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青岩宗教多样性个案研究》
陈晓毅系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职于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此书系作者博士毕业论文,是作者利用宗教生态学的理论研究青岩宗教而形成的著作。这本书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宗教视野来透视青岩这一复杂小区的社会运作和文化变迁。宗教生态学系作者提出概念,其来源为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以斯图尔特《文化理论的变迁》为代表论著,主张不同地域特征形成不同文化特征和不同文化模式。
青岩系贵阳市南郊的一个古镇。作者在此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调查。唐宋时期,苗族开始青岩地区居住生活,此乃有史料可查青岩最早的居住记载,目前在青岩居住的主要是青苗、白苗和花苗。布依族属百越族系,大约在元代或者名厨进入青岩地区。明朝在洪武年间开始对西南边疆大规模用兵,汉族开始进去作为军事重地的青岩。在汉族未进入以前,苗族在青岩占主导地位。在明、清两朝“改土归流”的过程中,苗族不愿归顺朝廷,多次被剿杀、扫荡,人口锐减。同时,布依族则在配合中央政府剿匪有功,在青岩地位上升,逐渐形成了目前以汉族为主,三大民族共存的局面。官方语言为贵阳官话,普通话因为旅游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流行,民族语言基本已经推出历史舞台。
此前汉族没有进入以前,青岩地区以民俗宗教为主。随着汉族的进入,儒教、道教、佛教开始传入传入青岩地区。此时,儒教、道教、佛教已经在中原完成了“三教合流”,在这三教和当地两个民俗宗教融合的过程中夹杂着汉族儒生和当地士族的权利之争。道光年间的班氏土司和汉族士族的斗争说明儒释道开始在青岩占主导地位。此后,民俗宗教逐渐与儒释道三角融合。1852,天主教 开始进去青岩地区。1921年,基督教 开始进入青岩地区。由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教旨(一神教)、婚姻习俗(一夫一妻)、教俗(祭孔、祭祖)等方面与青岩的宗教信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融合过程缓慢而艰辛,1861年爆发的青岩教案即是其冲突高峰。直到目前,“宗教结合家庭”在节日、丧葬礼仪、神牌、夫妻生活、子女教育等方面矛盾仍旧很激烈。1937年,罗马教廷撤销中国教徒“祭孔祭祖”教令。目前,这一矛盾主要集中于基督教教徒。
作者将目前青岩宗教生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的是苗族和布依族的民俗宗教,现存黑神崇拜、巫教法术以及在节日、丧葬礼仪中的一些仪式;第二层是儒释道三种宗教,目前这三种宗教已经在青岩融合并和第一层的宗教和谐相处。青岩很多建筑起始是道教场所,后来被佛教占用,这体现和道教在青岩的衰落和佛教优势的体现。同时,现在很所宗教场所儒释道三家共奉。
青岩仅是中国宗教生态的一个透视点。中国宗教系统的形成有其自身的产生、形成、传播、发展、互动、衰亡的过程。远古至公元前2000年为中国底层宗教的形成期,其特点为自发宗教或者原始宗教,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方面。三代以及春秋战国为中国宗教系统核心的形成和嬗变期,出现以国家行政系统为依托,以祭天祭祖为内核,重视祭祀社稷和山川日月诸神,有一套严格的郊社宗庙制度的国家民族宗教。佛教的传入及其与中国传统宗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宗教生态系统的主干。一神教(袄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传入使中国宗教开始多元化。
Story1:道光年间的班氏土司和汉族士族之争。
Story2:青岩教案
Story3:基督教、天主教与儒释道以及民俗宗教的冲突。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宗教冲突多夹杂着传统文化观念、政治势力、经济利益等各种冲突。在新时期时代的遗址或者墓葬中,可以观察到两群拥有不同日常所用或者墓葬所随葬的陶器的人群在同一区域相处。其是否也夹杂着传统观念、社会组织、对资源的利用的矛盾。青岩宗教的个案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
青岩系贵阳市南郊的一个古镇。作者在此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调查。唐宋时期,苗族开始青岩地区居住生活,此乃有史料可查青岩最早的居住记载,目前在青岩居住的主要是青苗、白苗和花苗。布依族属百越族系,大约在元代或者名厨进入青岩地区。明朝在洪武年间开始对西南边疆大规模用兵,汉族开始进去作为军事重地的青岩。在汉族未进入以前,苗族在青岩占主导地位。在明、清两朝“改土归流”的过程中,苗族不愿归顺朝廷,多次被剿杀、扫荡,人口锐减。同时,布依族则在配合中央政府剿匪有功,在青岩地位上升,逐渐形成了目前以汉族为主,三大民族共存的局面。官方语言为贵阳官话,普通话因为旅游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流行,民族语言基本已经推出历史舞台。
此前汉族没有进入以前,青岩地区以民俗宗教为主。随着汉族的进入,儒教、道教、佛教开始传入传入青岩地区。此时,儒教、道教、佛教已经在中原完成了“三教合流”,在这三教和当地两个民俗宗教融合的过程中夹杂着汉族儒生和当地士族的权利之争。道光年间的班氏土司和汉族士族的斗争说明儒释道开始在青岩占主导地位。此后,民俗宗教逐渐与儒释道三角融合。1852,天主教 开始进去青岩地区。1921年,基督教 开始进入青岩地区。由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教旨(一神教)、婚姻习俗(一夫一妻)、教俗(祭孔、祭祖)等方面与青岩的宗教信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融合过程缓慢而艰辛,1861年爆发的青岩教案即是其冲突高峰。直到目前,“宗教结合家庭”在节日、丧葬礼仪、神牌、夫妻生活、子女教育等方面矛盾仍旧很激烈。1937年,罗马教廷撤销中国教徒“祭孔祭祖”教令。目前,这一矛盾主要集中于基督教教徒。
作者将目前青岩宗教生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的是苗族和布依族的民俗宗教,现存黑神崇拜、巫教法术以及在节日、丧葬礼仪中的一些仪式;第二层是儒释道三种宗教,目前这三种宗教已经在青岩融合并和第一层的宗教和谐相处。青岩很多建筑起始是道教场所,后来被佛教占用,这体现和道教在青岩的衰落和佛教优势的体现。同时,现在很所宗教场所儒释道三家共奉。
青岩仅是中国宗教生态的一个透视点。中国宗教系统的形成有其自身的产生、形成、传播、发展、互动、衰亡的过程。远古至公元前2000年为中国底层宗教的形成期,其特点为自发宗教或者原始宗教,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方面。三代以及春秋战国为中国宗教系统核心的形成和嬗变期,出现以国家行政系统为依托,以祭天祭祖为内核,重视祭祀社稷和山川日月诸神,有一套严格的郊社宗庙制度的国家民族宗教。佛教的传入及其与中国传统宗教的融合形成了中国宗教生态系统的主干。一神教(袄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传入使中国宗教开始多元化。
Story1:道光年间的班氏土司和汉族士族之争。
Story2:青岩教案
Story3:基督教、天主教与儒释道以及民俗宗教的冲突。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宗教冲突多夹杂着传统文化观念、政治势力、经济利益等各种冲突。在新时期时代的遗址或者墓葬中,可以观察到两群拥有不同日常所用或者墓葬所随葬的陶器的人群在同一区域相处。其是否也夹杂着传统观念、社会组织、对资源的利用的矛盾。青岩宗教的个案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