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别说啦,我们连楼都没有啊
几个月前来香港,刚出九龙火车站,我便看见对面的香港理工大学,一色暗红色的大楼,上面刻着企业家们的名字。这样貌便把北大甩出了几条街。到港大之后,入住圣约翰学院,依山望海,二楼有洗衣机、烘干机,每层楼还有热水房,卫生间也是独立的,宿舍里有冰箱、有电视、有网络(无线有线均有),宿舍楼的二层有厨房可做饭,有酒吧可聚会。食堂就在楼下,每周一有舍堂聚餐,食堂上面是教堂。宿舍楼对面便是何世光夫人体育中心。如嫌人多(因为附近还有港大的第一、第二舍堂村),坐公交车,不过十几分钟,便可到港大另一处体育馆——何鸿燊体育中心,游泳池就在海边。那也是港大李嘉诚医学院所在,半山上楼房林立,风景好得没话说。 这就是差距,内地多数学校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而说起大楼,总被引述的话是当年清华校长梅贻琦那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大师不住大楼么?梅贻琦说这话的时候,清华已经有了很多大楼,基建全国一流。北大燕南园、武大珞珈山的小别墅,当时名牌教授可是一人一栋,生活条件极为优越。学问是奢侈的事情,安贫乐道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从2004年到2010年,我在北大读了六年书,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大拆大建。有学生、学者看不见历史,感怀那些破楼危房的历史意义,感叹北大精神不在,只会搞形象工程,我实在搞不懂,五六十年代所建的房子,有什么历史?谈何意义?难道宿舍连阳台都没有,衣服必须晾在昏暗走道里是什么值得保留的优良文化传统么? 北大的基建差到什么程度?以法学院为例,2004年我刚到北大的时候,那座号称法学楼的建筑,其实只有一层是属于法学院的,老师们连个办公室都没有。这样差劲的物质条件,哪个大师会来?大约2007年,BBS上有人声称法学院新楼老师办公室的独立卫生间里竟然还可以洗澡,一时哗然。这不是假消息,但值得大惊小怪么? 批评的时候,学者鬼上身,所以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可以写什么《中国大学为何一有钱就盖新楼》,好像中国大学的基建已经好的不得了似的,套路还是老一套,搞学券制,办私立大学。可香港的好高校都是公立的,美国经验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类似陈教授的话,大陆的学者也会说,而唯有落实到自己的时候,他们才会说人话。 什么是人话?某回人大、清华、北大、法大若干法学老师聚在一起,我碰巧也在场。若以次序,是清华最先有大楼,人大次之,北大最后。先是清华老师说:“我们院只有大教授才能有大办公室,一般的副教授只能窝在小办公室里,不像你们北大,每个人的办公室都一样大。”北大老师安慰道:“可是你们早就享受到办公室了呀,而且你们现在不也在盖新楼了嘛。”人大老师刚巧上厕所回来,说道:“你们北大想得周到,每个办公室都有卫生间,比我们好,我们一层楼共用,不方便。”另一位北大老师说:“对,这点真的很好。特别是搬进来之后,发现尤其好。”礼尚往来,还是要称赞一下人大:“人大的门很高级嘛,门卡一拍就开了。”人大老师忙说:“那有什么用?”过了一会儿,人大老师又补充道:“你们的办公室比我们大多了。”说到这,法大老师终于受不了了:“你们别说啦,我们连楼都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