
02.楼劲:《晋故事》渊源、佚文与形态考(评议:李书吉)
03.刘涛:魏晋新书风在江南的发展与南朝书法的北传(评议:牟发松)
04.张旭华:关于九品中正制“九品”等级的一点意见(评议:陈长琦)
第二节 主持人:黄正建、任大熙
05.卢向前:金钥匙考——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之一例(评议:石云涛)
06.赵雨乐:两神策与两枢密:唐代北司权力领导新探(评议:杜文玉)
07.李鸿宾:唐贺拔亮家族汉化取径之研究——《贺拔亮墓志铭》诸问题(评议:赵跟喜)
08.佐川英治:中国中古军功制度初探(评议:孟彦弘)
7月5日下午主题发言
第一节 主持人:武建国、郝春文
09.陈国灿:对新疆博物馆新集高昌券契的认识(评议:赵和平)
10.魏明孔:唐代吐蕃畜牧业与农业经济初探——以敦煌文书为主的考察(评议:张荣强)
11.冯培红: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中古时代西北与东南的交往(评议:牛来颖)
12.大原良通:金城公主入藏和唐吐蕃关系(评议:王援朝)
第二节 主持人:陈长琦、严耀中
13.王承文:六朝前期江南“李家道”与天师道关系考释——以葛洪所撰《抱朴子内篇》为中心的考察(评议:钟国发)
14.辻正博:流人与恩赦——以唐律的流刑规定为中心(评议:吴丽娱)
15.任大熙:唐代岭南道东四州的州县地名变迁(评议:拜根兴)
16.秦方瑜:从唐代丧葬、祭祀、宗法制度看永陵考古新发现(评议:张学锋)
7月5日晚上
唐史学会理事、会员会议
7月6日上午
第一组:政治、军事、制度 珞珈山庄第一会议室
第一节 主持人:赵和平、王延武
01.杨剑虹:魏蜀吴三国的郡县制和诸葛亮治蜀
02.李书吉:石勒与后赵政权刍议
03.熊伟:西魏北周府兵制组织系统功能与作用分析
04.李俊恒:简论汉魏之际颍川多奇士与颍川豪族的关系
05.姜望来:论“儿当大贵,从东国来” ——兼论杨隋氏族问题
06.薛平拴、刘兴成:大业七年隋炀帝废大兴城佛寺研究
07.王援朝:雁门之围与隋末唐初形势
08.李文才:试论武德年间唐与突厥对马邑的争夺——以武德五年新城之战李大恩战死为线索
09.王双怀:张柬之政变发微
10.杜文玉:论唐大明宫延英殿的功能与地位——以中枢决策及国家政治为中心
11.介永强:论武则天与感业寺的几个问题
12.李宗俊:《拔川郡王神道碑》所记论弓仁事迹相关问题考
13.刘曼春: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贬死柳州
14.陈磊:吴湘案的“物议”、复推及其影响
15.赵晨昕:神策军与京兆尹关系管窥——兼论唐中后期宦官与朝臣的冲突
16.黄楼:神策京西北诸城镇研究
第二节 主持人:楼劲、李书吉
17.赵澜:汉唐间的国恤制度建设
18.周健:关于中正官的设置和称谓问题
19.董劭伟:唐前期吏部侍郎职掌考论——以武德贞观朝为例
20.卫丽:尚书工部与隋唐公共事业管理
21.陈翔:唐代地方正官带京衔现象之研究
22.孙英刚:唐前期王府僚佐与地方府州关系考
23.靳小龙、王磊:唐代方镇使府判官之职能与作用论略
24.毛蕾、张萍:《循资格》与中唐以后的铨选任官
25.彭丽华:也论《营缮令》之分类
26.胡沧泽:唐代谏诤制度的变革
27.朱德军:中晚唐直隶州制度的历史考察
28.胡耀飞、王苗:唐末五代十国功臣号研究
29.曾成:辽代王爵考
第二组:经济、地域、社会 珞珈山庄第二会议室
第一节 主持人:陈明光、牟发松
01.权家玉:南朝建康士族生活状况研究——以建康士族贫困问题为中心
02.张晓东:隋朝漕运系统建构与地理格局——以漕仓选址布局为中心的考察
03.耿元骊:唐代均田制再研究——实存制度还是研究体系?
04.吴树国:唐前期色役的番期与役期
05.么振华:对灾荒视野下的唐代粮价变迁与百姓生活及人口变化的考察
06.刘思怡:唐代宗室经济赡养问题之探讨论
07.贾志刚:唐代长安木材供应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08.石云涛:从僧人行踪看西域通往南朝的道路
09.鲁西奇:汉隋间汉水上游地区的乡里控制
10.吴锐:四论石泉学派历史地理体系
11.贾二强:述民国《西京市区图》
12.高凯:从汉唐时期佛教的传播路线蠡测中国麻风病的分布规律
13.陈志坚:中国火药首次用于工程爆破的考察——以《天威径新凿海派碑》为中心
第二节 主持人:卢向前、卢华语
14.牟发松:中国古代的“社会”概念及其组织形式述略
15.张荣强:再论孙吴简中的户籍文书——以结计简为中心的讨论
16.韩树峰:孙吴时期的“给吏”与“给户”——以走马楼吴简为中心
17.汤勤福:试论魏晋南北朝江汉、江淮一带蛮夷的北徙
18.北村一仁:南北朝时期的汝南悬瓠——以“城豪”胡氏的动向为中心
19.范兆飞:两魏齐周时期的政权对峙与家族分流——以墓志所见太原士人为中心
20.周晓薇:隋代女子结缡年龄与隋代婚姻理念
21.郭海文:唐代公主婚姻形态
22.焦杰:论唐代公主入道原因与道观生活
23.梁子:唐西京安国寺僧事考述——以内道场供奉为核心
24.柳春新:论汉魏之际的“北海派”士人
25.张葳:中古时期赵郡李氏家族望贯变化略论
26.张春兰:“城市革命”与管理转型:由唐入宋都城管理的变革
27.张剑光:隋唐五代江南城市中的教育
28.陈明光:论五代时期臣属“贡献”与财政性
第三组:文化、思想、宗教 珞珈山庄第三会议室
第一节 主持人:李天石、钟国发
01.俞钢:新见陈寅恪批注本《白氏长庆集·琵琶引》的释读
02.虞云国:唐宋押字考
03.梁勉:简说西安地区唐代的鼓及乐队组合
04.王立霞:论唐人饮茶风习的兴盛
05.戴显群: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的科举
06.陈金凤:唐代佛教与科举论略
07.顾乃武:从河患消弭到北朝河北经济、风俗之变迁
08.吴丽娱:关于牛弘取消隋文献皇后丧服“期练”的一点看法
09.吕博:“二王三恪”与唐代历运问题
10.夏日新:20世纪以来的隋唐政治思想研究
11.王永平:从“天下”到“世界”:晋唐时期中国对世界的认知
12.陆帅:《王琰帖》与王琰生平的考察
第二节 主持人:俞钢、王承文
13.贾发义:试论中古时期佛教净土信仰中国化的条件
14.吴成国:六朝人神祭祀与祈求巫术——以蒋神祭祀为中心的考察
15.宋燕鹏:试论南部太行山区民众的信仰世界(500-1200)
16.薛瑞泽:晋唐时期西王母形象的世俗化趋势
17.谷更有:论唐代的“狐神”崇拜
18.吴羽:中晚唐五代时期的十神太一信仰与政治、社会变迁
19.简梅青:唐宋时期的钟馗信仰
20.王兰兰:唐初墓志所见唐人信仰考察——以高祖、太宗、高宗统治时期为中心
21.漆德红:唐初女性造像记略论
22.钟国发: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道教末世太平理想
23.杨效俊:隋唐舍利瘗埋视觉文化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4.赵青山:隋唐军将士卒的佛教信仰
25.鲁统彦:唐朝僧尼理想角色演变略析
第四组:古籍整理与出土文献 珞珈山庄第四会议室
第一节 主持人:陈国灿、张学峰
01.福原启郎:晋辟雍碑碑阴题名中の「散生」について
02.严耀中:从“历史往事”到“传说故事”——述释唐代墓志和诗文中的三国故事
03.赵跟喜:鲁潜墓志,毋庸置疑
04.蒋爱花:从墓志铭看唐代中下层官员的“释褐”问题——以门荫入仕者为例
05.杜立晖:唐代藩镇军将的退休问题——以昭义军新出墓志为中心的考察
06.景亚鹂:唐代墓志所见相墓习俗——读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
07.王其祎、陈根远:读《唐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
08.樊波:从石刻文献看禅宗早期的传灯体系
09.拜根兴:《大唐都景福[寺威仪]和上囗囗铭》关联问题考析——有关威仪和上灵觉出自的再考察
10.王庆卫:新见初唐著名画家窦师纶墓志及其相关问题
11.牛来颖:从《唐韦少华墓志》看地方营缮工程实施
12.程义:唐代随葬品的数量与高度——以丧葬令诸明器条为基础的探讨
13.余西云:河北元氏南白楼发现的唐代李氏家族墓地
14.冯金忠:墓志所见唐代鉅鹿魏氏——以新出《魏珏墓志》为中心
15.黄寿成:王士良豫州降北周事考释——《王士良墓志》发微
16.高文文:曹闰国墓志考释
第二节 主持人:杜文玉、王素
17.张忱石:《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补考
18.李军:略论《京兆翁氏族谱》对于晚唐西北历史研究的价值
19.童岭:隋唐时代“中层学问世界”研究序说——以京都大学影印旧钞本《文选集注》为中心
20.王雪玲:徐松与唐代史料的钩稽排比——以《唐两京城坊考》西京部分为中心
21.陈丽萍:《通鉴》勘误四则
22.刘再聪:唐正州内迁归化部众居住区的“村”制度——以归化的粟特人与新罗人“村”为中心
23.陈大为: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尼寺人口数量的比较
24.张安福、朱丽娜:屯垦西域与唐代西北边疆安全体系的构建
25.李方:唐代西域告身及公验
26.崔世平:吐鲁番随葬衣物疏中所见“手爪囊”、“脚爪囊”释义
27.陈瑞青:新疆于阗新出唐写本《孝经注》残页考
28.陈习刚:吐鲁番文书中的“酱”、“浆”与葡萄的加工、越冬防寒问题
7月7日下午
第一节:大会交流 主持人:黄正建
第一组总结交流 汇报人:楼劲
第二组总结交流 汇报人:牟发松
第三组总结交流 汇报人:钟国发
第四组总结交流 汇报人:张学峰
第二节:闭幕式 主持人:贾二强
大会总结
新任学会会长冻国栋先生致辞
大会闭幕
开幕式第一节 主持人:柳芳
01.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先生致欢迎辞
02.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先生介绍唐长孺先生学术人生
03.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致辞
04.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先生致辞
05.唐长孺先生家属代表唐刚卯先生发言
06.中华书局赠书仪式
开幕式第二节 主持人:柳芳
07.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李凭教授致辞
08.中国敦煌吐鲁番学学会会长郝春文教授致辞
09.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邓小南教授致辞(副会长杨果教授代为宣读)
10.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教授致辞
11.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教授致辞
7月4日下午
第一节 主持人:李文澜、福原启郎
01.播放唐长孺先生纪念录像
02.郑学檬:言必有据,疑则相析——读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有感
03.张忱石:唐长孺先生琐记
04.王素:唐长孺先生与《吐鲁番出土文书》
第二节 主持人:孙继民、赵雨乐
05.姜伯勤(朱雷代言):教外何妨有别传——从唐先生游曹州一诗论唐先生诗学及其与金明馆馆主的学术因缘
06.葭森健介:汉魏变革的历史意义——纪念唐长孺先生的百年诞辰
07.李治安:南朝化与唐宋变革——读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08.张国刚:从唐长孺士族研究看史学方法的演进——与陈寅恪士族研究的比较考察
09.黄正建:《敦煌所出唐代法律文书两种跋》读后
7月4日晚上
唐史学会理事会议
7月5日上午主题发言
第一节 主持人:李凭、葭森健介
01.伊藤敏雄、永田拓治:郴州晋简初探:以郴州晋简与上计及西晋武帝勅戒之关系为中心的一个考察(评议:王素)
02.楼劲:《晋故事》渊源、佚文与形态考(评议:李书吉)
03.刘涛:魏晋新书风在江南的发展与南朝书法的北传(评议:牟发松)
04.张旭华:关于九品中正制“九品”等级的一点意见(评议:陈长琦)
第二节 主持人:黄正建、任大熙
05.卢向前:金钥匙考——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之一例(评议:石云涛)
06.赵雨乐:两神策与两枢密:唐代北司权力领导新探(评议:杜文玉)
07.李鸿宾:唐贺拔亮家族汉化取径之研究——《贺拔亮墓志铭》诸问题(评议:赵跟喜)
08.佐川英治:中国中古军功制度初探(评议:孟彦弘)
7月5日下午主题发言
第一节 主持人:武建国、郝春文
09.陈国灿:对新疆博物馆新集高昌券契的认识(评议:赵和平)
10.魏明孔:唐代吐蕃畜牧业与农业经济初探——以敦煌文书为主的考察(评议:张荣强)
11.冯培红: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中古时代西北与东南的交往(评议:牛来颖)
12.大原良通:金城公主入藏和唐吐蕃关系(评议:王援朝)
第二节 主持人:陈长琦、严耀中
13.王承文:六朝前期江南“李家道”与天师道关系考释——以葛洪所撰《抱朴子内篇》为中心的考察(评议:钟国发)
14.辻正博:流人与恩赦——以唐律的流刑规定为中心(评议:吴丽娱)
15.任大熙:唐代岭南道东四州的州县地名变迁(评议:拜根兴)
16.秦方瑜:从唐代丧葬、祭祀、宗法制度看永陵考古新发现(评议:张学锋)
7月5日晚上
唐史学会理事、会员会议
7月6日上午
第一组:政治、军事、制度 珞珈山庄第一会议室
第一节 主持人:赵和平、王延武
01.杨剑虹:魏蜀吴三国的郡县制和诸葛亮治蜀
02.李书吉:石勒与后赵政权刍议
03.熊伟:西魏北周府兵制组织系统功能与作用分析
04.李俊恒:简论汉魏之际颍川多奇士与颍川豪族的关系
05.姜望来:论“儿当大贵,从东国来” ——兼论杨隋氏族问题
06.薛平拴、刘兴成:大业七年隋炀帝废大兴城佛寺研究
07.王援朝:雁门之围与隋末唐初形势
08.李文才:试论武德年间唐与突厥对马邑的争夺——以武德五年新城之战李大恩战死为线索
09.王双怀:张柬之政变发微
10.杜文玉:论唐大明宫延英殿的功能与地位——以中枢决策及国家政治为中心
11.介永强:论武则天与感业寺的几个问题
12.李宗俊:《拔川郡王神道碑》所记论弓仁事迹相关问题考
13.刘曼春: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贬死柳州
14.陈磊:吴湘案的“物议”、复推及其影响
15.赵晨昕:神策军与京兆尹关系管窥——兼论唐中后期宦官与朝臣的冲突
16.黄楼:神策京西北诸城镇研究
第二节 主持人:楼劲、李书吉
17.赵澜:汉唐间的国恤制度建设
18.周健:关于中正官的设置和称谓问题
19.董劭伟:唐前期吏部侍郎职掌考论——以武德贞观朝为例
20.卫丽:尚书工部与隋唐公共事业管理
21.陈翔:唐代地方正官带京衔现象之研究
22.孙英刚:唐前期王府僚佐与地方府州关系考
23.靳小龙、王磊:唐代方镇使府判官之职能与作用论略
24.毛蕾、张萍:《循资格》与中唐以后的铨选任官
25.彭丽华:也论《营缮令》之分类
26.胡沧泽:唐代谏诤制度的变革
27.朱德军:中晚唐直隶州制度的历史考察
28.胡耀飞、王苗:唐末五代十国功臣号研究
29.曾成:辽代王爵考
第二组:经济、地域、社会 珞珈山庄第二会议室
第一节 主持人:陈明光、牟发松
01.权家玉:南朝建康士族生活状况研究——以建康士族贫困问题为中心
02.张晓东:隋朝漕运系统建构与地理格局——以漕仓选址布局为中心的考察
03.耿元骊:唐代均田制再研究——实存制度还是研究体系?
04.吴树国:唐前期色役的番期与役期
05.么振华:对灾荒视野下的唐代粮价变迁与百姓生活及人口变化的考察
06.刘思怡:唐代宗室经济赡养问题之探讨论
07.贾志刚:唐代长安木材供应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08.石云涛:从僧人行踪看西域通往南朝的道路
09.鲁西奇:汉隋间汉水上游地区的乡里控制
10.吴锐:四论石泉学派历史地理体系
11.贾二强:述民国《西京市区图》
12.高凯:从汉唐时期佛教的传播路线蠡测中国麻风病的分布规律
13.陈志坚:中国火药首次用于工程爆破的考察——以《天威径新凿海派碑》为中心
第二节 主持人:卢向前、卢华语
14.牟发松:中国古代的“社会”概念及其组织形式述略
15.张荣强:再论孙吴简中的户籍文书——以结计简为中心的讨论
16.韩树峰:孙吴时期的“给吏”与“给户”——以走马楼吴简为中心
17.汤勤福:试论魏晋南北朝江汉、江淮一带蛮夷的北徙
18.北村一仁:南北朝时期的汝南悬瓠——以“城豪”胡氏的动向为中心
19.范兆飞:两魏齐周时期的政权对峙与家族分流——以墓志所见太原士人为中心
20.周晓薇:隋代女子结缡年龄与隋代婚姻理念
21.郭海文:唐代公主婚姻形态
22.焦杰:论唐代公主入道原因与道观生活
23.梁子:唐西京安国寺僧事考述——以内道场供奉为核心
24.柳春新:论汉魏之际的“北海派”士人
25.张葳:中古时期赵郡李氏家族望贯变化略论
26.张春兰:“城市革命”与管理转型:由唐入宋都城管理的变革
27.张剑光:隋唐五代江南城市中的教育
28.陈明光:论五代时期臣属“贡献”与财政性
第三组:文化、思想、宗教 珞珈山庄第三会议室
第一节 主持人:李天石、钟国发
01.俞钢:新见陈寅恪批注本《白氏长庆集·琵琶引》的释读
02.虞云国:唐宋押字考
03.梁勉:简说西安地区唐代的鼓及乐队组合
04.王立霞:论唐人饮茶风习的兴盛
05.戴显群: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的科举
06.陈金凤:唐代佛教与科举论略
07.顾乃武:从河患消弭到北朝河北经济、风俗之变迁
08.吴丽娱:关于牛弘取消隋文献皇后丧服“期练”的一点看法
09.吕博:“二王三恪”与唐代历运问题
10.夏日新:20世纪以来的隋唐政治思想研究
11.王永平:从“天下”到“世界”:晋唐时期中国对世界的认知
12.陆帅:《王琰帖》与王琰生平的考察
第二节 主持人:俞钢、王承文
13.贾发义:试论中古时期佛教净土信仰中国化的条件
14.吴成国:六朝人神祭祀与祈求巫术——以蒋神祭祀为中心的考察
15.宋燕鹏:试论南部太行山区民众的信仰世界(500-1200)
16.薛瑞泽:晋唐时期西王母形象的世俗化趋势
17.谷更有:论唐代的“狐神”崇拜
18.吴羽:中晚唐五代时期的十神太一信仰与政治、社会变迁
19.简梅青:唐宋时期的钟馗信仰
20.王兰兰:唐初墓志所见唐人信仰考察——以高祖、太宗、高宗统治时期为中心
21.漆德红:唐初女性造像记略论
22.钟国发: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道教末世太平理想
23.杨效俊:隋唐舍利瘗埋视觉文化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4.赵青山:隋唐军将士卒的佛教信仰
25.鲁统彦:唐朝僧尼理想角色演变略析
第四组:古籍整理与出土文献 珞珈山庄第四会议室
第一节 主持人:陈国灿、张学峰
01.福原启郎:晋辟雍碑碑阴题名中の「散生」について
02.严耀中:从“历史往事”到“传说故事”——述释唐代墓志和诗文中的三国故事
03.赵跟喜:鲁潜墓志,毋庸置疑
04.蒋爱花:从墓志铭看唐代中下层官员的“释褐”问题——以门荫入仕者为例
05.杜立晖:唐代藩镇军将的退休问题——以昭义军新出墓志为中心的考察
06.景亚鹂:唐代墓志所见相墓习俗——读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
07.王其祎、陈根远:读《唐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
08.樊波:从石刻文献看禅宗早期的传灯体系
09.拜根兴:《大唐都景福[寺威仪]和上囗囗铭》关联问题考析——有关威仪和上灵觉出自的再考察
10.王庆卫:新见初唐著名画家窦师纶墓志及其相关问题
11.牛来颖:从《唐韦少华墓志》看地方营缮工程实施
12.程义:唐代随葬品的数量与高度——以丧葬令诸明器条为基础的探讨
13.余西云:河北元氏南白楼发现的唐代李氏家族墓地
14.冯金忠:墓志所见唐代鉅鹿魏氏——以新出《魏珏墓志》为中心
15.黄寿成:王士良豫州降北周事考释——《王士良墓志》发微
16.高文文:曹闰国墓志考释
第二节 主持人:杜文玉、王素
17.张忱石:《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补考
18.李军:略论《京兆翁氏族谱》对于晚唐西北历史研究的价值
19.童岭:隋唐时代“中层学问世界”研究序说——以京都大学影印旧钞本《文选集注》为中心
20.王雪玲:徐松与唐代史料的钩稽排比——以《唐两京城坊考》西京部分为中心
21.陈丽萍:《通鉴》勘误四则
22.刘再聪:唐正州内迁归化部众居住区的“村”制度——以归化的粟特人与新罗人“村”为中心
23.陈大为: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尼寺人口数量的比较
24.张安福、朱丽娜:屯垦西域与唐代西北边疆安全体系的构建
25.李方:唐代西域告身及公验
26.崔世平:吐鲁番随葬衣物疏中所见“手爪囊”、“脚爪囊”释义
27.陈瑞青:新疆于阗新出唐写本《孝经注》残页考
28.陈习刚:吐鲁番文书中的“酱”、“浆”与葡萄的加工、越冬防寒问题
7月7日下午
第一节:大会交流 主持人:黄正建
第一组总结交流 汇报人:楼劲
第二组总结交流 汇报人:牟发松
第三组总结交流 汇报人:钟国发
第四组总结交流 汇报人:张学峰
第二节:闭幕式 主持人:贾二强
大会总结
新任学会会长冻国栋先生致辞
大会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