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时间之下
水在时间之下,多么美的名字,也许平凡也许庸常,也许就这样一天天走完人生,无人知晓,隐匿于人群之中,撤去一身星光,无声无息——时间如水般流逝,无所察觉,但终带走了自己。
在最初的时光里,总是分不清池莉与方方,两个汉味女性作家,总是被同时提起,却似乎少有比较,在我脑袋中就是混杂,虽然很早就读过池莉的作品集《乌鸦之歌》,却未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又重读她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之类的名篇,终对池莉的写作特色有了些深刻的印象,再加上老师课堂上讲的她的拍照轶事以及反驳学者的真性情,便想着,这确实是个武汉女人。
可是,方方给我的感觉却很不同,如果说池莉真的是在写武汉,用武汉的方言写武汉人的生存状态和心态,写武汉的人事变迁,那么方方更像是披着汉味作家的外衣,在写着普遍深刻的人性与真实。就像水上灯的人生,一切的一切似乎在她出身那一刻就已注定,在混乱的年代,在国仇、家恨、亲情、爱情中游走,想要摆脱“煞星”的诅咒,到头来却反似印证……
最早读的该是她转型的代表作《风景》,作品中的贫穷、阴暗、残忍、暴力,偶尔让人不忍卒读,底层人物为着自己的生活做出的一切似乎都值得原谅,就像方方特别指出的,“该责难的和痛恨的是生长七哥们的土壤”,“改变自身命运差不多是他这样家庭出生的人一生奋斗的目标。他们的吃苦能力比别人更强,对功名的追逐亦有超出常人的激情”。美好的一面同样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构。
在读完《风景》之后,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不易为人所见的贫穷、落后与阴暗,重要的是你曾不曾发现,就像从小生长于知识分子家庭中的方方,在河南棚子当搬运工的那几年间亲眼见到的那底层的生活。他们的遭遇并非不令人同情与感叹,但是亲眼所见的争吵、庸俗与暴力却让人对其生出好感,两相抵消,剩下的不知该是什么了。就像常言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然而谁不是这样呢?但这样的经历还是给方方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吧。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些我们看来的庸俗与争吵也许在他人的生存环境和价值体系中根本就是无可非议的,无所谓善恶,甚至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是其他人不太理解而已吧,能做的只是接受与慢慢改变。
鲁迅先生做的醉虾的比喻近来常令我反思,是要让一个人在沉睡中安然死去,还是在清醒中痛苦死去,你若无法解救他,为何要叫醒他?前日去听讲座,再一次被提及当代青年人的犬儒主义,抱着一切与己无关的心态,漠视一切,甚至故意规避现实。很多事实,不是不存在,而是没有睁眼去看,或者看到了却漫不经心地忽略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继续慢慢想着。
跑题了。。。
近日读完《春天来到昙华林》和《水在时间之下》,很有吸引力的两部小说,让我感慨万千,却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来整理凌乱的思路。现在的昙华林远不是书中的昙华林了,更感动的是那份隐晦的感情和人性的古朴,我想以后也去看一次土家族的跳丧,那是怎样的场面,让人可以看透生死的秘密。《水在时间之下》呢,冤冤相报,似有注定,想起了“宿命”;人生苦痛,只靠倔强心性和仇恨来支撑,只为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剪不断的亲情,理不清的爱情,戏台上的热闹遮不住一个人的寂寞与清寒。
罢了罢了,每次写到最后就不想写下去了,就这样吧,让思绪沉淀一下。
在最初的时光里,总是分不清池莉与方方,两个汉味女性作家,总是被同时提起,却似乎少有比较,在我脑袋中就是混杂,虽然很早就读过池莉的作品集《乌鸦之歌》,却未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又重读她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之类的名篇,终对池莉的写作特色有了些深刻的印象,再加上老师课堂上讲的她的拍照轶事以及反驳学者的真性情,便想着,这确实是个武汉女人。
可是,方方给我的感觉却很不同,如果说池莉真的是在写武汉,用武汉的方言写武汉人的生存状态和心态,写武汉的人事变迁,那么方方更像是披着汉味作家的外衣,在写着普遍深刻的人性与真实。就像水上灯的人生,一切的一切似乎在她出身那一刻就已注定,在混乱的年代,在国仇、家恨、亲情、爱情中游走,想要摆脱“煞星”的诅咒,到头来却反似印证……
最早读的该是她转型的代表作《风景》,作品中的贫穷、阴暗、残忍、暴力,偶尔让人不忍卒读,底层人物为着自己的生活做出的一切似乎都值得原谅,就像方方特别指出的,“该责难的和痛恨的是生长七哥们的土壤”,“改变自身命运差不多是他这样家庭出生的人一生奋斗的目标。他们的吃苦能力比别人更强,对功名的追逐亦有超出常人的激情”。美好的一面同样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构。
在读完《风景》之后,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不易为人所见的贫穷、落后与阴暗,重要的是你曾不曾发现,就像从小生长于知识分子家庭中的方方,在河南棚子当搬运工的那几年间亲眼见到的那底层的生活。他们的遭遇并非不令人同情与感叹,但是亲眼所见的争吵、庸俗与暴力却让人对其生出好感,两相抵消,剩下的不知该是什么了。就像常言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然而谁不是这样呢?但这样的经历还是给方方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吧。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些我们看来的庸俗与争吵也许在他人的生存环境和价值体系中根本就是无可非议的,无所谓善恶,甚至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只是其他人不太理解而已吧,能做的只是接受与慢慢改变。
鲁迅先生做的醉虾的比喻近来常令我反思,是要让一个人在沉睡中安然死去,还是在清醒中痛苦死去,你若无法解救他,为何要叫醒他?前日去听讲座,再一次被提及当代青年人的犬儒主义,抱着一切与己无关的心态,漠视一切,甚至故意规避现实。很多事实,不是不存在,而是没有睁眼去看,或者看到了却漫不经心地忽略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继续慢慢想着。
跑题了。。。
近日读完《春天来到昙华林》和《水在时间之下》,很有吸引力的两部小说,让我感慨万千,却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来整理凌乱的思路。现在的昙华林远不是书中的昙华林了,更感动的是那份隐晦的感情和人性的古朴,我想以后也去看一次土家族的跳丧,那是怎样的场面,让人可以看透生死的秘密。《水在时间之下》呢,冤冤相报,似有注定,想起了“宿命”;人生苦痛,只靠倔强心性和仇恨来支撑,只为找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剪不断的亲情,理不清的爱情,戏台上的热闹遮不住一个人的寂寞与清寒。
罢了罢了,每次写到最后就不想写下去了,就这样吧,让思绪沉淀一下。
-
柳吾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6 07: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