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的姿态
谁来拥抱我 保护我
伤害我 放弃我
带我逃到黑暗的尽头
——《小尘埃》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卑微的存在,我们在白天埋头读书埋头工作,像一群蚂蚁一样忙忙碌碌,而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又会变得彷徨,不明白我们这样辛苦地劳作是为了什么,为了让我们活下去么,那么活下去又是为了什么呢?绮贞给了我答案。
自由
整首曲子节奏舒缓却又不失跳跃性,而歌词也是在具体的形态描述中,将意识形态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在这里 比黑暗更深的夜里”,当我听到这一句时,我感受到一种深深地压迫感,像是胸口压上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那是一种作为尘埃一般的自己,在面对无尽的黑暗时所感到的自卑和恐惧,而接下来的“谁来拥抱我 保护我”,则是在正面表达了想要脱离这种恐惧的渴望,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伤害我 放弃我”这个短句是我觉得整首歌最精彩的短句,依赖在这一刻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就算被伤害,就算被抛弃,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有一个人,或者不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带她逃到黑暗的尽头,但,黑暗与光明同在,我在读出深深的绝望的同时也读出了对于自由的强烈企盼,纵使是尘埃一般的自己,也渴望被人保护被人抛弃,就算是被人伤害被人放弃也没有关系。
只要带我走
到黑暗的尽头。
你离开我
就是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
这首歌的歌词的好在于局部的欲抑先扬和结尾的一语成谶,这是我极爱的一种作词手法,而这样的一种作词手法最大的难度在于倒叙。就是说,绮贞在有灵感要把词写出来的时候一定是最先想到这结尾的最后一句,然后再去想前面怎么去铺陈啊编排啊。单从前面的编排来看,品尝夜的巴黎,踏过下雪的北京,拥抱热情的岛屿,埋葬记忆的土耳其,足够可以看出老师旅行经历的丰富,而再其后的“却说不出你爱我的原因 却说不出你欣赏我哪一种表情 却说不出在什么场合我曾让你分心”,这虽然只是一个局部的小转折,但却写尽了一个小女子的小心思,这样的一个小女子会在意男生是否会去观察自己的小细节,“说不出旅行的意义”,这样一句,又巧妙地将歌曲的主旨回到了正题,这样的设计充满了画面感。
女子醒来,另一半的床头又成了一片空,摸摸被单,上面的余热记录着他昨夜到过的痕迹。今天的他又回去哪儿,巴黎,北京,还是土耳其。她搜遍了他喜爱的字句,他在旅行的时候带上喜爱的书籍,他把喜欢的桥段当作故事念给她听。她起身,对面的桌上照例放着他离开时留下的书信,简述他离开的原因,于是她恍然,原来他与她之间不过就是这样一封一封书信的交流而已,而在这仅有的交流中他也只字不提她,不提爱她的原因,不提欣赏她哪一种表情,不提在什么时候她曾让他动心,在这样漫长的分隔两地的岁月里,他甚至不提他旅行的意义。
插一句,这首歌有两个版本,吉他版和弦乐版,我个人比较钟爱前者,一把吉他,低沉的音调,绮贞稚嫩的声音,将那个女子的辛酸与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让我享受到干净的旋律的同时也让我狠狠地心疼
女子拉开窗帘,日光像瀑布一般倾泻下来,她仿佛能听到飞机深沉的轰鸣,她想,是不是现在的你,才会体会到真正的解脱。
是不是
你离开我
就是旅行的意义
4楼
一步一步走过昨天我的孩子气
我的孩子气保护我的身体
每天每天电视里贩卖新的玩具
我的玩具是我的秘密
——《after 17》
少年时的青涩与懵懂总是那样地让人怀念。年少的我们单纯得可爱,什么都不懂,却又对世界充满和好奇,“孩子气给我勇气”,说的就是年少时我们的那一种单纯得勇敢。我想起我还在读幼儿园时的一件事,那时放学都有爷爷奶奶接我们回家,那时的我就是坐在教室的角落,焦急得等待爷爷来接我,突然,我看见爷爷那熟悉的背影,于是我一下就跟了出去,可是当我出去的瞬间,我却发现那个背影不见了,我边走边找,边走边找,而等到我意识到我认错了人的时候我已经站在了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那时也不知道是哪来的勇气,就觉得自己一个人回家也不是那么大不了的事,于是我就按着记忆一点一点摸索摸索,终于走到了家,而到了家我也发现,原来爷爷真的还没有出门。现在每当我想起这样的一段往事的时候,我总是会真真切切得觉得感动,感动于当时自己在人群之中微微发烫的固执和坚持。
那么我们应该将这一份孩子气保持下去吗?
绮贞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自从那一天起,我自己做决定
自从那一天起,不在意谁的否定
很明显,老师讲的是独立,在一步一步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终究还是要褪去孩子气,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去残忍地变成一个大人。我突然想起了老师的家庭背景,在绮贞很小的时候她的爸爸妈妈就离了婚,绮贞妈妈独自一人承担起了照顾绮贞和她弟弟生活的重任,我想那时的绮贞妈妈应该是对绮贞抱有很大的希望的,不然她也不会规定绮贞放学过后不能看电视,还规定她必须要练钢琴。“每天每天电视里贩卖新的玩具,我的玩具是我的秘密”,从这一句来看,除了能看出来小时候绮贞的懂事,其实还能看出一点点的小叛逆。藏匿的小秘密,这让我想起了绮贞小时候的另一件事,绮贞有写日记的习惯,有一次,她发现她妈妈偷看她的日记,于是她开始改变日记的风格,使她的日记别人都看不懂,从而将自己的小秘密都藏起来,我想这和绮贞后来念哲学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与此有关的还有绮贞后来的一些趋于意识流的做品,比如《手的预言》,比如《花的姿态》。
When I am after 17,其实我想绮贞在17岁之前应该就已经学会了自主和独立,单亲家庭的背景将她的幼稚连根拔起,将她推向了现实,也使她成长,拥有自己做决定的勇气。
喜欢一个人孤独的时刻
但不能喜欢太多
——《太多》
孤独是什么,它可以是清晨呼吸的第一口空气,它可以是荡漾在女孩儿眸子里浅浅的水湾,它可以是爱人坚实的臂膀,它可以是一封迟迟未能寄出的情书,它可以是你在路口望着坏掉的路灯的几秒的犹豫,它也可以是你在深夜陷在相思中深深地恐慌。
我们必须认可,接受孤独的两面性。一方面来说,孤独是愁人的,它时常会在不经意地在你最脆弱的时刻给你更致命的一击,让你雪上加霜,于是你拥有的,便是如同站在大海中央,四面的潮水排山倒海地涌来而感到的恐慌,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又是极其迷恋孤独的,因为它真实,它将一个人心中的慌张,恐惧,彷徨,错乱一股脑地放到你的面前,那实在是太过奇妙的事情,也是一件太过迷人的事情,如同歌词中说的一般,“在地铁站 或美术馆 孤独像睡眠一样喂养我”,那时,孤独就会把你从庞大的人群中隔离出来,从这个纷繁错杂的世界中拯救出来,纵使身在浩瀚的人海中,也能享受到孤身一人的自由。
但是正如绮贞所说,孤独是一味毒药,即使你再怎么享受孤独所带给你的远离世俗的感受,你毕竟还是要残忍地毫无退路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毕竟你还是割舍不断与这个世界庞大的联系,如果过分迷恋孤独,直接导致的就将是幻想与现实的混淆,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逃避。
其实对于任何一件美好的事物我们都不能沉溺其中,如同老师对食物的沉溺直接就导致了老师的食物过敏。但我相信,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管别人怎么唾骂踩踏,不管社会如何轻视不屑,都要勇敢地坚持下来。
绮贞 其实你也是毒药
我喜欢你唱歌的样子
我喜欢你所有的样子
你的身体跟着我回家了
我把它摆在我的床边
它曾经被你暂时借给谁
它现在静静地 躺在我的衣柜
——《躺在你的衣柜》
关于这首歌,其实我是有着十分复杂的感情的,这篇歌词现在流传最广泛的一个版本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发现她所爱的男人爱上了别的女人,她愤怒,想要占有他的身体,于是她将他杀死后藏在衣柜中,以此将他的身体永远留在身边。我是是风着迷于这个故事的,因为它真实地表达出一个女人病态的占有和依恋,基调血腥,情感诡谲。
但我真心地希望,绮贞所想表达的东西不止限于此,因为有这个故事而写这个故事的白描手法,说实话,我并不觉得有多么地高明,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愚蠢,至少不符合绮贞的风格。而我之所以喜爱绮贞写的词就是因为它在一种平静的外表下有着非同一般的生命力,让人猜不透,却又是那样地令人着迷。而我对这首歌的理解,就是一个庞大的暗喻。
毛衣——男人的身体——爱情
男人的身体是在后来出现的,那么我们就先来看毛衣和爱情,绮贞把毛衣比**情,“它曾经陪你走过几条街 它曾经陪你喝了好几杯 冰的咖啡”,这里应该描写的是男人还爱着那个女人的时候,所以他才会将她的爱情带在身上,而后来“它现在静静地 躺在我的衣柜”,则是写了那段感情的结束,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爱情的转嫁,这在之后的“我的冬天 就要来了”中暗示,这个在下文中提。好,那么感情结束了之后要怎么处理呢,于是男人的身体出现了,“你的身体跟着我回家了”,这一句中直接用身体把毛衣替代掉了,这也是很多人会把这首歌理解为一个杀人碎尸故事的关键原因。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不但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这是整首歌词中最亮的一笔,它直接将“你”和“毛衣”联系起来了,使歌词整合为有机的整体,是“你”这个本来是爱情的主角变成了爱情的一部分,这从某一种角度上来说比杀了他从而得到他的身体还要可怕,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女人的嫉妒心和占有欲,她将他的所有一切想象成他,想象成那一段他们曾经拥有过的感情,于是结尾就有了那句“我的冬天 就要来了”,既然冬天来了,那么自己能做的也只有穿上它的毛衣,带着他的感情,度过冬季。
我想,这应该就是“爱的幻觉”的真正含义,男人已经走了,而这样的一个女子却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日复一日,穿上他的毛衣,远走高飞,拍照留念,穿过被黑暗的大街,喝一杯冰咖啡。
爱到出现幻觉,你看,是不是比那个杀人碎尸的故事更让人心疼。
曾经小心翼翼
维持表面的和平
曾经认真反省
不唱昨日的歌曲
小心不跌入你流失的回忆
为了不让你伤心伤了我的心
——《表面的和平》
开篇第一句“我也无所谓 你说什么都对”,已经为整首歌奠定了基调,也为整首歌确定了主题,那就是隐忍,但隐忍却又不是隐忍本身,这话说得有点绕,但如果细细地体会的话,也是可以理清思路的。
什么是爱,《表面的和平》给我们的答案是,义无反顾地承受。“让我回到过去不再为你而分裂”,暗示就是“曾经的我”是为你分裂过的,这样的人格分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他身上第一缕自己不熟悉的气息,还是从他的毛衣上发现了不属于自己的头发,亦或是在他熟睡时无意中说出了对别人的称谓。不管如何,自己从那一刻就开始改变了,变得不冷静,但很可悲的是,她不是《躺在你的衣柜》中的女主角,如果是真的为了爱产生幻觉,可能是真的不会像现在这样地痛苦,而现在,女人独有的名感和脆弱无时不刻不再刺痛她的神经,那些敏锐的触角反复地提醒她说,那个男人已经不爱你了。于是你只好一个人大包大揽地全部收受下来,心甘情愿地分裂自己,维持表面的和平。
有的同学应该为这个女子而感到宽慰了,因为歌词中的“我曾经仔细听”“我曾经认识你”等等,都强调了“曾经”,那么那个刺痛她的男人应该是离开她了罢,那么她应该就不用忍受这样的痛苦了罢。其实不然,我们追根溯源地看,隐忍的根源是什么,是爱!因为爱,她听他说的大道理;因为爱,她在他面前像小孩一般地任性;因为爱,她凝视他眼睛里的热情,如同是看见了火红火红的太阳。一个女子可是选择不隐忍,可是她可以选择不爱么。早在二千多年前,有孔子编订的《诗经》中就有那么一句,士之耽兮,犹可弃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的是沉溺在情爱中的女人,是不能得到解脱的,在往后的日子里,那些失去的爱情会像锁链一般紧紧地将她捆住,于是这样的结果便是,这个女人变本加厉地纵容男人的背叛,与此同时也将自己推向了为爱毁灭的深深漩涡。
其实这在绮贞标志性的结尾里也可以看出来。
为了不让你伤心伤了我的心
一目了然。
手牵手 肩并肩 虚度所有的时间
再给我 多一点 我们真实的从前
——《最初的起点》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会有梦想,那时的我们觉得拥有梦想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可是慢慢地慢慢地,我们开始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我们原本抱有美好幻想的花花世界开始随着我们不断地接近,逐渐显现出一副傲慢丑恶并且不可理喻的嘴脸,然后一步一步,把我们的自信击垮。
《最初的起点》讲的就是在梦想与现实矛盾时所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对于梦想和现实的问题,有两种最普遍的心态,一种是出世,一种是入世。所谓出世,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管整个社会怎么看。这样的一种想法是比较激进的,但我认为,不妥。我觉得梦想与现实与人的关系就好像阳光和土壤对于植物的关系。阳光固然重要,但现实就像土壤一样供给我们养分,我们;离不开它,所以如果只是一味地逃离现实,首先,我们逃不掉,其次,我们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差,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现实孤立,被社会孤立,走进了以自己的不平凡而忽略了别人的不平凡的怪圈,那只能是自取灭亡。
另一种态度是入世,这同样是很危险的,我们尚未成熟的心智是极易受到蛊惑的,也是极易失去理想的。当放弃了理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那么其实已经精神上得死亡了,如我前文所说,梦想是阳光,是旗帜,是标杆,缺失了理想也就缺失了人生的目标,缺失了生存的根本意义,跟活死人没有区别
回来看《最初的起点》,整首曲子俏皮可爱,却没有给人一种虚伪做作的感觉,其次,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对待梦想的心态,那就是:带着梦想入世。“烦恼还在昨天 今天重复昨天”“ 志气高的公主 离开童话的保护 决定去闯一闯 人海茫茫一切不是想像”讲的都是现实理想的矛盾,那么解决办法呢“虚度所有的时间 回到最初的起点”,乍看下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但细细看,这里的“时间”指的是为了现实奔波的时间,而“虚度”时间则是为了“回到最初的起点”,绮贞以一种童话故事的方式阐述了最初的起点,最初的梦想,告诉我们的就是,不要被现实的黑暗蒙蔽住双眼,去找回那一份纯真。
惟一的缺憾是结尾的张力不够。
但是在如此俏皮的一首歌中,也算是情有可原吧。
不愿放开手
不愿让你走
疯狂的梦没有了你
还有什么用
——《华丽的冒险》 陈绮贞
有的时候我会想,绮贞究竟是属于哪一种风格,然而得到的结论却是令我害怕的。小众,低调,独立,民谣,摇滚,小清新。原来绮贞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也免不了覆盖在这样一堆自己或是别人所贴的标签之下,就像我时常会在网上看到有人问,有没有类似陈绮贞风格的歌手,抑或是,帮忙推荐下像陈绮贞那样的歌手。所以那最贴近本质的,闪闪发亮的“陈绮贞”三个字反而是被大家忽略了。仿佛“陈绮贞”就是哪一种风格的代表,但是如果你能仔细而认真地听她的一首歌,你就会发现,其实这毫无意义。
比如《华丽的冒险》
这样的一首歌是最偏离绮贞风格的,却也是最贴近绮贞风格的。
“长长的路的尽头是一片 满是星星的夜空”,其实说实话,这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词,但是从绮贞嘴里唱出来,就充满里画面感和想象力。一般来说,如果一开始就设置一个情景的话必定在后文中有一定的铺陈,比如方文山的词,有跳跃性,但毕竟是连贯的。可是她是陈绮贞,只此一句,不但是设置情景,就连“冒险”这个主题也再也没有涉及。我们说,抒情最怕的就是前文的铺陈不够,绮贞也有大段落铺陈的,比如《旅行的意义》,在那句“你离开我 就是旅行的意义”出来之前,绕了好几个弯。又或者完全不提,比如《太聪明》,小心翼翼的爱情薄如蝉翼。而在《华丽的冒险》中,高潮是来得那么急促,叫人还来不及准备,心脏便被狠狠地刺了一刀。
不愿放开手,不愿让你走,疯狂的梦没有了你,还有什么用。
不愿放开手,不愿让你走,不愿眼睁睁地看你,走出我的生活。
这样的挽留和不舍是来得那样草率和汹涌。仿佛是我还来不及回忆往昔与你的一切,还来不及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还来不及隐藏好我佯装幸福的表情。我只想挽留住你,我曾经以为,生活不过是一只平稳航行的船,我知道有那么一个目标,有那么一个彼岸,那么我只要好好地航行下去便罢,但我没有想到的是,你是如此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你想拥有的生活是飘忽不定,是一个作为男人征服天下的决心。我假意说,我愿意陪你去冒险,可是说到底,我还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于是你终于是要走了吗?那么请让我拼尽全力,为你放手一搏。我也终于有了如你一般疯狂的梦,可是没有了你,还有什么用。
所以到现在我也不再去想绮贞属于什么风格了。
这个带给我无穷惊喜的女子。
这个私藏了我所有梦想的女子。
这个把拥抱当做固有姿态的女子。
比任何人,都接近自由。
带不走的丢不掉的 让大雨侵蚀吧
让它推向我在边界 风不顾身挣扎
如果有一个世界浑浊的不像话
我会疯狂得爱上
——《鱼》 陈绮贞
2009 年,陈绮贞推出了第五张个人专辑《太阳》。说实话整张专辑我都不是特别满意,特别是我钟爱的小女人气质,在这张专辑里都不见了。或者说,写爱情的少了。可她毕竟是我喜欢到这样一种程度的歌手,所以就算是再不喜欢再不习惯,我也会强迫自己一遍一遍地听下去。
原来,绮贞没有变,只是更善于隐藏自己。
好的词就是这样,一开始你听上去毫无感觉,可是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对歌词理解的增加,有一天,当你的生活和作词人的生活重叠了一部分,又或者是有一瞬间,你也拥有了作词人的心境,你才会理解到他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这首歌的奇妙之处在于,如果你把歌名去掉,是完全不会知道它在讲什么的,可要是你一旦把《鱼》的标题放下去,一切又是那么地顺理成章。
生活究竟是残酷的,当我们年少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样的幻想充实我们的生活,把我们的信心,自尊心都吹得像一个圆鼓鼓的气球,然后现实来了,“啪”得一针,于是膨胀毁灭,什么都没有留下,抑或是自己通过努力终于证明自己所坚信的是正确的的时候,现实将把所有的肮脏腐败黑暗统统丢到你的面前,把你的骄傲彻底击垮。于是就有了歌词中的那句“曾经狂奔 舞蹈 贪婪地说话”,这很明显,写的就是生活将“人”变成了“鱼”,我们试想,如果是一般人收到如此的打击基本也就只有两种反应。一种就郁郁寡欢,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再也抬不起头来。另一种就变得愤世嫉俗,觉得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开始雄心勃勃地筹划和世界对抗。可是绮贞的词,却令我为之一怔。
“我会疯狂地爱上”。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生活再如何将我们折磨摧残,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正是有了生活才有了现在的我们,才有了我们这样鲜活的生命,才有了让我们为之骄傲的意志品行。生活给了我们太多太多,我说,就算是它要将我的生命我的灵魂全部拿走也并不过分,何况有的时候它还要客串一个朋友的角色来安慰你“脆弱”的心。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它职责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尊敬它感谢它。
有的同学把鱼的七秒记忆也联系了进来,我认为是不妥的。因为如果是忘却的话那么快乐的不快乐的就全都消失了。但痛苦在歌词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试想,如果绮贞在其中描写了生活是如何如何美好然后来一句“我爱它”,这样的话格调就下降了不止一点点,甚至还要被归类于“歌颂美好生活”的可笑圈子里。
现在我能稍稍理解绮贞的生活态度,也开始佩服于她的坚韧。
说得容易,若要你真正爱上一个深深伤害过你的被你所痛恨的东西,是需要一种怎样令人叹服的勇气。
我们现在 远距离的恋爱
我是否该放松我的期待
除非是我
熟悉你身体的脉搏
需要最深邃的安慰
让我贴近你最柔软的心扉
只有我才能将你的好坏都拥有
——《距离》陈绮贞
距离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东西。
先避爱情不谈,在四个月之前,我开始写绮贞的词评,先开始只是陆陆续续地发在空间里,然后就像是石头沉进大海一样,从此杳无音讯。我不怪他们,毕竟如果不喜欢绮贞那么这些文字读来必然是索然无味的。但是说没有失望那也是骗人的,那一排排零阅读零回复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让我仅有的期待也落了空。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开始尝试接近广大的歌迷群体,我将词评进过修改后发到了百度贴吧里。
反响很好。这让我对互联网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当我们坐在电脑前,偶然读到一篇还不错的文章抑或是一片很有深度的报道。我们会不加吝啬地赞美,因为当我们处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就与周围的人隔开了一定的距离。我们不用去管对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你对他的了解就仅仅局限于这一篇文章而已,可能你和他的交集仅仅是一瞬间的感动而已,你知道,短暂的东西总是惹人怜惜。况且你留下的也仅仅是一串字符,你看不到对方回复给你评论的究竟是点了点头还是皱了皱眉头。
很多人说网络是虚拟的不真实的。我不这么认为,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就是给人们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你觉得统一的字符,不负责任的言论是虚假,那么现实生活中呢?那些表面的阿谀奉承和关键时刻背后的一刀子往往是成正比的。有的时候,就是要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地位甚至是性别才能平等地交流。
好,那么我们来看爱情。
绮贞说“让我贴近你柔软的心扉”,这里着重提到“心扉”,我一直认为,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他。原谅我消极地说,人都是伪善的动物,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至高无上,所以在某些时候就不可避免地用一些表情、动作在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以说,要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孤身一人的时候,或者如绮贞所说“意志力薄弱”的时候。爱情需要一种深层次的了解,因为其中还包含着一个新鲜感的问题。我自己的理解是,深入爱情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窥探爱情秘密的过程,可这样的一个过程又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的,就是说你不能追得太紧,想要一股脑儿地把对方的过去啊曾经啊一股脑地摆在你的面前,那样只会逼对方用谎言来维护自己的秘密,男人是极善撒谎的动物。但又不能放得太松,异地恋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呢。绮贞的答案是在对方需要空间的时候给他自由,在他脆弱的时候给他慰藉,坚信“只有我才能将你的好坏都拥有”。在给予空间的时候又不让自己失去存在感。
不得不说,成熟的女子,成熟的恋爱,理应是这样子的。
Everytime when I fail asleep
I wish I won’t pretend to sleep
Maybe I am a freak
Everytime when I shed a tear
How I wish I won’t take resonsibility
To make you happy
Please save save save save me
--<<sentimental kills>> 陈绮贞
其实我早就想写这篇词评了,无奈自己的英文水平实在是不过关,而且这篇词的情感冲撞实在是太过激烈,我怕我自己驾驭不了这么激烈的情感。但仔细想想,什么事都是尝试了才会取得进步,盲目的犹豫只会使自己停滞不前。
多愁善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自己的理解是将情感放大的产物,就是说对周围事物有着更加敏锐的感知力,这样的感知力会带领你走向一个奇妙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看到的东西与别人不同,同样是一棵树,同样是一朵花,在别人眼里只是些胡乱的枝杈或是纷乱的花瓣,但在你眼里却有着美好甚至是大至生命的意义。如果你能为这样的情感找一种抒发的方式的话那更好,好的电影、歌剧、文学作品不都是这么来的么。
但所谓世事都有两面性,多愁善感的人在体味到比别人更多的美的同时也饱受别人看来根本不值一提的痛楚,就像<<s k>>中所描述的一样,失眠像毒品一般拖垮人的精神,意志上的暗喻已经十分明显。首先,全篇用了第二人称,当然这是绮贞惯用的。我一直认为第二人称是一个极其奇妙的人称,就像《失败者的飞翔》中的一般,用了“你”,听着就觉得好像真是对自己诉说的一样,而使用者的意指,也并非就是对单一的个体。一个“你”,可以是对你说可以是对我说也可以是对他说。其次,绮贞在表达失眠痛楚的时候用了非常多的矛盾,比如“ fell asleep”和“pretend to sleep”,“make me sorry”和“make me happy”这种强烈的矛盾成功地增加了歌曲的情感色彩,真实又抽象。其实呢,谁都想“have a beautiful dram”但没有这种难以掩盖的痛楚又怎么会体会的真正的快乐,这是一组存在歌词以外的矛盾,关于多愁善感的矛盾。
建骐在《16 days》里面说,绮贞有很多想法,但都不是偏激的怪想法。我认为不,《躺在我的衣柜》已经让绮贞心中的恶魔露了出了犄角,而《sentimental kills》则是让恶魔狰狞的面目完全显露出来。不得不说这篇词就是阴暗的,极其背离绮贞往日的风格,大量的潜意识描写甚至还蹦出了那句举世闻名的脏话。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就是真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阴暗面,这样的一面或许可以在平日里被隐藏得很好,但在孤寂的夜晚,在没有阳光照射的角落,便会像野兽一般撕扯你的意志,把你的精神蚕食干净。
有的时候未必被真相蒙住了眼睛就是幸福。
有的时候,因为真实,所以美丽。
漫漫长夜 细雨点点
最爱你的我依旧
淡淡想念 浅浅尝烟
幻想你在身边
最爱我的你是否
沉沉入睡 甜甜好梦
点滴都藏心头
明天的时候是否还爱我
——《漫漫长夜》陈绮贞
原来绮贞也不是真的独立。
所谓独立,对人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的,这种吸引力的来源是一种被称之为“自由”的生活状态,她向往绝对的自由,的确,绝对的自由是会让人上瘾的,那一种抛弃了所有约束所得来的自我满足与膨胀什么也不能替代,可是在抛弃了所有的依赖和帮助之后,在享受了短暂的欢乐之后,无助便会悄无声息地漫上心头。
如她自己所说,再是柔软一般的自己,也会有承担不了的负荷。
突然想起了“妄大胆”的故事,那个斩尽妖魔鬼怪的大丈夫在触及到爱情之后,在意识到自己终将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害怕”。绮贞也是如此,说是说“淡淡想念 浅浅尝烟”,其实呢,自己的思念一点都不“淡”,一点都不“浅”,从“幻想你在身边”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人只有在实在无所依靠的时候才会把幻想当作是供给精神的养料,这是一个何其悲哀的境地,又一个何其美丽的境地。这就是思念的力量,通常我们在描述思念的时候会运用两种手法,其一,就是直抒胸臆,大呼“某某某我想死你拉!”,这样的想念是说给自己所想念的人听的,这样的表达太贴近宣告,或是告白,另一种就是说“某某某我根本不想你”,说是不想其实心里比谁都焦躁不安,这样一种情感更为深沉浓烈,就像黑夜般的漫漫无期。也是突然,想到王菲的《我愿意》,想到那句“我无力抗拒/特别是夜里”,真就像赵丽华所言:“如此一颗心,反反复复,为思念所伤“了。
除了思念之外,我还读出了担忧。“最爱你的我”和“最爱我的你”用的都是极肯定的语气,仿佛对方都已经被自己紧紧地攥在我心,任他如何挣扎也是逃不掉的,但事实是,距离和空间的力量都是不容被忽视的,一切看不见的摸不到的东西都有可能生出出人意料的变数。所以她只能佯装肯定地说“明天的我依然爱你”,却不知道“明天的你是否爱我”,但说到底,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人在选择了一件事之后必然要承担起当初选择的后果,任何的享受和惩罚都是相对应的,重要的是你觉得你的决定是否值得,还有所产生的后果是否是你所能承受的。
那些叫嚷着“想念太美丽”的人,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当作思念的主体来看,看别人的故事也从来都是不痛不痒的。
我就是这种卑鄙小人。
谁让你太美丽。
我要收起天使般的笑容太甜蜜
用我邪恶的心自私地对待你
——《天使》陈绮贞
所以我怎么说来着,第二人称用得好的话是很令人发指的。
全词是一个“你”,总的来说整个格局是绮贞惯用的,先否定再肯定,从开头的用“自私的心对待你”到之后“只要你不走远”,再到最后“没有人能代替你”,只是结束的时候似乎是把“你”和“他”给偷换了,这当然只是我的个人猜测,但所谓猜测,也是要有凭有据的。绮贞的歌都有中英文两个译名,《天使》的英文译名是“Evil”,用这个英文译名的目的很明显,一半天使,一半恶魔,“天使”的一面就是曾经“天真温柔”的我,那样的“我”拥有可以紧握你的双手,可以拥有“甜蜜的笑容”,可以大度地原谅你犯下的所有的错,绝对宽容地认为“你当然是我的唯一”。而当天使收起了羽翼之后,便会“忘了改为谁迷惑”,抱着一颗自私的心对待你,让“他”陪伴我在“纷乱的梦里”。那么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最后一次的“没有人能代替”正是跟在属于“恶魔”的“我”的,这样的一句绝非是幡然醒悟,说实话第一次我听到有一个“他”的时候我是着实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以为她就要确确实实地堕落了,可也是在与此同时我想到了《self》,想到其中那句“这就是我”,还有《sentimental kills》,《衣柜》里对于黑暗的阐述。请相信我《天使》这首歌是在黑夜中所作,虽然那只是出于一个男人不太靠谱的第六感,但也只有在黑夜之中,平日里不易被察觉的情感才能更赤裸裸地显现出来。
“你”和“他”,一个具象,一个虚像。真正让我这么理解的是《小尘埃》,“谁来拥抱我 保护我 伤害我 放弃我”,这个“谁”,指的就是“他”,人都有害怕黑暗的本性,但要有所获得,必定要冒一些风险,我对于“黑暗的尽头”的理解是获得自由,这样的自由并非是平日里“我”和“你”唧唧歪歪地腻在一起所能获得的,而是要把自己的心抛向黑暗,任它在黑暗中沉浮,于是便有了“他”,有了我“纷乱的梦”。
绮贞自己说她的音乐最大的优势便在于“诚恳”二字,而我在将词评写到第十四篇的时候,也越发地理解这“诚恳”的真正含义,其实人心是很复杂,非常复杂,只是这个中情由如同一团乱麻很难理出一个源头,但总有方法可以理出一些脉络的,比如写作,我自己在写作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受,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灵感,但当你罗比了开始尝试把它写成一篇文章的时候,所有一切与之牵连的东西便会哗啦啦地被悉数牵出,而你思想的深度也会随着写作的进行而一层层地加深,从而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本质,我想,写歌大抵也是如此,正是因为看到了自己拥有被无限发掘的可能,才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惟有掏空自己,才会有再度盈满的可能。
她又说,所谓的“诚恳”,并非把一切都如实说出。
但仔细想想,每一件作品的完成,不已经把那个最真实的你和盘托出了么。
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昏睡了
我太累了我放开了
直到有一天我失去了
太矛盾了眼泪掉下来了
——《80%完美的日子》陈绮贞
最近一阶段我比较低迷,各方面都是,平时睡四个小时就很足够,现在睡十四个小时还是觉得很困,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我那么努力为之拼搏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不可能知道,可是好像永远都会有看起来一眼就能看穿我人生的人,拍拍我的肩膀说,嘿,你应该如何如何做,我也好像应该顺着他们所指的方向放心大胆地迈开步子,反正前方永远阳光明媚,没有丛生的荆棘并且布满地雷。
可是我的每一步都走得让我很不安,我们总是这样,想每一步都走得谨慎,完美无缺,滴水不漏。可也是在我们小心翼翼地把我们人生中每一步都规划地事无巨细地时候,那些对生活的热情,对自由的渴求也就慢慢从我们的指缝间悄悄溜走了。
80%完美,何尝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
“我捕捉精彩的画面”“我穿上最舒适的T-shirt”应该是指追求完美的过程,可结果呢,“可是一闭眼,颜色就褪掉了”“可是一脱下来,身体都僵硬了”,之后是一组矛盾“我选择我最想要的,可是一个人呢,反而笑开了”“我丢弃对我最好的,可是一关上灯,全部都回来了”追逐我想要的,可是寻寻觅觅了半天也不如一个人乐得自在,想要丢弃最好的,可是自己又真真切切地需要他们。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想要放手去追逐近在咫尺的东西,可一瞬间,它就消失地无影无踪,真实的未必就真的真实,你所追逐的也未必就真的是你想要的,患得患失之间还是浮华在作怪,说白了就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歌曲进行到高潮的时候用了一连串的“了”,比如“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昏睡了,我太累了,我放开了”,就平时的写作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弊病,灵感来了就什么都不顾,只是在意那些用词、修饰,却往往会忽略预期的部分,最后就出现大量的语气助词,使文章变得冗长繁杂,读来拗口。而歌词就不同,歌曲的部分本身就可以设置停顿,这种停顿可以使词更为自然流畅,所以自然就不存在语气助词赘余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样,现在有一些作曲的人会运用诗歌来进行创作,比如林宥嘉唱过《再别康桥》,绮贞也有《太多》、《花的姿态》,等等。而“昏睡”到“太累”再到“放开”这一个过程本来就是渐进的,配合着曲子,就很好地把这种远离沉浮的态度表现了出来。
最后插个题外话吧,我觉得这首歌的MV拍得很好,绮贞是一样地漂亮,我也爱死那个底色了,整支MV都让人放松,同时也给了歌曲一个很好的诠释
80%,不及完美,已经完美。
昨日的单纯今天的实际像你
而你也早已不是你
我的心 是一杯调和过的咖啡
怀念着往日淡薄的青草味
——《九份的咖啡店》陈绮贞
友情的话题也是歌词创作中比较常见的一个主题,其实让我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包括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友情都不同,就同性之间的友情来说,女生之间关于情感的交流就比较多,有共同的喜好,要整天黏在一起才好。男生呢,更多的是建立在一些兴趣上,而维系朋友关系的大多是“哥们儿义气”。异性之间的友情我把它理解为性格上的相互补充,男孩子大多勇猛、果敢,女孩子大多温柔、细腻,而绝对的勇猛和绝对的温柔却也是没有的。我们会渴望自己身上的特质更为丰富,所以异性间的友谊有着其特殊性和必要性。
《九份》讲的应该就是异性间的友谊,怎么说呢,我们对照着《下个星期去英国》来看。《英国》和《九份》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具象性描写占主导,一个是抽象性描写占主导。《英国》中有“你写了好几首属于你的歌”、“你开始了新的恋情有一些困惑”、“你换了一个名字也准备换工作”,全部是确切的事件,真正的事无巨细,然后接一句“我曾是你无话不说的朋友”,“无话不说”四个字清晰明了,很明显是小女生和小女生之间闺蜜的状态。生活中的小琐事是女生之间享有的,而异性之间的描写则更具有文学性。“这里的景色像你变幻莫测”,变幻莫测的是景,更是你,不管是“这样的午后”还是“这样的午夜”,当“我站在忠孝东路”上试图寻找你的时候,总是再也寻不到你的身影,只能想象“窗外的天空”像你一般“嬉笑不眠”。
唯有回忆才像是赴一场与你的约会。
毕竟这是他们拥有回忆的地方,这里的空气和新鲜,这里的景色很特别,她看过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却在站在咖啡店门外的时候摇尽了对另一个人的思念。另外我还想提一种创作手法,假意疑问,心中却早已有了答案。最明显的是《会不会》。“如果有一天 你开始后悔 会不会”。问的是“会不会”,想必不会有人傻愣愣地去回答“会”。这里也是一样,“是否还能回到从前”,答案也一定是“不会”,调和过的咖啡,想要回到往日的青草味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我也有一些以前私交甚密的朋友,现在很少联络,而且我坚持一点,同学会我从来不去,总是觉得现在的同学会就是充斥着攀比、聒噪,或者聊一些已经远得看不见的曾经,换句话说“你早已不是你”,这样的聚会又有什么意思呢。真正令我着迷的,是坐在光亮通透的教室里,看着窗外的景色,讲台上老师说了一个什么笑话然后整个班级都哄闹起来。
这个时候我会想起你。
这个时候你会不会想起我。
还有多少回忆藏著多少秘密
在你心里我也许只是你缓慢的练习
——《小步舞曲》 陈绮贞
不能甘于寂寞,一直是我一个最大的毛病。
其实人是不是本来就是奇怪的一种生物的呢。你想成功,你追求时尚,你观察周围的人流行什么,你喜欢尝试,你不甘于落后,你想让自己看起来合群,又急切地标志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可是你真正要的是什么呢?你不知道,很多人不知道。
记得刚开始写小黑板的时候,因为身边没有喜欢陈绮贞的人,也没有加同学,所以一直是零浏览零回复的样子,但自己却也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然后后来呢,进了吧里,经常会有来空间,笨笨是第一个,然后接二连三会有很多,点击数也翻了几番。可是我好像不太能找回之前的感觉了,我会去关注有什么人来过我的空间,有什么人点评我的文章,在吧里又受到怎样的赞扬。说实话,我开始不甘于寂寞了,甚至有一阶段我觉得如果自己写的东西没人看我就会觉得很没劲。
精神上的支撑是必要的,但不能成为供养生命的食粮。
绮贞的歌词里关于“独立”的成分很多,《小步舞曲》里也渗透着一些这样的精神。首先是对环境的渲染,“天空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恋人拥有“湿热的手心”,而“我”呢。一个人“移动脚步轻松躲雨”。这个场景真是形象,轻盈的舞者在大雨里轻快地旋转,跳跃,闪转腾挪,仿佛那倾盆大雨就是最好的背景。“呼吸这一秒的空气”,“不要想起不快乐的旋律”。“不快乐的旋律”是什么呢?“在我心里翻来覆去 什么叫**情”哦,原来是爱情,怪不得看到恋人相偎相依会不开心,然后“夜晚静静等着电话响起”,“时间躺在他去年寄来的信”。这里有一个小矛盾,时间停止在去年,那么两个人应该是分开了,那她又是在等谁的电话呢?我们来联系《告诉我》,开头一句便是“看沉默的电话它什么都不说”,同样是等电话,心境是不同的,《告诉我》里爱得撕心裂肺天昏地暗,类似恋人的诀别,而《小步舞曲》则更贴近一种朋友之间的寒暄,“独立”的力量可见一斑。其实“旋转这一秒的孤寂”很容易得让我想到《太多》,想到那句“喜欢一个人孤独的时刻 但不能喜欢太多”,爱得深刻又不萎靡,热爱孤独却又不沉溺其中,怎么看都是一种好得不得了的心态。
有趣的是,花的姿态演唱会实录里,排在《小步舞曲》之前的是《灵感》,那个唱着“失去了你美丽只是面具”的陈绮贞狠狠地把我给骗了。其实说起来,“你欣赏的风景”已经不是谁都能做的了,而她却在前面用了“也许只是”这样的关联词,占有欲的野心和企图一览无余。
唉,谁让你的骄傲无可救药呢。
伤害我 放弃我
带我逃到黑暗的尽头
——《小尘埃》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卑微的存在,我们在白天埋头读书埋头工作,像一群蚂蚁一样忙忙碌碌,而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又会变得彷徨,不明白我们这样辛苦地劳作是为了什么,为了让我们活下去么,那么活下去又是为了什么呢?绮贞给了我答案。
自由
整首曲子节奏舒缓却又不失跳跃性,而歌词也是在具体的形态描述中,将意识形态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在这里 比黑暗更深的夜里”,当我听到这一句时,我感受到一种深深地压迫感,像是胸口压上了一块巨大的石头,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那是一种作为尘埃一般的自己,在面对无尽的黑暗时所感到的自卑和恐惧,而接下来的“谁来拥抱我 保护我”,则是在正面表达了想要脱离这种恐惧的渴望,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伤害我 放弃我”这个短句是我觉得整首歌最精彩的短句,依赖在这一刻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就算被伤害,就算被抛弃,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有一个人,或者不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带她逃到黑暗的尽头,但,黑暗与光明同在,我在读出深深的绝望的同时也读出了对于自由的强烈企盼,纵使是尘埃一般的自己,也渴望被人保护被人抛弃,就算是被人伤害被人放弃也没有关系。
只要带我走
到黑暗的尽头。
你离开我
就是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
这首歌的歌词的好在于局部的欲抑先扬和结尾的一语成谶,这是我极爱的一种作词手法,而这样的一种作词手法最大的难度在于倒叙。就是说,绮贞在有灵感要把词写出来的时候一定是最先想到这结尾的最后一句,然后再去想前面怎么去铺陈啊编排啊。单从前面的编排来看,品尝夜的巴黎,踏过下雪的北京,拥抱热情的岛屿,埋葬记忆的土耳其,足够可以看出老师旅行经历的丰富,而再其后的“却说不出你爱我的原因 却说不出你欣赏我哪一种表情 却说不出在什么场合我曾让你分心”,这虽然只是一个局部的小转折,但却写尽了一个小女子的小心思,这样的一个小女子会在意男生是否会去观察自己的小细节,“说不出旅行的意义”,这样一句,又巧妙地将歌曲的主旨回到了正题,这样的设计充满了画面感。
女子醒来,另一半的床头又成了一片空,摸摸被单,上面的余热记录着他昨夜到过的痕迹。今天的他又回去哪儿,巴黎,北京,还是土耳其。她搜遍了他喜爱的字句,他在旅行的时候带上喜爱的书籍,他把喜欢的桥段当作故事念给她听。她起身,对面的桌上照例放着他离开时留下的书信,简述他离开的原因,于是她恍然,原来他与她之间不过就是这样一封一封书信的交流而已,而在这仅有的交流中他也只字不提她,不提爱她的原因,不提欣赏她哪一种表情,不提在什么时候她曾让他动心,在这样漫长的分隔两地的岁月里,他甚至不提他旅行的意义。
插一句,这首歌有两个版本,吉他版和弦乐版,我个人比较钟爱前者,一把吉他,低沉的音调,绮贞稚嫩的声音,将那个女子的辛酸与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让我享受到干净的旋律的同时也让我狠狠地心疼
女子拉开窗帘,日光像瀑布一般倾泻下来,她仿佛能听到飞机深沉的轰鸣,她想,是不是现在的你,才会体会到真正的解脱。
是不是
你离开我
就是旅行的意义
4楼
一步一步走过昨天我的孩子气
我的孩子气保护我的身体
每天每天电视里贩卖新的玩具
我的玩具是我的秘密
——《after 17》
少年时的青涩与懵懂总是那样地让人怀念。年少的我们单纯得可爱,什么都不懂,却又对世界充满和好奇,“孩子气给我勇气”,说的就是年少时我们的那一种单纯得勇敢。我想起我还在读幼儿园时的一件事,那时放学都有爷爷奶奶接我们回家,那时的我就是坐在教室的角落,焦急得等待爷爷来接我,突然,我看见爷爷那熟悉的背影,于是我一下就跟了出去,可是当我出去的瞬间,我却发现那个背影不见了,我边走边找,边走边找,而等到我意识到我认错了人的时候我已经站在了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那时也不知道是哪来的勇气,就觉得自己一个人回家也不是那么大不了的事,于是我就按着记忆一点一点摸索摸索,终于走到了家,而到了家我也发现,原来爷爷真的还没有出门。现在每当我想起这样的一段往事的时候,我总是会真真切切得觉得感动,感动于当时自己在人群之中微微发烫的固执和坚持。
那么我们应该将这一份孩子气保持下去吗?
绮贞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自从那一天起,我自己做决定
自从那一天起,不在意谁的否定
很明显,老师讲的是独立,在一步一步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终究还是要褪去孩子气,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去残忍地变成一个大人。我突然想起了老师的家庭背景,在绮贞很小的时候她的爸爸妈妈就离了婚,绮贞妈妈独自一人承担起了照顾绮贞和她弟弟生活的重任,我想那时的绮贞妈妈应该是对绮贞抱有很大的希望的,不然她也不会规定绮贞放学过后不能看电视,还规定她必须要练钢琴。“每天每天电视里贩卖新的玩具,我的玩具是我的秘密”,从这一句来看,除了能看出来小时候绮贞的懂事,其实还能看出一点点的小叛逆。藏匿的小秘密,这让我想起了绮贞小时候的另一件事,绮贞有写日记的习惯,有一次,她发现她妈妈偷看她的日记,于是她开始改变日记的风格,使她的日记别人都看不懂,从而将自己的小秘密都藏起来,我想这和绮贞后来念哲学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与此有关的还有绮贞后来的一些趋于意识流的做品,比如《手的预言》,比如《花的姿态》。
When I am after 17,其实我想绮贞在17岁之前应该就已经学会了自主和独立,单亲家庭的背景将她的幼稚连根拔起,将她推向了现实,也使她成长,拥有自己做决定的勇气。
喜欢一个人孤独的时刻
但不能喜欢太多
——《太多》
孤独是什么,它可以是清晨呼吸的第一口空气,它可以是荡漾在女孩儿眸子里浅浅的水湾,它可以是爱人坚实的臂膀,它可以是一封迟迟未能寄出的情书,它可以是你在路口望着坏掉的路灯的几秒的犹豫,它也可以是你在深夜陷在相思中深深地恐慌。
我们必须认可,接受孤独的两面性。一方面来说,孤独是愁人的,它时常会在不经意地在你最脆弱的时刻给你更致命的一击,让你雪上加霜,于是你拥有的,便是如同站在大海中央,四面的潮水排山倒海地涌来而感到的恐慌,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又是极其迷恋孤独的,因为它真实,它将一个人心中的慌张,恐惧,彷徨,错乱一股脑地放到你的面前,那实在是太过奇妙的事情,也是一件太过迷人的事情,如同歌词中说的一般,“在地铁站 或美术馆 孤独像睡眠一样喂养我”,那时,孤独就会把你从庞大的人群中隔离出来,从这个纷繁错杂的世界中拯救出来,纵使身在浩瀚的人海中,也能享受到孤身一人的自由。
但是正如绮贞所说,孤独是一味毒药,即使你再怎么享受孤独所带给你的远离世俗的感受,你毕竟还是要残忍地毫无退路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毕竟你还是割舍不断与这个世界庞大的联系,如果过分迷恋孤独,直接导致的就将是幻想与现实的混淆,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逃避。
其实对于任何一件美好的事物我们都不能沉溺其中,如同老师对食物的沉溺直接就导致了老师的食物过敏。但我相信,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管别人怎么唾骂踩踏,不管社会如何轻视不屑,都要勇敢地坚持下来。
绮贞 其实你也是毒药
我喜欢你唱歌的样子
我喜欢你所有的样子
你的身体跟着我回家了
我把它摆在我的床边
它曾经被你暂时借给谁
它现在静静地 躺在我的衣柜
——《躺在你的衣柜》
关于这首歌,其实我是有着十分复杂的感情的,这篇歌词现在流传最广泛的一个版本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发现她所爱的男人爱上了别的女人,她愤怒,想要占有他的身体,于是她将他杀死后藏在衣柜中,以此将他的身体永远留在身边。我是是风着迷于这个故事的,因为它真实地表达出一个女人病态的占有和依恋,基调血腥,情感诡谲。
但我真心地希望,绮贞所想表达的东西不止限于此,因为有这个故事而写这个故事的白描手法,说实话,我并不觉得有多么地高明,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愚蠢,至少不符合绮贞的风格。而我之所以喜爱绮贞写的词就是因为它在一种平静的外表下有着非同一般的生命力,让人猜不透,却又是那样地令人着迷。而我对这首歌的理解,就是一个庞大的暗喻。
毛衣——男人的身体——爱情
男人的身体是在后来出现的,那么我们就先来看毛衣和爱情,绮贞把毛衣比**情,“它曾经陪你走过几条街 它曾经陪你喝了好几杯 冰的咖啡”,这里应该描写的是男人还爱着那个女人的时候,所以他才会将她的爱情带在身上,而后来“它现在静静地 躺在我的衣柜”,则是写了那段感情的结束,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爱情的转嫁,这在之后的“我的冬天 就要来了”中暗示,这个在下文中提。好,那么感情结束了之后要怎么处理呢,于是男人的身体出现了,“你的身体跟着我回家了”,这一句中直接用身体把毛衣替代掉了,这也是很多人会把这首歌理解为一个杀人碎尸故事的关键原因。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不但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这是整首歌词中最亮的一笔,它直接将“你”和“毛衣”联系起来了,使歌词整合为有机的整体,是“你”这个本来是爱情的主角变成了爱情的一部分,这从某一种角度上来说比杀了他从而得到他的身体还要可怕,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女人的嫉妒心和占有欲,她将他的所有一切想象成他,想象成那一段他们曾经拥有过的感情,于是结尾就有了那句“我的冬天 就要来了”,既然冬天来了,那么自己能做的也只有穿上它的毛衣,带着他的感情,度过冬季。
我想,这应该就是“爱的幻觉”的真正含义,男人已经走了,而这样的一个女子却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日复一日,穿上他的毛衣,远走高飞,拍照留念,穿过被黑暗的大街,喝一杯冰咖啡。
爱到出现幻觉,你看,是不是比那个杀人碎尸的故事更让人心疼。
曾经小心翼翼
维持表面的和平
曾经认真反省
不唱昨日的歌曲
小心不跌入你流失的回忆
为了不让你伤心伤了我的心
——《表面的和平》
开篇第一句“我也无所谓 你说什么都对”,已经为整首歌奠定了基调,也为整首歌确定了主题,那就是隐忍,但隐忍却又不是隐忍本身,这话说得有点绕,但如果细细地体会的话,也是可以理清思路的。
什么是爱,《表面的和平》给我们的答案是,义无反顾地承受。“让我回到过去不再为你而分裂”,暗示就是“曾经的我”是为你分裂过的,这样的人格分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他身上第一缕自己不熟悉的气息,还是从他的毛衣上发现了不属于自己的头发,亦或是在他熟睡时无意中说出了对别人的称谓。不管如何,自己从那一刻就开始改变了,变得不冷静,但很可悲的是,她不是《躺在你的衣柜》中的女主角,如果是真的为了爱产生幻觉,可能是真的不会像现在这样地痛苦,而现在,女人独有的名感和脆弱无时不刻不再刺痛她的神经,那些敏锐的触角反复地提醒她说,那个男人已经不爱你了。于是你只好一个人大包大揽地全部收受下来,心甘情愿地分裂自己,维持表面的和平。
有的同学应该为这个女子而感到宽慰了,因为歌词中的“我曾经仔细听”“我曾经认识你”等等,都强调了“曾经”,那么那个刺痛她的男人应该是离开她了罢,那么她应该就不用忍受这样的痛苦了罢。其实不然,我们追根溯源地看,隐忍的根源是什么,是爱!因为爱,她听他说的大道理;因为爱,她在他面前像小孩一般地任性;因为爱,她凝视他眼睛里的热情,如同是看见了火红火红的太阳。一个女子可是选择不隐忍,可是她可以选择不爱么。早在二千多年前,有孔子编订的《诗经》中就有那么一句,士之耽兮,犹可弃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的是沉溺在情爱中的女人,是不能得到解脱的,在往后的日子里,那些失去的爱情会像锁链一般紧紧地将她捆住,于是这样的结果便是,这个女人变本加厉地纵容男人的背叛,与此同时也将自己推向了为爱毁灭的深深漩涡。
其实这在绮贞标志性的结尾里也可以看出来。
为了不让你伤心伤了我的心
一目了然。
手牵手 肩并肩 虚度所有的时间
再给我 多一点 我们真实的从前
——《最初的起点》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会有梦想,那时的我们觉得拥有梦想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可是慢慢地慢慢地,我们开始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我们原本抱有美好幻想的花花世界开始随着我们不断地接近,逐渐显现出一副傲慢丑恶并且不可理喻的嘴脸,然后一步一步,把我们的自信击垮。
《最初的起点》讲的就是在梦想与现实矛盾时所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对于梦想和现实的问题,有两种最普遍的心态,一种是出世,一种是入世。所谓出世,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管整个社会怎么看。这样的一种想法是比较激进的,但我认为,不妥。我觉得梦想与现实与人的关系就好像阳光和土壤对于植物的关系。阳光固然重要,但现实就像土壤一样供给我们养分,我们;离不开它,所以如果只是一味地逃离现实,首先,我们逃不掉,其次,我们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差,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现实孤立,被社会孤立,走进了以自己的不平凡而忽略了别人的不平凡的怪圈,那只能是自取灭亡。
另一种态度是入世,这同样是很危险的,我们尚未成熟的心智是极易受到蛊惑的,也是极易失去理想的。当放弃了理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那么其实已经精神上得死亡了,如我前文所说,梦想是阳光,是旗帜,是标杆,缺失了理想也就缺失了人生的目标,缺失了生存的根本意义,跟活死人没有区别
回来看《最初的起点》,整首曲子俏皮可爱,却没有给人一种虚伪做作的感觉,其次,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对待梦想的心态,那就是:带着梦想入世。“烦恼还在昨天 今天重复昨天”“ 志气高的公主 离开童话的保护 决定去闯一闯 人海茫茫一切不是想像”讲的都是现实理想的矛盾,那么解决办法呢“虚度所有的时间 回到最初的起点”,乍看下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但细细看,这里的“时间”指的是为了现实奔波的时间,而“虚度”时间则是为了“回到最初的起点”,绮贞以一种童话故事的方式阐述了最初的起点,最初的梦想,告诉我们的就是,不要被现实的黑暗蒙蔽住双眼,去找回那一份纯真。
惟一的缺憾是结尾的张力不够。
但是在如此俏皮的一首歌中,也算是情有可原吧。
不愿放开手
不愿让你走
疯狂的梦没有了你
还有什么用
——《华丽的冒险》 陈绮贞
有的时候我会想,绮贞究竟是属于哪一种风格,然而得到的结论却是令我害怕的。小众,低调,独立,民谣,摇滚,小清新。原来绮贞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也免不了覆盖在这样一堆自己或是别人所贴的标签之下,就像我时常会在网上看到有人问,有没有类似陈绮贞风格的歌手,抑或是,帮忙推荐下像陈绮贞那样的歌手。所以那最贴近本质的,闪闪发亮的“陈绮贞”三个字反而是被大家忽略了。仿佛“陈绮贞”就是哪一种风格的代表,但是如果你能仔细而认真地听她的一首歌,你就会发现,其实这毫无意义。
比如《华丽的冒险》
这样的一首歌是最偏离绮贞风格的,却也是最贴近绮贞风格的。
“长长的路的尽头是一片 满是星星的夜空”,其实说实话,这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词,但是从绮贞嘴里唱出来,就充满里画面感和想象力。一般来说,如果一开始就设置一个情景的话必定在后文中有一定的铺陈,比如方文山的词,有跳跃性,但毕竟是连贯的。可是她是陈绮贞,只此一句,不但是设置情景,就连“冒险”这个主题也再也没有涉及。我们说,抒情最怕的就是前文的铺陈不够,绮贞也有大段落铺陈的,比如《旅行的意义》,在那句“你离开我 就是旅行的意义”出来之前,绕了好几个弯。又或者完全不提,比如《太聪明》,小心翼翼的爱情薄如蝉翼。而在《华丽的冒险》中,高潮是来得那么急促,叫人还来不及准备,心脏便被狠狠地刺了一刀。
不愿放开手,不愿让你走,疯狂的梦没有了你,还有什么用。
不愿放开手,不愿让你走,不愿眼睁睁地看你,走出我的生活。
这样的挽留和不舍是来得那样草率和汹涌。仿佛是我还来不及回忆往昔与你的一切,还来不及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还来不及隐藏好我佯装幸福的表情。我只想挽留住你,我曾经以为,生活不过是一只平稳航行的船,我知道有那么一个目标,有那么一个彼岸,那么我只要好好地航行下去便罢,但我没有想到的是,你是如此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你想拥有的生活是飘忽不定,是一个作为男人征服天下的决心。我假意说,我愿意陪你去冒险,可是说到底,我还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于是你终于是要走了吗?那么请让我拼尽全力,为你放手一搏。我也终于有了如你一般疯狂的梦,可是没有了你,还有什么用。
所以到现在我也不再去想绮贞属于什么风格了。
这个带给我无穷惊喜的女子。
这个私藏了我所有梦想的女子。
这个把拥抱当做固有姿态的女子。
比任何人,都接近自由。
带不走的丢不掉的 让大雨侵蚀吧
让它推向我在边界 风不顾身挣扎
如果有一个世界浑浊的不像话
我会疯狂得爱上
——《鱼》 陈绮贞
2009 年,陈绮贞推出了第五张个人专辑《太阳》。说实话整张专辑我都不是特别满意,特别是我钟爱的小女人气质,在这张专辑里都不见了。或者说,写爱情的少了。可她毕竟是我喜欢到这样一种程度的歌手,所以就算是再不喜欢再不习惯,我也会强迫自己一遍一遍地听下去。
原来,绮贞没有变,只是更善于隐藏自己。
好的词就是这样,一开始你听上去毫无感觉,可是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对歌词理解的增加,有一天,当你的生活和作词人的生活重叠了一部分,又或者是有一瞬间,你也拥有了作词人的心境,你才会理解到他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这首歌的奇妙之处在于,如果你把歌名去掉,是完全不会知道它在讲什么的,可要是你一旦把《鱼》的标题放下去,一切又是那么地顺理成章。
生活究竟是残酷的,当我们年少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样的幻想充实我们的生活,把我们的信心,自尊心都吹得像一个圆鼓鼓的气球,然后现实来了,“啪”得一针,于是膨胀毁灭,什么都没有留下,抑或是自己通过努力终于证明自己所坚信的是正确的的时候,现实将把所有的肮脏腐败黑暗统统丢到你的面前,把你的骄傲彻底击垮。于是就有了歌词中的那句“曾经狂奔 舞蹈 贪婪地说话”,这很明显,写的就是生活将“人”变成了“鱼”,我们试想,如果是一般人收到如此的打击基本也就只有两种反应。一种就郁郁寡欢,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再也抬不起头来。另一种就变得愤世嫉俗,觉得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开始雄心勃勃地筹划和世界对抗。可是绮贞的词,却令我为之一怔。
“我会疯狂地爱上”。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生活再如何将我们折磨摧残,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正是有了生活才有了现在的我们,才有了我们这样鲜活的生命,才有了让我们为之骄傲的意志品行。生活给了我们太多太多,我说,就算是它要将我的生命我的灵魂全部拿走也并不过分,何况有的时候它还要客串一个朋友的角色来安慰你“脆弱”的心。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它职责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尊敬它感谢它。
有的同学把鱼的七秒记忆也联系了进来,我认为是不妥的。因为如果是忘却的话那么快乐的不快乐的就全都消失了。但痛苦在歌词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试想,如果绮贞在其中描写了生活是如何如何美好然后来一句“我爱它”,这样的话格调就下降了不止一点点,甚至还要被归类于“歌颂美好生活”的可笑圈子里。
现在我能稍稍理解绮贞的生活态度,也开始佩服于她的坚韧。
说得容易,若要你真正爱上一个深深伤害过你的被你所痛恨的东西,是需要一种怎样令人叹服的勇气。
我们现在 远距离的恋爱
我是否该放松我的期待
除非是我
熟悉你身体的脉搏
需要最深邃的安慰
让我贴近你最柔软的心扉
只有我才能将你的好坏都拥有
——《距离》陈绮贞
距离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东西。
先避爱情不谈,在四个月之前,我开始写绮贞的词评,先开始只是陆陆续续地发在空间里,然后就像是石头沉进大海一样,从此杳无音讯。我不怪他们,毕竟如果不喜欢绮贞那么这些文字读来必然是索然无味的。但是说没有失望那也是骗人的,那一排排零阅读零回复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让我仅有的期待也落了空。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开始尝试接近广大的歌迷群体,我将词评进过修改后发到了百度贴吧里。
反响很好。这让我对互联网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当我们坐在电脑前,偶然读到一篇还不错的文章抑或是一片很有深度的报道。我们会不加吝啬地赞美,因为当我们处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就与周围的人隔开了一定的距离。我们不用去管对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你对他的了解就仅仅局限于这一篇文章而已,可能你和他的交集仅仅是一瞬间的感动而已,你知道,短暂的东西总是惹人怜惜。况且你留下的也仅仅是一串字符,你看不到对方回复给你评论的究竟是点了点头还是皱了皱眉头。
很多人说网络是虚拟的不真实的。我不这么认为,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就是给人们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你觉得统一的字符,不负责任的言论是虚假,那么现实生活中呢?那些表面的阿谀奉承和关键时刻背后的一刀子往往是成正比的。有的时候,就是要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地位甚至是性别才能平等地交流。
好,那么我们来看爱情。
绮贞说“让我贴近你柔软的心扉”,这里着重提到“心扉”,我一直认为,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他。原谅我消极地说,人都是伪善的动物,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至高无上,所以在某些时候就不可避免地用一些表情、动作在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以说,要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孤身一人的时候,或者如绮贞所说“意志力薄弱”的时候。爱情需要一种深层次的了解,因为其中还包含着一个新鲜感的问题。我自己的理解是,深入爱情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窥探爱情秘密的过程,可这样的一个过程又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的,就是说你不能追得太紧,想要一股脑儿地把对方的过去啊曾经啊一股脑地摆在你的面前,那样只会逼对方用谎言来维护自己的秘密,男人是极善撒谎的动物。但又不能放得太松,异地恋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呢。绮贞的答案是在对方需要空间的时候给他自由,在他脆弱的时候给他慰藉,坚信“只有我才能将你的好坏都拥有”。在给予空间的时候又不让自己失去存在感。
不得不说,成熟的女子,成熟的恋爱,理应是这样子的。
Everytime when I fail asleep
I wish I won’t pretend to sleep
Maybe I am a freak
Everytime when I shed a tear
How I wish I won’t take resonsibility
To make you happy
Please save save save save me
--<<sentimental kills>> 陈绮贞
其实我早就想写这篇词评了,无奈自己的英文水平实在是不过关,而且这篇词的情感冲撞实在是太过激烈,我怕我自己驾驭不了这么激烈的情感。但仔细想想,什么事都是尝试了才会取得进步,盲目的犹豫只会使自己停滞不前。
多愁善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自己的理解是将情感放大的产物,就是说对周围事物有着更加敏锐的感知力,这样的感知力会带领你走向一个奇妙的世界,你会发现自己看到的东西与别人不同,同样是一棵树,同样是一朵花,在别人眼里只是些胡乱的枝杈或是纷乱的花瓣,但在你眼里却有着美好甚至是大至生命的意义。如果你能为这样的情感找一种抒发的方式的话那更好,好的电影、歌剧、文学作品不都是这么来的么。
但所谓世事都有两面性,多愁善感的人在体味到比别人更多的美的同时也饱受别人看来根本不值一提的痛楚,就像<<s k>>中所描述的一样,失眠像毒品一般拖垮人的精神,意志上的暗喻已经十分明显。首先,全篇用了第二人称,当然这是绮贞惯用的。我一直认为第二人称是一个极其奇妙的人称,就像《失败者的飞翔》中的一般,用了“你”,听着就觉得好像真是对自己诉说的一样,而使用者的意指,也并非就是对单一的个体。一个“你”,可以是对你说可以是对我说也可以是对他说。其次,绮贞在表达失眠痛楚的时候用了非常多的矛盾,比如“ fell asleep”和“pretend to sleep”,“make me sorry”和“make me happy”这种强烈的矛盾成功地增加了歌曲的情感色彩,真实又抽象。其实呢,谁都想“have a beautiful dram”但没有这种难以掩盖的痛楚又怎么会体会的真正的快乐,这是一组存在歌词以外的矛盾,关于多愁善感的矛盾。
建骐在《16 days》里面说,绮贞有很多想法,但都不是偏激的怪想法。我认为不,《躺在我的衣柜》已经让绮贞心中的恶魔露了出了犄角,而《sentimental kills》则是让恶魔狰狞的面目完全显露出来。不得不说这篇词就是阴暗的,极其背离绮贞往日的风格,大量的潜意识描写甚至还蹦出了那句举世闻名的脏话。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就是真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阴暗面,这样的一面或许可以在平日里被隐藏得很好,但在孤寂的夜晚,在没有阳光照射的角落,便会像野兽一般撕扯你的意志,把你的精神蚕食干净。
有的时候未必被真相蒙住了眼睛就是幸福。
有的时候,因为真实,所以美丽。
漫漫长夜 细雨点点
最爱你的我依旧
淡淡想念 浅浅尝烟
幻想你在身边
最爱我的你是否
沉沉入睡 甜甜好梦
点滴都藏心头
明天的时候是否还爱我
——《漫漫长夜》陈绮贞
原来绮贞也不是真的独立。
所谓独立,对人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的,这种吸引力的来源是一种被称之为“自由”的生活状态,她向往绝对的自由,的确,绝对的自由是会让人上瘾的,那一种抛弃了所有约束所得来的自我满足与膨胀什么也不能替代,可是在抛弃了所有的依赖和帮助之后,在享受了短暂的欢乐之后,无助便会悄无声息地漫上心头。
如她自己所说,再是柔软一般的自己,也会有承担不了的负荷。
突然想起了“妄大胆”的故事,那个斩尽妖魔鬼怪的大丈夫在触及到爱情之后,在意识到自己终将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害怕”。绮贞也是如此,说是说“淡淡想念 浅浅尝烟”,其实呢,自己的思念一点都不“淡”,一点都不“浅”,从“幻想你在身边”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人只有在实在无所依靠的时候才会把幻想当作是供给精神的养料,这是一个何其悲哀的境地,又一个何其美丽的境地。这就是思念的力量,通常我们在描述思念的时候会运用两种手法,其一,就是直抒胸臆,大呼“某某某我想死你拉!”,这样的想念是说给自己所想念的人听的,这样的表达太贴近宣告,或是告白,另一种就是说“某某某我根本不想你”,说是不想其实心里比谁都焦躁不安,这样一种情感更为深沉浓烈,就像黑夜般的漫漫无期。也是突然,想到王菲的《我愿意》,想到那句“我无力抗拒/特别是夜里”,真就像赵丽华所言:“如此一颗心,反反复复,为思念所伤“了。
除了思念之外,我还读出了担忧。“最爱你的我”和“最爱我的你”用的都是极肯定的语气,仿佛对方都已经被自己紧紧地攥在我心,任他如何挣扎也是逃不掉的,但事实是,距离和空间的力量都是不容被忽视的,一切看不见的摸不到的东西都有可能生出出人意料的变数。所以她只能佯装肯定地说“明天的我依然爱你”,却不知道“明天的你是否爱我”,但说到底,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人在选择了一件事之后必然要承担起当初选择的后果,任何的享受和惩罚都是相对应的,重要的是你觉得你的决定是否值得,还有所产生的后果是否是你所能承受的。
那些叫嚷着“想念太美丽”的人,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当作思念的主体来看,看别人的故事也从来都是不痛不痒的。
我就是这种卑鄙小人。
谁让你太美丽。
我要收起天使般的笑容太甜蜜
用我邪恶的心自私地对待你
——《天使》陈绮贞
所以我怎么说来着,第二人称用得好的话是很令人发指的。
全词是一个“你”,总的来说整个格局是绮贞惯用的,先否定再肯定,从开头的用“自私的心对待你”到之后“只要你不走远”,再到最后“没有人能代替你”,只是结束的时候似乎是把“你”和“他”给偷换了,这当然只是我的个人猜测,但所谓猜测,也是要有凭有据的。绮贞的歌都有中英文两个译名,《天使》的英文译名是“Evil”,用这个英文译名的目的很明显,一半天使,一半恶魔,“天使”的一面就是曾经“天真温柔”的我,那样的“我”拥有可以紧握你的双手,可以拥有“甜蜜的笑容”,可以大度地原谅你犯下的所有的错,绝对宽容地认为“你当然是我的唯一”。而当天使收起了羽翼之后,便会“忘了改为谁迷惑”,抱着一颗自私的心对待你,让“他”陪伴我在“纷乱的梦里”。那么我们来看最后一句,最后一次的“没有人能代替”正是跟在属于“恶魔”的“我”的,这样的一句绝非是幡然醒悟,说实话第一次我听到有一个“他”的时候我是着实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以为她就要确确实实地堕落了,可也是在与此同时我想到了《self》,想到其中那句“这就是我”,还有《sentimental kills》,《衣柜》里对于黑暗的阐述。请相信我《天使》这首歌是在黑夜中所作,虽然那只是出于一个男人不太靠谱的第六感,但也只有在黑夜之中,平日里不易被察觉的情感才能更赤裸裸地显现出来。
“你”和“他”,一个具象,一个虚像。真正让我这么理解的是《小尘埃》,“谁来拥抱我 保护我 伤害我 放弃我”,这个“谁”,指的就是“他”,人都有害怕黑暗的本性,但要有所获得,必定要冒一些风险,我对于“黑暗的尽头”的理解是获得自由,这样的自由并非是平日里“我”和“你”唧唧歪歪地腻在一起所能获得的,而是要把自己的心抛向黑暗,任它在黑暗中沉浮,于是便有了“他”,有了我“纷乱的梦”。
绮贞自己说她的音乐最大的优势便在于“诚恳”二字,而我在将词评写到第十四篇的时候,也越发地理解这“诚恳”的真正含义,其实人心是很复杂,非常复杂,只是这个中情由如同一团乱麻很难理出一个源头,但总有方法可以理出一些脉络的,比如写作,我自己在写作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受,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灵感,但当你罗比了开始尝试把它写成一篇文章的时候,所有一切与之牵连的东西便会哗啦啦地被悉数牵出,而你思想的深度也会随着写作的进行而一层层地加深,从而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本质,我想,写歌大抵也是如此,正是因为看到了自己拥有被无限发掘的可能,才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惟有掏空自己,才会有再度盈满的可能。
她又说,所谓的“诚恳”,并非把一切都如实说出。
但仔细想想,每一件作品的完成,不已经把那个最真实的你和盘托出了么。
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昏睡了
我太累了我放开了
直到有一天我失去了
太矛盾了眼泪掉下来了
——《80%完美的日子》陈绮贞
最近一阶段我比较低迷,各方面都是,平时睡四个小时就很足够,现在睡十四个小时还是觉得很困,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我那么努力为之拼搏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不可能知道,可是好像永远都会有看起来一眼就能看穿我人生的人,拍拍我的肩膀说,嘿,你应该如何如何做,我也好像应该顺着他们所指的方向放心大胆地迈开步子,反正前方永远阳光明媚,没有丛生的荆棘并且布满地雷。
可是我的每一步都走得让我很不安,我们总是这样,想每一步都走得谨慎,完美无缺,滴水不漏。可也是在我们小心翼翼地把我们人生中每一步都规划地事无巨细地时候,那些对生活的热情,对自由的渴求也就慢慢从我们的指缝间悄悄溜走了。
80%完美,何尝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
“我捕捉精彩的画面”“我穿上最舒适的T-shirt”应该是指追求完美的过程,可结果呢,“可是一闭眼,颜色就褪掉了”“可是一脱下来,身体都僵硬了”,之后是一组矛盾“我选择我最想要的,可是一个人呢,反而笑开了”“我丢弃对我最好的,可是一关上灯,全部都回来了”追逐我想要的,可是寻寻觅觅了半天也不如一个人乐得自在,想要丢弃最好的,可是自己又真真切切地需要他们。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想要放手去追逐近在咫尺的东西,可一瞬间,它就消失地无影无踪,真实的未必就真的真实,你所追逐的也未必就真的是你想要的,患得患失之间还是浮华在作怪,说白了就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歌曲进行到高潮的时候用了一连串的“了”,比如“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昏睡了,我太累了,我放开了”,就平时的写作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弊病,灵感来了就什么都不顾,只是在意那些用词、修饰,却往往会忽略预期的部分,最后就出现大量的语气助词,使文章变得冗长繁杂,读来拗口。而歌词就不同,歌曲的部分本身就可以设置停顿,这种停顿可以使词更为自然流畅,所以自然就不存在语气助词赘余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样,现在有一些作曲的人会运用诗歌来进行创作,比如林宥嘉唱过《再别康桥》,绮贞也有《太多》、《花的姿态》,等等。而“昏睡”到“太累”再到“放开”这一个过程本来就是渐进的,配合着曲子,就很好地把这种远离沉浮的态度表现了出来。
最后插个题外话吧,我觉得这首歌的MV拍得很好,绮贞是一样地漂亮,我也爱死那个底色了,整支MV都让人放松,同时也给了歌曲一个很好的诠释
80%,不及完美,已经完美。
昨日的单纯今天的实际像你
而你也早已不是你
我的心 是一杯调和过的咖啡
怀念着往日淡薄的青草味
——《九份的咖啡店》陈绮贞
友情的话题也是歌词创作中比较常见的一个主题,其实让我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包括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友情都不同,就同性之间的友情来说,女生之间关于情感的交流就比较多,有共同的喜好,要整天黏在一起才好。男生呢,更多的是建立在一些兴趣上,而维系朋友关系的大多是“哥们儿义气”。异性之间的友情我把它理解为性格上的相互补充,男孩子大多勇猛、果敢,女孩子大多温柔、细腻,而绝对的勇猛和绝对的温柔却也是没有的。我们会渴望自己身上的特质更为丰富,所以异性间的友谊有着其特殊性和必要性。
《九份》讲的应该就是异性间的友谊,怎么说呢,我们对照着《下个星期去英国》来看。《英国》和《九份》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具象性描写占主导,一个是抽象性描写占主导。《英国》中有“你写了好几首属于你的歌”、“你开始了新的恋情有一些困惑”、“你换了一个名字也准备换工作”,全部是确切的事件,真正的事无巨细,然后接一句“我曾是你无话不说的朋友”,“无话不说”四个字清晰明了,很明显是小女生和小女生之间闺蜜的状态。生活中的小琐事是女生之间享有的,而异性之间的描写则更具有文学性。“这里的景色像你变幻莫测”,变幻莫测的是景,更是你,不管是“这样的午后”还是“这样的午夜”,当“我站在忠孝东路”上试图寻找你的时候,总是再也寻不到你的身影,只能想象“窗外的天空”像你一般“嬉笑不眠”。
唯有回忆才像是赴一场与你的约会。
毕竟这是他们拥有回忆的地方,这里的空气和新鲜,这里的景色很特别,她看过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却在站在咖啡店门外的时候摇尽了对另一个人的思念。另外我还想提一种创作手法,假意疑问,心中却早已有了答案。最明显的是《会不会》。“如果有一天 你开始后悔 会不会”。问的是“会不会”,想必不会有人傻愣愣地去回答“会”。这里也是一样,“是否还能回到从前”,答案也一定是“不会”,调和过的咖啡,想要回到往日的青草味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我也有一些以前私交甚密的朋友,现在很少联络,而且我坚持一点,同学会我从来不去,总是觉得现在的同学会就是充斥着攀比、聒噪,或者聊一些已经远得看不见的曾经,换句话说“你早已不是你”,这样的聚会又有什么意思呢。真正令我着迷的,是坐在光亮通透的教室里,看着窗外的景色,讲台上老师说了一个什么笑话然后整个班级都哄闹起来。
这个时候我会想起你。
这个时候你会不会想起我。
还有多少回忆藏著多少秘密
在你心里我也许只是你缓慢的练习
——《小步舞曲》 陈绮贞
不能甘于寂寞,一直是我一个最大的毛病。
其实人是不是本来就是奇怪的一种生物的呢。你想成功,你追求时尚,你观察周围的人流行什么,你喜欢尝试,你不甘于落后,你想让自己看起来合群,又急切地标志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可是你真正要的是什么呢?你不知道,很多人不知道。
记得刚开始写小黑板的时候,因为身边没有喜欢陈绮贞的人,也没有加同学,所以一直是零浏览零回复的样子,但自己却也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然后后来呢,进了吧里,经常会有来空间,笨笨是第一个,然后接二连三会有很多,点击数也翻了几番。可是我好像不太能找回之前的感觉了,我会去关注有什么人来过我的空间,有什么人点评我的文章,在吧里又受到怎样的赞扬。说实话,我开始不甘于寂寞了,甚至有一阶段我觉得如果自己写的东西没人看我就会觉得很没劲。
精神上的支撑是必要的,但不能成为供养生命的食粮。
绮贞的歌词里关于“独立”的成分很多,《小步舞曲》里也渗透着一些这样的精神。首先是对环境的渲染,“天空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恋人拥有“湿热的手心”,而“我”呢。一个人“移动脚步轻松躲雨”。这个场景真是形象,轻盈的舞者在大雨里轻快地旋转,跳跃,闪转腾挪,仿佛那倾盆大雨就是最好的背景。“呼吸这一秒的空气”,“不要想起不快乐的旋律”。“不快乐的旋律”是什么呢?“在我心里翻来覆去 什么叫**情”哦,原来是爱情,怪不得看到恋人相偎相依会不开心,然后“夜晚静静等着电话响起”,“时间躺在他去年寄来的信”。这里有一个小矛盾,时间停止在去年,那么两个人应该是分开了,那她又是在等谁的电话呢?我们来联系《告诉我》,开头一句便是“看沉默的电话它什么都不说”,同样是等电话,心境是不同的,《告诉我》里爱得撕心裂肺天昏地暗,类似恋人的诀别,而《小步舞曲》则更贴近一种朋友之间的寒暄,“独立”的力量可见一斑。其实“旋转这一秒的孤寂”很容易得让我想到《太多》,想到那句“喜欢一个人孤独的时刻 但不能喜欢太多”,爱得深刻又不萎靡,热爱孤独却又不沉溺其中,怎么看都是一种好得不得了的心态。
有趣的是,花的姿态演唱会实录里,排在《小步舞曲》之前的是《灵感》,那个唱着“失去了你美丽只是面具”的陈绮贞狠狠地把我给骗了。其实说起来,“你欣赏的风景”已经不是谁都能做的了,而她却在前面用了“也许只是”这样的关联词,占有欲的野心和企图一览无余。
唉,谁让你的骄傲无可救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