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姥姥
“你看你不好好吃饭,到现在也不发育,乳房这样小。”
“乳房小,不得乳腺增生啊。”
“谁说的,你乳房小,但是也有乳腺,别人有病变的可能,你也一样有。因为你不在乎,病变了发现不了,到时候还麻烦呢。”
十三岁时跟姥姥的对话。
你知道我为什么说话这么难听了,骨子里还是西北人那种有话直说的憨。
别人写姥姥是淳朴的农村老太太。我姥姥是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妇科医生。
姥姥一向被描述成为及其倔强,不为人情所动的家伙。她妹夫,我四姨老爷形容她说,“你姥姥啊,你说东,她偏说西,你跟着她说西吧,她马上又去说东了。”
姥姥姊妹众多,不算夭折,活下来的有七个,加上太姥姥养大的姥姥的表兄,一共姊妹八人。姊妹间嘛,那关系是相当的不和谐。数几年间各种恩怨重生,吵架一时间连孩童时父母偏心谁都想起来了。快十年前,二舅爷爷远到而来,姥姥横刀立马似的站在门口,‘今天你就别想进我的门!’。我妈后来听说这事,说,加起来都几百岁的人了,干起杖是丝毫不含糊的。
姥姥是这家的老大,在那个年代自然要挑起生活的重担。于是1938年出生的姥姥,十四岁参加工作,当了护士,十五岁就被组织介绍给了姥爷。一个三十来岁战场下来的老兵,终于活到战争结束,回乡寻找结发妻子,却发现早已改嫁他人。他们的女儿同姥姥一般大的。
当时姥爷还是一个军人,所以这是一场军婚。军婚是什么呢,就当时来说,是不能离婚的。因为当时的刚下战场的军人,多少是有些残疾的,也是为了照顾他们。姥爷据说隶属王震的部队,当时负伤没有继续西进,留在了酒泉。我一岁多时姥爷就去世了,我跟他老人家也算不上认识,所以就此按下。
姥姥过早结婚一直是她抱怨的起点,这件事改变她一生是无疑的。十五岁结婚,十六岁生子,接下来三年两年的。二十四岁之前,姥姥把四个孩子都生完了。当时就有了计划生育,计划是三个,在严格执行之前,老四也生下来了。
当时因为各种原因,老三也就是我老娘,要被送走到姥爷的山西老家。但在西安时,被姥爷的妹妹拦了下来,说农村条件不好,一个小女娃,还不会走路,怎么养。于是这位姑奶奶把我妈带到六岁,我娘也就一直管她叫妈。直到文革即将开始,姑奶奶一家要移民离开中国,姥爷出现,把小姑娘又截了回来。
我也曾想,倘若我妈离开中国会是怎么样呢。不过这要讲起我三岁时,坐着憋屈的长途汽车回老家,老爹指着地里干活的一对父子说,我当年要是没出来,你就跟前面拉犁呢。我反问到,如果你没出来,那你也不会跟我妈结婚,那生的又不是我,那还不知道谁在前面拉犁呢。
要是一切有了变数,今天也不是我坐着这写这篇了,对吧。
我妈六岁后没呆多久又去了北京,大庆,一晃十二岁才又回了西北。所以这个操着一口京片子的小丫头,对姥姥他们是挺疏离的。所以一回来就在学校里报了文艺兵准备离家,当然让姥爷高效的拦截下来,继续上学。
回到那个十几岁的小护士吧。小护士当年也是轮班制,晚上还要开会学习政治精神。每天都累的七荤八素,西北又很冷,人人都穿着大棉衣大棉裤,平时都不换衣服,换下来也没时间洗,所以一去上班就穿上白大褂,也看不太出来。但是白大褂不能脏,脏了就被骂很惨。那时没有护理人员,所有都是护士来做,每三四小时喂一次药,一晚上不能睡。如果碰上屎尿不能自立的,或者临时大事故的需要剪个血裤子什么的,护士都得硬上,革命工作嘛。在这种情况下,白大褂脏的不可避免,所以姥姥回忆起来还是义愤填膺。
小时候我和姥姥边看电视边聊天,说起穆铁柱,这个当年最高的篮球运动员。姥姥说,嗨,有一年医院来了一个小伙子,长的那个高,躺在床上,腿伸出去那么一大截子。说着用两手笔划出一个两个肩宽的距离来。这小伙子长得可漂亮了,还不到二十岁,护士都喜欢帮他换药。他从驻塔上摔下来,瘫痪了,可能是刮了场大风。
说起这些年汉语的用词变化,我觉得‘漂亮’还蛮有意思的一个词。我不止一次听这些西北女人用‘漂亮’形容男人。‘漂亮’对于我来说,是个有点轻浮的低级词汇,而对于那个年代的他们来说,却像是一个非常稀有的高级词汇。
渐渐的,我也受到点影响,跟我妈说,‘你们那个当年很漂亮的男同学有没有个漂亮的儿子什么的。’‘没有,他家是个姑娘,现在他老的也很陌生了。’
西北人的方言,对我来说总是很有趣。大表哥长我四岁,上了学才转来华北。我小小年纪就开始笑话他的口音,他涨红了脸,说,信不信我打你勾子!我跑开说,那叫屁股,不叫勾子!
姥姥找不着钥匙,问我说,见着‘月匙’没有,我说,你是说钥匙吧,没见着。姥姥喃喃地坚持道,我就叫它’月匙‘。
小时候也总觉的舅妈是上海人,大概跟他们结婚旅行去了上海有关,更或者十里洋场对于个孩童来说,就是梦境了。舅妈亦是地道的西北人,她和舅舅说话都带叠字,比如这小孩儿,他们就会说,咦~~这个小娃娃子。粤语里面,将‘他’说成‘渠’。西北话,说‘他’说成‘拿’。
一九七六年,我姥姥申请调来华北。后来我问她为什么要调这来呢,西北不是很好么。她说,好什么好,这离北京多近啊。当年还是想玩嘛,每周日都坐车去北京。没多久,我妈也招工来到华北。但他们两没住在一起,各住在自己的宿舍。两年后,姥爷离休,举家来到了华北,所谓举家,也就是把我小姨也带来了。
倘若现在一个二十多岁的女人,人们总会叫你安定下来。赶快结婚,不要离婚,不要辞职等等。我姥姥当年三十八岁了,千里之遥,跑到华北来,就是为了好玩嘛。我总喜欢把这归于浪漫的革命主义情怀。前两年,我跟姥姥说,我想出国!姥姥说,好啊,你去意大利么,我挺想去意大利的。我赧然。换个朴实的词,我颓了。
哼,这个老梆菜,一点也不安土重迁!
诶,一下到了一九七六年了。没有说说疯狂六十年代。那时我妈很少在西北,只有只言片语的回忆。比如半夜以后,哥哥们指挥着去撕有爸爸名字的大字报,收集了许多和报纸搀和在一起卖废纸。由于两个小姑娘都是生面孔,年纪也小,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哥哥都在墙角把风,看到有人来了赶紧喊‘快跑!’不知道这两人之后的长跑素质是不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
还有一次,两个小姑娘听到后窗有动静,于是打开窗子一看,发现有人埋东西。那东西也就很像电影里的炸药包。于是两人惊慌失措,赶紧打了电话给姥爷。姥爷立刻让人接他们离开了。
中午我姥姥回到家里,看家里一个人都没有,大感奇怪。于是要线问姥爷,人都去哪了。姥爷说,娃娃说后面有人埋炸药,送到你妹妹那去了。于是呢。我姥姥挂了电话,她当然没有立即离开,要不还是她么。她绕到后窗,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发现一个很长的捻子,这才开始惊慌。连忙打电话给姥爷说,真的有炸药啊!
姥姥年少早婚,对象又是个比自己年龄长一倍的人,不免一直存有孩子气。而姥爷呢,想象一个见过数次生死大场面的人,估计是不愿意跟小孩子动气,一向也都是让着她。姥爷也极会做饭,一到周末,姥姥的弟弟妹妹携家带口的就全来了,我妈戏称‘老红会’。姥爷随便弄一弄,也是一大桌子菜。
我姥姥呢,基本上不会做菜,再说具体点,基本上不会做家务。所以后来儿媳妇进门,姥姥最多洗菜摘菜,然后站在旁边指点,你放点这个呀,你放点那个呀。儿媳妇很不高兴,要不你做吧。姥姥转身走了说,我不会做饭。把一般人都气得够呛。
我二哥是在华北出生的,养了一两年被接去了河南,他妈妈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得乳腺癌过世了。全家都对他客气,觉得孩子小可怜,唯独我姥姥。二哥每年寒暑假都会过来,住在他奶奶家--我姥姥家。妈妈七点半上班,于是在七点多就把我送姥姥家来。我和我妈一进门,就看着二哥气鼓鼓的样子,问也不说。于是就去问姥姥,姥姥说,早上不起床,叫起来了也不叠被子,也不刷牙。早饭都要凉了。我一般听到这就去厨房吃早饭了,等二哥出来,早饭也被我吃的差不多了,更加委屈。然后断断续续,说二哥早起不叠被子,说了好几年。我终于有一年想起来问二哥,你为什么早上起来不叠被子?他霎时间想发镭射光来杀死我。姥姥在我后面出现,说小丫头片子,你自己在家也不叠被子,跑到我们家来说谁呀你。
姥姥在我没上学前就退休了,我常常坐在院子的枣树叉上,看着姥姥悠悠的骑着小车子回来了,然后骂着我怎么又上树了。我却问,姥姥,我什么时候才能退休,就不用去托儿所了呀。姥姥仰着脖子说,你快下来,你是不是又在托儿所打别的小孩,老师骂你了啊。我说,明明是他们打我呢。
我从小觊觎那辆蓝色的小车子,但是十岁前一直没有人教我骑车。我五岁可就会蛙泳了呢。
有一年,又是我和二哥在家。姥姥出去买回早饭,围着院子转悠了一会。进屋把我们拎了出来。去,把葡萄藤上叶子都摘下来。我们两个憨货,二话不问,有了可以破坏的东西,还等什么呢。于是拿梯子开始啪啦啪啦的摘叶子,从八点半搞到十点半,我们把附近油桶大小的垃圾桶都装满了两个。待十一点半,我妈下班回来走到门口迷惑了一会,大惊。进屋揪我,怎么回事,你又干什么了?!我吊着脖子,喊道,姥姥让摘的!我妈蹙眉,这又是干什么呀。姥姥从屋里出来,说:‘我看葡萄长得不太好啊,叶子遮住了吧。摘点叶子。’ 我妈瞪着眼,那叫摘点,这兔崽子把葡萄藤都揪秃了!姥姥说,嗨,秃就秃了,试试呗。
其实那年的葡萄长的也不算特别差,我们八月中下揪的叶子了。那时我说服二哥说,棉花也摘顶,你就摘呗。二哥说,光合作用的叶子都没了,哪来的养分!
姥姥是医生的情况下,你想沾点便宜就得得个病。所以我有段时间是在家里输液的。我睡着了,姥姥也睡着了。在最后的液体马上就要从管内消失的时候,姥姥瞬间醒来,给我拔掉了导管,否则要大回血了。
姥姥是松紧肚子。刚才说吃饱了,一转脸又吃上了。有一次,舅妈要蒸八宝饭,嘱咐姥姥下午煮上红豆,捣成红豆沙。我从来没见过做红豆沙,兴奋的上蹿下跳。于是两分钟揭开锅看看好了没有,然后大声的跟姥姥回报,还没好呢!等我终于烦了,隔了十分钟没去,糊了。热情未退,姥姥把糖放进去,拿着勺子费力的碾,看着我眼吧嚓的望着,让我拿了把勺子一起碾,碾着碾着,姥姥就开始吃起来了。看着姥姥吃,我问,这就能吃了啊。姥姥说吃吧,于是两人一边碾一边吃,等舅妈回来只剩小半锅了。
胖不欲生是小姨的儿子,出生有八斤六两。接我姨回来的时候,我抱着他,想这个大小眼长的真难看。他出生了,严重撼动了我在家里的地位。姥姥常说,你让着你弟弟,他才三岁,你都几岁了,抢什么抢。我很不高兴,等他到我现在的年龄,我又比他大了,为什么因为我比他先出生就得我让着他啊。(是,我也听过孔融让梨,你看道德宣传和实际都是脱节的。)
等胖不欲生长大些,我就比较喜欢他了。不过他不太喜欢我,我总去他家玩他的玩具,吃他的东西,骂他上厕所为什么不关门。姥姥喜欢他多一点,我也不那么在意了。只是有一次,他说我姥姥怎样怎样,我一下火大了,什么你姥姥,那也是我姥姥!
姥姥退休后也没闲着,她有个按摩产后乳房的特技。有许多人产奶不顺,或者乳腺增生,都会来找她,她也来者不拒,一揉就是大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开始也没收钱,就收点谢礼。后来有个邻居的儿子媳妇在香港上班,产后回家,胀奶并且有肿块,有人介绍了姥姥。她便每天过来,袒胸露乳的坐在后面的客厅,让我姥姥按摩。后来说是效果很好,硬塞了一千块。那还是1997年的事了吧。我姥姥并没有高兴,只是说,唉,告诉她手法,让他老公或者婆婆给按去呗,还不愿意,天天来,累的我。
那时我也没事,也就搬着凳子坐在旁边看着姥姥按摩,听阿姨们说话,大概也是那时近距离观察了过多的乳房,就没有长乳房的欲望了。没事也偷偷笑话一下从客厅穿过的男人们,比如我爹,我姨夫一个个都昂首挺胸的,不敢侧视。
这次嫂子产奶不顺,姥姥又派上了用场,天天过去给按摩一会。我对胖不欲生说,你没赶上好时候吧。那会姥姥副业高峰期,一天揉两次的时候,你还没离了奶味,不懂得偷窥呢。胖不欲生白了我一眼。
去年时候,我开始学点时间管理,和视觉表达以及思维导图。一日我在家坐着,吃姥姥自己种的无花果,发现手边有一本小册子,鎏金小字写着,时间管理手册。我大为惊讶,看起来怎么也像是1990年前的装帧,于是拿起来认真的翻看,总共不过百来页,巴掌大的书,很快就看完了。这时姥姥正好进来,我挥着小册子问她,这,这书哪来的啊。她轻描淡写说,啊,你还看见这个了,八几年去北京学习的时候发的吧。我再一看封底,1983年印刷。这三十年,这东西一点都没变化,哼。我怎么没早没发现,小时候寻宝都寻些个啥了,总记得姥姥家没什么书的。
昨天吃饭,在饭桌上,突然想起来问姥姥,姥姥你说,速效救心丸和硝酸甘油有什么区别啊。姥姥扬了扬眉,都差不多。姥姥你觉得中医管用么。姥姥三角眼一瞪,反正我不觉的有用,当年派我去学中医,我就没去。那些个药就是些原材料,也没检测,就用了。这时大表哥插话说,中医是调理。姥姥低头吃饭没说话。我心想,一个西方药理学深刻影响过的人,你一句‘调理’这种没头没尾的话,她也就不屑跟你争辩了。
我后知后觉了很多年,才发现姥姥是一个很有逻辑感的人,情感上却有偏差。所以容易与人起冲突,不懂得缓和和退让。但我们几个从小因为成绩差被打骂时,姥姥总会站出来说,学习有多重要,你把他们打坏了,他们也不会因此努力啊。说说就行了嘛。那时真是阴霾里的一线曙光。
完。
“乳房小,不得乳腺增生啊。”
“谁说的,你乳房小,但是也有乳腺,别人有病变的可能,你也一样有。因为你不在乎,病变了发现不了,到时候还麻烦呢。”
十三岁时跟姥姥的对话。
你知道我为什么说话这么难听了,骨子里还是西北人那种有话直说的憨。
别人写姥姥是淳朴的农村老太太。我姥姥是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妇科医生。
姥姥一向被描述成为及其倔强,不为人情所动的家伙。她妹夫,我四姨老爷形容她说,“你姥姥啊,你说东,她偏说西,你跟着她说西吧,她马上又去说东了。”
姥姥姊妹众多,不算夭折,活下来的有七个,加上太姥姥养大的姥姥的表兄,一共姊妹八人。姊妹间嘛,那关系是相当的不和谐。数几年间各种恩怨重生,吵架一时间连孩童时父母偏心谁都想起来了。快十年前,二舅爷爷远到而来,姥姥横刀立马似的站在门口,‘今天你就别想进我的门!’。我妈后来听说这事,说,加起来都几百岁的人了,干起杖是丝毫不含糊的。
姥姥是这家的老大,在那个年代自然要挑起生活的重担。于是1938年出生的姥姥,十四岁参加工作,当了护士,十五岁就被组织介绍给了姥爷。一个三十来岁战场下来的老兵,终于活到战争结束,回乡寻找结发妻子,却发现早已改嫁他人。他们的女儿同姥姥一般大的。
当时姥爷还是一个军人,所以这是一场军婚。军婚是什么呢,就当时来说,是不能离婚的。因为当时的刚下战场的军人,多少是有些残疾的,也是为了照顾他们。姥爷据说隶属王震的部队,当时负伤没有继续西进,留在了酒泉。我一岁多时姥爷就去世了,我跟他老人家也算不上认识,所以就此按下。
姥姥过早结婚一直是她抱怨的起点,这件事改变她一生是无疑的。十五岁结婚,十六岁生子,接下来三年两年的。二十四岁之前,姥姥把四个孩子都生完了。当时就有了计划生育,计划是三个,在严格执行之前,老四也生下来了。
当时因为各种原因,老三也就是我老娘,要被送走到姥爷的山西老家。但在西安时,被姥爷的妹妹拦了下来,说农村条件不好,一个小女娃,还不会走路,怎么养。于是这位姑奶奶把我妈带到六岁,我娘也就一直管她叫妈。直到文革即将开始,姑奶奶一家要移民离开中国,姥爷出现,把小姑娘又截了回来。
我也曾想,倘若我妈离开中国会是怎么样呢。不过这要讲起我三岁时,坐着憋屈的长途汽车回老家,老爹指着地里干活的一对父子说,我当年要是没出来,你就跟前面拉犁呢。我反问到,如果你没出来,那你也不会跟我妈结婚,那生的又不是我,那还不知道谁在前面拉犁呢。
要是一切有了变数,今天也不是我坐着这写这篇了,对吧。
我妈六岁后没呆多久又去了北京,大庆,一晃十二岁才又回了西北。所以这个操着一口京片子的小丫头,对姥姥他们是挺疏离的。所以一回来就在学校里报了文艺兵准备离家,当然让姥爷高效的拦截下来,继续上学。
回到那个十几岁的小护士吧。小护士当年也是轮班制,晚上还要开会学习政治精神。每天都累的七荤八素,西北又很冷,人人都穿着大棉衣大棉裤,平时都不换衣服,换下来也没时间洗,所以一去上班就穿上白大褂,也看不太出来。但是白大褂不能脏,脏了就被骂很惨。那时没有护理人员,所有都是护士来做,每三四小时喂一次药,一晚上不能睡。如果碰上屎尿不能自立的,或者临时大事故的需要剪个血裤子什么的,护士都得硬上,革命工作嘛。在这种情况下,白大褂脏的不可避免,所以姥姥回忆起来还是义愤填膺。
小时候我和姥姥边看电视边聊天,说起穆铁柱,这个当年最高的篮球运动员。姥姥说,嗨,有一年医院来了一个小伙子,长的那个高,躺在床上,腿伸出去那么一大截子。说着用两手笔划出一个两个肩宽的距离来。这小伙子长得可漂亮了,还不到二十岁,护士都喜欢帮他换药。他从驻塔上摔下来,瘫痪了,可能是刮了场大风。
说起这些年汉语的用词变化,我觉得‘漂亮’还蛮有意思的一个词。我不止一次听这些西北女人用‘漂亮’形容男人。‘漂亮’对于我来说,是个有点轻浮的低级词汇,而对于那个年代的他们来说,却像是一个非常稀有的高级词汇。
渐渐的,我也受到点影响,跟我妈说,‘你们那个当年很漂亮的男同学有没有个漂亮的儿子什么的。’‘没有,他家是个姑娘,现在他老的也很陌生了。’
西北人的方言,对我来说总是很有趣。大表哥长我四岁,上了学才转来华北。我小小年纪就开始笑话他的口音,他涨红了脸,说,信不信我打你勾子!我跑开说,那叫屁股,不叫勾子!
姥姥找不着钥匙,问我说,见着‘月匙’没有,我说,你是说钥匙吧,没见着。姥姥喃喃地坚持道,我就叫它’月匙‘。
小时候也总觉的舅妈是上海人,大概跟他们结婚旅行去了上海有关,更或者十里洋场对于个孩童来说,就是梦境了。舅妈亦是地道的西北人,她和舅舅说话都带叠字,比如这小孩儿,他们就会说,咦~~这个小娃娃子。粤语里面,将‘他’说成‘渠’。西北话,说‘他’说成‘拿’。
一九七六年,我姥姥申请调来华北。后来我问她为什么要调这来呢,西北不是很好么。她说,好什么好,这离北京多近啊。当年还是想玩嘛,每周日都坐车去北京。没多久,我妈也招工来到华北。但他们两没住在一起,各住在自己的宿舍。两年后,姥爷离休,举家来到了华北,所谓举家,也就是把我小姨也带来了。
倘若现在一个二十多岁的女人,人们总会叫你安定下来。赶快结婚,不要离婚,不要辞职等等。我姥姥当年三十八岁了,千里之遥,跑到华北来,就是为了好玩嘛。我总喜欢把这归于浪漫的革命主义情怀。前两年,我跟姥姥说,我想出国!姥姥说,好啊,你去意大利么,我挺想去意大利的。我赧然。换个朴实的词,我颓了。
哼,这个老梆菜,一点也不安土重迁!
诶,一下到了一九七六年了。没有说说疯狂六十年代。那时我妈很少在西北,只有只言片语的回忆。比如半夜以后,哥哥们指挥着去撕有爸爸名字的大字报,收集了许多和报纸搀和在一起卖废纸。由于两个小姑娘都是生面孔,年纪也小,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哥哥都在墙角把风,看到有人来了赶紧喊‘快跑!’不知道这两人之后的长跑素质是不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
还有一次,两个小姑娘听到后窗有动静,于是打开窗子一看,发现有人埋东西。那东西也就很像电影里的炸药包。于是两人惊慌失措,赶紧打了电话给姥爷。姥爷立刻让人接他们离开了。
中午我姥姥回到家里,看家里一个人都没有,大感奇怪。于是要线问姥爷,人都去哪了。姥爷说,娃娃说后面有人埋炸药,送到你妹妹那去了。于是呢。我姥姥挂了电话,她当然没有立即离开,要不还是她么。她绕到后窗,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发现一个很长的捻子,这才开始惊慌。连忙打电话给姥爷说,真的有炸药啊!
姥姥年少早婚,对象又是个比自己年龄长一倍的人,不免一直存有孩子气。而姥爷呢,想象一个见过数次生死大场面的人,估计是不愿意跟小孩子动气,一向也都是让着她。姥爷也极会做饭,一到周末,姥姥的弟弟妹妹携家带口的就全来了,我妈戏称‘老红会’。姥爷随便弄一弄,也是一大桌子菜。
我姥姥呢,基本上不会做菜,再说具体点,基本上不会做家务。所以后来儿媳妇进门,姥姥最多洗菜摘菜,然后站在旁边指点,你放点这个呀,你放点那个呀。儿媳妇很不高兴,要不你做吧。姥姥转身走了说,我不会做饭。把一般人都气得够呛。
我二哥是在华北出生的,养了一两年被接去了河南,他妈妈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得乳腺癌过世了。全家都对他客气,觉得孩子小可怜,唯独我姥姥。二哥每年寒暑假都会过来,住在他奶奶家--我姥姥家。妈妈七点半上班,于是在七点多就把我送姥姥家来。我和我妈一进门,就看着二哥气鼓鼓的样子,问也不说。于是就去问姥姥,姥姥说,早上不起床,叫起来了也不叠被子,也不刷牙。早饭都要凉了。我一般听到这就去厨房吃早饭了,等二哥出来,早饭也被我吃的差不多了,更加委屈。然后断断续续,说二哥早起不叠被子,说了好几年。我终于有一年想起来问二哥,你为什么早上起来不叠被子?他霎时间想发镭射光来杀死我。姥姥在我后面出现,说小丫头片子,你自己在家也不叠被子,跑到我们家来说谁呀你。
![]() |
借宿在客厅的沙发床上。半夜上厕所很恐怖,穿过长长的走廊时,总觉得忍者会从上面跳下来抓走我。 |
姥姥在我没上学前就退休了,我常常坐在院子的枣树叉上,看着姥姥悠悠的骑着小车子回来了,然后骂着我怎么又上树了。我却问,姥姥,我什么时候才能退休,就不用去托儿所了呀。姥姥仰着脖子说,你快下来,你是不是又在托儿所打别的小孩,老师骂你了啊。我说,明明是他们打我呢。
我从小觊觎那辆蓝色的小车子,但是十岁前一直没有人教我骑车。我五岁可就会蛙泳了呢。
有一年,又是我和二哥在家。姥姥出去买回早饭,围着院子转悠了一会。进屋把我们拎了出来。去,把葡萄藤上叶子都摘下来。我们两个憨货,二话不问,有了可以破坏的东西,还等什么呢。于是拿梯子开始啪啦啪啦的摘叶子,从八点半搞到十点半,我们把附近油桶大小的垃圾桶都装满了两个。待十一点半,我妈下班回来走到门口迷惑了一会,大惊。进屋揪我,怎么回事,你又干什么了?!我吊着脖子,喊道,姥姥让摘的!我妈蹙眉,这又是干什么呀。姥姥从屋里出来,说:‘我看葡萄长得不太好啊,叶子遮住了吧。摘点叶子。’ 我妈瞪着眼,那叫摘点,这兔崽子把葡萄藤都揪秃了!姥姥说,嗨,秃就秃了,试试呗。
其实那年的葡萄长的也不算特别差,我们八月中下揪的叶子了。那时我说服二哥说,棉花也摘顶,你就摘呗。二哥说,光合作用的叶子都没了,哪来的养分!
姥姥是医生的情况下,你想沾点便宜就得得个病。所以我有段时间是在家里输液的。我睡着了,姥姥也睡着了。在最后的液体马上就要从管内消失的时候,姥姥瞬间醒来,给我拔掉了导管,否则要大回血了。
姥姥是松紧肚子。刚才说吃饱了,一转脸又吃上了。有一次,舅妈要蒸八宝饭,嘱咐姥姥下午煮上红豆,捣成红豆沙。我从来没见过做红豆沙,兴奋的上蹿下跳。于是两分钟揭开锅看看好了没有,然后大声的跟姥姥回报,还没好呢!等我终于烦了,隔了十分钟没去,糊了。热情未退,姥姥把糖放进去,拿着勺子费力的碾,看着我眼吧嚓的望着,让我拿了把勺子一起碾,碾着碾着,姥姥就开始吃起来了。看着姥姥吃,我问,这就能吃了啊。姥姥说吃吧,于是两人一边碾一边吃,等舅妈回来只剩小半锅了。
胖不欲生是小姨的儿子,出生有八斤六两。接我姨回来的时候,我抱着他,想这个大小眼长的真难看。他出生了,严重撼动了我在家里的地位。姥姥常说,你让着你弟弟,他才三岁,你都几岁了,抢什么抢。我很不高兴,等他到我现在的年龄,我又比他大了,为什么因为我比他先出生就得我让着他啊。(是,我也听过孔融让梨,你看道德宣传和实际都是脱节的。)
等胖不欲生长大些,我就比较喜欢他了。不过他不太喜欢我,我总去他家玩他的玩具,吃他的东西,骂他上厕所为什么不关门。姥姥喜欢他多一点,我也不那么在意了。只是有一次,他说我姥姥怎样怎样,我一下火大了,什么你姥姥,那也是我姥姥!
姥姥退休后也没闲着,她有个按摩产后乳房的特技。有许多人产奶不顺,或者乳腺增生,都会来找她,她也来者不拒,一揉就是大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开始也没收钱,就收点谢礼。后来有个邻居的儿子媳妇在香港上班,产后回家,胀奶并且有肿块,有人介绍了姥姥。她便每天过来,袒胸露乳的坐在后面的客厅,让我姥姥按摩。后来说是效果很好,硬塞了一千块。那还是1997年的事了吧。我姥姥并没有高兴,只是说,唉,告诉她手法,让他老公或者婆婆给按去呗,还不愿意,天天来,累的我。
那时我也没事,也就搬着凳子坐在旁边看着姥姥按摩,听阿姨们说话,大概也是那时近距离观察了过多的乳房,就没有长乳房的欲望了。没事也偷偷笑话一下从客厅穿过的男人们,比如我爹,我姨夫一个个都昂首挺胸的,不敢侧视。
这次嫂子产奶不顺,姥姥又派上了用场,天天过去给按摩一会。我对胖不欲生说,你没赶上好时候吧。那会姥姥副业高峰期,一天揉两次的时候,你还没离了奶味,不懂得偷窥呢。胖不欲生白了我一眼。
去年时候,我开始学点时间管理,和视觉表达以及思维导图。一日我在家坐着,吃姥姥自己种的无花果,发现手边有一本小册子,鎏金小字写着,时间管理手册。我大为惊讶,看起来怎么也像是1990年前的装帧,于是拿起来认真的翻看,总共不过百来页,巴掌大的书,很快就看完了。这时姥姥正好进来,我挥着小册子问她,这,这书哪来的啊。她轻描淡写说,啊,你还看见这个了,八几年去北京学习的时候发的吧。我再一看封底,1983年印刷。这三十年,这东西一点都没变化,哼。我怎么没早没发现,小时候寻宝都寻些个啥了,总记得姥姥家没什么书的。
昨天吃饭,在饭桌上,突然想起来问姥姥,姥姥你说,速效救心丸和硝酸甘油有什么区别啊。姥姥扬了扬眉,都差不多。姥姥你觉得中医管用么。姥姥三角眼一瞪,反正我不觉的有用,当年派我去学中医,我就没去。那些个药就是些原材料,也没检测,就用了。这时大表哥插话说,中医是调理。姥姥低头吃饭没说话。我心想,一个西方药理学深刻影响过的人,你一句‘调理’这种没头没尾的话,她也就不屑跟你争辩了。
我后知后觉了很多年,才发现姥姥是一个很有逻辑感的人,情感上却有偏差。所以容易与人起冲突,不懂得缓和和退让。但我们几个从小因为成绩差被打骂时,姥姥总会站出来说,学习有多重要,你把他们打坏了,他们也不会因此努力啊。说说就行了嘛。那时真是阴霾里的一线曙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